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分级诊疗取得阶段性成效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254 7月23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智通财经APP获悉,7月23日(周五)上午10:0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介绍,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互认机构、项目的公示公开,便于群众查询了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对已纳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体系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予以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基层首诊有效推进,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从2015年的28.33%增加到2020年的75.46%,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急慢分治初见成效。下一步将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以下为会议文字实录:

主持人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出台的卫生健康有关政策文件情况。

一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互认机构、项目的公示公开,便于群众查询了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的前提下对已纳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体系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予以认可,不再进行重复检查。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二是印发《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及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好“十四五”开局常态化疫情防控,重要政策信息,基层基础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

三是发布《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指引(2021年)》。当前正值汛期,河南等地发生了洪涝灾害,为做好相关工作,《指引》规定了预防性消毒处理原则,明确了公共活动区域、饮用水等各类消毒对象的消毒方法。为做好灾后卫生防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提供技术指南。

以上是近期情况通报。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医药卫生事业长远健康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天的发布会将继续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为主线,这也是“医疗服务惠民生”系列发布会的第3场,我们将重点向大家介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与体系建设,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相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女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严华国先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先生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先生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女士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

首先请郭燕红女士介绍分级诊疗制度与体系建设,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郭燕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就分级诊疗和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作简要介绍。首先,我先介绍分级诊疗制度的工作情况。

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内容,是我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在“十三五”期间我们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我跟大家从三个方面介绍:

(一)加强顶层设计,逐步构建起较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强基层,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基层首诊的相关制度基础。我们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远程医疗制度,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出台了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加强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健全对县医院的对口帮扶机制,能够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二是构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健全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相关制度。我们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制定了一些常见病种双向转诊的原则和流程,以慢病为切入点对慢病的分级诊疗提出技术方案,同时还要完善与分级诊疗相关联的一些政策制度,比如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分配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这些制度来推进各级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功能定位。三是建立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急慢分治的相关制度。我们推动实施日间手术,建立和实施了“五大中心”建设,就是聚焦影响人民群众的一些重点疾病,像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以及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的救治的中心,推动“五大中心”建设来整合各科室建立便捷流程以病人为中心。同时,发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推动康复医疗工作,不断满足急危重症与慢性病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急慢分治的格局。

郭燕红:

(二)加强体系建设,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层面设置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代表着国家医疗技术的先进水平和技术前沿。同时与国家发改委一同开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通过高水平医院在部分病人流出较多的省份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来补齐区域的优质医疗资源短板。二是规范医联体建设,推广远程医疗服务,深入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特别是增强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

郭燕红:

(三)分级诊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基层首诊有效推进,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从2015年的28.33%增加到2020年的75.46%,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急慢分治初见成效,我们日间手术试点病种已经达到120种,“五大中心”建设累计超过1.4万个。上下联动在不断增强,我们各种模式医联体目前超过1.5万个,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完善分级诊疗的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医联体建设为重点构建整合型的分级诊疗的体系,为患者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

郭燕红:

下面,我要再介绍一下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工作情况。

中西医并重是我们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文件,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的中药工作,来推动中西医的协同发展。应该说综合医院数量多、覆盖面广,在综合医院推进中医药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文件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内容要点:一是支持。为中西医协同发展创造条件,加强综合医院的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综合医院的中医服务能力。二是协作。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类别医师配备,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加强中西医协同,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三是规范。加强对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的规范管理,规范中医医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西医协同的医疗服务。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胡强强:

谢谢郭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刚才听了郭局介绍分级诊疗目前的阶段性成效,但是长期以来似乎存在着一种有分级无分诊的情况,请问这又折射出分级诊疗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国家层面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确实是这样,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破解。有的问题是政策层面的,有的问题是长期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有的问题是一些支撑体系的问题。总结起来,首先是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与配套的政策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我们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而且是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仍然是短板。这个服务能力需要长期的建设和加强,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信息化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充分,对分级诊疗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下一步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首先,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国家层面已经启动了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同时,有部分省份病人转出比较多,聚焦转出病人转出比较多的省份和病种,由高水平医院进行人才、管理能力的输出,在这些区域当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统筹谋划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这主要目的是减少人民群众跨区域异地就医,推动实现大病不出省。

第二,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医院的能力建设,按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则,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要聚焦重点的病种和专科,能够建成一批在省域内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以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实现一般病能够在市和县的层面解决。

第三,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的原则,积极发展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多措并举的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来带动基层能力的提升。还有对于一些脱贫地区的地方,我们持续发力,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帮扶力度,推动实现日常的疾病能够在基层解决。同时在综合医改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构建分级诊疗的格局提供有力保障。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问宋书记,中日友好医院是我们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作为国家级的中心,在分级诊疗方面需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此中日友好医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探索?谢谢。

