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四季度猪价可能会回升 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

476 10月23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10月23日,国新办就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表示,关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势,大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后市供应将稳定增加,四季度是消费旺季,猪价可能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从中大猪数量看,9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2.4%,这些中大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11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将持续增加。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今年4—9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5.9%,这些仔猪将在未来6个月内将陆续出栏,预示着从现在开始的半年内(包括元旦春节)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在此提醒广大养殖场户,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希望大家做好生产安排,合理调整生产节奏,顺时顺势出栏生猪。

此外,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表示,目前秋粮陆续丰收上市,逐步进入购销旺季,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度,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预计在2亿吨左右,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常年市场运行规律和国内外供需形势,预计今年秋粮收购市场总体将以稳为主,其中,中晚稻的质量好于常年,市场粮源供应充足,总体价格有望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优质优价的特征更趋明显。玉米产量增加较多,但消费处于较高水平,产需仍存在一定缺口,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

原文如下:

国新办就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谢应君: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先生,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先生,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女士。

现在,我们先请曾衍德先生介绍情况。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明天就是霜降,农谚讲“霜降见霜,谷米满仓”。今年秋收接近尾声,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在此,我简要介绍下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大力度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今年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早稻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22.6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四年增产。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除局部受灾外,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总体呈增产态势。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油菜籽面积、产量实现“双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也呈稳产态势。

第二,“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前三季度,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40万头,产能较为充裕,后期市场供应有保障。牛羊禽肉全面增产。牛羊禽肉产量2673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2552万吨、增长2.1%,牛奶产量2904万吨、增长7.2%,国内水产品产量4733.6万吨、增长4.8%。蔬菜水果供给增加。10月上旬全国蔬菜在田面积1亿多亩、同比增加140多万亩。水果产量稳定、品种丰富。总体看,“菜篮子”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平稳。

第三,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监测帮扶措施精准有效。截至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指导各地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已达到60%。就业帮扶任务超额完成。全国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77.8万人。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深入开展。

第四,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建设持续加力。1—8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470万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61万亩。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进入收官阶段,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成效明显。农机装备补短板取得突破。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成功量产应用,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等产品基本成熟。

第五,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1—9月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9月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62.8%,企业对后市信心增强。农业功能价值不断拓展。前三季度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第六,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指导各地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善县级乡村建设项目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治理模式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精彩纷呈,田间地头洋溢丰收喜悦。

第七,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范围,印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截至9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农产品进出口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25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进口178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出口722亿美元、同比增长0.4%。

总的看,前三季度农业再获丰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全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奠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谢应君:

现在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近年来,一些地方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特色产业,请问目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情况怎么样?下一步有什么考虑?谢谢。

曾衍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过去总讲,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近些年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特别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产品和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二是产业链条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5300亿元。三是产业集聚态势初显。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各地也建设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和加工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合的态势加快形成。四是品牌影响不断增强。累计认定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6.8万个,培育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44个农业精品品牌,创响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全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挖掘品种资源,建设绿色基地,做精特色粮经,做优特色畜禽,做亮特色水产,做活乡土产业,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

第二,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提升行动,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加工产品,创制智能化、清洁化的设施装备。引导各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循环利用。

第三,精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开发与农时季节相适应、消费节点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精品景点线路,让消费者感受不一样的体验。

第四,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提升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第五,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持续巩固拓展帮扶成效。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从媒体报道看,秋粮收获近八成,请问今年秋粮的产量形势如何?能否实现年初确定的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谢谢。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

谢谢你的提问。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应该说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从专家田间测产,各地实打实收的情况看,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是增产的,个别省份因灾减产,有增有减,增的明显比减的多,算大账今年秋粮是增产年份。刚才曾总师介绍了秋粮增产已成定局,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些情况。

第一,今年秋粮面积增加,这奠定了秋粮增产的基础。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了700多万亩。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4年增加,面积增加,有的是经济作物改种粮食,有的是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有的是整改复耕,有的是增水增地种粮。另一方面,今年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比较多,预计增加1300多万亩,相应的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就减了,这两类作物亩产相差500斤左右。

