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凛冬已过 轨道交通行业底部复苏

178 6月13日
share-image.png
李佛 意见千错万错,市场永远不错

智通财经APP获悉,东方财富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铁路市场进入复苏周期,客运与货运有望并进。2023-2025年度投资额有望达到8400亿元,较2021-2022年提升近1000亿元。根据“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高铁新增里程将达到8000公里,相比于2020-2022年的7000公里有所提高,边际向上。随着2023年客流恢复和高铁通车里程上市,动车组新增量相较2020-2022年有望显著回升。

建议关注:轨道交通装备整车龙头及国内动车高级维修承修商中国中车(601766.SH),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时代电气(688187.SH)、时代新材(600458.SH)、朗进科技(300594.SZ),轨道交通施工装备制造龙头铁建重工(688425.SH)。

▍东方财富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铁路市场进入复苏周期,客运与货运有望并进。

2023-2025年度投资额有望达到8400亿元,较2021-2022年提升近1000亿元。根据“十四五”规划,2023-2025年高铁新增里程将达到8000公里,相比于2020-2022年的7000公里有所提高,边际向上。

随着2023年客流恢复和高铁通车里程上市,动车组新增量相较2020-2022年有望显著回升。在货运方面,“公转铁”大势所趋,铁路货运规模已经从2018年的7.95%上升至2021年的9.74%,预计铁路货运比例存在一定上升空间,将会带动货运机车需求。

城轨市场将从高速发展转为有序发展阶段,市域快线有望成为重点都市圈发力点。

52号文提高了轨道交通修建门槛,并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未来增量城市与线路受限。受政策收紧影响,我们预测2023-2025年城轨建设边际放缓;但我国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将为城轨长期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都市圈的市域快轨规划和在建线路有显著提升,未来几年市域快轨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一带一路”有望拉动海外交通设施建设,轨交装备企业海外业务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随着全球疫情冲击减少、海外需求持续释放,2023年Q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新签合同额为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22年度"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从2020年110上升至2022年的114,基建发展趋势逐步改善;2022年有27个沿线国家以交通运输为建设重点,轨交装备行业有望受益于海外交通设施建设;

在“一带一路”进一步推进下,2023年轨交相关企业海外业务有望持续增长。2022年,中国中车的国际业务新签订单为509亿元,同比+45.43%。国际业务新签订单占总新签订单比例从2019年的16.46%上升至2022年的18.24%。2023年Q1,中国中车的国际业务新签订单为184亿元,同比+95.7%,比例达到30%,较2019年Q1+18.3pct,海外业务增长迅速。

维修保养市场将会成为轨交行业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量。

我国动车组从2007年大规模交付,部分车辆从2019年开始已经进入高级修阶段。我们预计四、五级修密集维修阶段在2023-2030年,2022-2025年动车高级修市场规模每年平均达到200亿元以上,相较2018-2021年的98亿元同比+118%。同时,城轨交通也将步入后周期阶段,预计2025年维修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2021-2025年CAGR为6.6%。

三个投资主线:

(1)国内轨交整车装备龙头、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供应商。“十四五”期间铁路固定投资维持稳定,政策规划高铁目标里程使动车组存在增长空间。“公转铁”持续深化,货车保持稳定增长。城轨市场从高速发展转为有序发展,地铁短期回补前两年的采购量,长期稳定向上。“新基建”拉动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轨持续上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处于轨交行业后市场的核心企业。早期投产的高铁和城轨车辆部分已进入高级修和大修阶段,庞大的运维市场将使相关公司受益。

(3)海外轨交业务占比较多的公司。“一带一路”十周年和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叠加全球疫情恢复,进一步推动海外交通设施项目,利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业务竞争力强的公司。

【风险提示】

铁路和城轨固定资产投资不及预期;动车组、地铁实际维修力度不及预期;海外市场订单不及预期。

相关阅读

A股收评 | AI火力全开!算力牛股新高

6月13日 | 智通编选

光大证券:温控重要性愈发凸显 量价齐升下行业加速启航

6月13日 | 李佛

国信证券:天然气顺价机制不断推动 未来资源方或将迎来量价齐升

6月13日 | 李佛

浙商证券:23年国内挖机更新需求触底 龙头公司业绩有望拐点向上

6月13日 | 李佛

中银证券医药生物23年中期策略:行业估值进入平稳区间 新周期扩张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6月13日 | 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