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2023年TMT科技十大预测

461 1月23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研选

目 录

预测一:数字经济开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下半场,重视产业数字化

预测二:电信运营商价值有望重估

预测三:智能驾驶是2023年重要景气赛道之一,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有望提升

预测四:2023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或冲击50万台

预测五:关注FPGA的国产替代机会

预测六:半导体周期逐步探底,各环节将相继完成库存去化

预测七:DDR5内存条升级,内存接口芯片+配套芯片量价齐升

预测八:工业互联网进入起步期里程碑,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预测九:虚拟现实助力文旅、工业、城市管理流程提升

预测十:主要互联网公司2023年有望实现更大的利润释放

预测一:数字经济开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下半场,重视产业数字化 

回顾美股第一轮科技股牛市,首先是CPU芯片的突破使得PC终端能够商业化,PC的普及又带动了系统软件市场的爆发。PC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需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网络设备市场的繁荣。因此,美股第一轮牛市中半导体、系统软件、网络设备是科技板块中表现最优的三个板块。从指数涨跌幅也得到印证,我们以1995年1月3日为基数,计算1995年-2002年间的各科技板块的涨跌幅,可以发现上涨启动顺序:半导体指数->系统软件指数->通信设备指数->无线通信指数->超级综合应用软件指数;从相对涨幅来看:半导体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086%)->系统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041%)->通信设备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821%)->无线通信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719%)->超级综合应用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为283%)。美股第二轮科技股牛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互联网普及,4G商用,智能手机加速渗透,给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奠定了基础,应用爆发又带来硬件升级迭代的需求(如人工智能场景要求硬件从CPU向GPU切换)。在第一轮牛市中表现较差的商业软件板块,在第二轮牛市中强势上涨,主要受益于电脑及网络在办公中的普及,企业纷纷开启信息化转型。此外,互联网巨头对云基础设施的投资使整个产业链受益。我们以2009年1月2日为基数,计算2009年至今(截至2022年12月8日)各科技板块的涨跌幅,可以发现上涨启动顺序:纳斯达克互联网指数->半导体指数->综合应用软件指数->系统软件指数->通信设备指数;从相对涨幅来看:纳斯达克互联网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832%)->综合应用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376%)->系统软件指数(最高相对涨幅1262%)->半导体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1148%)->通信设备指数(最高相对涨幅达312%)。数字经济范围广泛,建议围绕政策重点着力点寻找投资方向。数字经济包括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中提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发改委《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规则,统筹推进全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围绕“四化”关注以下四个投资方向:数据价值化的重点是数据采集、清洗、确权、交易等,底层离不开云计算/云存储;数字产业化的重点是信创;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化治理的重点是信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电信运营商作为数字经济的深度参与方,拥有庞大且极具价值的数据资源,拥有覆盖完善的算网基础设施,并深度服务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治理,值得重视。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涉及范围较广,设备层环节主要面向对现有工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网络层是实现数据采集传输的关键环节,也是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的先导环节,云层中的IaaS、PaaS和SaaS处于不同行业发展阶段,IaaS层已经较为成熟,PaaS层处于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SaaS层中的传统工业软件具有较大国产替代空间,而工业软件的云化过程仍处于早期,当前可以重点关注智能化单点应用。

发改委《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强调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建设5G全连接工厂。在2022年11月召开的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宣布中国商飞获全国第一张企业5G专网的频率许可,用于在其工厂进行5G连接。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将给5G基站设备商、工业交换机/网关、工业通信模组、工业软件提供商等带来增量需求,建议关注工业互联网及5G全连接工厂相关产业链,如5G基站设备商、工业交换机/网关厂商(三旺通信、映翰通、东土科技等),通信模组厂商(移远通信、广和通等),工业信息化提供商(宝信软件等)。技术迭代影响电力载波通信芯片行业格局,有望迎来再平衡。历史上,电力载波通信芯片行业头部集中明显,第一大供应商智芯微份额显著高于其它公司,此外海思也占有较高份额,两者合计份额接近80%。2021年,头部厂商因晶圆厂断供或产能限制等问题,竞争力下降,出货情况不佳。2022年,头部厂商在双模电力载波通信产品方面的性能及竞争力也在面临挑战,我们认为竞争格局有望再平衡,对于智芯微与海思之外的其它厂商有望分享更多的市场红利。建议关注:威胜信息、力合微、鼎信通讯、创耀科技、东软载波等。