宋树立: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郭局长介绍了我们国家的分级诊疗的很多政策,这些政策都非常好,但是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就是要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把政策落实下去。分级诊疗做的成功与不成功,主要还是在于优质资源发展的是不是充分、是不是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发展的越充分、越均衡,我们的分级诊疗就能够做的越扎实、越到位。但是医疗资源的自然生长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时候互联网技术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路径,也给我们提供了新模式。它有利于加强优质资源的纵向流动,并且下沉到基层。中日友好医院在这方面开展了一定探索,今年3月我们的互联网医院正式挂牌,我们按照国家布局、基层需要、医院优势的原则深度开发与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主要三方面措施:

一是建立一个协同网络,让优势学科发挥更好的辐射作用。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具有广覆盖、全周期、新技术的特点。广覆盖就是指目前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和全国24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以及13个专科医联体进行连接。通过这些连接,已经连通了全国5400多家医疗机构,并且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全周期是指除了开展临床诊疗外,还通过互联网医院打通了基层群众的慢病管理、医养结合、互联网配送药品到家等等的医养康防药全周期、各环节的服务。技术新是指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中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术中会诊,同时把超声介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这样一些新技术,基层难以自行开展的技术用于基层,近五年来累计为危重症患者远程会诊3万多例、双向转诊患者8000多例。

举个例子,某个社区有一位67岁的孤寡老人,常年患冠心病,前一段时间感到憋闷,在社区治疗有一段时间没有好转。社区医生觉得他有加重趋势,邀请中日友好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呼吸科专家联合门诊,呼吸专家通过互联网医院这个平台,使用自主研发的“远程数字智能听诊器”进行检查,做了准确的诊断,为患者开出处方,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复诊,患者已经痊愈。这是一个实际例子。通过协作网,可以大大的提高基层群众看病的便利性和提升治疗效果。

宋树立:

二是培养一批人才队伍,让基层更好地承接分级诊疗任务。分级诊疗开展的好不好,关键是基层医生要能够承接得住。作为公立医院来说,我们不是跑马圈地,我们是要给基层培养一些不走的高质量的医疗人才。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培训,课堂教学要讲精,在网上开放我们的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课程,同时每年开设培训班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0多场,近三年累计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超过600多万人次。实践教学要讲活,我们的专家和基层首诊医师开展远程联合门诊,远程教学查房,疑难病例的讨论。通过临床实践,帮助基层医生提升诊疗能力。我们还有人工智能来加以辅助,研发人工智能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并应用于临床。刚才说的智能听诊器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这些人工智能的辅助,为基层医生提供临床决策工具和远程会诊保障。

宋树立:

三是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为政策创新提供参考依据。“互联网+医疗”是新生事物,不要说国内都在探索,国际上中国也是做的非常先进,非常前瞻的。所以有很多政策我们是需要边实践边不断完善,中日友好医院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研究论证,在“互联网+医疗”执业准入、业务监管、5G卫生标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实践探索,使我院对“互联网+医疗”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精准,也为国家相关政策文件出台作出了一定贡献。

我们相信“互联网+医疗”的应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大力的发展一定会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的分级诊疗。我一直还记得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说过这样一句话“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之时”,我们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不断地努力。

谢谢大家。

东方卫视记者:

之前关注到相关报道,上海是被评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可以说上海这方面一直走在先行先试的行列中,请问上海在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的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与分享?谢谢。

邬惊雷:

谢谢你的提问。分级诊疗在上海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当中。“十三五”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患者的就诊数量下沉也是比较明显。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超过全市门诊量1/3以上,成效是比较显著的,特别是和家庭医生签约的居民在社区就诊率近60%。从上海来讲,我们主要有几个方面去强化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一是优化三级的医疗服务体系。上海是直辖市,市区和街道社区,从三级诊疗的体系来讲,我们主要的思路是“顶天、立地、强腰”。“顶天”就是使得市级医院,它的目标是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及跟亚洲和世界的先进水平上、临床专科上,我们重点是加强158个临床专科;“强腰”,上海有16个行政区,对区的医疗机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我们建设43家区级医院让它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重点在“五大诊疗中心”上发挥作用,提高对于重症的抢救以及方便居民可及就医;“立地”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是全科,第二个我们叠加了儿科,市民也是非常需要,还有康复等等这一类的专科服务。现在上海市民一般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的健康医疗服务点,就是它的体系更加优化。

