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科技“等风来”,虚拟银行将成破局之锚?

474 11月30日
share-image.png
朱亦丹 智通财经研究员

对于香港而言,在经济遭到持续疫情重创,纽约持续引领全球金融发展,伦敦不断追随,香港却是后劲不足,被新加坡反超,亟待跟上世界金融业变革的脚步。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的发展定位,香港自身也期盼着重返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

在一年一度的亚洲金融盛会——香港金融科技周2022上,我们看到了香港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五年逾三倍,香港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快速跃升。此前,香港特首李家超亦在其发表的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到,未来将不断提升香港的金融科技竞争力。他指出,目前香港有超过600间金融科技企业。政府会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包括鼓励更多金融科技服务及产品进行概念验证测试、推进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对香港金融业的变革亦有着独到的见解:未来香港金融业的最大增长潜力,将在于金融科技。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循多个方向推动,例如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亦已发表虚拟资产政策宣言,另有推出方便个人和商界使用的“转数快”及“商业数据通”,配合获外界肯定的监管机构,未来仍有不俗发展前景。

而作为香港银行业金融科技转型的重要实践,虚拟银行是香港近年来对金融科技探索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标志着香港迈入智慧银行新纪元,也表明了港府对于金融业变革所持的开放态度。

然而,自2017年香港宣布引入虚拟银行(Virtual Bank)牌照,到2019年首批八家虚银获批,再到2020年初运营,迄今已有五年之多。当前,虚银行业正是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尽管香港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一再加码,相关持牌银行的业务开展却并未如料想中那般顺利。

香港首批8家虚拟银行,图源:毕马威

前要追赶纽约、伦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变革的步伐,后有新加坡、印度、印尼这类亚洲区域新秀正在崛起,虚拟银行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排头兵”,也肩负着香港想要通过金融科技重返全球金融中心的重任

虚银行业率先“投石问路”,仍需更多政策支持

从出发点来看,中国香港引入虚拟银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一方面,这将促进中国香港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在另一面,旨在打破香港传统银行业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仅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局面,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度,以优秀的客户体验和科技力量,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但从8家持牌虚拟银行的现状来看,8家虚拟银行的税前亏损从2020年的23.8亿港元增加到2021年的34.2亿港元,同比增加43.7%;其中Mox Bank在2021年亏损最多,达到6.8亿港元,同比增加47.8%;汇立银行(Welab Bank)亏损增幅最大,达到69%。

展业情况上,8家虚拟银行的客户存款规模从2020年底的157.7亿港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53.1亿港元,同比增加60.5%,即便增速亮眼,但仅占银行业总存款的0.17%,规模尚小。同时,香港的虚拟银行存贷比水平较低且分化严重。截至2021年末,8家虚拟银行的平均存贷比仅为24.6%,远低于香港银行业的平均水平86.7%。

图源:《2022年香港银行业报告》

深究其根源,智通财经APP认为,还是在于虚拟银行作为金融科技的创新优势并未得到完全发挥。从金融科技的本质来看,是依托各类金融创新技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产品及服务进行变革,拓宽传统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并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但目前香港虚银的发展尚未匹配到合适的创新政策和制度框架,而经营范围的受限亦致使金融科技的创新优势不能被有效发挥,以至于其无法快速跑出其特有的发展路径,经营规模和客群覆盖面难以扩大。

与此同时,传统银行同业亦在奋起直追,将越来越多的业务转移至线上,各大银行均完善其移动应用功能,如招商永隆推出的一点通应用程序;此外,发力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运用,如汇丰银行大力推广其手机支付应用Payme;花旗银行(香港)也推出一款提供存款、外币交易、股票买卖及财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的移动应用程序Citi Plus,可见虚拟银行的竞争情况也未如想象般轻松。

首先得看到,香港金融科技创新的桥头堡——虚拟银行,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朝阳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也需要站在在更高的层面群策群力,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化、规范化。

同时,金融业是香港处于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撑力量,维系这一力量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亦有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创新与金融制度、金融人才和金融风险防御高度相关。以虚银行业为锚点,加强香港的金融创新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要的是,目前香港虚银行业在参照欧美的成熟经验,依靠市场驱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而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科技领域,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导,不仅可以加速发展进程,也可通过预先制定行业标准、行为规范等,降低后续盲目扩张、业务不合规等问题的概率。所以,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虚银的系统合理发展规划,成为如今的当务之急。在这个基础上,为促进虚银行业的有序发展,可以增加贴近业务鼓励创新的实质性举措。

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类似,目前香港对虚银的监管措施与传统银行基本相同。当前,虚银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着实有必要秉持“技术中立”的监管原则,避免过度监管阻碍其发展。

据此,监管层也需要对金融科技具备专业性和深入认知,亦可通过有效引入外部优秀制度,在明确金融科技发展方向的同时,为创新业务提供高效决策的指引。但也必须认识到的是,此类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伴随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监管当局需要在鼓励创新和风险防控间做好权衡,避免监管过度滞后于创新。

