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渐消,港零售“回暖”

605 11月5日
share-image.png
胡湘圆 股市里的有趣灵魂~

香港各大零售股涨起来了。

众所周知,受“修例风波”和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港股市场上的零售股们都经历过一段比较灰暗的日子。

但这一次,香港各大零售板块皆迎来不同程度且让人眼前一亮的涨势:11月4日,香港零售股板块大涨5.33%,其他零售股板块上涨4.82%,奢侈品股板块上涨3.96%,服装零售股、化妆美容股则皆涨逾2%。

(行情来源:富途)

从消息面上来看,引起此次港股零售股们上涨的“穿云箭”主要是“香港与内地通关商讨进入最后操作阶段”这一消息释出的利好所致。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香港与内地的通关商讨进展顺利,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具体而言,近期香港与广东省部门已持续召开工作层面会议沟通合作,并正着手订立通关工作细节,短期内或将召开中港两地专家第二次对接会议,若会议取得共识便可拍板落实。报道还指出,两地就通关的对接以恒常化通关为长远目标,但会先从配额制试行,目前亦正商讨一套熔断机制。

(图片来源:网络)

“封关”VS“通关”,对香港零售业的影响有多大?

内地游客是香港旅游、零售和餐饮业的支柱,这是大众心照不宣的共识。

用一组数据加以佐证,这一说法或更具说服力: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发布的《2018年香港旅游业统计》,2018年访港的内地游客达到5100多万人次,占全部游客数量的78%左右。其中,这些内地客流给香港经济贡献了约3.6%的GDP,消费力不可谓不强大。

但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般,这些由访港游客堆砌而来的消费力也能随之访港游客人数的骤降而消失。

据了解,受“修例风波”和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内地游客人数经历了阶梯式下降:先是2019年7月旅客人数同比增速由正转负,并在接下来几月持续迅速下滑,再到2020年初因疫情“封关”后断崖式下跌。

而随着内地游客因上述种种原因不再赴港,香港零售行业的风光也不复以往:

2019年,香港零售业销售额的临时估计数值为4312亿港元,同比下跌11.1%,为香港年度零售额3年以来首次下跌。

2020年,香港零售业销售额的临时估计数字为3265亿港元,同比下跌24.3%。全年的总销售量临时估计数字同比下跌25.5%,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年度跌幅。

在此背景下,香港零售股的日子有多难过可想而知。

此前,香港著名珠宝商六福珠宝公布自己2021财年(截止2021年3月31日)年报指出,2021财年,集团年销售总额为88.6亿港元,较上一年下降21%。而销售总额大幅下降的主因正是内地赴港游客的锐减。与此同时,由于内地人现在更加倾向于在境内消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境外购买珠宝产品,这使得港澳地区同店的销售额下降至47%左右,而疫情期间内地的同店销售额仅下降4.7%,两者相差十倍之多。

值此之际,在疫情处于整体可控的状态下,通过“通关”这一促使刺激香港零售业复苏,已经成了“箭在弦上”的事情。

而在这一次“通关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消息传出之前,9月份香港政府还曾通过推出“来港易”来刺激消费的增长。

9月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时表示,特区政府计划于9月15日正式推出“来港易”,初期每日放出2000个名额,非中高风险地区的非香港居民抵港可豁免14天强制检疫隔离措施。这一计划虽然并非完全双向,即从香港返回内地的旅客仍需遵守隔离规定,但由于增加大中华地区人流的流动性,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这一消息刺激下,过去一年多跌跌不休的港股零售板块尾盘直接拉升。当日(9月7日),多零售个股尾盘强势拉升,其中直接受益于内地游客扫货潮的莎莎国际(00178)涨幅最高,上涨10.53%,佐丹奴国际(00709)则上涨6.49%,涨幅次之。

基于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封关”和“通关”对香港零售业的影响有多大了。

零售股们的“自救”和“他助”

