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多位基金经理对今年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各板块的投资机会进行了展望。
对下半年市场的判断
刘彦春(景顺长城):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下半年我国经济环比向上态势明确。预期实体融资进一步提速,结构也将逐步改善。海外主要经济体由于货币政策收紧过晚,现阶段需要更大的收缩力度来控制通胀,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调整的概率较高。需求扩张、成本下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进入盈利扩张期。经济稳住后,维持过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必要性下降,预期市场利率将逐步向政策利率靠拢。尽管金融体系流动性有所收敛,但股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大概率继续扩张,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是这一阶段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复苏强度及持续性在下半年需要重点跟踪。
傅鹏博、朱璘(睿远):疫情反复限制了国内消费复苏和居民支出意愿,叠加海外经济政策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下半年经济能否恢复到合理增长水平,需要增量政策的发力,地产和基建是可见的具体抓手。六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刷新年内新高,下半年防通胀也可能成为掣肘政策的变量。展望下半年,动态调整和优化组合依旧是工作的重点。对于公司与公司间的比较和筛选,我们将更加全面考察其中长期成长能力,包括存量的增长和新增长曲线,业绩确定性,以及管理层进取心和内部执行力等要素,综合评估公司的估值水平。
饶刚(睿远):展望下半年,在中国经济触底回升、海外经济高位回落的背景之下,“中强美弱”格局将是宏观上较大胜率的方向,但也需要认识到,“强预期、弱现实”是当下中美共同的宏观特征,国内复苏动能没有2020年那么强劲,海外需求目前也尚有韧性,因此对于“中强美弱”格局的兑现既要坚定信心,也需要保持耐心。考虑到海外需求的逐步下行,出口对于经济的牵引相对有限,我们认为内需为主的中下游行业的盈利恢复更值得期待:盈利修复的一方面来自于“价”,原材料经历大幅上涨后,未来短期内海外需求回落带来的全球定价原材料的价格回落有望增厚利润;另一方面来自于“量”,来自国内需求的逐步回升有望带动需求量的增长。消费和中下游制造业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
施成(国投瑞银):在上个季度我们提到,传统能源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可能都没有较大量的供给,因此全球经济增速的天花板被能源供应总量所束缚。考虑到二季度,国内经济受到阶段性冲击,而海外下半年存在衰退的可能,全年总量角度来看,能源约束的程度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放松。在中国出台经济刺激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将提速。因此,我们主要看好来自于国内需求占比较大的行业。供给上,我们认为海外因为战争、疫情、能源等原因导致的供给失速,将使得来自于海外的供给会低于预期。那么供应主要来自于海外的环节,其国内的供应商很有可能受益。供需关系很可能好于上半年。
冯波(易方达):近年来,外部政治、经济、疫情等变化,都严重影响着全球经济,使之处于非稳态中。这使投资者对于经济中长期的预期也变得不稳定。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就是投资者对影响股价的短期因素和边际变化更加敏感,而对企业的中长期价值给予的权重相对下降。我们认为,全球经济的变革正在进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稳态中,企业的中长期价值对股价影响的权重也将回升。当然,变革过程中,企业也会发生分化,最终受益者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处于受益于全球变革的方向;二是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核心优势仍能保持或形成新的核心优势。
林英睿(广发):展望下半年,我们之前的两条思考基线并没有太大变化:一是海外经济体想要正常进入经济衰退周期不容易,本轮的“胀”是十多年来各种政策和突发事件叠加的结果;二是国内疫情负面影响逐渐消退,经济周期从衰退走向复苏是大势所趋。展望未来,无论海内外经济体,是否发生大的基线调整的重要观察点都会集中在失业率以及工资(收入)水平上。虽然主要资产价格正在反映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周期不一致,但全球化特别是国际分工体系已不可逆,经济将通过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进行自主调节,我们相信周期未来或将趋于一致。
