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433 2月24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月24日(星期五)上午10时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举行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表示,ChatGPT确实挺热。记者朋友的问题实际是两个,一个是怎么看ChatGPT,一个是在伦理方面怎么应对。怎么做到推动发展的同时,兼顾科技成果的两面性,加强伦理规范。ChatGPT本身是一个大模型,什么叫大模型?就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刚才讲了,确实在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有进步的地方,同时,在算法、数据、算力上推进了有效结合。我们国家对于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包括AI技术出来以后,在伦理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利避害,让利更好地发挥出来。

王志刚还表示,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在会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三是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四是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表示,一是坚持高原筑峰。继续壮大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原创策源能力,孵化未来产业,打造新时代高新区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二是坚持深化改革。下阶段的改革主要聚焦两个高水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三是坚持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强高新区、自创区联动,相向而行,从联动中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阵,打造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

全文如下:

国新办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先生为大家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情况。与王部长一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两位副部长和两位司长,他们是:吴朝晖副部长、张广军副部长,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解敏先生,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先生。

下面,先请王志刚部长介绍情况。

科技部部长 王志刚: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关心、支持和帮助,也非常高兴在全国两会前与大家见面,介绍全国科技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举措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跟跑参与到领跑开拓、从重点领域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这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也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发挥最为彰显的十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全国科技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各行各业协力攻关,东中西部合作创新,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统筹推进,汇聚形成全国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前所未有,作用发挥前所未有,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着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科技实力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着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国不仅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成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全面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源头供给。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在若干重要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坚持补短板和建长板并重,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积极布局新赛道,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加快场景应用。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问题,有力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为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更加精准而全面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充分显现,深深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发展质量和持久动力,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广阔的新愿景、带来更加美好的新期待。

王志刚:

——改革攻坚发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着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一轮中关村先行先试在基础研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先试用后付费等方面率先开展,23家国家自创区和177家国家高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支持创新、投入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

——扩大开放合作,积极打造有利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创新生态。开放合作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参与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新冠疫情防控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联合资助。“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成果丰硕,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在重点领域搭建更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为来华工作的各国人才提供广阔发展舞台,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沃土。

2022年,在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捷报频传,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中国空间站傲立太空,夸父探日、青藏科考、微纳卫星、量子传输、质子治疗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基础研究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科技冬奥”保障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高水平参赛,科研攻关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科技领域“开新局、谋新篇”,就是要在重塑发展新优势中,当好“开路先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做好“助推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特征和演进趋势,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立足科技创新中国特色,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鲜明导向;立足新时代阶段性特点,有力保障国家发展和战略安全。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界将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奋力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科技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愿意就媒体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王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

新华社记者: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请问如何理解?科技领域将如何抓好落实,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王志刚:

谢谢您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科技、教育、人才作专章部署,这还是第一次。说明我们现代化建设在资源配置、支撑动力和资源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战略思路。这就是教育、科技、人才怎么形成“1+1+1>3”,围绕我国现代化强国统筹发力。我想,这是一个大的战略考虑。如果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不会有现代化强国。这既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不断深入,也反映了我们现代化强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从整体上看,这三个方面都是国家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基础性的、影响深远的、关键性的。

前期,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大对这三项工作部署,就是要求三者继续发挥作用,并且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合力,起化学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三者的关系来看,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之间互相支撑又互相促进,同时又围绕现代化建设全局、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个目标来展开。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一体推进,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三大目标统筹部署推进,瞄准的都是现代化强国。在工作中,科技部愿意和各相关部门、地方一起,把这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三大目标一体推进、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力协同,相关的政策能够成龙配套,把各种力量真正聚焦于现代化建设大局,并且在这个大局中检验这三个要素的融合效果。