预测二:电信运营商价值有望重估

2019年来随着提速降费政策放松、竞争理性,运营商经营明显改善。在资费降幅收窄,DOU保持增长背景下,移动用户ARPU值企稳提升。2022年10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5G套餐用户数分别为5.72亿户、2.57亿户、2.05亿户,渗透率约为58.72%、65.08%、59%。5G用户DOU、ARPU值高于整体移动用户水平。如中国移动2022H1 5G用户ARPU值为85元,DOU 21.5GB,而全部移动用户ARPU为52.3元,DOU 13.5GB。因此随着用户向5G迁转,对ARPU值拉动仍将持续,我们预计运营商未来2-3年移动ARPU值仍或持续提升。

电信运营商在数据价值化与数字化治理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运营商本身具备丰富的数据资源,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超16亿户、家庭用户超5亿户,以及还有大量的政企客户,这些客户将产生大量的数据,经过确权、标记、脱敏后有望进入数据要素市场交易,中国联通2022年大数据收入有望达到40亿元。此外,电信运营商加码安全业务投入,可能在数字化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移动控股安全类公司,中国电信打造云堤安全平台,中国联通明确将“大安全”作为主责主业,勇当“网络安全现代产业链链长”。

电信运营商政企业务快速发展,云计算业务异军突起。2022H1,中国移动实现政企市场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24.6%;中国电信实现产业数字化收入589亿元,同比增长19%;中国联通实现产业互联网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31.8%。。云计算方面,2022H1三大运营商云业务均实现翻番增长,中国移动移动云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103.6%;中国电信天翼云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100.8%;中国联通联通云实现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143.2%。

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阿里云作为国内公有云份额第一的厂商,云计算收入增速明显下降。2021年,阿里云(自然年,非财年,下同)收入为723.58亿元,同比增长29.7%,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为574.13亿元,同比增长8.7%,特别是2022Q3阿里云收入增速进一步降至3.75%,而2020年及之前可以超过50%。形成显著对比的是:虽然阿里云降速,但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同比增长近71%,IDC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7%。因此,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如电信运营商2022年云计算收入增速均有望超100%。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天翼云、移动云分别位列中国公有云市场第2、5位,市场份额为14%、8.4%,同比提升0.7pct、1.2pct,我们预计2022年运营商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业务仍认知不足。第一、市场认为电信运营商的云业务可能包含了IDC、专线收入,或者包含不少转售、集成业务。对此,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不包含IDC、专线业务收入,三项业务是分别统计的;此外,作为多云接入的一部分,确实会有一些转售,但占比预计较低,而集成类业务,运营商有单独项目统计,我们认为只有与私有云强相关的一些集成类业务可能才统计入云计算。第三方咨询机构IDC在统计市场份额时,会对各个云厂商公布的云计算收入进行客观分析,剔除掉一些集成、转售业务收入,从IDC 2021年公布的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来看,2021H1、2021H2阿里云占比分别为37.9%、36.7%;天翼云占比分别为8.3%、8.9%,即阿里云与天翼云市场份额占比约为4:1。从两家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来看,2021年阿里云收入724亿元,中国电信行业云收入为213亿元,收入比约为3.4:1,可以看出电信运营商对外披露的云计算业务的收入口径还是可以与第三方云计算公司对标的。我们预计,2022年天翼云、移动云、联通云收入将分别达到580、492、326亿元,同比增速约107.9%、103.3%、100%,特别是天翼云,预计明年将跻身国内云计算TOP2,还有望冲市场第一。我们确实应重新审视其云计算的价值及估值。

预测三:智能驾驶是2023年重要景气赛道之一,高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有望提升

L2级别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上险量数据,2022年10月我国智能汽车销量39.73万辆,同比增长68.1%,渗透率为24.78%。在2022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介绍,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国内自动驾驶正进入发展快车道。根据高工智能研究院数据,截至2022年9月,我国前向L2级ADAS前装渗透率已达27.7%,2019-2021年该数据分别为2%、12%、19.4%。未来国内自动驾驶级别将从L2向L3/L4转换,例如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智能座舱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亿欧智库数据,2021年中国新发布乘用车型(含改款)智能座舱渗透率为50.6%,其中OTA升级渗透率为50.9%,智能语音渗透率为86%,中控彩屏渗透率为97.9%。亿欧智库数据显示,10万元以下汽车智能座舱渗透率最低,仅25.4%,15-20(含)万元的汽车智能座舱渗透率最高,达到58.4%。

