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方正集团另一面: 中国平安(02318)迈入基础科研“深水区”

2854 7月7日
share-image.png
千山 智通财经研究员 极致的真诚就是无坚不催

对方正集团的收购,或许将会成为中国平安(02318)(601318.SH)迈向基础科研的一个关键渡口。

7月5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北大方正集团重整计划草案已经通过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书依法批准并生效。平安人寿或其下属全资主体拟成为新方正集团的控股股东,中国平安作为平安人寿的控股股东,拟间接控制公司。

同日,方正证券(601901.SH)、中国高科(600730.SH)等多家昔日方正系公司亦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方正集团持有的公司股份将全部转入拟设立的新方正集团。

经过近一年半的长跑,曾经为“中国最牛校企”的方正集团重整事宜终于尘埃落定,由中国平安组成的重整联合体最终胜出。

对于中国平安的这一并购案,褒贬皆有之。

贬低者认为,譬如最后碧桂园中途退出、泰康人寿亦最后弃购,方正集团数百亿的债务缺口、仍在持续亏损的医疗资产让众多的竞标投资人望而却步;赞赏者有之,认为平安不仅实现了金融与地产方向的扩张——如平安证券对方正证券的合并,更期待其成为中国版的联合医疗——后者通过保险与医疗的投资结合,成为全球行业巨擎。

但是,在智通财经APP看来,对于这一并购案的最重要一面,科技的力量却被忽视了。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科研力量,方正集团研发实力常年位居中国500强前列,累计专利量过万。举例为证,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专利数量在1000件以上且发明专利占比在90%以上的企业只有三家,方正集团即占据其中一席。

在中国平安方面,世人皆知其是全球领先的金融公司,却甚少知道平安亦是一个科技的巨人。2020年,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NO.1。截至2021年3月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即超过1100项,三个月时间达到2020年全年申请量的70%;目前平安科技专利申请量累计达3.25万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如今加上对方正集团的并购,一个更强大的科技巨人在崛起,这是一个少为人知的信号,即:中国平安将从过往的应用科技研发走向“应用科技+基础研发”相结合的路径上。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基础研发已从高校的象牙塔走到各大企业之中,谷歌(GOOG.US)、亚马逊(AMZN.US)、苹果(AAPL.US)等新经济企业更成为其中先行军。微软(MSFT.US)CEO萨提亚·纳德拉说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今天的微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华为已经突进创新无人区,研发战略将从此前长期坚持的以市场应用导向的研发方向调整为面向基础研究、基础技术发明的2.0版创新战略。

中国平安现在不仅是一家综合金融公司,亦是一家科技驱动公司。如果说,2018年中国平安正式确立科技赋能金融的战略路径,那么从2021年并购方正集团开始,基础研究开始成为深藏于平安的基因。

出资超过700亿的并购

在平安、方正及其下属公司出公告之前,平安对方正的并购仅缺来自法律方面的确认文件。

顶着北京大学的光环,方正集团被称为最大校企之一,但是方正集团一直以来股权纠纷、内斗不断,加上多元化盲目投资,使得公司债务高企。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方正集团总资产3657.12亿元,总负债为3029.5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2.84%。

从2019年9月下旬,方正开始出现资金链问题,2019年12月未能到期兑付的超短期融资券彻底引爆了方正的债务危机。随后,方正集团的重整程序被提上日程。2020年2月18日,方正旗下六家上市公司齐发公告,方正集团收到北京第一中院通知,债权人申请对方正集团进行重整。

众多投资者纷纷跃跃欲试,其中不乏中交建、泰康集团这样的实力巨头。今年1月29日,中国平安、珠海华发和深超科技组成的联合体在29家意向投资者中脱颖而出。时隔三个月后的4月30日,便向法院提及了具体的重整方案。

根据重整方案,未来平安人寿和华发集团将根据重整主体的债权人对债权清偿方案的选择情况,以7:3的比例受让新方正集团不低于73%的股权,其中平安人寿将以370.5-507.5亿的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

