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布局一批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778 9月29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29日,国新办举行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会。会上,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将在“十四五”时期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向上海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倾斜集聚,支撑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在上海的大设施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上海市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新办举行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近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发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个新进展。今天,我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先生,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先生,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先生,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先生。

下面,我们先请林念修先生介绍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就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首先,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先就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请上海市吴清副市长、科技部李萌副部长、中科院张涛副院长,对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作详细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明确指出,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总书记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以及有关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3大国际科创中心、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标国际一流、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3+4”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强力支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支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大家都知道,上海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明确要求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高位推进,统筹调配精干力量和创新资源,把科创中心建设作为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成立了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坚持按季度调度协调,大力推动优势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在这里把它概括为“三个重大”。

第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年来我们持续发力,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飞跃。我们以重大任务实施、重大平台建设为牵引,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研究编制了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这三个方案已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并且在全面推进落实。另一方面,狠抓成果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装备材料取得突破,先进分子成像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上市。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支持上海围绕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各项试验任务顺利完成,在全国复制推广的56条改革经验举措中,上海市贡献了12条,位居全国前列。在全面创新改革的同时,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我们聚焦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开展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在技术转移、机构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方面大胆探索,7项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5项,其余2项也在积极推进中。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我国进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全面实施好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陈文俊:

谢谢林念修先生。下面,我们请吴清先生介绍情况。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各位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工作长期以来所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刚才林念修副主任对《规划》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我再补充报告一下简要情况。

“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上海科创中心的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创新环境吸引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增强。尤其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加快建设;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例如2020年,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国的32%,这是其中一项标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也在加快落实,参与完成蛟龙、雪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等重大项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建设加快推进,比如刻蚀机等一些重要科技产品和先进工艺,都取得重大突破,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原创新药“九期一”、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等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原创产品也获批上市,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稳链固链强链等方面加快建设,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进一步在上海集聚;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据有关部门评估,在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上海都是全国第一,也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到“十三五”末,上海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为“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方向和任务。总体目标上,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规划》包含了8项核心指标: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将达到4.5%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1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左右等。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上海科创中心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赋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全面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彰显城市创新文化。坚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视野打造国内外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枢纽。主要任务上,主要通过“五个强化”来塑造“五大优势”。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强能力建设、条件保障和前瞻布局,构建原始创新先发优势。

二是强化科技攻关,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以及战略前沿技术,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优势。

三是强化人才服务,把握人才发展规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所提到的八条人才规律,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开放包容的环境,以张江、临港等区域为重点,构建创新人才的集聚优势。

四是强化集成改革,推进科技金融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应急体系、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创新治理制度的优势。

五是强化开放协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构建全球创新枢纽优势。

下一步,上海将全力抓好《规划》落实落地,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谢谢大家。

陈文俊:

谢谢吴清先生,下面我们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规划》提到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请问,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考虑?未来在这方面,如何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谢谢。

林念修:

感谢你的提问,也感谢你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多次重要讲话包括新年贺词中,都提到了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一些大设施。今年2月份,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调研,听取中国天眼情况汇报时明确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一定要加强规划引导、全力推进建设。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应该说,我国的大设施建设和运行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我们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十三五”规划项目在规划期内全部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同时,我们还顺利完成了一批已经建成大设施验收,包括航空遥感系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稳态强磁场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的大设施总体规模和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同时,我们坚持“规划跟着战略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保障力度,就是要保障这些大设施能够尽快建成运行,发挥效应。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比“十一五”增加了近两倍,投资数量明显加大。

第二,成果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前段时间我到大装置现场做了调研,我看到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工作,我觉得未来还会实现重大突破,这确实令人振奋,是推动我国向有效开发利用核聚变能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一方面,依托大设施解决了一批事关产业创新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海光源开辟了天然气、页岩气高效利用新途径,为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解析了新冠肺炎病毒结构,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兰州重离子研究设施开发出重离子治癌装置,实现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研制的重大突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飞机可以实时和近实时传输处理遥感观测数据,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为抗洪救灾和抗震抢险提供了一手数据。另一方面,大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领军人物,对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影响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十四五”时期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向上海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倾斜集聚,支撑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在建大设施的建设进度。我们将加大央地协同,做好上海科创中心已经在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海底观测网等设施的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设施早日建成、早日发挥作用。