2023年新出自动驾驶车型中L2依旧为主流,L3/L4有望加快落地。2023年,多家车厂将推出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从半自动驾驶阶段跨越至特定场景中完全自动驾驶阶段。例如,现代汽车将在2023年推出包括捷尼赛思G90和起亚EV9在内的多款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宝马L3自动驾驶系统“Personal Pilot”将在2023年底推出,并将在宝马7系列上使用;小米纯电汽车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预计2024年上半年将量产;奇瑞与华为将合作在2023年推出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E03与E0Y。部分自动驾驶汽车车厂直接跳过L3,直接从L2迈向L4级别。例如通用公司旗下的Cruise支持L4级别驾驶,推出Origin车型;百度发布Apollo RT6,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并将于2023年开始试运营。

我们认为智能驾驶是2023年的重要景气赛道之一:一是展望2023年,消费需求将有所复苏;二是智能驾驶的渗透率继续提升,2023年下半年比亚迪、广汽Aion、吉利极氪等传统车厂都会有硬件达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三是原材料价格回落及人民币可能将进入升值通道,板块毛利率有望逐步修复。因此,2023年整个板块在总量、渗透率还有盈利水平上都将有向好的边际变化。重点推荐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和经纬恒润等。

预测四:乐观假设下,2023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冲击50万台

短期来看,乘用车激光雷达迎来一波交付潮。

预计2022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超10万台,2023年持续增长确定性大。8月以后汽车市场进入传统销售旺季,综合历史销量数据和交付指引,预计3款蔚来系车型、理想L9、小鹏P5和北汽极狐2022年装配的激光雷达数量合计超过10万台。具体举例来看,理想L9标配1台激光雷达,按9-12月保持1万台车/月交付量的假设,则激光雷达装配量4万台;小鹏P5非标配激光雷达,整体销量无法和激光雷达装配量建立联系,根据佐思统计的上半年1.84万台的交付量,预计全年装配量3-4万台。除此以外的大部分激光雷达车型从四季度开始交付,考虑到前几个月的交付量往往处在爬坡阶段,预计贡献的装配量有限。随着现有激光雷达车型逐步进入正常销售节奏,同时伴随几款新车型在明年开启交付,预计2023年激光雷达装配量持续增长,并有较大概率实现翻倍增长。

乐观假设下,2023年国内激光雷达装配量冲击50万台。从几款标配激光雷达车型出发,对2023年做出如下乐观假设,①理想L9维持1万辆车的月均交付量,全年合计12万台激光雷达。②蔚来ET5、ET7、ES7三款合计维持1.5万辆车的月均交付量,全年合计18万台激光雷达。③阿维塔E11维持5千辆车的月均交付量,3台激光雷达/车,全年合计18万台激光雷达。乐观假设下,上述标配车型合计贡献48万台装配量,再考虑到小鹏G9等非标配车型的贡献,全年装配量有望冲击50万台。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驱动激光雷达的长期逻辑不变,产业未来几年将保持高增速。

自动驾驶解放注意力,赋能汽车成为最大智能终端。未来汽车核心竞争要素将围绕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展开,当自动驾驶完全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注意力后,智能座舱中可提供的休闲娱乐功能将更加丰富,乘车体验也将更加舒适,届时汽车将真正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第三生活空间”,成为下一个互联网的入口,也成为终端消费者的第一触点,因此自动驾驶将长期保持汽车产业未来升级发展的方向。

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内激光雷达不可或缺,单车平均搭载量将持续提升。摄像头受环境光照影响大,距离测算依赖算法。毫米波雷达角分辨能力很差,对金属的探测灵敏度远高于非金属材料,导致其在人、车混杂的场景下对行人的探测效果不佳。超声波雷达测距短,主要用于倒车雷达。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角度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可靠性,是众多L3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必备的传感器。随着高等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的提升,市面上激光雷达单车搭载数目将不断上升。根据Yole预测,2032年市场上单车激光雷达的平均搭载量将达到3颗,头部车型搭载量达到6颗。

