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们纷纷入局造车,但为何他们不造整车?

6966 3月15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本文来自 微信公众号“财富中文网 ”,作者:杨安琪。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正在出现,在科技公司跨界造车这件事上,有两种类型的公司:传统的、大型科技公司,比如小米(01810)和华为都传出了造车消息,百度(BIDU.US)则与吉利合作制造汽车;还有一些从零起步的公司,比如理想汽车(LI.US)、小鹏汽车(XPEV.US)、蔚来汽车(NIO.US),它们从一无所有到真正造出了汽车。

最新的消息是,华为与广汽集团(02238)旗下新能源汽车公司广汽埃安,已着手联合开发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双方各投入了百人以上的研发团队。今年2月底,华为曾回应媒体称:公司策略不变,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大型科技公司希望和已经成熟的汽车厂商合作,自己提供科技部分,而整车厂将负责制造和动力等环节。

但似乎大型科技公司缺乏了制造一台完整汽车的决心。

而真正实现量产的,无论小鹏、蔚来还是理想汽车,都是从零起步,最初只是靠创始人在科技行业积累的资源和资本便踏上了造车征途。

为什么会是这样?

一个朴素的答案是,因为大公司们对造车的谨慎,以及三星的前车之鉴。

华为或许是中国公司里和三星最为接近的公司,它们都生产手机、通信产品并且在该领域称霸。

1994年,时任三星电子集团社长李健熙创办了三星汽车。当时,三星公司的雄心壮志似乎显得胆大包天,因为那时全球汽车业正处于供大于求的困境之中。即使在需求增长迅速的亚洲也是,汽车制造商一度指望这个地区能够吸纳一些产品。

不愿抛头露面的李健熙热切希望汽车成为三星公司的主导产业。当时,三星公司的财力足以支撑这个项目继续实施下去,直到能够获得利润,即使项目要过十年或者十年以上才能赚钱也不在话下。比如三星公司承诺,不解雇国内16万员工中的任何一个。

对于造车,三星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三星公司1983年全力以赴投入半导体业时,当时人们也认为这一市场已经饱和了,但该公司目前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存储器芯片出口商。

但三星的这一期望却在1998年破灭。世界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于1998年席卷亚洲,三星决定将汽车作为不良资产剥离。在1998年年末,三星和法国雷诺接触并开启了谈判,最终的结果是,雷诺同意在次年9月以作价5.12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三星汽车70%的股权,并且成立雷诺三星汽车。

可以看到,三星无论在资源、资本以及决心上,都投入巨大,但却最终还是委身于一家传统汽车厂商。当然,金融危机是一个外在的黑天鹅因素,可能正是三星的遭遇,让此后想进入汽车领域的科技大厂们都裹足不前。

不过当前和彼时三星最大的不同是,汽车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新能源和智能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制造商们无一不感受到了威胁,而消费者们也正在被特斯拉这样的新公司征服。这或许是一个汽车品牌从零开始的最佳时机。

你可以理解为诸如华为之类的科技大厂,正在抱着谨慎的态度进行汽车试验。毕竟华为现在和三星一样,也在遭遇全球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制造芯片和提供新一代汽车中的智能部分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都接受过《财富》(中文版)的专访,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对于新汽车时代的渴望,并且还有另外一种感觉:即使输了又能怎样?

但恐怕大公司们不是这么想的。

(编辑:马火敏)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充电好还是换电好?电动汽车补能模式争议再起

3月10日 | 智通编选

沃尔沃的2030年全部电动汽车可行么?

3月7日 | 智通编选

加速电动化转型,大众汽车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欧洲总销量70%

3月6日 | 许然

2020纯电动车销售排行出炉:特斯拉(TSLA.US)居冠,五菱宏光仰赖平价车款登上前五

3月2日 | 彭伟峰

韩国LG Energy成1月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比亚迪(01211)位列第四

3月2日 | 曾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