事实上,为了刺激零售业复苏,香港政府也不是没有努力过。

今年年初,特区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总值约360亿港元的电子消费券计划,向每名合资格18岁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新来港人士分期发放总额5000港元的电子消费券,以刺激本地消费。而自8月开始,消费券已陆续发放。身处内地的香港永久居民只要符合条件,也可以申请获得消费券,但由于消费券仅可用于本地消费,在回港困难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可能会选择放弃。

不过,相较于内地游客带来的消费力而言,这种消费券带来的复苏之风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的零售业销售额数据:香港8月份零售业总销售额为286亿港元,较2020年同月上升11.9%,但这个数据还是远远不及2019年前的水平——2018年8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452亿港元。

虽然消费券带来的复苏之风不是十分明显,但是于零售股而言,这无疑也是一场“他助”。而除了“他助”之外,零售股们自身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自救行为。”

广泛来看,香港零售行业主要分为这几类公司,一是以莎莎国际及卓悦控股为代表的本地药妆店,其香港业务主要客户为内地游客,受影响较为严重;二是以周大福及六福集团为代表的黄金珠宝零售商,业务有一半或以上来自内地,受香港影响较小。三是以利福国际为代表的本地百货公司运营商,受影响也比较严重;四是以九龙仓置业和太古地产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商,其余还有一些服装零售类、化妆美容之类的零售企业。

其中,本地药妆店、百货公司运营商、商业地产由于商业属性,仍然比较依赖赴港游客的消费力。但黄金珠宝、服装零售由于还有线上渠道这一条线,所以可以看到,它们的确通过自身的“自救行为”收获不错效果。

就拿周大福(01929)来说,其内地市场和线上渠道两手抓,2022财年Q2零售值同比增长55.8%。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为刺激业绩持续增长,周大福积极推行“实动力”(零售扩张)及“云动力”(智慧零售)这一双管齐下的发展策略,而推动这一策略,主要是一方面要抓住内地下沉市场的消费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科技赋能抓住线上市场的购买力。

从周大福发布的2022财年Q2(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经营数据来看,该公司的中国内地市场下沉策略成效渐显,终端零售复苏也比较明显。

具体而言,在2022财年Q2,该公司零售值同比增长55.8%。其中,中国内地零售值同比增长58.0%。期内,其中国内地净开张366家零售点,净开张385家加盟店,至9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中国港澳共有5214个零售点。此外,同期周大福电子商务与O2O相关业务的智慧零售额同比增长仍维持高位,达157.2%,对中国内地零售额的贡献为8.5%(前值9.5%)。

而除了“自救”之外,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也为诸如珠宝、化妆品、服装服饰等零售股带来了一次发展利好。

据京东的预售数据披露,在洗护清洁行业,前十品牌分别为,狮王、欧舒丹、云南白药、欧莱雅、李施德林、参半、佳洁士、aquis、皓乐齿、利快。其中,狮王位居第一,占比达15.49%;其次为欧舒丹,占比达6.37%;再次为云南白药,占比达5.2%。而欧舒丹便是一只在港上市的化妆美容类零售股。

至此可知,这一次香港零售股们的上涨得益于诸多因素的推动,有自身因素,也有外界助力。

但是,香港零售股们这一场上涨之势持续性强吗?

参考2014年末香港事件,当时访港人数及药品化妆品零售额复苏周期达一年以上;香港本地零售股的股价也自14年末大幅下跌,直至2016年初才有所回暖。

这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在彻底实现通关的一年后,零售业才可能有机会实现缓慢复苏,而之所以说缓慢复苏,是因为即便通关成功,但因为疫情的防控原因,赴港人流量估计也不是很大。所以,于香港零售股而言,这一次涨势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中泰国际:予周大福(01929)“中性”评级 目标价升10.4%至19港元

10月21日 | 刘家殷

智通每日大行研报丨太平洋航运(02343)获机构齐升目标价 瑞信维持紫金矿业(02899)“跑赢大市”评级

10月18日 | 刘家殷

花旗:维持周大福(01929)“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8.1%至21.3港元

10月18日 | 刘家殷

小摩:维持周大福(01929)目标价13.5港元 建议投资者逢高卖出

10月18日 | 刘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