不仅如此,当前的监管框架仍然有待完善,目前亚太区监管机构对于虚银发展总体持开放鼓励态度,但香港和新加坡的做法相对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虚银进行区域/全球拓展的态度尚不明朗,这对于像新加坡与香港这样本身规模较小,且趋于成熟饱和的银行市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适时审阅金融监管制度,及时弥补漏洞,同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发挥香港金融制度优势,在制度优势基础上以创新科技来扭转金融服务业产值比重下降的趋势,并通过逐步完善监管规则、配套的基础设施等,为虚银业务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

其次,人才或为制约香港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掣肘之一。近年以来,在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新加坡综合竞争力和地位持续提升,相较之下,香港却渐显颓势。

从当前香港的人口结构和流动情况看,招贤引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香港本就面临生育率低、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近年来,香港人口净移出数量增加,其中不乏各行业的精英人才。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2022年年中人口约729.16万人,连跌3年,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2.1万人,年跌幅达1.6%。人口结构失衡、竞争力下降的压力持续增大。

而受到疫情影响,香港金融业面临严峻的人才短缺,本地招聘本就十分艰难,隔离措施和旅行限制影响了银行招聘新员工或从其他司法辖区调派员工至香港的能力。反观新加坡,一直在逐步收紧就业准证(EPs)的标准,以吸纳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由此来看,吸收优秀的国际专业人才,发挥这些金融人才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要素的作用,通过优化金融人才生态环境,让香港成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是重中之重

无独有偶,在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布的任期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抢人才”的举措,成为当前强化香港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此次报告引人注目的一点。但“抢人才”需要从整套的制度设计出发,包括工作签证、科研支持、成果转化、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落户政策等多个环节,这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在港府积极开放国际航班,与内地协调通关等事宜上,我们有望看到明朗的转变。

其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国际接轨与内地融合,以最开放的态度迎接挑战

就现状而言,香港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这既反映了从业者对创新风险的忌惮,也折射出创新生态的不足。未来,政府一方面能通过加强大湾区的产学研合作缔造创新“源头活水”、设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活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通过构建完善的“孵化器区域”、风险投资扮演“创新催化剂”、形成鼓励冒险的创新文化氛围等方式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此外,香港金融从业者也应调整心态,对链接国际和内地的香港进行明晰确切定位,在推动金融科技健康持续的发展的同时,既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保持香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又能促进内地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重回世界金融中心的愿景。

着眼长远仍具提升空间,香港虚拟银行未来可期

事实上,发展虚拟银行对中国香港维持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意义。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曾指出,香港的优势在于金融市场、资金桥梁等传统优势,在金融科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力,金管局在2021年发布的《金融科技2025》鼓励金融业界于2025年前全面应用金融科技,推行银行数字化,成立虚拟银行是香港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措施。

除了在顶层设计和监管层面对虚银行业进行支持,虚银行业自身也仍需加强自身的建设和明晰定位,来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

率先拿到“入场券”,并不意味着能够尝到“甜头”。由于业务受限,产品趋同,8家虚拟银行大多选择以“高息揽储”为主要手段来展业,加之这几年外部环境波动加剧,导致业绩颇为波动。

同时,伴随竞争加剧,包括来自于传统银行的压力,同时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环境,如何扭转亏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各家也都在依据自身的禀赋,进行着一系列差异化的探索和创新。

比如,众安银行依托股东众安在线的赋能,利用其“互联网+保险”的特色业务模式,打造独特的“银行+保险”模式,并成为香港首家提供保险服务的虚拟银行。其香港首张用户自定卡号的Visa卡ZA Card主打安全、流畅及奖赏丰富的消费体验,深受年轻用户青睐,目前全港四分之一“Z世代”(20–29岁)年轻人在使用ZACard,综合生态布局走在了行业前列。

平安壹账通银行除了对个人零售业务进行布局以外,更专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基于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模型作为审批贷款的基础,其借助母公司金融壹账通先进的金融科技水平,使用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更精准地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风险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痛点。

可以看到,各大虚拟银行均在通过金融创新,开发多样创新产品,为投资者提供多种保值和避险工具,吸引海内外资金的到来,从而加快金融科技的迭新。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行业进入高效优质的轨道。

站在当下时点,我们以虚拟银行为窥得香港金融科技发展的一扇窗口,看到了香港世界级的金融基建、法律和监管制度,看到了不断在挑战中找寻机遇的金融科技企业动向,看到了港府致力于推动金融资产价值链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而这些势必都将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和不断成长的空间。

在这个背景之下,在香港发展的拥有虚银业务的公司将不断受益于行业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也将伴随香港金融业的再度繁荣而获得长远收益。

相关阅读

大增1.5倍!乐享集团(06988)2022年前三季度收益实现爆发式增长

11月30日 | 徐文强

智通港股回购统计|11月30日

11月30日 | 智通数据

智通港股沽空统计|11月30日

11月30日 | 智通数据

港股盘前 | 恒指夜期收跌0.31% 机构:目前大盘总体呈低位区间震荡

11月30日 | 智通转载

智通港股股东权益披露|11月30日

11月30日 | 智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