二是加大已运行的大设施开放力度。切实做好上海科创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装置、转化医学研究等设施开放共享,支持科研人员依托大设施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解决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推动“十四五”规划设施开工建设。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在上海的大设施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上海市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在刚才的介绍中提到,“十四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为主线,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策源功能具体会有哪些体现?谢谢。

吴清:

感谢这位记者刚才的提问。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定位和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第一实践者,这也是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我们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主线。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也是上海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被摆在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原始创新、提升策源能力则是推动创新从“0”到“1”、从无到有的关键。我们国家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迫切需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尽快补上短板、缩小差距。未来15年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跃升期,迫切需要提升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全球影响力。同时,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正在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海利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中心节点战略链接的作用,也必然要求上海以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释放和创造新的更大需求,促进国内大循环更畅通,助力我国在国际循环当中塑造新优势。

《规划》牢牢聚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条主线,努力实现“四个新”,在科学新发现方面,要加强重大战略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力量,加快基础研究的原创突破,产出更多原始创新。技术新发明,重要的是要构建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新方向,主要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撑引领重点产业和前沿产业发展。发展新理念,重点是要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运用前沿技术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和健康活力城市,推动超大城市在经济、生活、治理三个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效能,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我就先简单回答这些,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

在我国进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期,科技部在发挥上海科创中心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方面有哪些主要考虑?谢谢。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

谢谢你的提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都知道,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一批创新高地的支撑和引领,我们讲上海是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又是上海科技创新的高端。“十三五”期间,上海作为国家的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前不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跻身全球第12名,上海在全球科技集群百强中名列第8名,这表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这其中就有在上海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贡献。在“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对标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进一步支持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是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增强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的策源功能,形成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级。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和部署:

一是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原始创新能力。战略科技力量首先应该是增强战略能力和基础能力,平台就是这样两个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支持上海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相关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研布局。目前,国家在上海建立了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涉及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这些前沿领域。科技部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将把上海建设的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重组进程,进一步增强体系化能力。还要支持在上海的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布局一批基础性科学研究中心,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系统提升,全面提升“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要求。

二是推动上海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攻坚。我们知道,战略科技力量首先要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战略任务,否则它就不叫战略科技力量。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支持上海发挥基础能力强和科研队伍强(人才强)这样的优势,承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这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研发任务,探索央地协同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科教协同,构建企业牵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还要创新科技项目的管理服务方式,包括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这些项目研发新组织方式,不断丰富重大科研项目组织模式。

三是以上海为龙头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未来产业新引擎。在打造长三角产业发展新引擎中,上海市发挥着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将支持上海牵头,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做强做实做大,在集成电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海工装备、精准医疗等方面,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地”,共同设立长三角联合攻关基金,编制联合攻关实施方案,联合转化科技成果,加快补齐上海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锻造未来产业发展长板。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载体作用。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以“科创+金融+产业”为抓手,支持G60科创走廊科技型产业发展,助推上海加快迈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

四是支持上海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上海在这方面有优势。我们正在布局上海组织实施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聚集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开展脑科学联合研究。支持上海办好浦江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化论坛,形成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品牌,还要支持上海闵行面向国际的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形成联接国际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这项工作已经启动了多年,最近几年进展也比较快,特别是支持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设。2020年6月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吸引了1400多万项专利技术,4000多家科技型企业、547家服务机构注册,意向投资达到169亿元。总之,上海的科技创新要着眼全球、对标全球,努力建设全球创新需求的发布地、全球创新成果的集结地和全球技术要素市场的重要节点。

五是支持上海凝聚高端人才。刚才吴清副市长也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是人才要强。昨天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正在认真学习领会,研究贯彻落实,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将始终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支持上海实行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培育政策和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政策,包括充分激发在上海的各类创新主体,发挥它们在吸引高端人才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在吸引外国人来沪工作制度方面,赋予上海更大的自主权,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外国科技人才,包括申办工作许可,进一步放宽年龄、学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还要支持上海率先开展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试验,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我就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

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参与了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重要的建设,能否介绍一下未来在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时具体会有哪些措施?谢谢。

