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800亿估值困境

100258 5月23日
share-image.png
聂一洲 智通财经研究员

带着玫瑰与血,滴滴终要变身“资本家”。

有消息传出,滴滴出行将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启动在港股上市,目前最新估值约550亿美元,机构预计滴滴最终上市时市值或能达到700至800亿美元。

这对于看好滴滴的投资者而言自然是件好消息,不过此时的滴滴却仍在舆论压力下苦不堪言。

此前的空姐遇害案让滴滴不得不被动地走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消费者关于滴滴平台的负面情绪在舆论刺激下“集体爆发”。一顿危机公关过后,如今滴滴的舆论环境好似一地鸡毛,此前“洪流联盟”营造的大数据幻境也在一瞬间被负面口水冲刷的一干二净。

口碑与形象的崩塌,让滴滴倍感压力。作为国内互联网出行“独角兽”,这家公司前不久还信誓旦旦要“冲击千亿估值”,如今却不得不考虑被舆论“腰斩”的风险。

滴滴的光荣与梦想

其实很多人或许用了多次滴滴打车,但实际上对滴滴这家公司的印象也仅仅是停留在“打车”上。

“滴滴不过是一个可以在线打车的APP,这个APP赚钱靠的就是在平台司机的收入中抽成,本质和出租车公司差不多,只是比出租车公司便宜。”

虽然这仅仅是截取的一段网上评论,但这实际反映了多数人对滴滴的基本看法。可见,滴滴的性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其实与某些“外卖平台”没什么区别。但滴滴眼中的“滴滴”似乎不仅仅只是“打车工具”那么简单。

在“洪流联盟”大会上,程维给滴滴描绘的愿景是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服务平台及全球智能交通技术引领者”。而贯穿这两个“愿景”的核心都离不开“大数据”和“互联网”。

其实,在滴滴眼里,自己从来都只是一家互联网大数据公司。滴滴的梦想也从来都是在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出行服务帝国。

据了解,目前滴滴的业务除了网约车以外还扩张至汽车电商,汽车金融,外卖等领域。而这些业务在滴滴看来,其实与网约车一样,都是大数据赋能出行服务的结果。

未来的滴滴将通过交通大数据打通出行领域整条产业链,通过赋能各项交通出行业务实现流量变现,从而实现最终盈利。而目前滴滴靠抽成的盈利模式仅是其最成熟的变现模式而已。滴滴若想上市,需要跟投资者畅谈大数据“背后的故事”。

对于此次滴滴被估值800亿美元,网上存在不少质疑之声,认为机构对这家公司估值过高。但800亿的估值真的“过高”吗?

从上述可见,滴滴的定位是一家运营交通大数据互联网新经济企业。而市场对于此类企业的估值逻辑在于:新经济的估值不是现金流驱动,而是用户驱动。这套体系是以网络效应和信息规则作为底层基础,其中最重要就是用户数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滴滴出行2017年GMV(交易总额)达到250-270亿美元,并且截至2017年底,滴滴订单总量和用户数分别是74.3亿单/4.5亿,日单量为日均2400万。

若按此前滴滴公布的运营客单价20-25元人民币以及平台20%的抽成比例计算,平台每单客运净收入应该在0.6-0.8美元(取实时汇率)。按一年365日计算,滴滴全年净收入应该在52-7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仅按净收入计,机构给滴滴的估值不过11-15倍。

由于目前并不知道滴滴的成本,若粗略按照20亿美金假设,滴滴的估值也不过25倍,这对于一家新经济公司而言,并不算高。

因为目前的滴滴业务已覆盖全国400多座城市,并且在合并Uber中国后,其市场占有率已达90%,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效应便开始显现。网络效应认为,随着网络上新用户的加入,将会使得原有每一位用户的价值都增加,而这将会体现在公司ARPU的不断增长上。

“滴滴目前的日单量在2500万单以上,已经是全球是最大的出行平台。” 程维表示,全中国每天有11亿次出行,滴滴只渗透了市场的2%。而剩下的98%就会成为滴滴向投资者讲的“故事”,其实如果一切顺利,滴滴的估值或许还能更高。

滴滴的现实与困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未实现程维的“远大愿景”之前,现在的滴滴也只是一个打车平台,对接着司机和乘客,干着网约车平台的“C2C”业务。

既然是“C2C”便不可避免的涉及司机与乘客的纠纷问题。从之前的“滴滴司机打人事件”再到“空姐遇害案”,一系列负面事件在不断蚕食滴滴的公司形象,影响公司的口碑。

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中提到,企业若想依靠网络效应获得利润则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流动性蓄水池”。而“流量”便是蓄水池中的“水”,若想要蓄水池的“深度和广度”则需要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来吸引流量源源不断流入“蓄水池”。

恶性事件的发生无疑损害了滴滴的公司形象以及口碑,这一点可能会让投资者对于滴滴能否持续增加客流量产生怀疑。根据上述对滴滴的估值逻辑,一旦出现日单量下滑,滴滴的估值“腰斩”似乎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

若想挽回客户流量,整改是滴滴能做的唯一办法。但是在“空姐遇害案”之后,滴滴下架了其顺风车业务进行整改,但上线之后却遭到许多司机的“抵制”。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根据滴滴出台的新的顺风车政策,承接顺风车业务的司机每次结单都需要进行刷脸认证,过程较为复杂。

有司机评价到“搞的好像耍猴一样,等认证完成了,单子被别人抢走了,感觉像是被戏弄了一样”。

并且此次整改还取消了评价功能,这让很多的司机感觉到不公平。有司机认为,作为车主不能判断出行乘客的情况好坏,让自己感到不安全,但司机还不敢拒载,怕受到投诉而被扣分。因为根据滴滴规定,司机分数下降到一定程度,将需要交押金才能继续接单。

由此可见,一味偏袒乘客对于滴滴而言也绝非长久之计,如何平衡乘客与司机的关系或成为滴滴接下来很长时间的问题。

除了业务内部问题,竞争对手的进攻也让滴滴头疼十足。

从上述来看,整个国内出行市场人流量高达11亿,而目前市占率超过90%的滴滴也仅只有2%的渗透率,对于这么大一块蛋糕,竞争对手自然虎视眈眈。

今年4月,美团高调登陆上海,并率先发起针对滴滴的补贴大战。美团打车上线首日其日订单量便突破15万单,第三天更是突破30万单。对此美团CEO王兴表示,“美团已经迅速地拿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不过由于在一个月的运营中高额补贴扰乱市场、刷单、马甲车等乱象频出,美团受到上海市交通委多次约谈监管,目前高额补贴已基本停止。在补贴停止之后,美团打车用户的大量退散,订单量大幅下滑,基本算是“凉了”。

但美团的这次尝试却用行动证明,滴滴的“垄断”是可以被打破的,目前高德等运营商也宣布进入打车领域。随着竞争对手的陆续入场,滴滴能否占领整个市场现在或许要打上一个疑问号。

对于滴滴这类新经济公司而言,成长空间的重要性无须多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投资者“圆这个故事”或许成为接下来滴滴能否保住自己800亿美元估值的关键。


相关阅读

新股速递 | 华立大学,华南领先的民办教育集团

8月9日 | 华盛证券·IPO观察

滴滴回应申请银行牌照:报道不准确,曾探索但无明确推进计划

8月5日 | 张金亮

滴滴不放弃顺风车 除了流量利润还因为什么?

7月19日 | 智通编选

传滴滴正寻求20亿美元融资,估值预计增至620亿美元

7月18日 | 罗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