二是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市组建55个区域医联体,主要推进网格化来覆盖。从市卫健委角度来讲,我们是从市级层面进行统筹,有专科医院或者有综合医院优势的专科来统领医联体。上海做的比较成熟的比如儿科,东西南北中五大医联体,中医东西南北四大医联体,还有一些根据区域特点有新华的崇明医联体,等等不同形式的。

三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重要。我刚刚提到在社区,占上海整体门急诊量1/3以上,全市家庭医生数量超过6000名。对于他们水平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我们的签约是“1+1+1”的医疗机构组合,以社区、家庭医生为核心,签一家区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上海有800多万人口签约,主要是重点人群,60岁以上人群和慢病患者。签约后,他可以有很多优惠服务,比如说上级医院的预留号源,每个月大概13.8万个号源,优先让社区医生预约。另外,我们实施延伸处方,有些患者首诊重要诊断在市区医院,我们实现延伸处方,通过目录管理,他在社区就可以开到市级医院的药,方便患者,延伸社区。此外,上海每年支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管理费用”原则进行考核。支付签约服务费每年大概6亿多元。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加大全科医生培养,特别是这些医生的职业发展、职称晋升、薪酬、进编落户等机制,上海目前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达到4名。同时,我们推进以医联体为单元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这样分级诊疗上下转诊比较通畅。我们通过上海健康信息网的建设,三级医疗网的信息现在是全部打通,实现了全市公立医院不同层级的跨区跨层级的医院之间44项检验项目的互联互通互认。同时,互联互通互认项目是基于医疗质量控制前提下实现的,并且项目逐步增加。

我们现在通过上海健康云等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我们现在也在逐步的以区为单位的推进基于智慧互联的分级诊疗服务,这样更加延伸,特别是对远郊地区这样就更加方便。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现在基层的中医馆、国医堂很受老百姓欢迎,请问在分级诊疗体系和制度建设中如何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谢谢。

严华国:

谢谢你对中医药的关心。中医药在基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我们在分级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做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的建设,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中医。截止到去年底,全国基层中医馆总数已经达到3.63万个,85.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1%乡镇卫生院都已经设置了中医馆。我们了解到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的诊疗量已经占到40%以上。“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建设,力争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闻得到中药味、感受得到中医药文化、接受得到高质量的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

二是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带动基层中医药整体水平提升。鼓励和支持中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和中医专科联盟,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特色优势,推动“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三是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以及“一老一小”就是0-3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管理,还有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我们支持中医类别医师牵头组建家庭医生团队,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医联体、医共体这样的术语,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医联体究竟是什么?建设医联体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全球医联体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打算如何推动?谢谢。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几年,大家对“医联体”这个词都比较熟悉。医联体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用一句话解释,就是以医联体之通解群众看病就医之痛。刚才邬惊雷主任介绍上海的情况,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就是要促进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所谓医联体,它是以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按照网格化,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级别,然后组建成一个联合体。在联合体内,一方面能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得患者在医联体内的机构当中他的疾病,急性期的治疗、慢性期的康复以及回家后的慢病管理,形成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链条的连续化的医疗服务,这就是医联体最重要的作用,也和分级诊疗要实现的格局和目的是并行不悖的,所以我们说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路径。

医联体有四种形式:一是城市的医疗集团,二是县域内的医共体,三是跨区域的专科联盟,四是远程医疗的协作网。刚才宋书记特别介绍了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医疗,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的方式来提升基层的能力,同时也对一些需要到上级医院看病的患者提供转诊服务,这就是医联体的一些概念,要达到的效果和它的一些类别。当然现在医联体建设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好医联体的“联”。这个“联”绝对不是大家”自由恋爱“,想怎么联怎么联,而是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由政府进行网格化的设计,形成在医联体内的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形成协同,覆盖当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所以“联”要联得好、联的科学。

第二,解决医联体如何发展问题。医联体是个共同体,在医联体内要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在去年以问题为导向,专门制定了医院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通过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来推进在医联体内医师多点执业问题,以及医联体内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推进构建分级诊疗、分工协作的机制。在医联体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能够有一个共同不断发展的和提升的基础,来调动各个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第三,解决在这个医联体内如何为患者提供同质化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这里面既有建设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也有激励机制问题,同时还有医保费用支付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调动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并强化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协同的医疗服务。

下一步,我们要总结各地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地形成制度设计,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的试点,强化网格化的建设布局和规范管理,同时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联体更加注重疾病的防治结合,更加注重提升基层能力,更好地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浙江省比较早开展了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这些年的探索中形成了哪些比较好的经验?以及这些改革成果能给群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谢谢。