国内激光雷达厂商在定点、量产上实现领先,引领国产供应链走向前列。

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快速突破ADAS前装定点,禾赛科技引领突围。根据Yole统计,2018-2022.08,全球ADAS前装定点数量约55个,中国供应商占50%。禾赛以15项定点,27%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速腾以9项定点,16%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三、中国第二。对比Yole截止2021Q3统计的29项ADAS前装定点,Valeo以8项定点排名第一,目前已下滑至第二,两次统计间仅新增2项定点。禾赛在上次统计中仅有1项定点,速腾仅有3项。以禾赛为首的中国供应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强劲突围,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局面。

在定点转化为量产装车项目的数量和比例上,国内龙头厂商全球领先。根据Yole数据和各家激光雷达供应商的公告信息,目前华为、图达通、Livox的定点都转化为了量产项目,速腾9项定点中7项已确认转化,禾赛15项定点中6项已确认转化,相关的车型都已发布或开启交付。总体来看,在行业领先的激光雷达厂商中,国内厂商定点转化的数量和比例均高于海外厂商。

激光雷达产业链的上下游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上游发射端有炬光科技、长光华芯等,扫描端有英唐智控、舜宇光学、永新光学等,接收端有阜时科技、芯视界等;中游激光雷达厂商有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等;下游整车厂如理想、蔚来等都已开始在自家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

建议重点关注:炬光科技(发射端激光器模组)、长光华芯(EEL、VCSEL芯片)、永新光学(转镜、棱镜等光学元件)。

预测五:关注FPGA的国产替代机会

FPGA的全称为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主要由可编程的逻辑单元(LC)、输入输出单元(IO)和开关连线阵列(SB)三个部分构成。可编程逻辑单元通过数据查找表LUT中存放的二进制数据来实现不同的电路功能,开关阵列通过内部MOS管的开关控制信号连线的走向。

全球市场快速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9年全球FPGA芯片产业规模约为56.8亿美元,2016-2019年复合增速为9.38%。随着全球新一代通信设备部署以及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等新兴市场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FPGA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提高。中国市场增速快于全球市场: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中国FPGA市场从2016年的约65.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29.6亿元,复合增速为25.48%。

工业、汽车电子、数据中心成为FPGA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FPGA芯片因其现场可编程的灵活性和不断提升的电路性能,拥有丰富的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网络通信、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数据中心、汽车电子等。2020年中国FPGA市场下游应用中,通信领域和工业控制占比最高,分别达到41%和32%。随着智能汽车、AI推理的不断渗透,汽车电子、数据中心、工业成为FPGA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预计2022-2025年汽车FPGA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3%,数据中心FPGA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7%,此外,工业视觉也有较快的增长。

海外龙头AMD和Intel的FPGA产品价格上涨,凸显行业景气度。根据国际电子商情的消息,由于疫情冲击、供需情况紧张和产品成本上涨,AMD将从2023年1月9日起对旗下Xilinx品牌的FPGA产品进行涨价,其中Spartan 6系列涨价25%,Versal系列不涨价,其他Xilinx产品全部涨价8%。此外Xilinx产品的产能也受到影响,产品的交货周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延长,16nm UltraScale+系列、20nm UltraScale系列、28nm 7系列都需要20周,预计到2023年第二季度末才能缓解交付压力。剩余Xilinx成熟节点产品的标准交货周期持续到2023年第一季度末。2022年7月底,Intel也通知其FPGA产品从2022年10月9日起全线涨价,其中Arria V、Arria 10、Cyclone IV、Cyclone V、Cyclone 10、MAX V、MAX 10、eASIC等新款涨价10%,Arria II、 Cyclone II、Cyclone III、MAX II、Stratix III、Stratix IV、Stratix V、EPCQ-A等旧型号产品涨价20%。两家海外龙头的涨价主要集中在旧产品和中低端市场,属于国产替代的可覆盖范围。海外FPGA产品的涨价将提高国内公司的使用成本,从而推动国产替代的节奏。

