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仍未至,华住集团-S(01179)拐点究竟在哪?

265 11月11日
share-image.png
李云馨

一度被疫情重创的酒店行业,正在悄悄迎来转机。

在一众酒店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报告中,“回暖”成为这一季度财报的主基调。受益于疫情防控形势稳健、7-8月旅游旺季下度假需求爆发,不少公司营收基本恢复至2021年同期水平,更有公司单季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逾七成。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复苏在即,投资机构也早早闻风而动。在号称“公募一哥”的易方达知名基金经理张坤旗下基金所披露的三季报中,一家酒店集团华住集团-S(01179)低调地进入了十大重仓个股名单。

一年多时间以来,华住集团股价整体下行,最低曾达到17.54港元,较上市之初311港元的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截至11月10日,该股收盘价为24.85港元。

在酒店板块集体处于历史低位之时,机构悄然加仓,是否预示着华住集团的拐点即将到来?

两年亏超20亿,大半受海外业务拖累?

华住集团以经济型酒店汉庭起家,在2021年美国《HOTELS》杂志公布的“全球酒店集团225强”榜单中,华住集团以753216间房间数量和7830家酒店数量蝉联榜单第七名。在疫情来临前的2019年,公司市值一度接近200亿美元,总市值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万豪和希尔顿。

不过,随着疫情的到来,近几年华住的财报显得有些“难看”。

2019-2021年间,公司收入分别为112.12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101.96亿元和127.85亿元;2019年归母净利润为17.69亿元,2020年亏损21.92亿元,2021年则亏损4.65亿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60.63亿元,同比增长2.52%;归母净亏损为9.8亿元。

可以看出,尽管营收没有太大变化,但2020年由盈转亏,业绩大幅下滑。此后,随着疫情后商业和经济活动恢复,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公司也将仍然处于亏损境地。

不过,仔细分析业绩亏损的原因,就会发现公司的真实状况并没有表面那么惨淡。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在2020年公司20多亿元的亏损中,有13.45亿元亏损来自德意志酒店集团分部;2021年,在华住集团其余分部(Legacy-Huazhu)已然盈利1.53亿元的情况下,德意志酒店分部亏损为4.65亿元,大幅拉低集团整体的业绩表现。

可喜的是,公司业绩目前已逐渐表现出了从疫情中复苏的势头:2019-2021年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分别为32.93亿元、6.09亿元和13.42亿元,表现出恢复性增长。

最大的“拖油瓶”德意志酒店分部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也有所改善,其营收由2.24亿元增长至9.21亿元,反倒是Legacy-Huazhu分部受到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有所下滑。

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是衡量酒店经营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华住在2022年第三季度,境内和海外业务在该指标上双双录得明显改善。

境内业务方面,公司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为193元,同比增加9.1%,已经恢复至19年的90%;入住率为76%,同比增加4.2个百分点,相比19年同期减少11.7个百分点;房价为254元,同比增加3.1%,相比19年增加3.7%。

在海外业务方面,Q3公司境外RevPAR为75.3欧元,同比增长57.2%,恢复至19年同期的102%;入住率为66.1%,同比增加17.5个百分点,同比19年减少10个百分点;房价为113.9欧元,同比增加15.5%,同比19年增加17%。由于欧洲的高通胀水平,预计房价将进一步提升,这同时也将带来成本的增加。

此前,公司激进的扩张战略让市场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颇为忧虑。2019年公司以人民币5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德意志酒店集团(Deutsche Hospitality,简称DH),这笔交易使得2019-2021年间公司资产负债率均保持在80%以上,明显高于同业。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德意志酒店集团为当时德国第一大本土酒店集团,旗下拥有包括豪华酒店品牌诗德堡(Steigenberger)、高档酒店品牌MAXX by Steigenberger和IntercityHotel,及设计型酒店品牌Jaz in the city和Zleep等酒店品牌。

这是华住首次收购海外酒店,表明了公司想要进军海外市场、同时丰富自家在豪华和高档领域的产品线的意图。不过,这份雄心勃勃的扩张战略甫一开始就遇到了疫情“黑天鹅”的冲击,导致刚刚收购来的DH不仅没带来增长,反而成为集团的利润拖累。

