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汽车头条”,作者:沈楠
无论是三电核心技术的联合开发、再到充电桩网络、生态系统的协同配合,都暗示了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背后蕴含的“巨大想象力”。
如果说本年度新能源合作的重磅合作,北汽和戴姆勒的牵手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其在中德国家元首、中德两国政府领导人的见证下,先后两次签署了框架协议。
6月1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德方合作伙伴戴姆勒股份公司签署了一份框架协议。
作为该框架协议的重要部分,戴姆勒拟战略投资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而时隔一个月之后,北汽和戴姆勒合作进展迅速。7月5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北汽集团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在德国柏林签署新的框架协议。
双方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细节进一步敲定,双方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生产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首款车型将2020年推向市场。
顺势而为的共识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数十亿的商业合作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展现了两大汽车集团对于此次合作的期许和共识,两家重量级车企之间合作推进如此之迅速,在乎于“乘势而为”,同样也有优势互补的商业考量。“乘势而为”是这次合作的主基调,在新能源发展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基调”之时,两家企业的顺势牵手展现的是两家的“格局感”。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近日,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如此阐释北汽顺势而为的意愿。
而在中国市场收获颇丰的戴姆勒同样明晓站在“风口”的重要。“作为戴姆勒在华电动车战略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与北汽集团携手并进,持续扩大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
之前,戴姆勒刚刚发表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规划“瞻思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投资1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69.8亿元),至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0余款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纯电动车。而中国俨然成为了“重中之重”。
当然,细心的旁观者会发现,在接连公布的两份协议中,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的细节并没有进一步公布,在第二份新的框架协议中,对于北汽新能源究竟扮演何种角色更是只字未提。这样的“留白”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自然引发了外界的普遍关注。
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细节,戴姆勒将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将不会代工生产戴姆勒的整车产品,这也表明了戴姆勒不会将这次合作视为“第二个腾势”进行处理。
那么,既然北汽新能源在生产制造方面不会同戴姆勒展开合作,是否意味着它在这场规模庞大的新能源大棋中仅仅是“旁观者”?戴姆勒仅仅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入股北汽新能源?
耐人寻味的留白
汽车头条APP认为,如果将目前炙手可热的北汽新能源作为这场大戏的“打酱油”的,显然是缺乏想象力,更是在商业利益上的巨大浪费。相信也违背这场深思熟虑的商业合作的初衷。
戴姆勒战略性入股北汽新能源,预示着现有的“北戴合”格局在合作范围和层次,都实现了“更上一层楼”,更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合作新模式的探索。
在之前已经有了与比亚迪“腾势模式”之后,奔驰同北汽新能源之间的合作如何更具想象力?在官方没有揭晓答案之际,电池与生态是目前外界猜测的焦点。
首先,在新能源高歌猛进的态势之下,电池才是各家车企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得电池者,得天下。”
刚刚成立不久的宁德时代在最近一轮私募融资时的估值已经高达800亿元人民币,而有消息透露,之前的电池巨头比亚迪也即将正式打破电池“封闭”,电池部门拆分运营,都释放出了足够的信号,电池将成为下一轮新能源的核心所在。
而虽然拥有电池的核心技术,但如何迅速融合进中国新能源体系之中,是后来者奔驰的严峻大考。而北汽新能源目前已经在电池领域“多路出击”。
北汽新能源在美国硅谷、德国亚琛以及中国北京建有电动汽车、电池以及车载信息系统的研发中心,在“三电”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优势,与此同时,还同目前国内主要电池商搭建了密切的合作生态关系。
就在5月份,北汽新能源刚刚同国轩高科签署大单,北汽新能源拟向合肥国轩采购5万套纯电动车电池系统,合同总金额18.75亿。此次合作金额,占国轩高科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39.41%。
除此之外,在2015年EU260上市时,搭配的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这意味着北汽新能源已经在电池研发、电池采购方面搭建了成熟的配套生态体系,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自然也有可能实现“对接”电池生态体系的“先天优势”,双方在电池方面的深度合作也自然值得外界高度期待。
除了电池方面合作外,充电网络的合作也是戴姆勒所亟需的。众所周知,充电桩的布局直接影响着纯电动车的使用半径,更是新能源车企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目前,宝马i品牌作为奔驰EQ品牌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抢先在华实现了充电桩的布局。
早在2015年,宝马已经宣布同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建立充电桩网络。去年,已经在中国建设了1,500个BMW即时充电TM充电桩,成功覆盖了10个重要城市。今年,按照计划,BMW即时充电TM桩覆盖城市将扩大至15个,数量增至2,500个。
而奔驰是否会选择从零起步,还是依托北汽新能源的庞大充电网络实现“弯道超车”,自然是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后,双方合作的又一大“蓝海”。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北汽新能源旗下产品可使用的充电桩基本分为以下三个类别:家用私人充电桩,社会公共充电桩,以及工信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及出租车公司等社会服务机构所建电桩。
通过自建、合作共建两种模式,截止去年7月份,北汽新能源已建成公共充电桩6083个。北汽新能源内部人士此前透露,到2016年底,充电桩数量要扩充至10,000个,总量增加近六成。这样规模庞大的充电桩网络或许将成为戴姆勒提速其新能源战略的“战略红利”。
生态合作或重塑产业格局
除了电池、充电桩之外,生态上的深度合作自然也是令人更加期待的领域。
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论坛上,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营销公司总经理张勇透露,将在8月份发布一个致力于分时租赁的轻享汽车平台。
根据汽车头条APP从现场展示的PPT中观察到,在开放性方面,“轻享平台”从资质准入、使用场景、资费结算等方面都有体现。
在今年6月份,北汽新能源“卫蓝行动第五季——卫蓝合伙人”在北京正式发布。此次北汽新能源除了继续在充电桩、贴心服务、分时租赁、换电以及二手车等新能源生态产业链上的深化,更提出了以“消费”为核心的卫蓝合伙人计划,全面践行社群时代的B2C2C商业模式,“卫蓝合伙人”微商平台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而北汽新能源搭建了如此庞大、体系丰富的生态系统,自然也是期望能够有戴姆勒这样的体量庞大的合作伙伴“入驻”,也是戴姆勒抢滩新能源市场的一条潜在的“可能路径”。
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三电核心技术的联合开发、再到充电桩网络、生态系统的协同配合,都暗示了戴姆勒入股北汽新能源背后蕴含的“巨大想象力”。
无疑,这次中德两大汽车巨头深度合作,都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一阵“惊涛骇浪”,或将重塑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格局。
(编辑:肖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