第二,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这是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梳理总结这些年粮食生产的经验,面积增加的空间是越来越小,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与主产国相比,我们的玉米、大豆单产还有不小差距。在国内,同一生态区比如冀鲁豫不同省份单产也有差距,而且专家试验田的产量与农户大田产量更有差距。差距是什么?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工作的努力方向。年初,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是长短结合的任务。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从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今年,重点抓了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首先是选育耐密品种,配套高性能的播种机,精准水肥调控,及时病虫防控,加上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了秋粮“一喷多促”,中央财政拿出24亿元支持推广这一措施,单产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专家调查,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1000株、每亩可增产30-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800株,每亩增产150-300斤。专家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这有效地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第三,今年的天气总体是帮忙的。虽然局部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利于产量的形成。

再回到你刚才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全年粮食能否实现1.3万亿斤的目标。大家知道,夏粮因黄淮罕见的“烂场雨”略减25.5亿斤,早稻增产4.3亿斤,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秋粮增产完全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夏粮、早稻、秋粮这3季算下来,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可以实现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这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也相对充裕,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是有充分保障的。

各方面都十分关心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答案就在我们身边。在座的各位记者朋友想一想,你们身边有没有亲戚朋友同学和老家的人买不到粮、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有没有听说哪个省、哪个县缺粮,还紧急要求中央帮着调粮的情况?这三年疫情影响下,相对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的背景,国内粮价却保持了基本稳定。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刚需品,一旦缺了,市场一定会很快反映出来,而咱们的街头巷尾、一日三餐,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都能体会到国家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老百姓随时能买,超市货架的米面品种齐全,买得到、也吃得起。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生猪价格并没有明显涨幅,反而节后回跌,猪价旺季不旺也影响市场预期,请问原因是什么?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生猪供应稳定?谢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 陈光华:

今年以来,生猪市场供应总体较为充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感受到了。1—7月份猪价低位运行,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130元。7月下旬之后,猪肉供需逐渐趋于平衡,生猪价格回升,养殖实现扭亏为盈。中秋国庆以来,猪肉市场供应宽松,价格又出现了小幅下跌。这主要是因为生猪生产供应在稳定增加。作为产能的核心指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今年以来始终高于41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40万头,比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要高出3.4%。同时,母猪生产效率也在提升,一头母猪每年要比上年多提供约0.5头肥猪。这样能繁母猪数量增多,生产效率又在提升,在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猪肉产量处于近年同期高位。刚才曾总师向大家通报了,前三季度猪肉产量4301万吨,同比增长3.6%。

针对生猪产能偏高、养殖亏损的问题,我们按照生猪产能调控方案要求,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措施,分析阐明生猪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原因,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减产能,督促各地稳定用地、环保、金融等基础性政策,在养殖亏损期间采取补贴、信贷、贴息等措施,稳定生猪生产。猪价高低和养殖盈亏是反映供应多少最直接的依据,今年以来,养殖场户根据产销形势新变化,适应性调减产能,顺势顺时出栏肥猪,促进了猪肉供需逐步回归均衡。

关于接下来的市场走势,近期我们组织专家、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题会商。大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后市供应将稳定增加,四季度是消费旺季,猪价可能会回升,但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从中大猪数量看,9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2.4%,这些中大猪将在未来2个月内陆续出栏,预示着11月份前后生猪市场供应将持续增加。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今年4—9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5.9%,这些仔猪将在未来6个月内将陆续出栏,预示着从现在开始的半年内(包括元旦春节)猪肉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在此提醒广大养殖场户,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希望大家做好生产安排,合理调整生产节奏,顺时顺势出栏生猪。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一是稳定产能。调整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引导生猪产能合理回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属地责任,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确保生猪产能处于合理区域。二是强化预警。紧盯元旦春节等节点猪肉市场供应,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分析研判产销情况,适时发出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销售。三是防好疫病。持续抓好秋冬季猪病防控,做好疫情监测排查,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及时处置疫情风险。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请问今年国际稻谷价格明显上涨,各方对于国内粮价的走势也都很关注,请问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秋粮后期价格走势您怎么看?谢谢。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 刘涵:

