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为什么我们在质疑声中坚定看多银行IT?

547 7月2日
share-image.png
国泰君安证券 国泰君安证券有关港股市场、行业及上市公司的最新研报观点。

1、银行IT为什么始终不入投资人法眼?

复盘过去一年银行IT走势,四个字:惨不忍睹。从去年7月份计算机行情开始掉头转下后,银行IT的公司也普遍开始回调。接近一年的时间里,龙头公司宇信科技从接近300亿回撤至120亿,长亮科技从200亿回撤至130亿,走势可谓是惨不忍睹。这里面有一部分金融IT公司的beta属性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风险偏好的降低导致市场风格改变。而在我们看来,银行IT是一个很稳健向上,未来业绩确定性很高的行业,理论上来讲风险等级应该属于比较低的那一类,后来才反应过来,2020年我们以为赚的是业绩的钱,实际上赚的是数字货币概念的钱。而在风险偏好下行时,概念的泡沫破裂也是很快的。

市场对银行IT公司有众多的质疑,最核心的就是觉得商业模式差。在我们看来,银行IT行业空间大,景气度高,目前还处于集中度提升的时期。投资一个分散行业的未来龙头,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决策。然而在和机构投资者交流时,常常被一句话怼回来:“银行IT这行业,商业模式太差,没意思。”并且从商业模式差上面,推导出了一系列理由,总而言之就是,这个行业是个“卖人头”的行业,没兴趣。

看看隔壁证券IT,天壤之别。证券IT完全就是反向的银行IT,商业模式好,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毛利率高,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好,一系列的好处都被占了。而且选股也简单,买龙头就行了,估值呢也可以宽松一些,反正以后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用业绩去消化,这是典型的消费类的投资逻辑。我们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银行出现的比较早。国内证券的出现,和配套监管、IT的出现是同步的,因此在初期监管就已经定下了业务规则,各家券商都一样,IT也就统一了。然而银行的出现,早于监管也早于IT,等到后两者出现时,银行的业务流程已是五花八门,监管最多就做个规范,然后由IT系统去适应业务流程,造成了银行IT和证券IT的天差地别。

“商业模式差”这五个字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商业模式差,在这里特指的是银行IT大多都是项目制的,不是产品化的,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商业模式以项目制为主导致边际成本较高,毛利率比较低,多做一份工就要多请一个人,没有规模效应。第二,因为边际成本高,导致产能提升效率有限,很难有一家独大的公司出现,行业竞争格局差。第三,因为竞争格局差,所以面对客户没有话语权,现金流被卡,各种被降价。“商业模式差”五个字几乎让银行IT在投资界无法翻身。

2、那为什么我们还坚定看好银行IT

2.1、现在是一个好的配置时点

商业模式差是典型的总量思维。商业模式差其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了,是一个总量思维的概念。而股价是人们心中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当心中预期发生变化时股价就会发生变化,是一个边际思维的概念。不能因为现在商业模式不好,而否认银行IT投资价值,也不能说证券IT商业模式好,买他就一定能赚钱。

银行IT的估值已经是历史最底部,商业模式差的预期已经完全反映在股价中。在经历了去年数字货币概念炒作后,银行IT的公司再没有赶上任何一个风口。在缺少直接催化剂的同时,“大票价值思维”大行其道,银行IT公司市值又小,也不符合当时机构的审美风格。在这种情绪的极端演绎情况下,目前头部银行IT公司的PE甚至杀到了对应今年30倍以下,明年20倍以下。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讨论过有盈利的计算机公司的估值方法,认为PEG=1是有成长的公司合理的估值水平。对于一个行业有25%增速,龙头增速超过30%的赛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估值水平看,现在都是被低估的。