章恒(万家):展望三季度,国内经济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但经济向上的动力尚有欠缺,尤其受疫情零星散发、全球通胀、美联储加息等方面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意愿、居民消费意愿可能都会相对较弱, 需要一个稍长的时间才能充分恢复。因此,股票市场在经历了5-6月的大幅反弹后,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期,等待经济数据或政策给出更为强劲的信号,从而推动股票市场进一步走强。
刘畅畅(华安):展望22年下半年,大宗商品涨价趋势有可能趋缓,部分缓解通胀压力。国内经济上,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地产链条将从底部缓慢回升;另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助力消费、出行的回暖。21年末,股票整体估值水位偏高,同时很多板块ROE也处在高位区域,存在向下风险。但到一季度末,随着市场大幅调整,估值的风险得到很大程度释放,尽管很多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经营情况受到阶段性挑战,但这些风险因素都多多少少体现在当时的市场预期中,同时,很多产业快速增长,提高渗透率的趋势仍然强劲,甚至在通胀的催化下进一步加速。到二季度末,市场估值有所修复。我们认为市场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在过去一个季度快速反弹后,尽管未来收益率有可能降低,但我们仍然能够分享部分行业的业绩成长。风险偏好方面,现阶段风险偏好较上季度末得到显著修复。未来随着全球政治局势稳定,通胀预期缓解,国内疫情改善,风险偏好有望维持在对市场比较有利的水平上。
曹名长、蓝小康(中欧):二季度市场在前期的大幅下跌后出现反弹,前期跌幅较大的成长板块涨幅领先,同时,中长期来看,市场的估值仍然处于较低位置。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认为这个转折不仅仅是今年市场由衰转盛的起点,很有可能也是未来市场持续上行的起点,未来几年的权益投资,机会是远大于风险的。然而,价值的回归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市场上行的过程中出现波动是较大概率事件,这是需要保持警惕谨慎对待的。特别是今年整体宏观环境较为严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长期是向好的,但如果市场在中短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行,这种背离基本面的短期情况是值得警惕的。如四月以来有较大幅度表现的汽车、新能源等板块,短期基本面恐难以跟上市场的快速表现。而从五月一直处于调整状态的地产、基建、金融等稳增长板块,则具备了重新回归的潜力。
曾国富(信达澳亚):未来一段时间,在中国经济仍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预计政策重点将继续侧重在稳增长。宏观流动性仍将保持适度充裕。经过前期市场的上涨,目前股票市场各指数动态市盈率估值均处于其历史估值的中位数附近,我们认为市场总体不存在太大风险,但是市场的震荡将加大。
张峰(农银汇理):展望2022年三季度,我们相对谨慎乐观。在流动性方面,我们认为国内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概率较小,市场估值继续扩张的能力会受到影响。而在经济方面,预计三季度国内经济将逐步环比上行。在风险偏好方面,由于海外开始交易衰退预期,对国内风险偏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市场整体继续上行空间较为有限,市场可能大概率会呈现结构化行情的特点。我们相对看好经济复苏受益的板块和中报预期较好的板块。
王崇(交银施罗德):展望未来一两个季度,内外不确定性因素仍旧很多,过去两个月部分热门行业白马股反弹力度较大,后续市场可能逐渐走向阿尔法,更需要精挑细选。从三季度来看,市场首先需要经受疫情影响的中报业绩考验,其次需要关注海外尤其是美联储加息和欧洲经济是否会严重衰退。从估值切换的角度看明年大部分公司股票景气估值组合仍旧在合理范围,甚至能找到部分竞争力突出的公司股价估值合理或偏低,未来几年有希望实现不错的年化收益率,目前时间点A股权益资产仍旧值得中长期投资和坚守。
史博(南方):展望 2022 年下半年的权益市场,我们复盘了 2015-2016 年,2018-2019 年 A 股和港股 市场止跌企稳的走势,认为尽管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是对于当前国内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依然相信国内有充足的货币,财政以及政策工具可以有效应对经济基本面下行压力加大。面对当前的宏观环境,展望 A 股以及港股市场中的投资机会更重要的是关注市场结构变化而非整体走势,关注资产的估值性价比而非景气度,关注公司的现金流持续性而非利润增长度,关注公司的动态变化而非静态的壁垒。