谢谢您对粮食市场的关注。受极端天气多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价格波动剧烈,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受东南亚干旱预期和印度出口禁令影响,出现明显上涨,一度创下了15年来的新高,引发了较多关注。刚才潘司长也讲到了这一点,与国际粮价大涨大跌相对的,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粮食库存处于高位,市场调控及时有力,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其中,稻谷供需平衡,价格持平略涨,9月份收购均价每斤1.4元,比1月份高0.7%。小麦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价格上半年有所下跌,三季度企稳回升,9月份批发均价每斤1.52元,比1月份低5%。玉米下游消费逐步恢复,价格稳中有涨,9月份产区批发均价每斤1.41元,比1月份高1.4%。

目前秋粮陆续丰收上市,逐步进入购销旺季,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度,今年秋粮旺季收购量预计在2亿吨左右,保持在较高水平。我们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各地和有关企业抓紧组织市场化收购,认真做好政策性收购,优化农民的售粮服务,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综合常年市场运行规律和国内外供需形势,预计今年秋粮收购市场总体将以稳为主,其中,中晚稻的质量好于常年,市场粮源供应充足,总体价格有望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之上,优质优价的特征更趋明显。玉米产量增加较多,但消费处于较高水平,产需仍存在一定缺口,价格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在此,也请广大种粮朋友们密切关注市场行情,把握好售粮时机和节奏,争取丰产又增收。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刚才发布人讲到今年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可老百姓感觉到今年灾害很重,黑龙江五常、河北涿州等地发生了严重洪涝,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粮还能丰收呢?谢谢。

潘文博:

今年华北东北局部洪涝,西北局部干旱,造成受灾地区粮食减产,重灾农户甚至绝收,确实令人非常痛心。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粮食还能丰收,到底什么原因呢?我们主要基于几点分析和判断:

第一,局部点上灾情确实重,全国面上灾情较轻。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灾害年年有,年年灾不同,局部的感受与面上的情况有时还不一样。据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包括这次台风的影响,旱涝风雹、高温热害、低温冷害都是我们国家常年发生的灾害,共造成全国农作物受灾1.45亿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850多万亩,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少1.08亿亩。这样看,今年是近些年农业灾情较轻的年份。

第二,今年洪涝灾害确实重,但旱灾相对较轻。干旱是影响我们国家粮食生产最大的灾害,常年因干旱造成的受旱灾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每年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250亿斤左右。今年灾害主要是洪涝,占受灾面积的一半左右,今年干旱占整个受灾面积的30%,明显低于常年平均值。而且我国有10亿亩左右是旱作雨养农业,这些地方基本是“靠天吃饭”,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对粮食生产相对是有利的。

第三,没有受灾的地区增产较多,弥补了灾区的损失。从河北、黑龙江等省反映的情况看,8月初,洪涝灾害确实造成了河北保定、廊坊,黑龙江五常、尚志等粮食减产,8月下旬高温少雨也造成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减产,不论是黑龙江、河北还是甘肃河西走廊,一些受灾严重的乡镇、村组、农户甚至颗粒无收,但对面上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我给大家报一组数据,比如刚才您提到的黑龙江五常是水稻大县,今年洪涝受灾130万亩左右,占当地水稻面积的一半,确实很重。但是这130万亩放在全省、全国看,受灾面积占黑龙江水稻面积的2%,占全国水稻面积的0.3%,这个比重相对就比较小。更重要的是,今年没有受灾的区域,光温水匹配得好,可以说风调雨顺,加上中央财政及时出台了秋粮“一喷多促”支持政策,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没有受灾的区域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常年。记者们也经常到一线调研采访,无论到东北地区还是黄淮海地区,老百姓都会说,今年庄稼长得壮,玉米棒子大、籽粒足、上得成,也就是玉米容重高,老百姓有自己的直接感受。我们调度,没有受灾的地区增产明显,这有效弥补了灾区损失,这是今年抗灾夺丰收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个因素,去年长江流域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导致湖南、湖北、江西减产,东北辽宁因洪涝减产,今年这些地方农业气象年景是正常的,这些省份今年恢复性增产,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其他灾区的损失。