这一方案或得了债权人、方正方面及学界的一致认可。

一份方正集团管理人出具的《关于恳请支持方正集团等五家公司重整计划草案的函》指出,现有的方案是竞争性谈判下的最优方案,清偿方式充分考虑了多种债权人的诉求,各项清偿安排均优于同类型重整案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卫国表示,方正集团的重整计划草案与其他大型集团重整项目相比,清偿方案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了以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为首要原则,既保障了较高的现金清偿,又通过多种方式切实提升整体清偿,方案给予了债权人现金、留债、转股多种方式组合的充分选择权,并对转股债权人提供了现金溢价回购的退出方式,这在大型重整案例中尚属首次,做出了非常积极的探索,在未来的实践中值得推广。

对方正集团债权人、方正集团和中国平安来说,这次重整将实现“三赢”。

对重整主体方正集团来说,这个著名的校企品牌甩掉了沉重的包袱,其优质资产以新方正集团名义浴火重生;对方正集团的债权人而言,获得一定程度的债务清偿,并在选择新方正部分股权的情况下,分享新方正后续的发展成果;对北京大学及相关政府部门来说,重整方案的落地,对解决北大的历史包袱,稳定社会就业及部分优质业务得以重生,无疑具有重大社会价值。

对于此次参与方正集团重整,中国平安表示,其一,这是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家推进校企改革重大战略的响应。其二,借助方正集团的医疗资源进一步完善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与金融主业形成战略协同。

据悉,本次重整中拟收购的新方正集团资产,包括重整主体下属医疗、金融、信息技术、教育等板块的股权类、债权类及其他类资产,囊括方正科技、方正控股(00418)、北大医药、北大资源(00618)、方正证券、中国高科等六家上市公司,及一家保险公司北大方正人寿和一家财务公司。

事实上,与其他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琏断裂的受困企业不同,方正集团此前即使陷入各种纷争,其在科技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实力从未减弱。在“2019中国企业500强”中,方正集团排名中国第138位,在2019年度“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则排名中国第5位。

中国平安在公告中表示,参与此次重整,有助于将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优质的医疗资源与平安的保险、医疗科技能力相结合,构建“有场景、有服务、有温度、有频率”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据了解,新方正集团将承继方正与北京大学及下属单位之间既存的合作关系,延续使用方正目前已被授权使用的品牌及知识产权。中国平安通过聚焦于医疗和信息产业领域,未来将与北京大学在医教研和产学研的成果转化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联合健康的模式仅是一个小切面

在新方正集团旗下的核心资产中,金融、医疗两块与平安正布局“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版图的平安集团最为契合。

以金融资产中的证券业务为例,Wind数据显示,2020年,平安证券总资产规模1992.83亿元,方正证券总资产规模1232.56亿元;2020年平安证券实现营收136.18亿元,净利润31.02亿元,而方正证券实现营收75.42亿元,净利润11.98亿元。

如果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整合,以734亿的归母净资产,排名将超越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上升至全国券商第十名。同时亦有传言称,平安证券将借助方正证券实现上市。

不过,相对于金融资产,新方正集团的医疗板块才是平安最为看中的资源。

近年来,国内等险企纷纷探索在保险服务中融入健康管理服务。如2019年国寿入主在城市信息化领域拥有深厚积累的万达信息,并联合成立健康管理平台”。

平安集团则是早期的探索者之一。自2015年孵化平安好医生(01833)以来,平安已建立起政府(Government)、用户(Patient)、服务方(Provider)、支付方(Payer)、科技(Technology)五个端口,对应包括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医疗等12家主体在内的医疗健康生态圈。

但这个生态圈有一个缺失:现成的实体医院资源。而这个,却是北大医疗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方正拥有以北大国际医院为旗舰医院及十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总床位数逾万张,高级职称医师500余人,年服务患者300余万人次。方正还拥有重点骨干企业北大医药公司,孵化了100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北大医疗产业园,和位居国内医疗信息化第一梯队的“智慧医疗-北大医信”。

如今看来,平安收购方正,并将整其雄厚优质的医疗健康资源,由此提速平安“保险+服务”的新金融战略。这一模式对标美国的联合健康集团(以下简称“联合健康”),发挥健康管理和保险的协同作用。