杜猛(上投摩根):展望2022年下半年,新冠疫情的持续依然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扰动,如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之中寻找平衡还是需要相当的智慧和担当。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但是随着疫情的相对缓解,稳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下半年中国经济有较大概率出现回升,但消费的恢复可能仍需信心和时间。我们依然会看到中国的一些新兴产业继续蓬勃向上,经过近一年半的市场调整,部分高估的品种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位置,2022年下半年仍然不乏投资机会。从更长期看,消费、医药、科技有望成为中国未来10-20年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证券市场最大的投资机会或也将来源于此。
怎么看待通胀问题
丘栋荣(中庚):中国的“稳增长”与全球范围内的“防通胀”是当前最重要的宏观背景。二季度从挣扎转向希望,国内自疫情得到控制转入经济逐步改善,稳增长是国内经济主线。应对当前状况的措施力度不弱于2020年疫情期间,财政政策积极、减税降费幅度大、基建汽车消费政策超预期;LPR利率再度下调,宽货币指向宽信用,助力地产需求恢复,随着政策起效,经济动能有望恢复,基本面风险将显著降低。中外经济节奏错位,持续且超预期的高通胀催促美联储提升加息幅度,经济周期及前瞻数据正映射滞涨至衰退预期的转变,短期需求下行有助于缓解通胀水平。但基于底层问题几无改善,更长远的角度看,通胀问题仍充满不确定性。
黄海(万家):整体上,我们认为通胀依然是当下全球经济最重要的主题,除非海外经济已经步入衰退的后半程,能源等上游资源品仍然是较好的配置方向。展望后市,我们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国内经济的复苏还会面临着疫情的反复和海外经济的不确定性,通胀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地压缩国内流动性边际宽松的空间。总之,我们认为A股市场仍存有结构性的机会,当前价值股的性价比较高,是组合中主要的配置方向,同时也可能阶段性地持有部分现金来防御市场波动。
贾腾(浙商):通胀的高企是特别值得讨论的焦点问题,我们倾向于认为难言(不考虑所谓基数因素的)向下的观点。大宗商品方面,在供给十分紧缺且中期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又增加了较多的外部冲击,同时国内稳增长和海外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上行的叠加下工业品的需求也将上行,大宗商品仍易涨难跌,价格中枢大概率持续上升。消费方面,海外的劳动力短缺和蓝领工资收入显著增长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改善,在居民资产负债表强健的基础上,加息带来的需求下行可能也不会很大。综上,我们倾向于认为难言通胀的拐点。
怎么看待资源板块投资机会
丘栋荣(中庚):能源、资源类公司及其下游产能,配置的逻辑主要在于:(1)国内下半年进入稳增长发力阶段,疫情导致的生产投资消费推迟,将集中于下半年释放,为经济争分夺秒的进度助力,有望显著抬升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2)虽然经济周期和加息背景下需求端有所松动,但能源、资源类公司延续谨慎策略,资本开支意愿仍严重不足,供给弹性不足依然是现实状况,相对紧平衡将有利于存量资产价值。疫情、战争、能源等宏大叙事的影响仍未结束,不确定性高企,一旦供需失衡卷土重来,能源、资源类公司自下而上来看,仍处于最为有利的位置,估值极低、现金流好、资本开支少、分红收益率较高、现价对应的预期回报率高;(3)中国富煤资源禀赋及政府调控,煤炭单位热值相比海外油、气的显著优势保持高位,即成本端优势的置信度相当高。而且国内相关下游行业企业的产能受扰动相比最小,经营的比较优势还在累积,产能双重受益于国内需求恢复和出海替代。因此,保持电解铝、煤化工等在能源利用上更有优势的公司的配置。
章恒(万家):在市场震荡观察期,部分业绩好、行业景气度高的低估值板块,有望获得市场的青睐。尤其是煤炭板块,在经历过去一年多,市场的广泛研究讨论后,煤炭板块高景气、低估值、高分红的特征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同。
怎么看待消费投资机会
胡昕炜(汇添富):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整体表现承压。3月下旬开始,伴随着疫情在全国多地的蔓延,二季度国内消费受到较大负面影响,4月、5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出现同比下降。但是,伴随着疫情在国内逐步得到控制,国内消费恢复的趋势也较为明显。我们预计6月国内消费环比4月、5月有明显改善。但正如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我们相信,短暂的疫情因素并不影响中国消费行业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更不影响中国消费持续升级的趋势。
