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落地,对银行业影响几何?

106844 1月5日
share-image.png
中信建投证券 中信建投证券有关港股市场的最新文章和研究报告。

本文选自“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报告”,作者杨荣。

财政部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2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IFRS9(自2018年1月起实行)内容基本一致。新准则主要在金融资产分类和减值准备上进行了调整,对我国银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中信建投证券发表研究报告认为,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上市银行的基本面并无影响,因为会计只是计量的尺度,银行本身的情况并不随计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短期来看,部分银行受到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导致业绩的波动,对银行而言,贷款为最主要的经营业务,资产减值要求变化后,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小幅的影响。

具体来看,2017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即中国版IFRS9的执行,将金融资产从“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将减值会计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从而使计量更加公允透明,解决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过于复杂、主观性强等问题。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在相关性和谨慎性方面有所加强,因此更加有利于报表外部使用者了解银行运营情况。

一、新准则的实施时间

财政部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企业提前执行。具体实施时间见表1。

总体而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在H股上市的银行,将在2018年起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将在2019年起实施新会计准则。

二、新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一)、新准则下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六条中,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T-OCI)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

其中,业务模式是指企业如何管理其金融资产以产生现金流量,例如是收取合同现金流量、出售金融资产还是两者兼有,业务模式由企业关键管理人员对金融资产进行判定,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是指金融工具合同约定的、反映相关金融资产经济特征的现金流量属性。金融资产的分类总结如表2所示:


新准则要求从本质上判断(即从资产的最底层开始分析),强调从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来源来严格判断;而现行准则仅强调按持有目的分类,对持有目的判断方法并未详细规定,因此导致了现行准则下部分金融资产分类模棱两可。以票据为例,在现行准则下被归类于贷款与应收款项,用摊余成本法计量;在新准则下应按照持有票据的目的来进行分类,除了以收取利息为唯一目的的票据业务外,银行也可通过票据业务过赚取利息和套取利差获取利润,因此应被归类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二)、现行准则和新准则的对比

在现行准则下,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资产主要有:贷款及应收账款(包括贷款、票据贴现和应收账款类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型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权益型和债券型投资);在新准则下,将打破原有分类,按照业务模式和现金流特征重新分为三类。

由表可见,新准则主要发生变化的在于贷款及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款及应收款项在旧准则下笼统的使用摊余成本法,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笼统的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两者均未根据会计科目的实际业务模式和现金流特征进行判断。新准则将使银行扩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范围,对金融资产的本质体现的更加充份,更准确的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情况。

(三)、非标资产受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银行的非标资产备受外界的关注,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在原会计准则下,由于非标资产并不市场价值,也未深究非标资产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是简单的对其进行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法下的非标资产,仅当有客观证据表明存在减值风险时,才会计提减值准备,降低报表上列示的非标资产账面价值。在新准则下,部分应收款项类投资,虽然报表上列示为非标资产,但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其底层资产是信托、资管或结构化主体等,也或将视其性质按公允价值计量。

2017年上半年,应收款项类投资(主要为非标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为6.94%,下降0.53个百分点。其中,大行占比为2.41%,下降0.01个百分点,保持低位稳定状态;股份制银行占比下降1.84个百分点,但仍以16.26%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上市银行,其中兴业银行占比31.43%,为全行业最高;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分别为14.51%和7.88%,分别提高了1.51和1.6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非标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高,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负债表的波动相对较大。

(四)、准则修订后资产重分类案例

2017年即将执行新准则的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本文以2017年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的中报为例,进行金融资产重分类。

在新准则下,必须具体业务具体判断,票据贴现、资产管理计划、信托收益计划和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基金投资和其他非上市类金融资产,可能会改变会计处理方式,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农业银行而言,可能重分类的金融资产总量为258,122百万元,占总资产的1.26%;民生银行可能重分类的金融资产总量为1,064,272百万元,占总资产的18.45%。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对于票据贴现、资产管理计划、股债权投资等在新准则下需要重新分类的业务,四大行此类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较低,而股份制银行此类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相对更高;因此,股份制银行受准则修订的影响更大。准则修订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增加,原应收账款类投资用摊余成本法计量,新准则下可能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表会受资产市场价值波动的影响。