俞新乐: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浙江是全国较早探索开展医联体建设的省份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医联体改革覆盖所有地市的省份。通过医联体的建设,我们贯通了省、市、县、街道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同时盘活了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围绕“六化”确保改革的实效。

一是网格化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强化规划布局,分区包片,构建区域医疗资源的全面整合,功能整体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模式。通过网格化的管理后,实现了医联体改革的全覆盖。

二是精准化推进“双下沉、两提升”。以城市医院、城市医生“双下沉”,促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两方面的提升。这项工作持续推进了将近十年,累计有54家城市三甲医院与122家县级医院紧密合作,7000余名城市医生、城市专家柔性下沉到县级医院开展工作为群众服务。

三是系统化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刚才郭局长也讲医共体建设是当前推动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浙江是全省域推进医共体改革试点的两个省份之一,我们把208个县级医院和106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成了161个医共体,通过扁平化的管理、垂直化运行、同质化服务实现从强县级到强县域。

四是清单化推进双向转诊服务。我们基层有三个清单:一是基层的首诊清单,根据每个地方医疗服务能力,哪些疾病我们提倡在基层首诊;二是县级下转的清单,作为县级医院来讲,我们医共体的牵头医院,哪些疾病可以转到医共体成员单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去就诊和治疗;三是县域不轻易外转的病种清单,在县域内根据你的医疗服务能力,你在县里能够解决的,原则上在县里解决,同时医保政策等等都有与之相关的配套。在2020年,我们医联体、医共体的牵头医院向下转诊人次增长了11%,每年都以10个百分点以上比例在增长。成员单位向上转诊增长3.4%,呈现出向下转诊增长比例高于向上转诊的良好态势。

俞新乐:

五是规范化推进“两慢病”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我们依托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在全省22个县率先实现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慢病中发病人数最多的,就是分级诊疗闭环关系。同时在22个县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展病种范围以及改革试点县域的范围,建立起了医防融合、连续服务、分级诊疗的协同机制。

六是数字化推进分级诊疗的制度建设。大力推动医联体内、县域内、省域内的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检验检查互认共享,浙江在这方面这几年一直在探索,我们以“区域”为单位建立影像云,跟我们省级医院全面打通,每个医院都能够调阅全省二级医院以上的检验检查以及相关影像数据,为这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从整体上来推动医联体建设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逐步实现分级诊疗的整体资质和高效率的协同。

从群众获得感或者改革红利来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二是质量更有保证。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体现在这几年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每年持续提升,说明群众对家门口医院信任度更高了,也体现医疗费用群众负担更轻了,这几年全省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比例持续下降,医疗总费用、门诊均次费用和住院均次费用增长非常温和。

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请问宋书记,中日友好医院在中医药诊疗方面有很多探索,包括在中医药协同方面探索了很多年,请问作为一家三甲综合医院,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医院有什么借鉴价值?谢谢。

宋树立:

谢谢你关心中日友好医院的中西医协同工作,但我很难说这是我的经验,因为每一家医院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且我也知道全国很多医院开展中西医协同的工作都非常好,我只能是向你报告一下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中日友好医院1984年建院,在当时拥有1000多张病床,那时候全国基本上大型医院是五六百张床,当时在国内是最现代化、国际化的一家医院。当时它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发展目标,中日友好医院建成一个全国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因为第一代中日人知道,只有中国的才是国际的。37年来,一代代的中日人秉持中西医结合这个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地、不懈地推动中医药工作、中西医协同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宋树立:

一是在医疗服务上我们着重数量和质量双优。我们医院拥有晁恩祥、许润三两位国医大师和一批国医名师。有这样一些数字,我们中医类的医师占全院医师的17%,中医类的床位500多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年诊疗量占全院工作量的1/3。从数字上说明我们的中医和中西医协同工作还是开展的比较普遍。我们通过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建设和对口支援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大量中西医协同的服务。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参与制定国家中西医诊疗指南,我们派出了专家参加国家专家组指导地方开展中医药的救治工作。呼吸医学中心晁恩祥国医大师团队,也为全国近百名的重症患者提供了远程诊疗。

二是在学术发展上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同进。我们注意做好传承,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为每一位名老中医配备工作室和传承徒弟,总结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开设特色专病门诊89个,遴选30多个优势病种在全院推广使用协定处方,承担国家教学和科研任务。我们是唯一一家既承担西医的规培任务,又承担中医的规培任务,是唯一一家综合医院,而且在今年北京市的规培结业考核当中我们成绩是北京市第一名,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在科研方面我们承担400多项中西医协同领域的省部级和以上的科研课题,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比较有力的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发展。

