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里程焦虑”和“安全焦虑”推动导热结构材料爆发。“里程焦虑”和“安全焦虑”是新能源汽车的两大核心痛点,而胶粘剂及结构制件是解决上述两大痛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而热失控作为电动车安全问题核心考量因素,对车及电池内部的材料在机械安全性、热管理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有望带动新能源车内导热、隔热材料迎来需求二次爆发。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提升高达200%~300%。
传统燃油车用胶点主要包括车身结构、车身内饰、车窗玻璃、发动机等,对应单车价值量约200元,后续增量空间主要来自轻量化需求与智能化设备的增加;在新能源汽车中,如果将动力电池比作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胶粘剂则是实现心脏持久动力的肌膜组织: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增加,使得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用量提升200%~300%。同时,动力电池结构体系的不断创新,对于相应胶类单位价值量提升。
该行认为2025年新能源汽车胶中用胶量将达到约9kg(其中三电系统单车用量为5.4kg/辆,对应单车价值量564元/辆),且结构制件用量将随着电池结构创新不断提升。该行预计2025年全国/全球汽车胶粘剂及制件市场空间将达154/342亿元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主要来自电池端增量)为88/143亿元,相比传统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将贡献行业增量约50%。
导热导电胶需求大幅提升,关注有机硅/聚氨酯体系及气凝胶应用进展。
按应用体系和化学体系分类,该行对动力电池胶粘剂进行梳理:
1)按照应用分类划分:胶粘剂可分为结构胶、灌封&密封胶、功能胶。结构胶起粘接电池中结构胶粘作用,具有高粘接强度的特点;灌封&密封胶有效密封电池体系,防止外界杂质影响动力电池工作环境;功能胶根据需求,拥有导热、导电等多种性能,有助于电池提升热管理性能。随着电池结构进步,该行预计电池密封、灌封需求将缓步下降,而各类功能性胶需求将持续提升;
2)按照化学体系划分:胶粘剂主要分为聚氨酯、有机硅、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发展初期,动力电池多用环氧树脂与丙烯酸,但其低弹性不满足动力电池“呼吸作用”需求,该行预计后期高弹性和粘接强度的聚氨酯和有机硅体系有望占据主导,而气凝胶由于独有隔热特性与工作温度,主要用于电芯之间的隔热。
自主品牌占据主导带动相关产品国产替代加速,持续关注相关企业导入进度。
相比于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导,预计将带动相关材料加速导入。推荐导热结构材料布局领先的企业。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原材料价格波动;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影响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公司相关产品研发及开拓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