三春不如一秋忙,收到家里才算粮。目前,北方秋收在扫尾,南方的晚稻、晚秋作物还没有大面积收,近期冷空气频繁,南方还有台风的影响,抗灾抢收夺丰收的任务还比较重,工作还不能放松,所以我们要指导各地根据作物成熟时间调度好机具,抢时抢晴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实际增长7.3%,现在距年底还有2个多月,请问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有哪些措施?谢谢。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三农工作任务很多,但有两点很明确,一是稳产保供,这是首要任务;二是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中心任务。特别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激活农村内需,促进农民增收更具重要性、紧迫性。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发展产业、稳住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现在到年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我们将持续加力,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从工作来看抓好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产销衔接畅销增收。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是农民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会同粮食等部门,落实好秋粮收购政策,增加收购网点,让农民便利销售、顺畅销售,卖得出、卖得好。同时,秋季水果将大量上市,也要做好产销衔接,畅通销售渠道,让农民既有好收成、又能有个好收入。

第二,发展乡村产业就业增收。利用四季度农产品消费旺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秋季果品保鲜储藏及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收、错峰销售增收。同时要抓住旅游消费回暖时机,推介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拓展功能价值增收。还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外出农民工稳岗就业。

第三,抓好项目建设拓岗增收。秋冬种过后进入冬闲时节,这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期。指导各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以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灵活就业。同时,扩大公益性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第四,深化农村改革赋能增收。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当前正值“三秋”生产的关键时刻。一些地区经历了台风、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的挑战,我们也知道,今年秋粮基本丰收到手。请问今年冬小麦、冬油菜的播种情况如何?谢谢。

潘文博:

这是关系明年农业生产的问题。农业生产就是唱“四季歌”,秋收还没结束,秋种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了。针对今年气候特点和秋种面临的形势,秋分前后,我们就对今年秋冬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启动了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从整地播种开始就着手落实各项增产措施,协调黄淮海地区调剂调运优质小麦种子,确保秋播用种不受夏收“烂场雨”的影响,制定印发了冬小麦、冬油菜秋冬种技术方案,重点推广“双晚技术”,就是玉米的适期晚收、小麦适期晚播,同时还有小麦适深精播、油菜适当密植等关键技术措施。我们组织调度农业机械,及时腾茬、精细整地、适墒播种,特别是针对8月洪涝受灾的河北、天津等蓄滞洪区,为保证适期播种,组织机械人员全力抢排积水,及时翻耕散墒,派出专家组指导落实抗湿保播措施,这些地块10月初积水基本排完,目前大部分区域小麦播种结束,基本种在适播期,有8万亩左右播期可能要推迟一周左右。

从目前情况看,华西秋雨影响区域天气已经转晴,小麦主产区大部前茬秋收作物收获进度总体正常,多数地区天气晴好、墒情适宜,加之小麦价格比较好,农民种麦积极性比较高。截至10月22日,全国冬小麦播种已经过了一半,冬油菜播种过六成,进度与常年相当。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继续抓好秋种。跟踪调度秋种进展,抢墒抢时播种,确保种足种满、面积稳定。二是继续抓好田管。有句话说,种子落地、管字上马,今年重点是落实好冬前的镇压保墒等技术措施,培育壮苗越冬,奠定明年夏季粮油丰收的基础。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社会对“菜篮子”产品价格较为关注,请问当前“菜篮子”产品价格和后期走势如何?在保障“菜篮子”供应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刘涵:

老百姓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菜篮子”,大家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始终很关注。据我部监测,今年以来全国“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总量充足,市场运行基本正常,当前的价格水平低于去年同期。中秋国庆长假,肉蛋奶、果蔬鱼等量足价稳,为假日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节后“菜篮子”产品价格整体稳中走低,上周“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18.0,比前一周降1.69个点,同比低14.27个点。其中,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21.43元,环比跌1.2%,同比低39.4%;鸡蛋周均价每公斤10.56元,环比跌2.9%,同比低14.8%;蔬菜的周均价每公斤4.84元,环比跌2.2%,同比低2.0%。牛羊肉、水产品以及水果等其它品种价格小幅波动,以稳为主。

展望后期,第四季度全国肉蛋奶产能充裕,蔬菜在田面积稳中有增,“菜篮子”市场保供稳价基础非常扎实,完全能够满足城乡老百姓生活所需。但冬春季节设施蔬菜占比较高,加上雨雪冰冻天气多发,“菜篮子”产品在生产、物流等方面的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品种价格将季节性上涨。