三、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新准则下,需要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C)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T-OCI)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由于新准则下这两类金融资产所涵盖的金融资产范围略有扩大,所以计提减值的金融资产范围也略有扩大。

(一)、新准则下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法

首先,评估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是否显著增加的判断标准为:金融工具预计存续期内违约风险的变化,而不是预期信用损失金额的变化。

1、通常情况下,如果逾期超过30 日,则表明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已经显著增加。除非企业证明即使逾期超过30 日,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仍未显著增加。如果企业在合同付款逾期超过30日前已确定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则应当按照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确认损失准备。

2、企业在评估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显著增加时,应当考虑违约风险的相对变化,而非违约风险变动的绝对值。例如,贷款的违约概率从2%提升到7%,则判断为信用风险显著增加;而贷款的违约概率从2%提升到3%,测判断为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

其次,计量损失准备、确认预期信用损失及其变动:

1、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已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

2、如果该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并未显著增加,企业应当按照相当于该金融工具未来12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其损失准备。未来12 个月内预期信用损失,是指因资产负债表日后12 个月内(若金融工具的预计存续期少于12 个月,则为预计存续期)可能发生的金融工具违约事件而导致的预期信用损失,是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的一部分。

最后,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其损失准备,并将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且不应减少该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账面价值。

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其损失准备,减少该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账面价值,并将减值损失或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二)、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对银行的影响

新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采用预期损失法,和现行准则相比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扩大、信用风险损失的确认时点提前,从而导致银行的减值准备计提略有提升。实施新准则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影响不会太大。

上市银行之间对于资产预计损失的处理有所不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因此,即使在相同会计准则的知道下,不同银行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有所不同。从不良贷款拨备率和逾期90天以上与不良贷款的比例这两个指标,可以判断银行对减值准备计提的态度。不良贷款拨备率越高,银行对风险的预计更加充分;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值越低,说明银行将许多未逾期90日以上的贷款也分类为不良贷款,在贷款逾期时间上把控更严,有的银行把逾期30日的贷款分类为不良资产,而有的银行认为逾期90日以上的贷款才是不良资产。因此,从这两个指标可以辨别银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的银行,受新准则的影响越小。

在新准则下,逾期30天以上则认为信用风险显著增加,资产划入第二阶段,需要增加拨备计提;逾期90天以上的部分贷款,可能表明客观证据表明减值发生,预计将被划入第三阶段,从而对利润表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对于不良贷款拨备率越高的银行,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准备的越充份,受新准则影响相对较小,拨备计提增幅也相对较小;对于逾期90天以上/不良的比值低于100%的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认定较为严格,受新准则影响相对较小,拨备计提增幅也相对较小。

从表6中可见,在2018年实行新会计准则的银行中,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认定较为谨慎,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的比值远远小于100%;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拨备率同类型银行中最高,应对潜在风险准备更充份。在2018年1月起实行新准则的五大行里,交通银行受新准则的影响更大,其逾期90天以上/不良的比例最低,对不良资产的划分较为宽松;农业银行的不良拨备率是同类型中最高的,其他四大行保持在145%-160%的水平,差异不大。对于2018年实行新准则的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在逾期/不良和贷款拨备率指标方面均领先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对资产的风险把控严格,减值损失计提充分;民生银行的逾期/不良指标较弱,对于不良资产的划分较为宽松,但不良拨备率和同类型银行相差不大。对于2019年实施新准则的银行,其有一年的时间进行贷款的减值准备方法的调整。

四、新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总结

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上市银行的基本面并无影响,因为会计只是计量的尺度,银行本身的情况并不随计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短期来看,部分银行受到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导致业绩的波动,对银行而言,贷款为最主要的经营业务,资产减值要求变化后,对资产负债表有一定的影响。