科技领域抓落实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目标来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的统筹衔接。我们在做科技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育问题、考虑到人才问题,目标还是瞄准现代化强国。二是加强科教协同和人才工作。我们在这三方面要有一个统筹。我们已经有相关机制,有些是科技部当主角,有些是科技部当配角,我们当主角要承担主体责任,当配角我们要配合好相关部门,把工作做好。重点还是要落在科技人员身上,中国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员,高水平的科技人员,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批人,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以人才强、科技强达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基础研究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了许多部署,刚才志刚部长讲了基础研究要“两条腿走路”,请问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怎样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谢谢。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刚才我在开场白讲了,我们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基础研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很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有了很大的进展。科学研究的特点是越往前走,越觉得不理解的东西越多,这是科学家基本的认识,也是对科学敬畏的态度。我们国家到了这个阶段,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参与基础研究的主体和基础研究的投入,理所当然应该更加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月21日,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加强基础研究。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同时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包括企业、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也包括捐赠,我们要加大多元化的投入。这些年,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增长,但是基础研究增长的速度更快一些。

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建成了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一批国之重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也部署了一批重点项目,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面都有一些成果,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二氧化碳影响大气,这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把二氧化碳加上其他的物质,用好的工艺、好的技术把它变化淀粉。淀粉在工业各方面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样就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这都是科技带来的成果。例子可以举很多,涉及到国家发展安全,涉及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特别是重大创新基地、重大项目和高水平团队的有机结合,快速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

工作中我们看到,基础研究还是有一些难点,有一些不足。基础研究首先是能提出问题,提出真问题,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讲,关键不在答案,在于问题,问题提对了,方向才对。如果问题提得不对,或者问题提得不够准确,可能会事倍功半。反之,问题提对了,事半功倍。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的难题中来提出基础问题,这就是源头活水,我们也可以凭着个人的好奇心来提问题,这就是自由探索。这两方面要结合。但是为了解决我们国家现在发展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两方面都要重视,我们要从重大的难题、短板、困难中去凝练科学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在一些方面都有“卡脖子”的技术短板,怎么样从源头上找,把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搞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从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另外,基础研究还是要发挥优秀团队、优秀人才的作用。真正的基础研究,是从提问题到提出好的研究方法,好的研究范式到最后能够解决问题,回答一些科学难题,同时能够就一些方法规律作出描述。要真正有一些做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科学家以及团队。有些科学家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一种荣誉感,能够回答科学问题、发现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规律性描述,形成一些科学观点,能够有自己独到见解。荣誉感要在这方面体现出来,并且在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后大家还记住这些。现在我们为什么记住牛顿、爱因斯坦、布朗克、巴斯德这些人,就是因为有新发现,总结新规律,这是基础研究需要的。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指示,按照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这个主线,把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索这三方面平台都建好,有些是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有些是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有些是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让他们都有舞台,大家尽展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聪明才智。一是要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往前看,下一步应该干什么。这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从0到1。二是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中央提出了一些重大战略目标,支撑这些重大战略科技是必然的。二十大对现代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部署,教育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必须要有人才,有科技的支撑。我们科技的战略导向必须要体系化,把若干个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三是加强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真正产业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基础上找源头,找答案,找方法。

同时,优化基础学科的布局,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特点。同时,我们要看到科技真正的希望在青年科学家一代,怎么让青年科学家有更多机会、更大舞台,能够发挥聪明才智,能够挑大梁,能够出大成果,从而得到科技界的认可。

最后想说一下,基础研究是一个潜心研究的过程,所谓“勇闯无人区”,基础研究向前看是看不到引领、看不清方向。这时候路怎么走,要求有很深厚的科学功底,很好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些是探索,有时候会失败。因为科学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科学的发现,成功的概率很小,所以要准备失败。所以我们讲,要坐住坐稳冷板凳。从态度和方法上来讲,科学道路上都是崎岖的,没有平坦的大道。古人也有一句话,宁拙勿巧,所谓拙一点就是下笨功夫,自己和自己较劲,时间一长才能拙中出巧,才能出重大成果。这实际上是长期积累,所以拙能生巧。我想请媒体朋友更多关注基础研究,更多关注科技,使科技真正从娃娃开始就要树立这样一种导向,引导大家学科技,用科技,最后自己成为对科技有理解的人,甚至于成为以自己从事科技为傲的人。谢谢大家。

浙江日报记者: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关系到它是否能够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想知道科技部在这方面会怎么落实?尤其关心是否会出台一些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措施。谢谢。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吴朝晖副部长来回答。