韩威俊(交银施罗德): 回顾2022年二季度,发生的局地疫情对整体的宏观经济影响较为明显。我们预计,消费行业整体受疫情影响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将进入弱复苏阶段。(1)对于传统消费行业,如果未来进入弱复苏阶段,行业内和板块内的分化会更加明显。(2)对于新兴消费行业,受疫情影响消费场景,二季度业绩出现大幅下调,估值也出现大幅下调。但是部分新兴消费子行业或者龙头公司的渗透率还在提升,三季度有望出现比较明显的复苏。
王园园(富国):由于4月份以来上海疫情对消费、生产、运输等的影响,引发了对经济的短期担忧;同时,除了对经济、基本面的担忧外,市场的波动还反映了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的缺乏,以及风险偏好大幅的下降。但伴随着上海疫情逐步得到缓解,以及政策的积极发力,市场也逐渐慢慢走出下跌趋势,迎来二季度的指数收涨。本基金专注的消费行业在二季度市场的前期下跌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跌性,同时在市场回暖的过程中,由于疫情得到有效管控后消费场景的逐渐回归,以及政策对消费的鼓励和补贴,消费板块的行情也有所回暖。消费板块经历了自21年年初以来的调整,很多细分板块估值已拥有较好的性价比。
金梓才(财通):我们在2021年四季度重仓养殖板块以来,阶段性取得了较好效果。虽然生猪养殖板块在2022年4月中下旬出现了调整,但我们经过仔细的反复的研究和验证,我们认为生猪养殖整个行业去产能比想象的幅度大,甚至于很多上市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去产能行为,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分析,以及对上市公司披露的每个月出栏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觉得这种结论显而易见。基于以上分析,故我们并未调整生猪养殖板块的持仓比例,继续在二季度坚定看好后续股价走势。对于服务业来说,疫情的反复扰动确实对其基本面演绎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故我们只会在股价性价比高的时候持有,且暂时仍不会把其调整为主仓位。在这其中,我们尤其看好酒店行业的中长期逻辑,航空其次。未来我们将视疫情走向以及政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持仓。
莫海波(万家):我们中长期持续看好种子板块,主要基于:种子行业周期景气、政策红利持续强化、转基因商业化。同时,短期来看,种子受益于俄乌战争事件催化,全球粮价快速上涨,粮食安全政策重要性显著提升,或加速推动种业景气周期。
怎么看待医药投资机会
葛兰(中欧):从基本面角度来看,医药生物板块在季度初也受到了疫情的较大影响,但截止至半年末我们认为大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恢复。政策方面,国家层面的创新药谈判目录规则微调、仿制药方面第七批集采规则发布,我们仍然认为政策总体延续了稳健、积极的趋势,引导行业向有真正创新、有临床价值、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及服务转变的导向没有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创新相关的市场还远未触及国内市场的天花板,海外市场也在逐步蓄力中。具体到公司层面,企业转型创新的趋势仍在延续,创新药临床申请数量逐年创出新高。
赵蓓(工银瑞信):二季度医药行业也经历了港股和美股创新药板块的下跌,引起投资者对一级市场投融资进而对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和CXO行业订单的担忧,经历了地缘政治因素影响CXO企业海外订单的担忧,经历了疫情对消费行业景气度冲击的担忧,总体呈现了较大的波动性。根据我们紧密的跟踪,我们认为,CXO的基本面高景气趋势或可维持,医疗服务、药店和消费品受一定程度的疫情冲击,但整体影响相对可控,短期冲击并不影响长期经营趋势和竞争力。市场恐慌性下跌给以CXO/医疗服务为代表的医药成长股带来了比较有吸引力的低估值买点。
怎么看待新能源车投资机会
施成(国投瑞银):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依然看好电动汽车的销量的较快增长,目前需求方面怀疑的人已经逐渐减少,但对于供给端资源品价格的进一步上行仍有争议。我们认为由于国家刺激汽车消费,一二线城市出台了不少地补来推动,这些城市地补的规模明显缓解了上游资源涨价带来的压力,使得中国车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去采购更多的碳酸锂(这也会进一步推动锂价的上行)。因此我们认为,三季度发生新一轮涨价是大概率事件。
