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5月12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央行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下一阶段,央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邀请到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先生,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先生,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先生,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先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韩文秀先生作介绍。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韩文秀: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十年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突出的实践成果就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具体来讲:
这是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的十年。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11.4%上升到18%以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了高收入国家门槛。这些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这是扎实推进创新发展的十年。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了2.44%,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了第12位。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这是扎实推进协调发展的十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说差距由2.88:1降低到了2.5: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0.474降低到了0.466,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优势互补性持续增强。
这是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植树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我国推动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扎实推进开放发展的十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由11%上升到15%,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了增强。我们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积极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了19个。我们部署建设了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试验田,形成了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这是扎实推进共享发展的十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1/4左右上升到了1/3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这是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十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83.8%,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我国安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这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十年。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建立起了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总体比较低,生态环境质量还不够高,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坚定信心,不骄不躁,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谢谢。
寿小丽:
谢谢韩文秀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的民生建设,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请问在推动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如何更好满足老百姓的新期待?谢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胡祖才:
谢谢你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惠及全体人民、含金量高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的质量和社会的共享水平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
第一,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个都不掉队”成为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成就。在此基础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近八成,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多人。体现社会品质和消费升级的恩格尔系数,按联合国的标准,我国的人民生活已经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超过37辆,比2012年翻了1倍还多。住房条件也显著改善,城镇棚户区改造3961万套,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1.8亿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成为城镇的常住人口,享受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人民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文化旅游、健身休闲都成为了大众消费,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日益彰显。
第三,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这十年,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教育水平得到了历史性的提高,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至88.1%,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提高,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医学中心加快规划布局,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向全国,超过85%的县级医院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的效果明显,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普遍增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更加有力,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9岁,位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农村路、电、邮、信等基础设施通达深度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第四,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这十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兜底网更加牢固有力,城乡低保对象、特殊困难人员、低收入家庭等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保障标准也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升。
过去十年的民生建设成就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大对薄弱环节、重点地区、困难群众的倾斜力度,努力让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2020年中办、国办出台了指导意见,对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出了系统性安排。请问,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什么关系?都包含了哪些内容,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又有哪些考虑?谢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叶民:
谢谢你的提问。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介绍一些主要的亮点内容。
一是夯实党政主体责任方面。中央和各省分别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清单,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级人大、省级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生态环境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党中央对省级党委、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进行考核,开展并持续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省也建立了省级环保督察制度,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
二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先后制修订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检查,基本完成全国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加大惩戒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三是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长江、黄河建立了全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1年底,绿色信贷余额增长至15.9万亿元,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
四是引导企业责任方面。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发布实施《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等,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五是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方面。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十条”,出台《“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对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下一步,一是进一步压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二是持续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依法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社会监督,继续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四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同时,一段时间以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请问,如何评价这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的成就?谢谢。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 王受文: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刚才韩文秀副主任已经提到,这十年是扎实推进开放发展的十年。的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就。
第一方面,体现在我们的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2012年,中国的货物+服务贸易总额是4.4万亿美元,在全球是第二位。到2021年,货物+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到6.9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全球第一。我们的双向投资也稳居世界前列,去年我们吸引外资达到了1.15万亿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了62.9%。从2017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流量稳居全球前三位,“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质量推进。