全球FPGA公司均呈现快速增长,:1)AMD:全球第一大FPGA公司Xilinx于2020年以350亿美元的价格被AMD收购,该交易于2022年2月14日完成。去掉原本属于AMD嵌入式芯片业务合并报表因素影响,2022 Q2和Q3的AMD的FPGA业务营收达到12.01亿美元和12.62亿美元,与对应的Xilinx财年数据比较,同比增长36.63%和34.83%;2)Intel FPGA业务预计今年增速达26%,持续推出新产品,行业成长空间广阔。2022英特尔FPGA中国技术周上,公司预计今年FPGA业务收入超24亿美金,同比去年19亿美金增长26%,是过去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3)Lattice营收近五年持续增长,2021年后增速加快,主要增长点为工业和汽车、通信与计算两大板块。2021年收入5.15亿美元,同比增长26.3%,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4.8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增速进一步加快。工业和汽车主要用于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ADAS和信息娱乐应用,在2021年收入2.26亿美金,同比增长34.4%。2022Q1-Q3收入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增速和占比最大的一块。通信和计算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客户端计算和5G基础设施,在2021年收入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8%。2022Q1-Q3收入2.05亿美元,同比增长29.7%。消费和许可与服务业务开始增长,在2021年分别同比增长11.3%和4.4%。

FPGA:高成长、高壁垒的优质赛道:随着架构、先进制程的迭代,FPGA从传统通信密集领域的应用拓展到了计算密集领域,包括AI、边缘计算、自动驾驶等新领域的应用,整个行业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

全球FPGA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从全球FPGA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相关市场目前基本由龙头企业把控,Xilinx和Intel占比达到80%,目前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较低。

中国FPGA市场由赛灵思(Xilinx)和英特尔(Intel)两家供应商主导,两家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70%。目前本土供应商也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2021年在中国的总份额超过15%,随着国产化的推进,国内市场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美国限制国内AI芯片发展,FPGA最大下游通信领域频受制裁:2022年10月7日,拜登政府宣布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AI)和半导体技术对中国的新出口管制政策。此外,部分公司也受到制裁。以华为为例,美国政府禁止华为购买美国元器件和软件。通信是FPGA最大的下游市场,在中国市场中占比超过40%,华为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商,2021年占全球通信设备市场28.7%的份额,是通信FPGA主要需求方,以华为为主的这些受到制裁的大客户无法或受限制使用国外FPGA。

信创快速推进,FPGA将受益于信创发展:自2021年以来,继党政信创展开后,包括三大运营商及金融机构持续展开国产化服务器集采,表明信创产业正在不断向行业延伸。信创产业庞大,其中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是重要的产业链环节。2022年下半年开始信创将继续快速推进,整体大趋势已经形成。FPGA作为重要的计算芯片,服务器中将其应用于后端的通信板卡。同时,FPGA是电力、交通领域重要的通信部件,在银行系统中应用于企业级交换机路由器,在云计算中也起到运算加速作用。

目前国内安路科技、紫光同创等公司是民用FPGA领域收入规模最大的两家企业,目前28nm制程已经可以量产,基本覆盖大部分下游需求,并且先进制程研发和生产也在途中,看好FPGA国产替代机会。

预测六:半导体周期逐步探底,各环节将相继完成库存去化

2019年由于存储芯片严重供过于求、中美贸易战手机、服务器、PC等主要应用装置需求停滞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根据WSTS数据,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实现销售额4123亿美元,同比下跌12%。2019Q3,半导体市场在5G手机渗透等因素的驱动下开始恢复,月销售额同比下滑速度逐步收敛直至反转,并开启新一轮周期至今。

2019Q3以来,5G渗透、疫情“宅经济”、新能源等趋势驱动半导体进入新一轮增长。2019Q3-2020Q1,5G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和销量持续提升,是下游市场的核心推动力,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逐步回升,行业景气度持续回暖;2020Q1-Q3,全球范围爆发新冠疫情,各类终端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平缓;2020Q3-2021Q3,由疫情催化的企业加速数字化及“上云”转型,个人远程办公的需求带动了服务器、PC等产品销量激增,同时,全球一致认可的碳中和政策推动了绿色能源发展,新能源车市场快速爆发、全球光伏装机快速爬升,几大因素叠加推动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持续攀升,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最后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缺芯潮。

2021Q3-2022Q1,半导体下游需求出现结构性分化。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增长开始放缓,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等市场缺乏技术创新激发换机需求,销量增速逐步放缓。与消费电子截然不同,下游新能源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光伏装机量、新能源车销量仍然高速增长,整体而言,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在高位企稳。

2022Q1至今,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回落,行业步入下行周期。半导体下游需求进一步分化,消费电子产品疲软,智能手机、PC、智能家居等消费电子市场的销量及增速持续下滑。整体而言,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开始逐步回落,并于下半年转负,行业步入景气下行周期。