周小波、熊哲颖(申万菱信):2022年第二季度新能源板块在国内疫情驱严的影响下,出现了回调;随着5月疫情好转,以及燃油车购置税减免、新能源汽车补贴、全球传统能源价格高企的驱动下,新能源行业成长性比一季度末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方面油价上涨、推升了新能车的使用性价比,同时国产新能源新车型竞争力凸显,锂价的上涨被越来越多的新能车终端客户接受;另一方面欧美的光储需求旺盛、价格容忍度抬升,行业有望迎来机遇。
曾国富、李博(信达澳亚):近期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汽车的消费,很多地方政府也增加了购车补贴,汽车销售数据得以逐月攀升。同时我们欣喜地观察到,自主品牌车企发布的新车型,价位不断向上突破,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关注度大超预期。我们认为在未来一到两年国产汽车有望迎来品牌力的质变。到年底之前,消费者购车的政策较为优厚,而主流车企已经积压了较多订单,如何能够稳定供应链并保质保量的快速生产交付成为产业链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展望未来,我们仍然重点看好头部国产车企市占率进一步提高以及产业链上游资源短缺带来的价格弹性,同时我们也关注汽车和电池在制造工艺上的创新,以及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带来的新机会。
刘晓(国海富兰克林):作为去年的热门赛道,新能源及电动车行业作为长期确定性较高的高成长行业,经历一季度及四月份的大幅调整后,逐步进入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以及国内电动车市场在新车型上层出不穷热点频出,整体销售情况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基本面进一步上修,5、6月份表现抢眼。
卢纯青(中欧):自2020年四季度以来,全球的新能源车市场进入由优质供给驱动、to C消费端主导的爆发式增长阶段,随着新车型持续推出、新能源车渗透率在全球迅速攀升;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增长、政策机制的逐步完善,电化学储能市场未来几年亦存在爆发性成长的可能,有望成为锂电池需求的新增长点。虽然短期由于疫情的扰动、上游环节阶段性的价格上涨,导致新能源车行业出现一些短期的震荡,但长期看,我们对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景气度保持乐观的判断,且这一逻辑通过5月和6月的全球汽车销量数据,已经在得到逐步的验证。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怎么看待光伏、风电和储能的投资机会
崔宸龙(前海开源):整个人类社会目前处于能源革命的重大转折点上,光伏和锂电池作为能源革命的生产端和应用端的代表,在此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因此我们坚定看好围绕人类社会能源革命这一核心主线的投资机遇。通过深入研究具体细分领域和标的情况,结合在这个大趋势下的最新科技进展,我们主要投资了具有较好投资前景的标的和细分行业,力争通过优选标的来紧跟历史发展趋势。同时我们也会定期自下而上寻找具有明显投资机会的个股进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短期波动。新能源运营商开始其商业模式的改善,中长期增长的确定性较高,相对于制造端,其渗透率更低,经营稳定性强,未来的发展空间大,我们会关注新能源运营企业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施成(国投瑞银):新能源发电行业,目前行业的增长仍然受制于硅料产能的释放。我们仍然预期在三、四季度,硅料的供需矛盾会逐步缓解。目前情况下,我们观察到产业链部分环节的盈利能力兑现存在问题,因此并不倾向于硅料降价后,制造业环节的盈利将会上升。我们依然判断新能源发电的最大受益者可能会是储能行业,将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布局。
刘畅畅(华安):新能源发展带来的从能源产生到使用的巨大变革,使得这一产业链将继续成为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主线。并且在过去半年高通胀的环境下,在国内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倚仗下,这一趋势变得愈发明显。我们在这一领域会始终保持比较高的配置水平。同时,制造业中仍然诞生出了不少新的成长性机会,不停的有公司在打开另一个细分市场或者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卢纯青(中欧): 2021年光伏行业受制于供应链的短缺,需求并没有如期释放,同时上游环节的双控导致产业链博弈更加激烈,组件价格变动,光伏地面电站的收益率不断下调,不少项目面临延期的风险。但我们也发现国内分布式光伏在组件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旺盛的装机需求,分布式已经成为支撑光伏板块的新增长极。过去一个季度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短期受损于疫情产生的供应链环节切断、部分企业业绩波动得到大幅修正;我们也看到,随着生产逐步恢复、能源紧缺边际缓解,上游产能逐步释放,光伏产业已经出现我们预期的供需两旺的局面,未来我们认为,这一局面有望延续。