第二方面,我们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快推进。2013年,中国推出了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当初是190项,到今天只有27项。2016年,我们把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经过试验之后推广到全国,在全国实施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限制措施也由最初的93项减到现在的31项。2020年,我们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法,开启了一个新的外商投资管理的体制。2021年,我们在海南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总的来说,我们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方面,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放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之下,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从蓝图变成了实景。2013年,我们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今天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21个自贸试验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但是它们贡献的进出口占到全国的17.3%,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2018年,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迄今已经推出了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
第四方面,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实现了新的突破。刚刚韩文秀副主任提到,我们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在过去十年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了近1倍。同时,我们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7%增长到去年的35%。大家知道,今年RCEP正式生效实施,这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宣布,中国将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这表明了中国向高标准自贸协定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五方面,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作出了新的贡献。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推动了21个成员达成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可以说,为亚太地区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描绘了蓝图。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杭州主持G20峰会,推动达成《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为2017年世贸组织发起投资便利化倡议奠定了基础。我们还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今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强调,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在开放中不断地向前发展。谢谢。
路透社记者:
第一个问题,目前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进展情况怎么样,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在哪些方面,怎么有效解决?另外,现在由于受疫情冲击,有分析师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请问,宏观政策怎么来有效应对?会运用哪些增量的政策工具?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陈雨露:
谢谢你的提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最后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人民银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
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
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四是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谢谢。
韩文秀:
就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下。大家知道,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党中央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早有预判,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上升的情况,党中央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好,不能单打一,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考验,要认真落实到位。
疫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在经济工作方面,首先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二是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三是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我国的市场活力、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把它们激发出来。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活经济,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还有一点是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还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对此有关部门都正在抓紧落实新的政策举措,谋定而后动。
总的来看,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依然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
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当前,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等前沿科技创新成就越来越被老百姓所熟知,科技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哪些成就?科技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谢谢。
科技部副部长 李萌:
谢谢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这几个领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亮点,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的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
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
刚才文秀主任提到了全社会的研发费用,我们全社会的研发费用去年是2012年的2.7倍,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十年上升了22位,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十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发展全面、特色突出、质量提升,成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名副其实的第一动力。
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地位明显上升。高新技术企业,十年前只有不到5万家,现在达到了33万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了前10名。
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产出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大家熟知的,“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万米全海深谱系化的探测能力。量子科技领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自主研发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刚才韩主任提到了超级计算、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都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正在加快赋能百业。在大算力和超级计算的支撑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一批智能城市、智能工厂、智能医疗和智能交通等正在形成规模。
习近平总书记把“三个面向”扩展为“四个面向”,凸显了科技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原创新药研制数量比十年前大幅度增长。多款新冠疫苗、检测试剂和治疗药物有力支撑了新冠疫情防控。前不久,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标准,我国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冬奥”200多项成果落地应用,有力支撑了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领先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还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请问这主要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规律性的认识?谢谢。
韩文秀:
大家知道,经济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实践中有许多新的做法、新的经验、新的特点。
一是强调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经常研究经济工作,并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等重大制度安排来抓大事、谋大事、定大事,加强对经济发展和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二是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党中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凡是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做法都要坚决纠正,一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举措都要大力支持。
三是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特别强调要依靠共同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反对福利主义,不搞劫富济贫。
四是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和治本之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供给和需求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五是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夯实国内大循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同时,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六是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七是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在保持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防止急于求成,反对形式主义,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加强战略预置,重视规划引领和预期引导,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努力走在市场变化和风险暴露之前,确保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谢谢。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想问一下,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请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进展如何?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陈雨露:
谢谢您提的这个重要问题。刚才韩主任讲到,这十年是我国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号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确定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经过集中的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请问怎样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哪些硬招实招?能否介绍一下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进展?谢谢。
李萌:
