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资本市场企稳,十一后港交所或将迎“续表潮”

667 10月4日
share-image.png
韩永昌 智通财经资讯编辑

智通财经APP获悉,随着“十一”长假的到来,2021年一季度港股交表公司均已满6个月的有效期限。联交所网站显示,2021年1月~3月港股交表81家企业中,截至9月底共有27家企业完成IPO,占比约合33%,剩余未完成挂牌的公司的招股书在10月1日前均已进入“失效”状态。而“十一”之后,二季度申请上市公司的招股书也进入失效状态,在港股市场逐步企稳背景之下,预计拟上市企业将加快续表进度。

按照联交所规则,如果企业在递交IPO资料后的6个月内未能上市,则招股书会自动显示为“失效”。从以上数据来看,港股IPO期间出现上市申请资料失效的情况并不鲜见。

截至10月2日,港股一季度交表公司上市情况 | 数据来源:港交所披露易

需要指出的是,招股书“失效”,不等于上市“失败”,更与企业的质地无关,拟发行人依然可以通过更新资料重新申请再次“激活”上市程序。预计十一之后,港交所或将迎来一轮“续表潮”。

港股行情震荡致上市节奏放缓 优质企业主动选择推迟挂牌

事实上,近期拟港股上市企业招股书失效频发,上市节奏整体放缓,与当前的港股市场监管趋紧、行情下跌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我国在今年7月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港股适用这一规则,但更为完善的监管政策极有可能直接加大企业上市准备的工作量,使得企业上市周期延长。与此同时,先前计划赴美上市企业回流港股,以及在港二次上市企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港交所的排期和工作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交通阻塞”。

还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七八月份港股市场动荡,场内资金尤其是外资资金陷入恐慌状态,恒生指数两个月间整体跌幅接近20%。尤其科技股和医疗及医药股的股价均出现较大波动,这一情况也让拟上市公司重新审视发行窗口,保护自身发行估值。

香港上市实行注册制,这为优质企业主动选择调整上市节奏创造了条件。一些企业虽然已通过聆讯,但仍可选择推迟挂牌。

39家企业4月交表 医疗健康赛道新生代崭露头角

2020年火热的港股市场在今年一、二季度得以延续,尤其今年二季度的上市申请数量更是创造了新纪录。数据显示,2021年4月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公司达到39家,但截至9月底仅有7家完成上市,占比不足18%。也就是说,进入10月,这些未完成上市的公司的招股书也将陆续进入失效状态,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公司。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普遍需要通过上传、更新资料来“续表”,以便继续推进上市程序。

以2021年二季度首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微医控股、上海康耐特两家公司为例,至10月4日,港交所披露易显示,其招股书状态为“失效”。目前,相关申请资料已不支持阅览或下载。

在港股市场,医疗、医药行业一直是IPO主力军。尤其近几年国家不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互联网医疗医保在线支付破冰,“4+7”带量采购新政全国持续落地,城市惠民保等商保受到政府鼓励、蓬勃发展……以支付方式改革为牵引,全新的医疗医药产业格局正在快速重塑,新业态公司不断涌现和规模化成长: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企业思派健康等企业,甚至具备了成功走向二级市场的条件。

这些创新业态企业作为产业新生代,既是细分赛道的龙头,又代表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的趋势,他们一举打破了过往港股互联网医疗以医药电商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市场形态,探索出了数字健康这条万亿赛道的“主航道”。

从去年开始,受到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以及创新医疗器械和药品行业就经历了一轮融资和上市的热潮,表现得十分活跃。然而年初至今,此前已登陆港股市场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京东健康(06618)和阿里健康(00241)在业务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股价几乎腰斩。受此影响,今年1-4月,共计21家医药医疗企业递交上市申请资料,截至9月底,仅完成上市8家,完成率不足40%,多数都面临着“续表”的任务。

当然,不难判断,在行业的基本面和趋势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随着市场负面情绪消减,市场估值修复后,港股医疗、医药拟上市企业都会加快完成自己的上市进程,这条赛道比过往任何时代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

港交所或迎“续表潮”

在医疗医药产业之外,4月8日交表的安居客、4月30日交表的杭州小电科技等,亦是当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赴港上市企业,目前以上几家招股书均显示“处理中”,加上此前已经聆讯未挂牌的一些企业,按照目前的节奏判断,预计届时大概率需开展一轮对招股书的更新,继续完成上市冲刺。

总而言之,招股书失效是港股IPO的正常机制,与企业本身质地不相关,甚至有时是企业规避市场剧烈波动、等待有利时间窗口的自主选择。随着下一阶段港股监管环境趋于明朗和资本市场信心回归,国内优质企业有望适时加快港股上市步伐,届时港交所或迎来的一个“续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