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当前半导体周期仍处于上行通道,其中AI持续强劲,泛工业接棒消费电子也进入复苏阶段。展望未来,中信证券认为AI仍将是半导体产业向上成长的最大驱动力,一方面云端AI需求持续,另一方面终端AI应用有望加速落地,并且中国半导体厂商在后续AI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受益程度有望显著提升,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其投资逻辑具体可以分为两条主线,其中云端看国产替代,终端看下游增量。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AI是半导体产业最大驱动力。
全球半导体产业从23Q2进入上行周期,其中海外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北美)在AI基建拉动下保持高增速(20%左右),国内半导体产业受益AI程度相对较弱,更多是受益消费电子复苏,24H2销售额增速有所回落,25H1泛工业接棒消费电子也渐次进入复苏阶段,销售额增速重新上行。展望后续,预计AI仍是半导体最大驱动力,其中云端看国产替代,终端看下游增量。
云端看替代:先进制程是国产算力根基,配套存储/设备有望上行。
今年以来海外AI产业持续超预期,与此同时国产基座大模型持续迭代、与海外差距呈螺旋式收窄趋势,并拉动国内算力需求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国产算力放量趋势不可逆,有望带动整体国产算力产业链的发展。结合国产替代迫切性以及资产稀缺性等角度,我们认为国产算力链最值得重视的环节是先进制程,其次关注算力芯片/先进存储/上游设备等环节。具体看,
1)算力芯片:是云端算力自主可控的直接受益环节,国产算力厂商在客户端放量节奏有望加快。
2)先进制程:国内可用先进制程是算力的根基,中芯国际作为国内先进制程稀缺供应商其产业地位得到历史性加强,我们看好中芯国际先进制程顺利扩产并带动公司整体盈利显著改善(重点布局先进制程的台积电25H1毛利率58%,而公司当前毛利率不到25%);
3)先进存储作为算力配套,其国产化进程也有望加快:HBM方面,我们预计占DRAM产值的比例2025年有望超30%,目前海外大厂垄断,国产厂商正逐步突破;企业级SSD方面,根据IDC,2023年中国企业级SSD国产率约35%,多维动能驱动国产化加速;
4)先进制程/存储的更底层要看国产设备的全方位突围,我们看好2026年是先进制程/存储扩产大年,重点关注卡脖子(低国产化率)环节,如光刻设备、高端薄膜设备、高深宽比刻蚀设备、量检测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等。
终端看增量:应用加速落地带来可观增量需求,重点关注端侧AI的主控/存储/传感器三大硬件升级方向。
大模型能力升级有望加速AI应用落地,端侧作为AI应用的硬件载体未来成长空间可观,我们认为AI Phone/AIoT/智能驾驶等智能硬件有望带来新的半导体需求,建议关注端侧AI的主控/存储/传感器三大硬件智能化升级方向。其中,
1)主控升级(关注眼镜SoC):模型部署对主芯片提出更高要求(如集成NPU),带来价值量提升,此外新品类放量或会带来增量需求。综合考虑行业渗透节奏和远期成长空间,我们认为对国产SOC厂商来说当前最值得重视的是眼镜场景,AI眼镜2024年全球出货量200-300万副,我们预计2025年800万副,2026年有望达2000万副+,长期看想象空间巨大;
2)存储升级(关注3D DRAM):3D DRAM有望成为推理端重要解决方案,我们预计在AIoT、AI手机等场景率先落地,在此背景下国内存储厂商有望通过定制化方案加速切入中高端存储市场;
3)传感器升级(关注车规CIS):高阶智驾趋势拉动CIS量价齐升(我们预计2025年车载摄像头需求量达1.3-1.4亿颗,同比成长近60%),且本土厂商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产业整合,资本助力。
1)并购整合是半导体产业另一重要趋势,国内各细分赛道已陆续进入整合阶段。国内半导体厂商众多然而以“小而美”为主要特征,相较海外大厂有体量差距。随着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国内半导体产业开启并购整合时代。目前已有明确迹象表明国内半导体产业也陆续从百花齐放的“春秋时代”进入向龙头集中的“战国时代”,其中设备/模拟/EDA领域率先出现较多并购项目,有助于平台化龙头的发展。
2)IPO受理提速+A To H上市潮,半导体融资环境改善。A股方面,今年Q2以来重点半导体公司IPO进度明显加快,自24Q4以来,有14家半导体公司IPO申报获受理。港股方面,截至7月底本土半导体公司正加速登陆港股资本市场,包括未上市半导体公司IPO递表与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A To H)各11家。整体来看,半导体融资整体收紧的趋势正迎来扭转,优质半导体龙头厂商有望在政策及资本市场助力下加速发展,更快实现国产替代,同时布局全球化视野、进军海外市场。
风险因素:
下游创新不及预期;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国际产业环境变化和贸易摩擦加剧风险;产业并购整合进展低于预期等。
投资策略
2025H2中国半导体产业趋势最值得关注仍然是AI,此外并购整合加速、融资环境改善是另外两个值得重视的趋势。具体来看,海外AI产业持续超预期,与此同时国产基座大模型持续迭代、与海外大模型差距呈螺旋式收窄趋势,并拉动国内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半导体产业在新一轮AI浪潮下的受益程度显著提升,我们从中梳理出两大主线,其中1)云端看国产替代;2)终端看下游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