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未来产业增长和规模扩张趋势比较确定

450 4月6日
share-image.png
李佛 意见千错万错,市场永远不错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广泛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将逐渐改变、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从中国的经济结构上看,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广阔,数字经济尤其是相关的制造业行业对总需求的拉动能力较强。同时,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未来数字经济的增长和行业规模的扩张趋势是比较确定的。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数字经济的产业主要包括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数字经济的分析可以采用“两化”框架,即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

根据信通院的定义,数字产业化指与数字产业直接相关的互联网、软件服务等行业经济增加值;产业数字化指因使用数字产业而带来的传统产业经济增加值。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把数字经济产业范围确定为数字产品制造业(计算机、智能设备制造等)、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产品批发、零售等)、数字技术应用业(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要素驱动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智慧农业、数字金融等)5个大类,其中前4个大类是数字产业化部分,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及核心产业,第5大类是产业数字化部分,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根据信通院数据,我国数字经济的总规模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时的45.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30.3%提升至39.6%。数字经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以及产业数字化发展也在逐步加快。

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0%提升至7.3%。产业数字化规模在2021年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占GDP的比重也由2016年的23.3%提升至32.5%。

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差别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生产要素的改变: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和技术成为了新的生产要素;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则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数字经济将带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三,创新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第四,数字经济比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更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第五,数字经济提升了经济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多项政策及战略部署聚焦数字经济发展走向。

2020年4月,“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等“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设定了2025年数字经济相关指标的量化目标。2022年2月,国家级工程——“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我国东部地区有着巨大的算力需求,而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承接东部旺盛的算力需求,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今年2月份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数字中国建设“2522”的整体框架。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及其地位。

数字经济主要核心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超过6%,分布在产业链和经济的中下游,以下游为主。一部分行业为中下游制造业,如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计算机等。另一部分分布在下游服务业,如软件、电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

从投入产出表的后向联系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的制造业行业对总需求的拉动较大,而数字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需求拉动相对偏低。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虽然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尚不高,但这些核心产业在股票市场中的占比较大。近年来电子、计算机、通信、传媒四大行业总市值在沪深两市中的占比大致维持在15%左右。

风险因素:

欧美经济金融风险;贸易摩擦;地缘政治扰动。

相关阅读

A股开盘速递 | 沪指低开0.30% 贵金属板块活跃 博时基金:A股有望重新关注基本面

4月6日 | 智通转载

中信建投:高端封装工艺迭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将带来封装环节价值占比提升

4月6日 | 李佛

华西证券:A股盈利改善支撑市场底部区间 建议重视“科技”、“数据”领域

4月6日 | 张计伟

中金:推理型AI加速芯片和服务器仍有望保持高增长 关注AI将带来消费类硬件终端的投资机会

4月6日 | 李佛

中信证券:“中特估”或将与国企改革共振 关注军工、电信、建筑等央企价值重估机会

4月6日 | 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