科技部副部长 吴朝晖: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转变成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至少有两个表明,一是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里面的摆位进一步提高,二是表明企业要在全链条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同时也希望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更大作用。把企业明确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市场,对产品创新、产业创新非常敏感。同时,企业也是科技需求的主要提出者,是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

第二个维度,从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看。我国经济已经转向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求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发挥黏合作用甚至牵引作用,从而贯通起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链条。同时,要求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更多力量,这一点也是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通用做法和成功经验。

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企业承担更大的责任。直面未来新的要求,企业能不能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要问企业有没有能力带动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共同推动高水平的目标导向研发活动。同时也要看企业能不能建立起围绕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凝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共同创造市场价值。关键还要看这些企业会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国际合作,能不能通过开放创新来实现共赢。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归根到底要靠市场来检验企业的创新能力。所以,有创新才有发展,不创新没有出路。

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科技部近年来一直在政策、要素和项目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具体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以及成果转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下一步要继续围绕“四个强化”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方面的主体地位。我们持续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具体做法包括吸纳更多企业界科技专家进入国家科技专家库,也包括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还要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研发。

二是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据统计,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3/4,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一方面继续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建立起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工作机制,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链条。

三是强化企业在科研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参加或牵头的占比已接近80%,我们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使更多企业能够牵头组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也鼓励更多的企业提出科技需求,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以及阅卷人的作用。

四是强化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已达到4.8万亿,企业贡献了超过80%的技术吸纳,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企业提高成果吸纳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我们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化机构的有效互动,从而构建起高质量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使得各种成果在企业端能够汇聚。

最后在这里再强调,创新不问出身,无论企业是大是小,无论企业是国营的还是民营的,都应该在创新过程中享受权利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以及规则的公平。科技部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支撑,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创新的政策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以及创新的贡献。当然,我们在强调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谢谢。

王志刚:

科技创新,企业成为主体这是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化强国,企业必须成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对企业本身的要求,必须在企业自己的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上不断提升,同时国家重视也是一个机会,这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我们也会和相关部门、地方和广大高科技企业一起努力。这些年我们做了不少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了40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了50万家,他们的研发投入占了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68%,也就是说这批企业真的是新产业、新市场的开拓者,是保证国家企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中坚力量,这个力量还要再扩大,不管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要进一步提升。谢谢。

路透社记者:

近期,ChatGPT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我想请问一下科技部如何看待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从监管方面,科技部有何考量?谢谢。

王志刚:

谢谢你的问题,这是一个热点问题,ChatGPT,请高新技术司陈家昌司长来回答。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 陈家昌: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技术,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量。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人机对话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您所提到的ChatGPT最近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应用,表现出很高的人机交互水平,表现出自然语言的大模型已经具备了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些特征,在众多行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

从人工智能大的发展趋势来讲,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渗透性、扩散性和颠覆性作用。特别是在科研端,人工智能为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的一些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正在引领科研范式变革。二是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智能计算、脑与认知相关技术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发展,日益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特别是“智能+”的范式,在制造、交通、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有些黑灯工厂,工序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产能效。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的诊疗系统,覆盖了3000多种常见病,在27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应用,表现出人工智能的渗透性很大。

从我们国家研发布局和进展来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2017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引下,科技部成立了人工智能规划推进办公室、战略咨询委员会和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这两年也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伦理规范》,启动了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确定了以“基础软硬件”为主体,“基础理论”和“创新应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研发布局。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了一些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一方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我们建设了18个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应用场景。从进展来看,国内学者提出了“神经形态完备性”理论,研发了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同时国内科研机构研发了中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图文音三模态大模型,从技术水平来讲也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科技部将把人工智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增长引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一是推动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加快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二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在重大应用场景中锤炼技术,升级迭代,培育市场。三是推动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体系。四是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合作。谢谢。

王志刚:

我补充一点,ChatGPT确实挺热。刚才陈家昌司长介绍了相关情况,记者朋友的问题实际是两个,一个是怎么看ChatGPT,一个是在伦理方面怎么应对。怎么做到推动发展的同时,兼顾科技的两面性,加强伦理规范。ChatGPT本身是一个大模型,什么叫大模型?就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刚才讲了,确实在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有进步的地方,同时,在算法、数据、算力上推进了有效结合。