怎么看待高端制造业的投资机会
丘栋荣(中庚):经济复苏与政策共振,叠加制造业本身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竞争优势,既有传统制造业优势产能质高价优带来的份额持续扩张,更有制造业细分龙头企业的迁移迭代,将新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具有技术工艺壁垒的产品,对应于智能化、电动化、国产化等新需求扩张和新技术应用,其价值量和渗透率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质量。因此,广义制造业中挖掘高性价比公司仍大有可为。
刘格菘(广发):我们认为,二季度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方向的资产波动率超过其他资产背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高端制造类资产过去两年获得了较高的回报, 二是在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的资产选择中,高端制造资产与传统“核心资产”可能还有差异。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来自阶段性业绩的波动与估值的波动,预期的分化是估值波动的来源,基本面的趋势力量也会通过影响预期从而影响估值。因此,从长周期看,基本面的趋势是决定资产价格的核心因素。随着基本面的趋势力量成为资产定价的核心,下半年市场整体波动率可能会回到历史正常区间水平。
怎么看待科技股的投资机会
施成(国投瑞银):TMT行业,看好智能汽车。下半年我们预计,电动汽车行业仍然会受到锂资源的制约,一方面放量存在天花板,另一方面盈利会有压力。但从技术进步角度来看,由于dmi和增程式产品的进步,其在高油价和高锂价情况下充分受益,在今年二季度也出现了较大级别的行情。因此未来汽车行业,我们更关注产品的创新。并且由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不存在类似苹果给供应商留出丰厚利润的公司,我们认为整车环节是好于零部件的。
怎么看待金融地产的投资机会丘栋荣(中庚):金融板块中的银行,估值基本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对于潜在风险计入非常悲观预期。房地产市场政策有明显放松,重摔下风险暴露彻底,地产类公司集中于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这些公司短期受益于需求回归及购房者偏好转变,长期受益于市场占有份额持续扩张。这些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潜在成长性和盈利质量都会更为优异,并且当前的估值极低,有较好的回报潜力。
刘畅畅(华安): 除了成长性机会外,在22年下半年,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地产行业将从底部逐步修复,电力行业的盈利将在政策保供和煤价见顶的环境下逐步改善,出行、消费、线下服务在疫情后不断修复,这些也成为我们投资选股的一个重要方向。整体上,我们的配置有可能因为板块机会的增多而均衡化。
莫海波(万家):6月地产销售已经明显回暖,考虑到21年下半年开始基数降低,预计今年下半年销售同比降幅仍会继续收窄。国央企和强信用的民企销售回暖非常明显,不少企业单月销售已经实现同比增长,行业弱复苏,龙头强复苏,龙头房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赵枫(睿远):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上涨,对部分公司来说,我们感觉股价的走势相对于基本面已有所超前。国内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仍然较大,商业往来、投资建设、居民消费等领域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恢复。经历了上半年疫情的影响和房地产销量大幅下滑后,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推动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并籍此带动居民收入、推升消费回升,可能是一个较为现实的政策手段。虽然长期看,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可能已经处于顶部区域,但其回落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镇化、旧城改造和改善性需求仍将使房地产需求在未来数年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下半年,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仍然有所期待。
本文编选自“风口报告”;智通财经编辑:白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