港股向何方?专家:上半年基建先行,下半年消费复苏,战争不会必然带来熊市行情

394 2月25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2021年全年港股市场成交总额及沪深港通交易额均创历史新高,新股市场及互联互通项目稳步发展”

“2021年,香港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1667亿港元,同比增加29%。衍生品日均成交金额为112亿元,同比增加23%”

“港股市场2021年共有98家企业IPO,募资额达到3289亿港元,属于历年较高水平”

“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主要的政策抓手”

“今年是基建先行,上半年的基建投资有望达10%”

“地产周期的回升,应该会从二季度开始”

“制造业的需求回暖、政策支持、原材料成本下降,都将促使制造业景气度延续,全年增速会保持在6%以上”

“消费有一定的后周期属性,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复苏的信号,全年的增速在5%-6%”

“上半年的出口景气仍然可以期待,随着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和疫情常态化产业矛盾的修复,下半年出口可能有所回落”

“今年CPI呈现同比回升的态势,PPI在基数的影响下,大概率是前高后低逐步下降的过程”

“国内的货币政策总体还是‘以我为主’,更多的聚焦于稳增长政策”

“债券资产可能面临一定调整的风险”

“股票市场上半年看基建、地产,下半年看消费复苏”

“战争并不会必然带来熊市,关键还是看企业的盈利水平”

“我们不仅要关注美国的内生式增长,还要注意美股的回购节奏,它能推动EPS的继续提高”

以上是2月21日,香港交易所支持的“点金香江”栏目分享的“全球疫情下半场时期的港股市场透视”中的核心观点。

本次会议由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姚嘉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张忆东,联合探讨多重因素扰动下的港股市场。

研值组整理了对话全文,供投资者分享:

全球疫情随病毒传播特征的演进与各国防疫要求的转变渐入“下半场”,围绕着供应链修复、通胀预期,及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异步性及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资产的波动。传统产业反映出的经济周期与新兴产业正在探索中的增长动力亦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姚嘉仁:港股市场成交总额创历史新高,新经济公司大放异彩

尽管全球经济持续受到疫情影响,香港金融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1年是香港交易所格外繁忙和充实的一年。全年港股市场成交总额及沪深港通交易额均创历史新高,新股市场及互联互通项目稳步发展。港交所作为亚洲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2021年,香港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金额为1667亿港元,同比增加29%。衍生品日均成交金额为112亿元,同比增加23%。

过去一年,港交所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巩固作为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门户的地位。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推出的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这是香港交易所推出最成功的期货。此外,2021年初,港交所还推出现金结算的小型美元兑人民币期货合约,为全球投资者交易和管理组合风险提供低成本且便捷的工具。

香港交易所是全球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最丰富、最具竞争力的离岸交易市场。为了巩固香港交易所作为亚洲衍生品交易中心的地位,2021年,港交所推进了一系列市场微结构的优化措施。

包括计划于2022年推出,非港元(HKD)计价期货及期权。该安排能使投资人在香港公众假期期间,继续交易衍生品,合理进行风险管理

新股发行方面,港股市场2021年共有98家企业IPO,募资额达到3289亿港元,属于历年较高水平。其中有60家是新经济公司,包括34家医疗保健及生物科技公司。

在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港交所不断拓宽第二上市制度,欢迎大中华区、世界各地经营创新行业的公司来港上市。同时,也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发行人,在保留现有同股不同权架构,或VIE架构的前提下,来香港双重上市。此外,港交所还推出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助力富有潜力的企业快速发展。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上半年看基建,下半年看消费

我们总体判断,今年是逆周期加强的一年。

宏观经济在各项政策的作用下,有望实现5.5%左右的增速,节奏来看,是先上后下。从稳增长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主要的政策抓手

从政策来看,我们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双发力。年初,货币政策已经有降准和降息的操作。随着一系列财政政策,包括专项债的发行,还有基建政策的推进,今年的财政政策也会有更强的表现。

由于专项债发行前置,包括城投债的融资适当放松,今年是基建先行,上半年的基建投资有望达10%。目前来看地产方面,市场和企业的信心仍然不足。我们认为周期的回升,应该会从二季度开始。制造业的需求回暖、政策支持、原材料成本下降,都将促使制造业景气度延续,全年增速会保持在6%以上

消费有一定的后周期属性,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复苏的信号,全年的增速在5%-6%。出口来看,上半年的出口景气仍然可以期待。但随着全球宏观政策收紧和疫情常态化产业矛盾的修复,下半年出口可能有所回落。

从通胀的周期来看,今年CPI呈现同比回升的态势,PPI在基数的影响下,大概率是前高后低逐步下降的过程

当然,我们要注意海外政策的风险。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收缩,有可能是今年外部的不确定性。但是,国内的货币政策总体还是“以我为主”,更多的聚焦于稳增长政策。目前来看,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都保持稳定,所以美联储的政策空间我们认为相对有限。

从大类资产来看,我们认为债券资产可能面临一定调整的风险。考虑到年初以来,利率一直处在相对低位。随着一系列宽信用政策的推动,社融的触底反弹,利率有一定的回升压。我们认为今年全年,利率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

从股票市场上来看,我们认为今年的逆周期的资产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包括基建、地产都是今年上半年值得关注的方向,可能会成为引领上半年经济的主要动力。下半年,随着疫情的稳定,风格可能会切换到顺周期的资产,比如消费类的资产会有一定的复苏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张忆东:中美货币政策周期不同步

展望2022年全球环境,我们认为美国的高通胀,下半年有望回落。战争并不会必然带来熊市,关键还是看企业的盈利水平。我们不仅要关注美国的内生式增长,还要注意美股的回购节奏,它能推动EPS的继续提高

从策略的角度,看投资的时钟。

美国今年的一季度是过热,二季度是滞胀,而三四季度有可能是衰退。对于中国经济的投资时钟则是,上半年衰退,下半年是弱复苏。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并不同步,对应的中国货币政策周期和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也不同步。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受房地产的拖累,消费也很难复苏。二季度之后,出口对GDP的贡献开始弱化。所以稳字当头,还是要靠基建。新基建包括保障房、数字经济、能源建设等等

除此以外,虽然我们已经不把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还是会坚持“房住不炒”。对于房地产的限制可能会边际的改善,因城施策实现局部的宽松,包括房地产的并购重组,或出台更多的刺激政策。

美国三月中旬预计开始加息。所以一季度是中国宽松的窗口期,二季度以后美国可能连续加息,中国的宽松政策有所放缓。甚至不排除有些政策会进入观察区。

一季度国内的稳增长逻辑还行得通。而到二季度,市场就要看稳增长的效果了,企业必须有业绩的兑现,基本面的改善,不只是提估值那么简单

总体来说,今年全年还是以宽货币、结构性稳健为主。一季度可以做到宽货币、宽信用的“双宽”政策,不排除还有一次降准或降息。二季度以后,宽信用的效果开始体现,会转变为结构性宽信用。甚至下半年以后,复苏的逻辑已经被验证,偿债利率可能会温和的上行

本文来源于“研值有道”微信公众号;智通财经编辑:文文。

相关阅读

中环控股(01735)发布正面盈利预告 预计2021年度纯利不少于5000万港元

2月25日 | 秦志洲

智通港股回购统计|2月25日

2月25日 | 智通数据

智通港股沽空统计|2月25日

2月25日 | 智通数据

智通港股早知道 | (2月25日)纳指创2021年3月以来最大涨幅 铝价触及纪录高位

2月25日 | 智通财经

智通港股解盘(02.24) | 看戏

2月24日 | 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