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行业成风口? 慧择(HUIZ.US)等上市险企受资本追捧

12135 7月8日
share-image.png
李国坚 智通财经资讯编辑

近日,美国数字保险创业公司Lemonade(LMND.US)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并在交易首日创下接近140 %增长,成为美国迈入2020年以来表现最强劲的科技IPO。值得注意的是,7月7日(周二)隔夜美股,“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涨10.61%,报8.34美元。互联网保险概念股,近来受到市场资金追捧。

国内外顶级资本押注互联网保险

据了解,Lemonade创立于2015年,通过聊天机器人引导客户完成投保过程,使用人工智能在90秒内批准保单,主要向房客及房东提供租客、租屋保险。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保险公司逐渐受到国内外顶级资本的青睐。这次成为美股大热门的Lemonade,软银曾两次重金投资,成了其最大的机构股东。而根据美国市场公开信息披露,同样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的股东名册上,也出现了两家顶尖的机构投资人,资本集团和高盛资产管理。

根据韦莱韬悦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尽管卫生事件影响,全球仅保险科技领域的投融资交易的数量就达到96笔,创下历史新高,总融资金额达到9.12亿美元。

30岁左右用户消费习惯在互联网

在国内,保险意识薄弱一直制约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保险意识的薄弱的普遍性意味着大量的潜在刚性需求等待被唤醒。互联网以低成本的优势成为了保险教育的入口,以慧择为例,将专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嵌入所有关键业务领域,从保险服务场景中积累数据,从数据中提炼保险专业领域知识,在保险服务场景中应用专业知识,最后通过实施服务达成转化目标,最终实现其商业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慧择实现总保费收入5.98亿,同比增长40.6%。长期险保费占总保费93.8%,连续两个季度超90%;长期健康险总保费同比增长52.6%,达到5.05亿元。累计服务了640万投保人和5360万被保用户,用户平均年龄仅为32岁。

年轻人运用互联网自主消费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原保险市场,但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分别只是全球水平的58%和75%,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另一方面,海量的人群,正在逐渐上网。

根据腾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在一二线城市,18-40岁是核心用户,然而还有着更广泛的人群逐渐上网。在中国。10岁以下人口约1.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者有2800万。这些孩子是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群体。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消费内容、购买服务。

于此同时,该报告指出,在大学学历的网名中有80.4%对上升抱有高期待,即使在低学历网民中,仍有超过60%的人群,对生活的改善抱有确定的期待。这些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会影响他们日常行为的很多方面。包括更为主动地关注高价值信息,以及更多的学习性消费需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未来互联网保险消费人群崛起势头最好的国家。

2020年保险科技不断升级为行业赋能

近年来,各大保险机构不断加码互联网保险,不少公司将“保险+科技”提升到战略高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应用推动保险产业链的重塑再造,为保险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高达319亿元。

慧择认为,要推动保险科技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核心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保险科技应用的开发和实践。以人工智能为例,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当前,各家保险机构对于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运用的非常顺畅,但是随着互联网保险市场的发展,人工智能算法需要再进一步提升。2020年,慧择与西财大数据研究中心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首个工程将锚定在慧择保险大数据知识图谱的构建。这就意味着,保险领域的人工智能将从语言识别等感知智能升级,走入保险诊断、金融决策等事关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认知智能方向。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式,以其强大的语义能力,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使得机器认知成为可能性。这类认知技术建立在人类大脑分解和推理学习的基础之上,将成为未来处理大量复杂数据流的标准方式,这些数据流将促使与个人行为相连的“主动”保险产品不断涌现。

2020年,随着5G进入商用时代,保险科技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历史机遇。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兴技术融入到保险领域中改变行业业态。因此,保险从业机构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关阅读

方风雷:未来20年中国市场仍有很多“大鱼”

6月27日 |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V型反弹的美股将面对什么?全年融资或超3000亿美元 创20年来最大发行潮

6月21日 | 华尔街见闻

美股为何又暴跌?投资者如何应对?

6月12日 | Kevin策略研究

市场是短暂反弹还是持续复苏?

6月1日 | 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