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调研 | 安必平(688393.SH):目前病理科距离集采还较远 已跟多家药企推进伴随诊断业务共同开发和合作

185 1月11日
share-image.png
叶志远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日,安必平(688393.SH)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从医保大环境看,公司预计未来试剂的价格必然会往下走,但目前病理科距离集采可能还比较远。公司去年专门成立了药企服务和伴随诊断事业群,已经跟多家药企在推进伴随诊断业务的共同开发和合作。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以三级公立医院为主,目前公司有2000多个医疗机构及病理科客户,其中三级医院有1000多家。

据公司介绍,病理科是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医疗过程中承担病理诊断工作。病理诊断往往被作为绝大部分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最终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对肿瘤的确诊、分型、用药指导、复发监控、药效监控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整体来看,病理诊断项目收费标准的上调为国内病理诊断行业注入较强动力,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以及肿瘤精准诊断的市场增长,病理科的诊断业务未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关于集采政策对病理诊断行业的影响,公司表示,目前公司遇到的集采压力不大,国家虽然在药品、耗材、检验、影像类领域的收费标准逐年下调,但对病理诊断领域总体控费压力较小,收费标准甚至有逆势上调趋势,整体政策比较支持病理科的发展。从医保大环境看,公司预计未来试剂的价格必然会往下走,但目前病理科距离集采可能还比较远。

关于伴随诊断业务发展情况,公司表示,公司布局的伴随诊断业务主要是基于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个技术平台的形态学伴随诊断,一方面公司这两个技术平台布局多年,拥有技术积淀,另一方面无论是免疫组化还是 FISH,均需要依赖医生的判读,这也是公司多年深耕病理科积累的资源优势。公司去年专门成立了药企服务和伴随诊断事业群,已经跟多家药企在推进伴随诊断业务的共同开发和合作。

研发方面,2022年全年的研发投入大概会占营业收入的10%—12%。未来随着营收的增长,研发费用率大概也会维持这个比例。公司目前主要专注于肿瘤筛查和精准诊断,战略发展方向还是会聚焦于主业。在保持传统产品的稳定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研发方向会侧重病理AI、肿瘤筛查和伴随诊断业务。

客户方面,公司的客户主要是以三级公立医院为主,目前公司有2000多个医疗机构及病理科客户,其中三级医院有1000多家。未来公司将继续拓展头部医院以及国外品牌的市场,通过病理能力提升、病理科共建的服务拓展县域医院的下沉市场。除了临床市场,公司也在拓展非临床市场,其中包括“两癌”筛查项目、体检中心等。

有投资者问及公司未来的增长点,公司回应称,首先公司的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和病理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已经分别拿到了二类证,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不仅可以形成单独的销售收入,还会带动试剂和设备的销售,对原有业务形成护城河。其次,通过与基层医院进行共建,可以拓展下沉市场。此外,公司还比较看好免疫组化产品线的快速扩容,一方面是国产替代政策带来国产免疫组化品牌的市场扩容。另一方面,随着大分子药研发热度增强,会刺激市场对免疫组化检测的需求。未来伴随诊断业务也将会为公司收入带来持续增量。

AI业务方面,公司的宫颈细胞学AI,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筛阴工作。国内病理医生比较缺乏,细胞学诊断特别依赖医生的判读,公司预期的场景是,通过AI完成大部分的筛阴工作,进而让医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可疑点位,提高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

共建业务方面,公司自2021年开展共建业务并实现首年收入以来,已经形成针对不同层级病理科的不同需要,提供定制化共建服务。公司的病理共建业务,跟目前第三方检验公司的模式不太一样,它们的业务逻辑本质是外包基层病理科的检测业务, 把术后的标本外送到它们的中心实验室出检测报告。公司的逻辑是基于公司自身的产品和设备,帮助当地基层医院把病理科建设起来,把病理检测留在院内。从医院的长期发展来看,要提升诊断和手术水平,必须配置病理科,同时依据国家政策要求,二级医院升三级,也需要配置病理科。

有投资者问及免疫组化的市场增长驱动,公司表示,免疫组化市场规模正在快速的崛起,首先免疫组化的检测本身需求在增加。其次是国家在很多地方推行进口替代,也带动了免疫组化国产装机量的增长,对国产品牌的自主研发也是很好的激励和支持。

相关阅读

板块异动 | 银行业将助力优质房企改善现金流 房地产板块持续拉升

1月11日 | 严文才

概念追踪 | 汽车芯片市场供应持续短缺 “缺芯少魂”成车企短板 国产替代迫在眉睫(附概念股)

1月11日 | 徐文强

我国养老产业将迈入爆发期!关注四条投资机会线

1月11日 | 李佛

A股开盘速递 | 沪指涨0.09% 年报预增概念活跃 电子城(600658.SH)等竞价涨停

1月11日 | 智通转载

概念追踪 | “养老”政策持续加码 机构预测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 未来5年正式迈入爆发期(附概念股)

1月11日 | 叶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