对资产负债表而言,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增加,从而导致资产负债表随资产市场价值波动的幅度增加,银行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同时,新准则下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要求更加严格,从“预期损失法”变更为“已发生损失法”,对信用风险已经显著恶化的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由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变为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以上因素,均导致银行的拨备理论上会有所增加。但由于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低于国际同行,因此新的资产减值计提方法对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而言,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金融资产分类更加贴近实质,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金融资产减值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然而,新准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金融资产的分类仍然部分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可能未能公允反映经营情况;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新减值方法对银行的信息系统和风险预期计算要求更高,各银行需部分重构已有的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

五、投资建议

1、对银行股的观点:确定性向上,看好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17年年末最后一周的交易中,银行股持续上涨,符合我们“布局1季度行情”的核心观点。对于18年年初这一周,银行股将持续回升。我们认为:流动性是驱动银行股上涨的核心逻辑之一,本年年初除了930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3000亿以上流动性外,上周央行“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也将继续释放2万亿左右的流动性,叠加效应将支撑银行股股价回升。

临近春节,提现需求相对旺盛,央行“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将准许各类银行动用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来满足短期流动性的需求,大致可释放出1.5万亿——2万亿的市场流动性,各类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在下降,将带动包括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国债利率、理财收益率的回落,从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

中长期看好,最重要的是行业基本面持续改善的逻辑不变,尽管有些指标不达预期。

其一、行业基本面在持续改善。3季度监管数据表明:商业银行NIM在环比回升,3季度达到2.07%;不良率在持平,3季度为1.74%;关注类贷款占比在环比下降,3季度为3.56%。

其二、当然3季度监管数据表明行业基本面改善幅度并没有如市场预期的那么强劲,基本面改善中部分指标不达预期。主要是:不良率连续4季度持平,没有持续环比下降;关注类贷款余额3季度出现回升;净利润增速环比小幅下降,3季度为7.40%,环比小幅下降0.50%;行业ROE环比小幅下降到14%,ROE没有如期回升,而是在小幅下降。

2、我们看好1季度银行股行情,2季度风险点相对较多。看好1季度的核心原因是:

其一、流动性支撑,定向降准释放3000亿以上流动性,“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也将释放出1.5万亿到2万亿的市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下降,资金利率下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

其二、业绩支撑,17年1季度NIM触底,18年1季度NIM同比增速较大,1季度信贷投放规模相当于全年信贷量的30%-40%;

其三、估值优势明显,17年年末没能完成估值切换,18年年初银行股估值优势非常显著,16家老上市银行对应18年PB只有0.8倍。

2季度风险点主要是: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不对称加息风险。

3、市场已形成“银行次新股板块”,其估值将独立于16家上市银行,预计银行次新股17年PB将高于1.8倍PB。18年,银行次新股将迎来一波不错上涨行情。高估值和解禁压力始终是市场对其诟病的主要方面,但是随着银行次新股第一轮解禁完成,其解禁的压力渐次消除,下次解禁需要到2019年,两年后。而且从北京、南京、宁波第一次解禁后的市场表现来看,第一次解禁后,股价都有一波相当不错的上涨行情。我们预计随着张家港行(18年1月)的首次解禁,银行次新股全部解禁完后,18年,银行次新股将迎来一波不错的上涨行情。

4、每周一股:招商银行(确定性溢价和零售估值溢价)

5、1月重点推荐:宁波银行(再融资压力部分缓解;零售端业务优势显著;资产质量和业绩增速优于可比同业)。

6、中长期重点推荐:招商、宁波、民生、光大、农行。银行次新股中重点推荐:上海银行。随着债转股落地,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相关标的带来一波机会。我们建议关注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相关标的。

六、风险提示

非标资产核算存在不确定性;各家银行拨备计提力度可能超预期;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时,各家银行资产质量可能恶化。(编辑:姜禹)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探索分析港股有效alpha选股因子:eps、roe 和roa选股效果显著

1月3日 | 中信建投证券

中信建投证券(06066)委任董轼及汪浩为非执行董事

12月11日 | 贺广昌

中信建投证券(06066)累计新增借款超过上年末净资产的60%

12月6日 | 贺广昌

中信建投证券(06066)“17信投D6”债券11月30日挂牌交易

11月29日 | 贺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