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1亿元,可随时转换为现金的短期投资公允价值为25.89亿元;公司总流动负债由去年同期的105.29亿元增长至152.79亿元,主要由于短期债务的增长,总负债则从537.23亿元下降至522.25亿元。

另一方面,成本的快速增加则将进一步考验管理层优化成本、提效降费的水平。2019-2021年间,公司总经营成本分别为82.36亿元、119.25亿元和136.07亿元,自2020年起经营成本超过营业收入。2022年Q2,公司经营成本合计29.72亿元,同比上涨8.5%,而随着后续业务恢复、门店拓展,成本预计将持续上涨。

下沉市场、消费升级将成新看点

从近年来华住旗下酒店数量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当疫情中行业扩张脚步放缓、忙于缩减成本之际,公司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危机中寻找“跑马圈地”的机会。

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的酒店网络覆盖7,830家酒店,横跨大中华地区31个省与直辖市内的811座城市以及其他16个国家,另有2,608家开发中的租赁及自有以及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

然而快速的扩张也会带来管理效率、质量的下滑,圈地之后,也需要静下来沉淀、消化的时间。在2021年业绩会上,华住创始人、董事长季琦就提出,要将“超大规模增长”战略转型为基于合格门店的“精益增长”战略,这似乎预示着公司扩张的脚步或将放缓。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新的“精益增长”战略主要强调两点:布局三四线下沉市场、持续拥抱中高端酒店升级浪潮。

我国酒店行业的需求主要来自旅游出行和商务出行,而由于低线城市的发展通常滞后于一二线城市,国内酒店业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呈现出高线城市成为红海、低线城市渗透率较低的趋势。

浙商证券研究所数据表明,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连锁化率已经达到 48.2%,而低线城市的酒店连锁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中也指出,副省级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及省会城市的酒店数量为7.3万家,连锁化率为40.81%;其他城市的酒店数量为16.1万家,连锁化率为29.89%,均明显低于一线城市。

在挖掘下沉市场潜在增长方面,公司透露,截至2021年,华住有40%的在营酒店以及57%的管道酒店位于低线城市。在2021年新签约的2849个酒店中,低线城市占比为55%。未来,公司将把华西和华南市场将作为重点市场进行突破,为此已在深圳和重庆分别设立了华南和华西总部。

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时代,门槛低、竞争激烈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已日益饱和。在消费变革、需求多样化等趋势的驱动下,发力中高端成为了许多酒店转型的最终选择。

在高端化进程方面,公司层公开表示,未来将维持中高档及高档品牌以品牌为主导的组织结构不变,不再发展经济型板块的软品牌,并于未来一至两年内加速退出经济型软品牌酒店市场。截至到6月末,华住中高端品牌国内在营酒店数量已达到达445家,管道酒店为229家。

经历长达两年多时间的阴云,全球酒店行业似乎都迎来了逐步复苏的良机:在欧美市场,酒店市场分析公司HotStats发布的数据也显示,6月欧洲酒店每间客房的营业利润已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欧美市场的乐观态势有望让华住旗下的德意志酒店集团成为带动集团业绩复苏的引擎。长远来看,在公司基本面、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作为行业龙头,华住集团长期投资价值可期。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板块异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 旅游酒店概念股持续拉升

11月3日 | 刘家殷

直击调研 | 岭南股份(002717.SZ):文旅业务营收与利润都有望回升 公司环境检测中心已通过CNAS认可

10月5日 | 黄晓冬

概念追踪 | 三亚十一酒店预订量环比上周增4倍 线下消费和出行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附概念股)

9月29日 | 刘家殷

港股异动 | 香港中旅(00308)升6% 香港入境检疫改为“0+3” 拟复办内地赴澳旅行团

9月26日 | 涂广炳

板块异动 | 国庆假期本地游周边游成主流 酒店、旅游板块异动拉升

9月26日 | 刘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