谢谢你的提问。这些问题前些年科技人员反映还是比较多的,都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攻坚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就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的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是总书记亲自提出来的。
中央深改委总共审议了20多个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中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了突破。我国首次组建了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了科技计划体系,解决了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建设了国家实验室,启动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了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权,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刚才您提到的落实总书记“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指示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包括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树立了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大幅度增强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还有“三评”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有序展开,不少地方和单位探索了分类评价的实现路径。
遵循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规律,对重大的任务实行了“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还设立了颠覆性技术专项,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我们还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当领军、挑大梁,受到了普遍欢迎。另外,还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像您刚才讲的,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过去一直反映的难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加快建立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体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通道。为此,大幅度增加了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入的奖励力度,全面下放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还开展了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试点。
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和制度安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到目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领域实行的是100%的加计扣除比例,体现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导向。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有3/4以上是企业投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里面有79%的项目是由企业牵头或者是企业参与的。
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壮大,技术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成果转移转化的活跃程度。去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了3.7万亿,远超过了当年的全社会研发投入,是2012年的5.8倍,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资本市场上,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硬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过去科技与经济的弱联系正在因为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参与放大作用,变成了现在的强耦合。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落实科技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为主线,狠抓落实,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企业无证偷排、超标排放行为时有发生,前一段时间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一批排污许可领域的典型案例。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全面推进排污许可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体系建设上还将有哪些安排?谢谢。
叶民:
感谢你对排污许可制度的关心。前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一批排污许可典型违法案件,目的是引导企业守法,指导基层执法,取得了社会的积极反响。排污许可制度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排污许可的改革,做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一是建立体系。将排污许可制度纳入大气、水、土壤、固体、噪声等多部法律。国家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制定了分类管理名录,发布了76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45项自行监测指南。
二是全面覆盖。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全部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其中核发排污许可证35万余张,实行排污许可登记的是294万多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6000多张,实现了排污许可环境监管的全覆盖。
三是融合制度。对40多个排污量比较小的行业,将环评登记与排污许可登记管理合并,减轻企业的负担。联合税务部门统一环境保护税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稳步推动排污许可与环境监测、统计等各项制度衔接。
四是严格监管。2021年共查处排污许可案件3500多件,罚款超过3亿元。国家和地方持续通报违法典型案例,起到了比较好的震慑作用。此外,还开展提升排污许可证质量和执行报告提交率的“双百”任务。
五是做好服务。建成全国统一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排污许可证电子证照标准,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程网办。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积极衔接各项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一证式”管理,努力构建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执法新格局。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培训指导,提升排污单位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让监管既有力度还有温度。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双碳”工作被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之中。请问这一目标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推进?谢谢。
胡祖才:
谢谢你的提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多的领域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4.5%提升到25.5%,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29.4亿吨的二氧化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超额完成了自主贡献目标。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更多群众的自觉选择。
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基本构建起“1+N”政策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实现良好开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要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要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第二,大力推动能源革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8500万千瓦项目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正在抓紧前期工作,加快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供电煤耗超过300克/千瓦时的煤电机组要全部实施改造升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坚持先立后破,实现安全降碳。
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抓紧推动重点行业能效达标改造,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碳市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第四,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多双边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实现的。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CNBC记者:
我的问题是,自贸区、自贸协定是对中国开放比较重要的内容。想问一下,近期自贸协定谈判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对外开放有什么新的特点?给外企带来什么实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谢谢。
王受文:
谢谢你的提问。刚刚我已经介绍到,在过去十年,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数和以前相比将近增长了1倍,不仅在数量上,在质量上,我们自贸协定对外开放也展现了很多的特点,在这里我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货物贸易领域,关税水平更低,通关效率更高。2012年以来,我们对外签署了9个新的自贸协定,包括和瑞士、韩国、澳大利亚等,新签的这些自贸协定中,大部分商定的关税为零的商品比例达到了90%以上,有的达到了97%。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企业和自贸伙伴国家的企业,进口绝大部分产品时不用交进口关税,成本更低,出口到自贸伙伴国家时,也基本不需要在那个国家交进口关税。这涉及的企业数量非常大。
就通关效率而言,2017年的时候,中国进口商品整体通关时间需要4天左右,现在只需要不到1天半。从中国出口货物,2017年,整体通关需要的时间是12个小时左右,现在只要约1.2个小时。
第二,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市场准入更宽,开放力度更大。比如,在服务贸易领域,与加入世贸时承诺的100个部门相比,在最近的RCEP自贸协定中我们又增加了22个部门的开放承诺,按世贸承诺已经开放的部门中,有37个部门在RCEP里提高了开放承诺水平。投资领域,我们采用负面清单的方式,在制造业、农业、采矿业等方面作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
你问到这些开放举措给外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们简单总结,我们的开放扩大了外资企业以及其他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也扩大了中国内外资企业进入到自贸伙伴市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外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方面的机会,以前有些投资是禁止的、限制的,现在更多的领域是对外资开放的。还有,这些自贸协定的签署使中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机遇。所以我们希望广大外资企业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在中国实现更好地发展。
至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继续推动加入CPTPP和DEPA。与此同时,我们将进一步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和海合会,和以色列、厄瓜多尔这些自贸协定的谈判。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自贸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中国进一步开放的红利将会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谢谢。
寿小丽:
谢谢六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本文选编自“中国网”;智通财经编辑:徐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