下一步,我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菜篮子”市场平稳运行。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生产保供。持续抓好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生猪等畜禽产能总体稳定。落实落细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守好老百姓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做好鲜活农产品的储藏保鲜,促进“菜篮子”产品均衡有序上市。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督促指导大中城市做好极端天气“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预案,确保重点品种不脱销、不断档。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今年是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二年,请问大豆油料扩种进展怎么样?谢谢。

潘文博:

这是“油瓶子”问题。提高大豆油料自给率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要任务。去年,国家启动实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年初,农业农村部制定了“两扩两提”目标,“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品质”,将大豆油料生产目标纳入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攻坚克难扩面积、千方百计提单产。刚才曾总师讲到,今年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我再补充几点情况。

第一,夏油获得丰收。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5亿专项资金,支持长江流域利用冬闲田扩种冬油菜。各地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夏收油菜籽面积、产量实现双增,预计冬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产量达到1450万吨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创新高。

第二,大豆面积稳中有增。春播前国家及时出台支持大豆生产10条政策措施,我们叫“豆十条”,形成了补贴、保险、收储协同发力的一套政策“组合拳”。各地抓好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积极性,稳住了大豆面积。同时,我们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今年示范面积达到2000万亩,比去年增加500万亩左右。在去年大豆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今年大豆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

第三,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成效初显。今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按照“急抓1年、紧抓3年、续抓5年、长抓10年”的工作摆布,长短结合,制定印发了大豆单产提升三年行动具体方案,聚焦100个大豆主产县,重点推广耐密品种、高性能播种机,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主产县反映,今年单产提升示范区大豆种植密度每亩普遍增加800-1000株,高产田块密度达到了2.4万,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密度在2.3至2.5万。按照3株一两豆测算,亩均增产30斤左右。100个主产县单产提升对总产增产的贡献超过了70%,特别是今年重点推广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大豆品质明显提升,大豆品种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现在大豆收获基本结束了,应该说丰收到手了。下一步重点是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产销衔接,种得好、也卖得好,让农民种豆有钱赚、不吃亏。近期,农业农村部先后举办了新季大豆线上产销对接活动,大豆产业招商线上对接推介会,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大型批发市场等平台作用,鼓励引导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入市收购。这里我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农业农村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将于今年11月中旬在哈尔滨举办首届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以“构建大豆全产业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搭建产业交流、产品推介、产销对接平台,引导大豆加工企业与主产区直接对接,促进大豆顺畅销售。这里诚挚邀请在座各位媒体朋友多多关注、多多支持,届时到会指导报道。谢谢。

谢应君:

最后一个问题。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今年7月,多部门印发《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请问这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还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曾衍德:

谢谢你的提问。浙江“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浙江省域、“三农”领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实践引领力和深远影响力。20年来浙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示范了成功路径、机制办法。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把住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把准统筹协调的科学方法、把握稳扎稳打的节奏力度,以更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学习运用走深走实。

第一,系统谋划推进。对标对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切入点,聚焦普及普遍的基本要求,以农民群众可感可知可及的事情为突破口,明确可量化可考核的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推进机制有序推进。

第二,分类施策推进。根据各地乡村自然条件、经济水平、资源优势等,分类明确建设重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提升水平,差异化推进。

第三,聚集资源推进。探索建立多元投入、高效利用的要素保障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引导资金、土地、人才投入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上设施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强化监督推进。完善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重要内容,强化激励约束,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确保取得实效。谢谢。

谢应君:

感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本文编选自“中国网”官网,智通财经编辑:杨万林。

相关阅读

8月全球食品价格跌至两年多低点 供应风险仍存

9月8日 | 马火敏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普京会晤 或商讨黑海粮食协议问题

9月4日 | Yuhei

印度高官安抚市场:9月降雨将限制粮食供应风险

9月4日 | 马火敏

乌克兰粮食协会寻求通过多瑙河增加粮食出口

9月1日 | 赵锦彬

百年来最干旱八月!印度恐加码粮食出口限制

8月31日 | 赵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