我们国家对于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包括AI技术出来以后,在伦理方面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利避害,让利更好地发挥出来。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我想请问各位领导,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我们现在有哪些部署,下一步我们将会怎么做?谢谢。

科技部副部长 张广军:

科学技术是时代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原则。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科技开放始终走在前列。就像刚才志刚部长在开场白中提到的,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人类问题的重要贡献者。这个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是积极推动互惠共赢的双多边政府间合作取得新进展。我们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6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2022年,国际科技合作有力支撑了元首外交和国家重大外交活动,贡献了多项重要合作成果。同时,举办了48场政府间科技合作会议,新签和续签了25项科技合作文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与多个国家开展了深入务实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在科技扶贫、创新创业、技术转移和空间信息服务等方面惠及了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新跃升。

二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围绕全人类共同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比如实施“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推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建设,牵头发起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制定“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同时,由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在这些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当中的贡献度、话语权、领导力显着提升。

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试点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鼓励各国科学家围绕重大问题共同开展研究,提升应对全人类问题的能力。同时,围绕外国朋友、外国人才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陆续出台了一批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我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地方等主体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实现政府、民间双轮驱动,促进民心相通、理念融通、要素畅通、设施联通。

党的二十大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元首外交引领,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政府间对接、深化民间交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重点区域、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布局新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在国家国际科创中心实施一批制度性政策性改革举措,并加大我们国家科技计划对外的开放力度。面向未来,中国科技开放合作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与各国携手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建设美好家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创新使命。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科技创新的根源在于人,请问科技部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哪些进展?科研人员较为关注的减负工作成效如何?下一步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方面,还将有哪些举措?谢谢。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司长 解敏: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根本,也是起点,所有的科技创新活动都围绕着人才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科技部始终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把解决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人才培养实现了量质齐升。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显着提升。

二是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去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强化使命激励、贡献激励。科技部与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等部门聚焦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深化三评改革,提出了“破四唯”的许多硬措施,品德、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导向更加突出。持续开展减负行动,推出了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检查瘦身等十多项具体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部署了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方面的新行动。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比超过80%。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人才交流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播、推动知识共享,中国也是国际科技人才创新的沃土。我们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围绕可持续发展,设立了联合研发计划和创新基金,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构筑集聚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目标,强化国家使命导向,统筹国内国际两类人才资源,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保障激励,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我们关注到国家高新区总数较十年前翻了近一倍,国家自创区也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请问能否举例详细说明一下具体情况,下一步还将推出那些举措,更好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谢谢。

吴朝晖:

建设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988年批准了首个国家高新区,确立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向。2009年设立的国家自创区进一步聚焦自主创新开展先行先试和改革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和23家自创区全面落实“又高又新”的要求,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2022年,高新区、自创区继续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贡献了占全国13.6%的GDP,同时在节能降耗方面走在了前列,据统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值的2/3,高新区、自创区为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高新区、自创区十年的发展,它的显着成就和突破进展体现在“又高又新”上,高新区、自创区“高”在哪儿?显着成就体现在“三个高”:一是高水平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国家高新区R&D经费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近一半,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有效量占全国的比重接近一半,同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也接近全国的一半。二是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国家高新区汇聚了超过1/3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1/3的高新企业和2/3的科创板企业。三是高端产业持续壮大。比如,北京中关村ICT产业规模占全国17%,长三角36个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全国一半,珠三角自创区催生了先进材料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三个高”体现了高新区在显着成就方面所做的贡献。

另外,高新区、自创区的成就还体现在“新”,概括起来也是三点:一是策源出新,二是改革立新,三是开放创新。策源出新是指高新区成为了重大原创性成果的策源地。比如,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都出自高新区。同时高新区也成为了开辟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的主要阵地。比如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一些新业态都在高新区土壤中产生。二是改革立新。自创区在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3个自创区都出台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比如中关村试点了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以及科研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都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已形成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开放创新。高新区、自创区都非常重视国际化,70%以上的高新区出台了国际化政策。高新区在境外设立了2200家以上的研发机构,为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了支撑。