联合健康历来很注重推进与学术机构的合作,通过与加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医疗中心、内华达托罗大学等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科研硕果累累,更让联合健康展现出了超凡的“抗周期”能力。

迄今为止,联合健康也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根据2020年财报显示,纵使受疫情影响,联合健康全年收入2571亿美元,同比增长6.2%;运营利润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净利润为15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0.7%。

在2020年年报中,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即瞄定了平安未来的发展方向:“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3月25日举办的平安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明哲补充强调,平安发展医疗板块其与金融主业紧密相关。平安有2.2亿的客户,其中1.46亿的人购买了平安的寿险产品。在过去,保险只是冷冰冰的一张保单,可能只在客户购买保险和发生理赔时才提供服务。

如今,收购方正集团后,平安将与北大在医教研和产学研的成果转化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北京大学将在市场化与法制化的原则下对公司及新方正集团拓展医疗机构提供支持。未来,通过与北大的产学研合作,平安可以背靠北大获得更多的科研力量,也可以进一步支持学术的研发落地。

平安新的科技导向:基础研发地位的抬升

2019年7月23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了一篇重磅文章,文章称:要向华为、北大方正集团、中国联通三家中国大企业致敬。因为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唯有这三家企业的专利数量在1000件以上且发明专利占比在90%以上。

彼时,方正集团专利数量为4018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91.84%。两年之后,2020年破产重组时,方正集团专利数达11636项,两年即实现了翻倍。

专利是科技的载体,科技是最强驱动力、是创新、是未来,也是平安并购方正的底气所在。

如果再加上平安本身截止2021年3月末3.25万件的专利申请量,则加上方正集团,平安将成为一个专利量近4.5万件的科技巨人——这是超过百亿的收购金钱亦无法衡量的知识力量。

事实上,平安一直在撕掉自身的标签,试水保险行业改革,科技赋能是重要的部分,也是重塑平安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核心。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花旗、汇丰视为参照物,但进入21世纪后,他的对标对象变成了亚马逊、谷歌。为此,2018年,中国平安确立了“金融+科技”的战略目标;2019年,中国平安更新了品牌LOGO,新版LOGO底部的“保险·银行·投资”更换为“金融·科技”,决心可见。

多年深耕下来,目前平安已建立集群化、矩阵化、原创化的科研体系,以11万科研人员、超3000名科学家,每年研发超过10亿美金的体量,搭建人工智能等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其技术实力已进入全球第一阵营,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诸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全球第一,在整个TOP10榜单中,中国平安旗下公司独占5席。2020年12月发布的《深圳市金融科技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显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平安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知识产权影响力全球第一。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与以往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或将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将同步展开,这就要求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突破。

过去几年,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已经转移到科技企业中,这其中,尤以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以美国为例,如果说过往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贝尔实验室带动了信息传输革命,那么硅谷互联网巨头则在加快将美国带入信息智能革命潮流。世界级的科技巨头,在过去数年中,多倾力到基础研发中。从人工智通的AlphaGo到超导量子芯片的Syc-amore,作为一家科技企业,谷歌总在信息科学技术上“快人一步”。

在国内,阿里(BABA.US)、华为、腾讯(00700)、百度(BIDU.US)等科技企业亦正在向基础研发领域快速奔跑。华为未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发投入比例将提升至全部研发投入的25%甚至更多。

腾讯总裁刘炽平坦言,“腾讯已经在战略上向基础应用领域进行布局,也需要内在机制上引导公司进行一次基因的改变。从业务驱动模式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模式。”

当企业围绕应用场景的研发逐步趋同,基础研究的突破正在构成企业新的竞争力。对平安而言,只有基础研发,才能推动平安科技与专利的持续向前。

这才是平安收购方正的要义所在。通过此一收购,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平安科技及专利“长城”,同时借助方正集团与北大顶尖的科研体系深度融合,向基础研发的主战场跋涉。