从供给侧看,2019Q1-2020Q2,受5G等下游应用推动,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后并维持在高位,半导体设备需求逐步复苏,半导体制造设备出货额增速逐步回升,行业景气度回暖;2020Q2-Q4,疫情扰动晶圆厂开工,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下滑,于此同时,设备出货节奏受到干扰,2020Q3半导体设备销售开始出现下滑;2020Q4-2021Q4,由于疫情缓解,下游需求恢复,半导体市场开始供不应求,行业缺芯潮出现,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晶圆代工价格攀升,晶圆厂积极扩产,因此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持续上行,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增速持续攀升,行业景气度上行;2021Q4至今,下游需求分化、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下滑,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增速高位运行小段时间后开始逐步回落,行业步入景气下行周期。

周期探底继续调整,关注库存和需求边际变化,静待行业景气拐点。当前时点,我们正处在本轮半导体周期的下行区间。中芯国际三季度业绩会指引,公司2022Q4产能利用率将会进一步下滑。众多IC设计厂商2022Q3业绩会也提到当前的库存仍然处在较高水位,未来一到两个季度库存将进入下行通道,2023Q2有望到进入底部,之后半导体行业需求有望随着新能源高增长及消费电子需求回暖逐步回升。

产业链各环节探底节奏:由于供需结构和库存去化节奏不同,产业链各环节底部拐点位置有异。我们认为从目前来看,库存及价格触底顺序可能依次为:LCD面板、被动元器件——射频器件、CIS、封测、存储、MCU——晶圆代工、光学元器件。

预测七:DDR5内存条升级,内存接口芯片+配套芯片量价齐升DDR5世代升级,推动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量价齐升。

1、量:1)由于服务器市场高景气度确定性强,出货量有望持续增加;2)5G、AI推动大数据运算需求,服务器内存容量提升趋势明显,单台服务器内存模组数量有望增加;3)在内存接口芯片数量上,DDR5世代的LRDIMM搭配1+10架构即1颗RCD和10颗DB,相较于DDR4世代增添一颗DB芯片用量,并且在DDR4时代LRDIMM的渗透率只有约5%左右,随着存储容量及传输速率的提升,在DDR5中后期阶段,LRDIMM的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2、价:1)短期来看,随着技术更新,内存接口芯片每一代新产品的ASP会有所提高。DDR5世代的升级意味着对应内存接口芯片的价格及毛利会有大幅提升。

PC笔电同样需要内存接口芯片+配套芯片,为增量市场。Intel已于2021年底发布适配DDR5的桌面级CPU,AMD也在2022年中发布适配DDR5的桌面级CPU,DDR5在PC笔电的渗透快于服务器(但当前不需要搭载内存接口芯片)。针对内存接口芯片,当前DDR5的速率为4800MT/s,当速率达到6400MT/s时,PC笔电将标配DDR5内存接口芯片,目前龙头厂商澜起科技已发布相关产品,即针对PC笔电的DDR5内存接口芯片CKD。同时,SPD5、PMIC等配套芯片已经在搭载DDR5的PC笔电上使用。DDR5在PC笔电端的渗透,为传统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厂商,如澜起科技、Rambus、IDT等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

由于内存接口芯片及配套芯片需要提前于内存条和服务器组装厂备货,因此其感受到的DDR5渗透率高于实际服务器整机的DDR5渗透率,我们预计:2022-2024年为DDR5高速渗透的红利期,从内存接口芯片角度看,2022-2024年服务器端DDR5的渗透率分别为15%、40%、60%,PC笔电端DDR5的渗透率为0%、15%、40%。到2025年两类终端的DDR5渗透率均达到较高水平,预计市场规模合计接近30亿美元。

建议关注:澜起科技(内存接口全球龙头)、聚辰股份(DDR5 SPD,车规工控EEPROM)。

预测八:工业互联网进入起步期里程碑,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全球新旧动能转化加速,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对工业经济意义重大,因此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叠加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工业的亟需新一代的变革。我国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也需要互联网新的发展大方向。我们认为,而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全新工业生态,会成为继2C互联网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盛宴。在我国政策助力行业发展也十分趋势明显,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增长引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比较美国、德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各时期,相比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战略及西门子等领军企业对我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2012年提出 “工业互联网”概念,由通用电气、IBM等跨国巨头形成的联盟主导和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强调对企业积累的数据进行加工,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互联共享,创造新的价值,以Predix为代表的工业云已应用到高端制造、能源、消费等行业;而德国在2013年则推出了“工业4.0”,主要应用领域为制造业,强调机械与芯片结合,让生产智能化,构建智能工厂。美国以GE领衔的IIC经历了高速发展及震荡衰落期,GE等企业面临经营危机导致联盟后期发展陷入停滞,启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十年以上的长线布局和战略定力,需要国家机构和学研界配合支持为尤其是中小企业保驾护航;通用标识方面,德国工业4.0的主线是CPS系统的建立,西门子是标准化领域的业界标杆,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

