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首予鸿路钢构(002541.SZ)“买入”评级 目标价72元

261 8月10日
share-image.png
杨万林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首予鸿路钢构(002541.SZ)“买入”评级,预测2021-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2/15.2/19.6亿元,对应EPS预测分别为2.29/2.89/3.73元,现价对应PE为25.7x/20.3x/15.8x。基于PE相对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估值水平,予22年目标价为72元(对2022年PE为25x)。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公司为国内钢结构产能第一的行业龙头,预计2022年底产能扩张至500万吨,其精选厂址+集中管理+信息化赋能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和管理效能优势的模式已日渐明晰。住建部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装配式,行业政策支持力度持续。钢结构行业目前CR5为5.9%,集中度仍较低。考虑公司自身的产能扩张驱动营收增长的模式已经日渐成熟,钢结构装配式政策推力强劲,钢结构市场分散,集中度较低,成长空间巨大,预计后续龙头企业将凭借交付能力和单厂产能优势在行业整合中受益。

钢结构产能国内第一,聚焦钢结构构件生产。

公司聚焦钢结构构件制造生产,使得公司获得相对于同行更高的资金周转效率,1H21新签订单中构件制造占比99%。公司布局10大生产基地在中部四省市(重庆、安徽、河南、湖北),从中部辐射全国,2020年钢结构构件产能320万吨,公司计划2022年底产能扩大到500万吨,未来两年产能CAGR为25%。伴随过去三年产能提升,公司营业收入CAGR+43%,利润CAGR+56%。2020年钢结构产量同比增长34.4%,1H21钢结构产量同比增长62.5%,公司预计1H21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0%-170%,全年业绩高增确定性显著。

钢结构装配式有效助力“碳达峰”,政策推力加大,钢结构行业增长空间广阔。

自2020年,多项钢结构装配式支持政策连续出台,并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钢结构,2022年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比例要求达到70%,政策推力加大。钢结构装配式作为3种装配式路线中最节能、节材、节约人工的方式,将在我国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增长的过程中凸显优势,且钢结构装配式较现浇楼房单位面积碳排放可以下降超过20%,有力降低建筑行业碳排放强度,符合未来建筑行业绿色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的数据,我国2020年建筑钢结构产量约8,138万吨,近五年CAGR超过10%,但行业CR5为5.94%,钢结构建筑占建筑比例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渗透率和集中度都仍较低,未来交付能力和单厂产能更强的龙头企业将会在行业整合和扩大中受益。

集中管理架构+精选厂址,跑出产能提升同时吨成本、费用双降模式。

在费用端:企业将原有“金字塔”管理架构压缩为“扁平式”管理架构,提升生产工厂管理协同效率。2019年,公司管理费用率降至2.3%,管理人员/生产人员人均创收相较2016年增长147%/37%。

在成本端:1)企业工厂选址中部省份地价和人工价格较低地区,主要的9座工厂所在地人均收入均低于省内平均水平,拿地成本多为200元/平方米以下。2)公司直接向钢厂采购,每吨钢材节约成本大约100元。3)在2个主要基地建立了辅料生产线,实现辅料自给。4)公司加大信息化升级力度,建成包括构件二维码溯源系统在内的多个信息化系统,提升生产管控效率。

在公司的持续扩产中,总体毛利率稳定,钢结构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1%-13%之间,不考虑钢结构工程业务,构件销售吨毛利有小幅波动上升,该行认为公司已建立成熟的管理结构、将支撑公司未来实现稳健的扩张。

大额订单和装配式推广或带来单吨加工费提升空间,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推动公司进入正循环。

大额钢结构订单的吨加工费较平均订单高15%-30%,公司2020年大额订单在总订单占比12.4%,受益于单厂产能大,多厂协同,经验充足,预计到2021年大额订单占比将进一步提升。2020年10月,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18.8亿元,进一步支持钢结构产能扩大,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巩固竞争优势,并进入长期正循环上升空间,充分发挥公司管理结构效能占据高速成长的市场空间。

风险因素:钢结构装配式政策力度不及预期,产能利用率不足预期,钢价波动超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