2.2、选对股票,然后剩下的交给时间

行业的长逻辑是很顺的,未来是个千亿级的大行业。行业长期逻辑很简单,银行IT是一个大行业。首先银行自身也还在继续长大,另外银行对于金融科技的投入,也越来越重视。对于银行这种巨无霸企业来说,万亿级的收入,投入个百把亿的IT其实不是难事。银行对IT投入的重视程度明显在增加,这个从银行年报中“金融科技”四个字的出现频率可以看出。并且我们认为,银行会重视第三方厂商提供的产品和技术,而不是一味的闭门造车,因为已经出现过失败案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出现也不会过分影响行业的竞争格局,只不过银行IT公司未来签单的对象可能发生改变。总而言之,银行IT第三方解决方案市场目前规模约500亿,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未来是一个千亿级的大行业。

目前的催化也在加速兑现集中度提升的逻辑。目前银行IT最强的催化就是金融行业的信创,而信创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促使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利好目前行业龙头,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三点。

第一,项目变难了。我们在基础硬件层做信创,不会走IBM大小机的老路,而是用PC服务器,那么也意味着未来的储存和计算架构将以分布式为主。之前的银行IT厂商是否能拿出分布式解决方案成为关键,而且即便你有解决方案,在没有标杆案例的情况下也很难让客户相信系统稳定性,头部有分布式落地案例的厂商在这里面占据优势。

第二,项目变大了。原来IOE架构成熟稳定,而信创架构下很多基础软硬件存在不足,导致原来应该由基础软硬件解决的问题现在交由解决方案厂家解决,例如目前某些银行IT厂商在做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工作量变大导致项目整体体量提升,现在大几千万的单子屡见不鲜,而对于小厂商而言,几千万的单子如果在现金流层面出点问题,公司可能就被拖跨了。

第三,项目变急了。虽然没有直接出台相关文件,但是监管对金融信创的节奏是有要求的,例如某银行的某IBM主机要在某时点前下电,导致了留给银行的试错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大概率会选择已有成熟标杆案例的供应商。

今后商业模式有可能发生转变。CXO也是卖人头,创达也是卖人头,为什么和银行IT公司估值差这么多,其实还是商业模式上有差异。CXO能够获取里程碑费用和销售费用分成,创达可以收到royalty fee。这种商业模式有点类似于收加盟费+加盟店营收分成的模式,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商业模式甚至好于订阅制,销售分成比年费更有弹性。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商业模式差别的主因是话语权不同,对于一家创业药企来说,必须依赖于CXO,不然自研所开展的项目数量有限,而对于银行IT来说,银行可以选择自研或者找其他厂商。这种局面会在行业集中度提升后发生明显转变,届时小银行自己投不起IT,并且也没有其他的厂商可以替代。

有案例能说明现在头部公司在小银行已经有一定话语权了。我们产业调研中遇到一个案例,某厂商在做某银行项目时,说好了报价1000万,到项目结算时银行说预算不够只能给700万,剩下的明年预算里面补。按照以前厂商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但本案例中厂商选择了硬刚,宣布撤走项目团队,银行随即表示两周后解决预算问题。一定程度上,中小银行已经对IT厂商有一定依赖性,今后一个系统的报价只会越来越贵,小银行会越来越投不起IT,银行IT厂商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高。

这个行业未来一定有大公司出现。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未来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目前CR5只有20%。我们观察到行业龙头正在建立壁垒,而这个壁垒从最初的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慢慢会演变为未来的管理壁垒。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中度提升是必然,会出现几个大的细分领域龙头,市占率超过10%。也就是说,银行IT行业未来会有收入超百亿的公司出现,而这些公司现在也就是百亿市值。投资这些公司的最好时点,就是在他们正在建立壁垒,且壁垒未被充分认知的当下。

本文选编自微信公众号“计算机文艺复兴”,作者:李博伦;智通财经编辑:赵锦彬。

相关阅读

海通国际: 银行再现估值底,工业企业利润稳定增长

6月30日 | 海通国际

传瑞信(CS.US)正考虑合并财富管理业务

6月30日 | 庄礼佳

大摩(MS.US)、小摩(JPM.US)等大行宣布提高派息,此前获美联储健康证明

6月29日 | 庄礼佳

瑞银(UBS.US)CEO:Archegos爆仓事件是独一无二的

6月28日 | 曾盈颖

银行数字化转型,无尽的前沿

6月28日 | 智通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