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起步期里程碑,未来成长空间广阔。全对比既有共通性又有交叉关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正刚刚走过萌芽期步入成长期,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全新工业生态,逐渐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宏观层面,能够有效促进“国内+国外”双循环;在产业层面,对于第一到第三产业带动效用明显,尤其是制造业,未来有望持续助力打造我国制造业超级大国的地位;公司层面,产业互联网持续降本增效,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未来工业互联网能够带来的产业规模是空前的,进入成熟期的产业规模有望高于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互联网产业。

预测九:虚拟现实助力文旅、工业、城市管理流程提升

B端、G端应用场景如工业、文旅、教育、城市管理等,往往有着较为复杂的生产作业流程,或大量可视化程度低的数据信息,提高了决策者的分析难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信息化、全息等新一代技术,有望改变传统的生产、决策方式,促进提质增效。国家政策的引导与各个公司的探索,推动新技术的普及。

政策方面,11月以来已经有一系列与虚拟现实、元宇宙相关的政策发布,引导有关技术在工业、文旅、教育、城市管理等B端/G端领域的应用,涵盖了对整体产业的鼓励发展,工业细分领域的支持文件,以及落地的资金扶持、具体的应用案例:

工信部提出虚拟现实的8个B端/G端应用:工信部等5部门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对硬件终端、虚拟现实10大应用场景等提出展望。其中有8个为B端/G端场景,包括工业生产、商贸创意、融合媒体、文化旅游、智慧城市、教育培训、安全应急、残障辅助,余下C端场景为体育健康、演艺娱乐。

行业协会鼓励元宇宙在工业细分领域发展: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元宇宙协同发展组织发布《工业元宇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提及工业元宇宙热点技术如5G、算力网络、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及工业元宇宙应用场景如工业制造、数字文旅、教育、医疗、能源、建筑。

地方政府推出落地的资金扶持计划:武汉、上海、成都相继出台因地制宜促进元宇宙发展的方案,其中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促进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共同出台《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分别提出对单个项目最高提供200万、500万元资金支持。

具体应用案例围绕文旅/培训/教育:人民日报发文《虚拟现实规模化应用加速》,提到部分VR的具体应用案例,如百度希壤平台的VR文旅场景,钱江供电所安全培训学校的VR培训,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的VR教育。具体案例的提及,或对特定领域起到一定指引效果,某种程度也是对此前《虚拟现实计划》的逐步落地。

具体细分领域方面,众多公司结合自身主业及技术积累,正在积极尝试新技术在B端、G端的应用,创新商业运作模式。

1、工业、城管:以凡拓数创为例,数字孪生技术提高信息分析管理效率。凡拓数创是数字创意、数字展馆系统集成提供商,目前正在推进新业务数字孪生产品在众多B端、G端领域的应用,包括智慧工业、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轨交、智慧水利等领域,帮助使用者全方位分析、管理、指挥。

2、项目经验与技术积累加持,有望助力订单获取。项目方面,据投资者互动平台,数字孪生业务在公司收入比重占比仍小,但据公司官网,目前已有华为硅谷智慧园区、粤规院粤规科技慧享平台、数智龙南指挥中心平台、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大厦可视化系统等超1000个项目。技术方面,公司拥有原创软件著作权数量264个,涉及技术包括VR、AR、全息、可交互方式呈现、3D可视化内容制作等。项目经验与技术积累加持,有望帮助凡拓数创提高B端、G端领域的知名度,从而获取更多项目订单。

3、文旅:借助VR/AR,在线上、线下打造沉浸式体验。VR可与文旅结合,线上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游玩体验,或者线下在博物馆中结合体感互动、数字交互、多点触控、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空间。例如,线上方面,凡拓数创为林芝青少年科普中心打造线上展馆,用户可随意切换观展位置。线下方面,大英博物馆向游客提供带AR功能的平板设备,扫描特定文物能呈现对应的信息故事;凡拓数创也为线下展馆提供VR解决方案,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师历史展陈中,用户佩戴VR头显,可以第一视角参与到还原历史故事或主题情境的互动游戏中。

