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价暴跌!超27家长期停牌公司被港交所“快速除牌”

48186 10月19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本文源自“资本邦”。

壳股、仙股的数量在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占有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近两年,港交所也在一直在修订及改革有关借壳上市、退市以及其他相关的规则。

2019年7月26日,港交所推出了借壳上市和壳股活动的监管规则,主要针对港股炒壳行为严重、存在大量僵尸股等进行严格监管。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港交所已向至少27家长期停牌的公司发出除牌要求。

港股壳公司遍地,壳价大跌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18日,港股市值小于1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225家,占总上市公司数量的50.78%。其中,市值低于5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数量为912家,占比37.81%。这类市值较低的公司,一般市场成交不活跃,其主营业务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壳股”。

壳股遍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港股的退市规则不设置成交量、股价等反应市场认可度的量化指标,不设置营收、净利润、现金流等反应公司业务质量的量化指标。在港股,被认定成是“现金资产公司”的上市公司会被退市。但是,关于“现金资产公司”的判定标准也是模糊的。

在较宽松的监管规则下,港股炒壳、养壳的现象非常普遍。2012年至2017年是港股借壳上市的高峰期。 在此期间,A股出现两次IPO暂停时期,分别为第八次IPO暂停,暂停时间为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30日,共15个月;第九次IPO暂停,时间为2015年7月4日至2015年11月6日,共4个月。

这期间,香港市场成为内地企业上市以及借壳上市的首选之地。

彼时,港股壳公司大热,价格涨势明显。2011年,港股主板壳价在1.8亿港元-2.5亿港元之间;2014年增至3.8亿港元-4.5亿港元;2017年,港股壳价进一步上升,主板壳价约6亿港元-6.5亿港元,创业板壳价约为3亿港元-3.5亿港元。

2013年至2015年,许多内地企业纷纷来到香港买壳,尤其是不在A股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比如,万科购入南联地产控股权,万达购入恒力地产,招商局地产购入东力地产,中粮地产购入侨福地产,绿地集团购入盛高置地等。

此外,此前一直未能登陆A股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也选择赴港壳。最知名的则属阿里巴巴购买文化中国股权。据了解到,2014年3月,阿里巴巴斥资62.44亿港元购买文化中国的控股权,更名为阿里影业;同一年,阿里巴巴斥资13.27亿港元购买另一家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

不过,近年来,港交所加大对壳公司的监管,港股壳价急速下降,跌幅已超过50%。笔者了解到,曾经叫价7亿港元至8亿港元的壳股,目前的价格低至2亿港元至3亿港元。

有市场人士表示,早前一家创业板公司卖壳,最后成交价不足1亿元;原因是港交所创业板取消了专版简化程序机制,吸引力大减,想卖壳需要给予很大折让。“且借壳上市受港交所新规影响十分低迷,买卖壳的成交量大幅减少。”

超27家长期停牌公司遭“快速除牌”

2018年8月,港交所对于借壳上市、持续上市准则及其他《上市规则》条文修订的咨询就已结束,其中关于对业务不足公司拟进行的反向收购活动增加额外要求引来最大反响。

同年12月5日,香港证监会委员何贤通表示,香港证监会将提高借壳上市以及使用名义股东隐藏实际控制人行为的审查标准。其中,审查标准提高后或将从两个方面对大股东进行穿透,第一是审查资金来源,第二则是审查实际控制人背景和行业的关联度。

2019年7月26日,港交所正式发布《有关借壳上市及其他壳股活动等咨询总结》称近年来港股借壳上市盛行,一方面是投资者买入上市发行人控制权以取得其上市地位,达到借壳上市目的;另一方面是上市发行人本身业务能力一般,还常年亏损,于是出售相关业务卖壳,投机炒壳行为已成为市场操控及内幕交易的温床。

对此,港交所决定修订《上市规则》有关借壳上市以及持续上市准则的相关条例,并于2019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修订后的新规主要内容为:发行人不得在控制权变动之时或其后36个月内建议将其全部或大部分原有业务出售或作实物配发。港交所亦可限制发行人不得在实际控制权转手之时或其后36个月内进行有关出售或作实物配发。

对于香港市场上对长期停牌且复牌无望的壳股、仙股、僵尸股,港交所对其实行了“快速除牌”制度。主要包括:

1、 主板上市公司停牌需在18个月内,创业板上市公司停牌需在12个月内复牌,否则港交所有权将予以除牌。

2、 重点监察少数业务运作规模极低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拟主要特征包括:近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业务活动极度低迷,营业收入极低,业务入不敷出,出现亏损和营运现金流为负;业务长期极度低迷和亏损,过去数年间,公司生意已经严重恶化;公司无法证明其拥有足够价值的资产维持上市地位,其资产已经无法产生足够的收入和利润来证明该公司拥有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意。港交所有权令上市公司短暂停牌或将其除牌。

根据规则,上市公司被除牌的流程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最短六个月,其间公司可提交复牌建议予港交所审批。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建议,港交所会将公司置于下一个除牌阶段,直至取消上市地位。

据相关资料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港交所已向至少27家长期停牌的公司发布除牌公告。其中,长港敦信(02229)、浙江展望(08273)、太平洋恩利(01174) 、昆明机床(00300)、中国有色金属(08306)5家公司已经退市,剩余公司则向港交所申请覆核取消上市地位的决定。

不过,港交所落实“快速除牌”新制度,惹来部分公司“反弹”,指责港交所处理不善。9月19日,金利通(08256) 指控联交所,除牌不遵循法治,根本不了解公司业务。

获悉,金利通于前年收到除牌通知,至今停牌已逾一年。金利通以电讯设备买卖起家,公司自2002年上市以来,至去年才扭亏为盈,其余财年均录下巨额亏损。对此,港交所于2018年发下信函认为,公司主业及招聘业务处于低业务运作水平;新业务记录较短;未能证明有相当资产可维持上市地位,因此决定对其除牌。

但金利通主席洪集怀不满此决定,他表示,“公司近两年大数据收入持续增加,正开拓不同市场,认为联交所眼光‘传统’,不了解IT及大数据业务”。

相关阅读

港交所:上市部交出GEM上市审批权,上市委员会接手

10月19日 | 瑞恩资本

港股通明确“同股不同权”公司纳入条件! 内地投资者可买小米(01810)美团(03690)

10月19日 | 彭宇硕

高盛:升港交所(00388)目标价至228港元 维持“中性”评级

10月18日 | 郑雅郡

港交所宣布两项人民币期权和期货合约产品优化计划

10月17日 | 程翼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