下一阶段,高新区、自创区将怎么做?总的思路和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战略位势,擦亮园区品牌,提升发展水平。具体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高原筑峰。继续壮大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原创策源能力,孵化未来产业,打造新时代高新区自创区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二是坚持深化改革。自创区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自创区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下阶段的改革主要聚焦两个高水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三是坚持协同联动。进一步加强高新区、自创区联动,相向而行,从联动中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支撑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阵,打造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支点。我们将按照“三个坚持”的战略指向,进一步擦亮高新区、自创区“又高又新”的品牌,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高新区、自创区的贡献。谢谢。

陈文俊:

时间关系,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总台央视新闻记者:

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出全面系统的部署,请问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科技部前期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王志刚: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创新体系在效能方面,科学性方面,完善性方面都是比较好的,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因为我们国家科技已经从点的突破转化为成系统的整体推进、整体提升,科技已经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大国实力实际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经常讲,能力和成果,能力和产品的关系,能力为主。能力就是因,能力带来的产品就是果。所以,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提高能力是起点,是主要着力点,要按照国家战略提升能力。现在我们的能力到了这个阶段,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科技强国,进而支撑现代化强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力要成体系,成系统,而不是一个点上的能力。所以从这方面看,能力怎么提升、怎么完善?创新体系怎么样能够更科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靠改革。改革是关键一招,通过改革来不断完善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两句话,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也是改革,要依靠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目标,推动有组织科研,形成一个系统布局。我们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充分调动发挥科研主体积极性,和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实施减负、“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措施,支持科研人员真正持之以恒投身科技。我们实施分级分类的管理办法,提出相应措施,使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改革就是要在科研活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体制更加完善。

二是突出使命导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进而成为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的大目标,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围绕这个使命,完善能力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创新政策、法律、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生态,包括我们的科研资源配置,科技评价方式,都要围绕这个使命,不断改革完善。

三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政府不是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是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是企业,是一切有志于投身科技、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方面能取得成果的全社会所有参与者。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能理解科技,能参与科技,能把科技作为自己毕生的崇高事业。这个导向我们必须要坚持,坚持按照这个导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四是要统筹创新布局。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东中西部不一样,城乡不一样,但是他们对科技的需求,参与科技的愿望一样迫切。我们在布局中都要充分考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有不同的定位,怎么样让各种创新力量都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都能够看到通过自己的科技创新活动支撑服务国家目标。国家创新体系要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化统筹起来,使各个环节能够贯通起来,高效运转,共同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另外,各种资源也要统筹布局,实现高效配置。我们的平台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源最后都要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特别是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来形成合力,这么多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各个环节,把它综合到一起,就是创新体系。要支撑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建设,进而支撑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和达到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使各项创新活动能够围绕目标有效连接,运转更加有效,充分调动激发科技人员的动力、活力、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价值,为科学发展做贡献,由此获得社会荣誉感,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科技部将会进一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创新的部署,落实到科技部各项工作中,真正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科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希望各位媒体朋友们真正地关心和支持科技工作,不仅是每年两会前,平常也多关心科技、关注科技、支持科技,为科技鼓与唿,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发展、科技人才、科技赋能,让科技引领发展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谢谢。

陈文俊:

谢谢王部长和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

本文编选自“中国网”;智通财经编辑:黄晓冬。

相关阅读

全力冲刺文心一言,百度-SW(09888)有望迎价值裂变

2月23日 | 杨世宏

百度-SW(09888)发布2022年财报,Q4经营利润及利润率双增长,正全力冲刺文心一言

2月22日 | 杨世宏

美强愈显欧弱,ChatGPT扯掉了欧洲科技的遮羞布

2月21日 | 魏昊铭

“互联网之父”畅谈网络愿景:未来可能人手一位ChatGPT式助理

2月17日 | 魏昊铭

知名游资赵老哥净卖出1089.71万元 9天5板东港股份(002117.SZ):目前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2月15日 | 陈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