三是在管理政策上促进与规范并重。我院中西医协同工作由院主要负责同志住抓,设立专门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我们成立了医院的中西医结合中心,还在医院的“十四五”规划当中把结合中西医协同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具体举措。在日常我们建立了中西医联合门诊和联合查房,我们有中西医联合门诊,专门有这样的号源,挂号以后有一个中医师、一个西医师共同为病人诊治,大大方便了患者求医的过程。不断地完善中西医结合,能够体现中西医结合特点的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绩效评定体系。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科和人才发展特点,要建立有利于激励大家开展中西医协同工作的体系和方法。

我们特别的着重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引进,中日友好医院发布了面向全球招聘人才的招聘启示,在官方网站上长期置顶,希望通过大家的宣传吸引更多有才之人、有志之士加入到中日友好医院团队,我们一起做好中西医协同的医教产学研管各方面工作,为群众提供更满意地医疗服务。

谢谢。

主持人 胡强强:

谢谢宋书记,由于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一份文件,请问国家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支持综合医院的中西医协同发展?谢谢。

严华国: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与西药协同开展医疗救治,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患者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做到了中医药早服应服尽服,有效地减少了向重症发展。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们组建了中西医联合诊疗团队,建立了中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制度,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有效地减缓了重症向危重症的发展,降低了病死率,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救治效果。这些做法已经成为武汉之后,各地发生的疫情医疗救治的标配,基本做到了患者,包括无症状的,中医药治疗率接近百分之百。

这次三部门联合印发《意见》,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疫情防控中总结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六项措施:

一是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室,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室,同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力度和中药房设置。

二是在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强化中西医协作,加强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在临床科室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让患者在临床科室就能接受到中西医联合诊疗服务。

三是对临床类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同时组织开展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是和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高地,依托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中西医协同的”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聚焦癌症等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试点。我们之前已经遴选了一部分,在“十四五”期间将扩大试点,实现中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力争在五年内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六是做到“三纳入、一差别”,把中西医协同发展纳入综合医院评审和绩效考核、纳入综合医院章程、纳入综合医院的管理制度;同时差别化实施中医科室的绩效考核,鼓励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邬惊雷先生,我们注意到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但也存在着城区与郊区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那么上海是如何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辐射的?谢谢。

邬惊雷:

谢谢你关注到上海的问题。上海虽然是直辖市,但是我们同样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上海五个新城建设,在新城建设的优质医疗资源设置上给予加强,五个新城每个新城至少要设置一家三甲综合医院、一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一家中医医疗机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二是对于金山和崇明这样远郊区域,主要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以崇明区为例,崇明区是上海最远的一个区,它地处长江口,由三个岛屿组成,交通不太方便。我们以崇明岛全区医疗机构加上上海新华医院成立医联体,这也是上海最早的医联体之一。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几个:一是管理模式改革,加强市级医院支撑,市里统筹,区政府牵头,主要是做实医联体理事会办公室,对重点任务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比如耗材的统一配送、医联体单位的集中议价采购等等节省医疗费用。二是强化分级诊疗基础。这当中有两部分,一是加强影像、临检、心电、超声等中心建设,开展远程诊疗服务。二是加强能力建设,对社区和区域医疗中心(崇明区中心医院)的医生赋能,通过培训、教育等提升人员能力水平。现在每年开展创新技术超过30项以上,每年三四级的手术年增长超过30%。我们通过分析看,每年崇明区出岛的急救车,每年大概年下降15%左右,说明了当地医务人员水平能力的确得到了提升。三是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整个区作为综合支付对象来推进支持分级诊疗。我们主要以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为重点,既有正面清单也有负面清单,提升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健康为主,不仅仅关注疾病。如选取了糖尿病、高血压等五个慢病作为突破口,以专病专科联盟的形式,通过区医院、社区和村卫生室实行全人群、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这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策略。

谢谢。

主持人 胡强强:

谢谢邬主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发布会我们聚焦了分级诊疗制度与体系建设,以及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情况。五位嘉宾分别从政策制定、地方落实等不同的角度给大家作了解读,我们也希望在大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分级诊疗制度能更快的完善建立起来,我们的群众看病就医会更加的方便。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媒体朋友。

本文选编自“国新办”,智通财经编辑:熊虓。

相关阅读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

7月21日 | 楚芸玮

国家卫健委:三孩生育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7月21日 | 智通编选

国家卫健委: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仍然是计划生育

7月20日 | 智通编选

港股收盘快报(7.16)|恒指本周累涨2.41% 军工、医美及钢铁股涨幅居前

7月16日 | 庄东骐

年初迄今已翻倍的Moderna(MRNA.US),抗流感疫苗突破或将再成强劲催化剂

7月13日 | 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