中科院副院长张涛: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大家对中国科学院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大家知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当中发挥核心、骨干、引领作用,重点举措将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大前沿基础和新兴交叉方向布局力度。积极承担更多重大科技任务,实现从“0”到“1”的原创突破,推进以上海光源为引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推动设施开放共享,为我国高水平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生命科学等重要领域,主动谋划和牵头发起国际重大科学计划。

第二,聚焦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中科院将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的建设,形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材料创新平台,继续推动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临港卫星研制基地、G60脑智科创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科创中心等重要承载区发展。

第三,聚焦科创人才队伍建设。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顶尖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队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团队。强化人才政策导向,打造特色人才工作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支持上海科技大学建设高水平、国际化、小规模的研究型大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锻造科技后备队伍。

第四,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科院在沪科研机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作为牵引。我们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统筹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科研组织构架,创新重大科研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科技评价体系,在部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中开展先行先试的工作,形成若干具有示范作用的改革措施。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

界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各个城市都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请问中科院在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张涛: 

谢谢你的提问。我刚刚已经提到人才方面的一些情况,我稍微再展开多说几句。大家知道,昨天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我们也正在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下一步中科院将推出更多的举措,来加强人才工作。目前,我们有以下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科创中心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和凝聚。我们要特别聚焦全球视野,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国家队”,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所以我们引进人才不光聚焦国内,要用全球视野来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特别要突出需求导向,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政策来吸引人才。我们要特别强化中国科学院已经坚持了多年的“百人计划”品牌等特色优势,聚焦基础前沿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按需精准引才。鼓励创新引才方式,在关键核心领域加强顶尖人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和急缺关键人才的引进。

第二,以重大科研战略布局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我们近期推出了“稳定支持基础前沿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和“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用这样一批计划、用这样一批项目来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特别是要结合重大工程与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培养实施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骨干。

第三,加大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最近中科院有一系列举措来加大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比如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鼓励青年人员在重大科技攻坚中、重要岗位上历练。在“十四五”期间,各个研究所新聘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原则上40岁以下的人员不低于50%,这是要给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另外,我们在先导专项中实行“两总制”,为优秀科研骨干成长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新部署的战略先导专项,不少于30%由45岁以下人员牵头承担,课题负责人不少于50%由45岁以下的人员承担,争取将院内50%以上的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

第四,扩大人才交流国际合作力度,促进科创中心人才国际化。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人才和治理共享机制,吸引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优秀人才来上海、来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研究,构建全球科技人才交流的创新合作节点,探索和创新国外人才引进与管理的方式,积极利用牵头发起大科学计划,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发起的大的国际合作计划等多边合作机制,吸引培养汇聚全球的优秀科技人才到中国、到上海、到中国科学院来工作。

我就先说到这里,谢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注意到“科技创新”是本《规划》的主题词。请问在“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重点从哪些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布局?准备推出哪些重点举措呢?谢谢。

林念修: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多次强调,上海要提供高水平创新供给,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通过推动“提升4个能力”,系统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增强创新能级,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核支撑能力。“十四五”时期,我们准备从3个方面持续加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是出台规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一道,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正在抓紧编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规划,研究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力争通过“十四五”建设来推动科学中心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二是再布局一批项目。继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光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形成更加完备的大设施集群。三是强化产出。我们将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支持各类科研主体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

第二,进一步提升三大产业创新高地的引领发展能力。要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力争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加快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这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的三大任务,我们将加快推进。一是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围绕芯片研发、装备与材料、制造工艺等方向实现突破提升。二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聚焦临床验证与转化、新产品应用等方向实现突破提升。三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将重点围绕基础理论、共性技术与社会治理等方向来实现突破提升。

第三,进一步提升全面创新改革的制度保障能力。我们将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深化改革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大制度保障。一是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支持上海围绕产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二是继续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走深走实。我刚才已经说了,要全面完成7项试点任务,里面还有2项在继续做,争取“十四五”时期这两项任务全面完成。解开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努力在科技体制改革领域能够形成更多的“小岗村”式制度性成果。

第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动能力。支持上海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体系,为科创中心提升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示范带动。这里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吸引和集聚更多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留学人员在上海创新创业。二是强化氛围营造。支持上海办好全国双创周、创响中国等一系列活动,优化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制和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请问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吴清:

感谢你提出科创中心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支撑作用。上海市提出,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能级,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三五”期间,上海积极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服务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比如,以技术创新推动高端产业快速发展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同时,在疫情期间布局3批19项应急科技攻关任务,助力疫情防控。深化科技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等。“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将聚焦强化城市“四大功能”,这不仅对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也对长三角以及全国高质量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综合效应和溢出效应。 其中,直接服务于创新策源功能的强化,并有效支撑以下三大功能的提升:

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方面,上海将积极提升人才、技术、规则等创新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比如,制定高效精准的引才政策,形成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磁吸效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科技治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队伍。鼓励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探索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参与或者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国际活动的世界影响力。

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方面,上海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3+8+X”布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这既是当前科技进步大潮中找准蓄力点,为我国中长期持久经济增长打下基础,也是抛砖引玉召集更多有志于新兴科技研发的创新创业者到上海共谋发展。

在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方面,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支持知名国际科技组织、国际科研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计划到“十四五”末,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60家左右,目前是500家。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和本地研发机构组建研发联盟或联合研发机构。吸引全球风险投资机构在上海落地,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发展。

我就先简单汇报这些,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规划》中提到,上海要强化开放协同,构建全球创新枢纽,请问未来五年上海将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资企业的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此外还想了解一下,上海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方面有什么举措?谢谢。

吴清:

谢谢,这个问题由我来继续回答一下。营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构建更高水平全球创新网络,这是“十四五”期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规划》里提出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进一步优化开放合作环境,推进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

引进来方面,我们欢迎更多的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共享创新发展机遇。外资企业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创新投入规模和创新产出质量在上海创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外商投资的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超过四成。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五成,引进境外技术的经费支出超过八成。特别是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数量达500家,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去年年底我们出台了《上海鼓励设立和发展外资研发中心规定》,推出了跨境研发通关、跨境金融服务、出入境和停居留、登记注册、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在《规划》当中,我们提出,到2025年,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560家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引进更多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且积极支持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强化功能。

走出去方面,我们将积极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网络。比如,围绕热点、重点科技领域加强国际对话交流。利用上海友好城市网络等,巩固和拓展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条件下创新,打造若干精品国际联合实验室,探索科技园区合作新模式。提升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此外,我们还将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全球各国和各相关地区的科技交流、人才交流,以及人文交流等。

我就先简单回答这些,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3+4”区域创新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下一步在区域创新总体布局上,我们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林念修: 

首先感谢你对区域创新工作的关心。刚才我讲到“3+4”区域创新布局,刚才你又问到这个问题,我再作一些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布局建设了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了“3+4”区域创新格局。所谓“3”,就是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北京科技创新中心集中了大量优质科教资源,大家都知道,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最多的科研机构、最多的央企,具有非常丰富优质的创新资源,它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也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集中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产业创新高地,在全球拥有影响力和话语权,这3大产业创新高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科创中心提出的主要任务,未来就是按照这三个任务逐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着重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前沿、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所谓“4”,就是指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核支撑。主要任务是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3+4”区域创新高地作用持续显现。前面我已经谈到的一些成果,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把它的作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支点。作为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增长极,辐射带动国内创新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合作,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通过集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成为高质量供给和新需求的主要发源地,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引擎作用。

三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强力支撑。区域创新高地遵循创新集聚规律,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全国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和颠覆性技术产出的主力军。

四是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示范。区域创新高地发挥创新活跃、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大胆主动探索,成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场。这四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核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优势互补的体系化、多层次总体布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坚持系统谋划。坚持全国一盘棋,系统谋划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立足比较优势,坚持分层布局。我们将扎实有序推进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稳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布局若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尊重创新规律,强化集中支持。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规律,统筹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促进联动发展。强化区域创新合作,建立区域创新高地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建设运行机制。

谢谢。

陈文俊:

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

本文编选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智通财经编辑:楚芸玮。

相关阅读

上海:多部门即日起将严查严惩网约车平台、违法车辆

9月27日 | 智通编选

上海:完善旅游功能空间 重点布局六大板块

9月24日 | 智通编选

科技部:将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进行工作部署

9月23日 | 智通编选

《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发布

9月22日 | 智通编选

港股异动︱恒指盘中跌超1000点 跌幅持续扩大逾4% 友邦保险(01299)跌近6%拖累指数超100点

9月20日 | 庄东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