4、其他场景:虚拟现实/元宇宙技术可改善矿山、交通、会展等领域工作效率。国内外有众多公司,在演出、生产、管理、设计、展览等工作环节中运用虚拟现实/元宇宙有关技术。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预测,工业元宇宙将推动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于2025年达5400亿美元,预计可带动更大规模的传统产业市场增量。

锋尚文化:公司主营大型文艺演出与文旅项目的制作,2020年成立子公司锋尚互娱,向VR/AR等沉浸式形态发展。今年1月公司与冬奥组委合作虚拟演出《集光之夜》,12月14日、12月16日将与咪咕合作推出世界杯虚拟音乐盛典项目,周杰伦、蔡徐坤、王心凌等将参演。

大丰实业:公司主营业务为文体科技装备、数字艺术科技、轨道交通装备,提供文化、体育和旅游行业的策划、创意、智造、投资、运营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维护等全产业链服务。其中文体科技装备主要包括智能舞台、智能座椅、灯音工程、数字场馆等产品的研发、制造与安装;数字艺术科技业务主要是为文化综合体与城市光影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与夜间经济,景区提升与文化小镇开发,融合AR、VR、MR、全息等科技,提供文化创意策划、产品、服务与系统解决方案。

宝通科技:公司主业包括手机游戏、工业散货物料无人输送解决方案,包括数字化输送系统和智能运营服务。目前,公司已有数字化产品BOTON SPACE 1、数字孪生智慧矿山系统等工业元宇宙产品,其中BOTON SPACE1以裸眼视角完成虚拟世界重构,在工业领域可还原各类工业设备、厂房及作业环境,模拟煤矿井下等数字孪生的沉浸式体验。

风语筑:公司主营线下主题馆/博物馆等展览项目的制作,拥有3D设计、渲染,VR/AR,全息等技术能力,并先后推出上海奉贤新城元宇宙城市会客厅、上海“五五购物节”静安国际美妆节元宇宙发布会等。公司也投资一批VR内容/技术相关公司,包括VeeR、灵境绿洲、Output等。12月,公司与杭州宏逸投资集团达成合作,将打造更多虚实结合、线上线下联动的元宇宙文旅新场景。

Unity(UNITY SOFTWARE):公司是全球领先的3D开发引擎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模块化的通用代码,可用于游戏研发,也被大量用于建筑工程、汽车、运输与制造等工业领域。

预测十:主要互联网公司2023年有望实现更大的利润释放

主要互联网公司业绩基本在2Q22触底,3Q22业绩的恢复多数超预期,其中拼多多、京东、美团、爱奇艺的调整后净利润增速均超过100%。经粗略测算归因,三季度业绩超预期恢复约10-15%得益于收入端增长,85%-90%得益于降本增效。展望2023年,随着疫情、经济/消费压力的进一步缓解,各公司收入也将恢复较好增长,叠加降本增效持续,23年有望实现更大的利润释放。

降本增效将持续:1、毛利率提升:1)主业规模效应:带宽、服务器等其他成本相对固定,随着用户、流量、收入的稳定增长,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带动毛利率的提升;此外如爱奇艺1Q22起主要收缩内容成本,带动首次扭亏为盈;2)新业务亏损收窄、盈利能力提升:如布局社区团购的拼多多、美团,及快手海外业务亏损率的收缩。2、销售费用缩减:1)消费互联网格局稳定:各玩家更注重对存量用户的深度运营;2)布局产业数字化:腾讯、阿里等进一步向企业服务、医疗、智能硬件等方向发展。

d6aa31617e735dee522b07fa140e9c79.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智通财经编辑:王秋佳。

相关阅读

中信建投:近年春节前后市场行业风格有何特征?二月成长风格有望抬头

1月22日 | 智通研选

中信建投:机械行业春节放假天数与开工率观察

1月22日 | 智通研选

2023年天风传媒年度策略:复苏将至 数字技术打造行业发展曲线

1月21日 | 张金亮

A股机构动向参考︱数字经济全面推广 智能机器迎催化

1月20日 | 智通财经

中信建投:医保谈判成功率创新高 看好基本面扎实的创新药公司

1月20日 | 张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