这有两重好处,一是减少产学研之间技术扩散的距离、消除在不同单位之间成果转化的障碍;二是依托平安庞大的产业、数据等资源,为科学家提供丰富的场景,而平安每年上百亿的投入,海量的存储数据及丰富的业务结构,可以给基础研发提供最充足的养份。

在智通财经APP看来,这才是平安并购方正最大的价值。

中国平安的估值变量在医疗、在基础研发科技

未来,“平安+方正”能否产生1+1>2的裂变式效果,助推传统保险业务整体升级,助推平安在基础研发领域的进一步成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但至少在目前来看,平安正走在正确的路径上,而平安主导下的企业并购或者内部孵化的项目来看,交出的成绩单较为优异。

回顾平安的并购重整历史,曾经成功整合深发展、汽车之家(ATHM.US)、上海家化等金融与非金融领域的领军企业。

如今,整合深发展后,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零售业务稳健发展,市值已经超过4500亿元;从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汽车之家股价上涨超过5倍,后来在2021年1月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股价历史记录。2013年收购的上海家化,在今年6月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从方正集团的并购来看,其主业问题不大,造成目前的困境主要是:企业治理失效、内部控制缺陷,导致盲目扩张,过度负债,形成较多偏离主业业务板块,甚至是无实体经营的企业,引发经营危机。

参考平安银行、汽车之家和上海家化等经验,以平安的治理能力,此次平安收购新方正集团,通过输出企业管理体系,通过平安的业务协同,通过平安超过6亿的用户资源,有极大概率能激活方正的资产包,与目前平安的业务形成更大的协同。

这也使得对中国平安的估值体系发生变化。

从保险股赛道而言,目前其已处在估值底部。按寿险行业估值口径PEV(市值/内含价值)计算,平安目前仅0.83倍PEV(截止7月6日收盘),在招商证券郑积沙团队看来,平安的目标估值应当在1.50X,对应目标价112元/股,上涨空间78%。

而从科技赛道来看,今天的中国平安不仅仅是一家金融公司,更是一家科技驱动的企业,不能用传统的金融或科技企业来估值。但考虑到其目前仅7.97倍的动态市盈率,相较于科技企业平均估值仍然差距较远。

经过此前一轮的下跌,目前多家外资行开始增持平安。香港联交所最新资料显示,6月29日,摩根大通斥资2.87亿港元增持中国平安约2981.79万股,,增持后持有股权比例为11.26%;此前的5月27日,贝莱德斥资18亿港元增持平安,增持后持有平安5.19%的股权。

对于平安的估值,特别是并购方正集团之后,智通财经APP认为,更多要从两方面考量:金融生态圈生态、基础研发驱动的实力。

医疗生态圈正是平安生态布局的重要窗口。对方正的收购,平安补齐了线下医疗最关键的一环,使得公司整个医疗生态布局更为完善。如今,平安的医疗布局远远领先其他寿险公司。这也为其后面产品改革打下重要基础。

在基础研发领域,分析苹果、谷歌、微软、华为等企业发现,做出科技前沿领域的创新是最重要的企业内部力量和机制,目前包括对方正的并购、8大研究院的设立,平安正复制这一路径。

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未来国家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特别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竞争,从拼市场到拼资金,现在已经进入到拼基础研究能力的阶段。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战役中,平安已经重装出发,也许未来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平安。

今天,平安的市值是1.36万亿港币,自2004年启动改革,16年收获16.8倍涨幅。在未来的下一个十年,平安能否再次演绎这样的奇迹?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中国平安(02318):平安人寿将与各方积极推进有关方正集团的重整投资协议

7月5日 | 钱思杰

摩根大通增持中国平安(02318)约2981.79万股,每股作价约76.68港元

7月5日 | 李均柃

港股开盘(6.21)︱恒指跌1.04% 汇丰控股(00005)早盘低开2.44%领跌蓝筹

6月21日 | 庄东骐

中国平安(02318)遭卜蜂集团累计减持约1.826亿股H股

6月17日 | 董慧林

中国平安(601318.SH)股东卜蜂集团累计减持1%H股股份

6月17日 | 皮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