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董事长的公开信 中集集团(02039)40岁龄开启“二次创业”

47424 10月16日
share-image.png
千山 智通财经研究员 极致的真诚就是无坚不催

63岁的麦伯良再次见证了中集集团(02039)股权的巨变,深圳国资将成为这家其掌舵28年、年营收近千亿元企业的第一大股东。

10月12日,中集集团主要股东股权转让一事基本尘埃落定。在当日于深圳投资大厦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深圳市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资本集团)收购受让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工业)等四个股东所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交易完成后,将持有中集集团29.74%的股权,成为中集集团第一大股东。

1987年,中远入股中集,成为后者的两大股东之一。历经几十年的合作发展后,由于中远集团和带集装箱业务的中海集团合并,合并后的中远海集团业务就与中集的业务有一定的重叠性,为了规避大股东与中集的业务竞争,中远海选择退出持有的大部分中集股权。

麦伯良——这位中集集团的董事长,在签约仪式上感谢了所有股东对中集过去发展的支持,称“这将是中集新历史征程的起点”,未来将与主要股东们加强深度协同,创造优秀的业绩、打造更多的“世界冠军”。但是,他没有提及过去一个多月里,中集5万员工共同聚焦的一个词:二次创业。

8月22日,麦给部门长级以上高管发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他说:“未来十年,大家需要以二次创业的决心探索新的业务发展模式,推动中集突破业绩瓶颈,为基业长青打下基础。”

这封公开信开启了一个序章。11天后的9月2日,中集集团举行了部门长级以上的二次创业大讨论,据称整个辩论时唇枪舌剑、烟火味极浓;20天后的9月22日,在“中集日·对话”活动上,各大板块高管首先追溯所属产业浴火重生的艰辛历程,继之麦伯良对全体员工发出新时期“二次创业”的总动员令。

“二次创业”是一个渐次烂大街的词语,但放在中集身上,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这家与深圳特区同龄的企业,在其40年发展征程中,历经多次组织和产业架构的变革,但是以二次创业之名,全体动员、对5万员工吹响号角,这在中集历史上是第一次。

如果将时间往前,在疫情发生之后的数月里,中集集团已用行动来诠释“二次创业”这个谬语的真谛——从产业结构调整聚焦,再到资本市场频繁动作,中集所推进各项变革举措之密集、尺度之大均在历史中所罕见:

中集产城出表、中集智能出表,中集载具重组,未来更多出表及重组的产业还在路上,这是中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业重组动作;中集车辆01839回A股、中集天达00445私有化、中集海工一次性计提,拥有四个上市平台的中集集团资本动作愈来愈密集;车辆的灯塔工厂工程、集装箱的龙腾计划等,都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的结晶,借以提高企业的全球产品竞争力;产业重心调整、聚焦,从国际回归国内市场,2020年国内营收比例开始超过60%……

辅之与组织架构的变革,用于培养人才和接班人“A计划”被加速了;8月28日麦伯良从CEO兼总裁一职,升任董事长兼CEO,其卸任的总裁一职由高翔担任。值得注意的是,中集集团首任董事长是“蛇口模式”的开创者袁庚,40年后这种历史的轮回,更像是蛇口基因的传承,亦像是对40年前的致敬。

在蛇口,为纪念袁庚,特意开辟了一小片草地,命名为“时间广场”,方寸之地只立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而在不远处的152米开外,深圳蛇口港湾大道2号,那是中集集团的总部所在。

中远退出,深圳国资进入,打造40个世界冠军产品

在与中集共同成就发展33年后,中远现在因规避同业竞争的风险,而选择了退出。

数据显示,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深圳资本集团将合计持有中集集团29.7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中远工业仍持有中集少量股份。资料同时显示,深圳资本集团为深圳国资委旗下100%控股企业。

4年之前,深圳国资旗下的深圳地铁以400亿的出资,接盘央企华润的股权,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4年之后,深圳资本集团出资100多亿,同样接手了中远工业的股权,成为中集的第一大股东。

在深圳特区成立40年之后,万科、中集集团这两家从蛇口工业区走出来的企业,一并增加更多“深”圳元素。

对于基本退出中集的中远,两家过去曾经经历了30多年的亲密合作。

1987年9月,中远入股中集,以45%股权成为中集两大股东之一(中集上市后,中远持有的股份逐渐稀释到22%左右);1993年中集董事会选举,中远和招商局力挺时年34岁的麦伯良转正中集集团总经理;1996年中集集装箱产销量晋升世界第一,1998年打败并收购韩国竞争对手现代精工的工厂;1999年,中远更将上海、天津两家自有的集装箱制造工厂(位于天津、上海)转让中集,从而完美地解决自己作为中集的大股东涉嫌的同业竞争问题。

中集在后来的几年间还陆续问鼎全球冷藏箱和罐式集装箱的冠军,2005年获得来自中集稳定集装箱货源的中远成长为全球十大航运公司之一。双方彼此成就。

但随着2016年中远与中海合并为中远海集团,双方业务开始出现重叠,如今,随着股权关系的变更,或将解决上市公司与重要股东同业竞争或利益冲突的问题。而对深圳国资而言,上市26年来一直赢利的中集,是一块每年均可享受分红的好资产;对中集集团而言,有深铁入股万科前鉴在前,深圳资本集团入股后,亦不会改变中集集团的管理运行机制,但又可享受大股东的资源支持。

中集集团成立于1980年1月14日,注册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蛇口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公司致力于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业务领域,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

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中集集团已经成长为营收接近1000亿元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除集装箱、半挂车、登机桥、液体罐箱等世界领先产品外,还出产包括试采可燃冰的大国重器“蓝鲸1号”。“中集在40年的发展中,始终聚焦一流,现在共有24个冠军产品,我们规划将来达到40个。”麦伯良说。

作为对比,在17年前的2002年,中集的世界冠军产品仅有4个。

“做一个世界冠军产品很不容易,我们做了24个,而且我们只要做到了世界冠军就从来没丢过,最长的世界冠军已经存续25年,还会继续创造纪录。”中集董秘办主任吴三强对智通财经APP强调。

产城出表,产业出表,打造40个世界冠军

产城出表,对麦伯良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是在一年多之前,麦伯良可能连这样的念头都不会有。

8月,中集集团为旗下子公司中集产城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先是碧桂园以16.06亿元增持中集产城5%的股权,后是曲江文投以23.51亿元持有中集产城20%股权。初步估计,碧桂园和曲江文投增资完成后,预计在2020年产生的投资收益约为46亿元。

10月9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已正式通过了该议案,大股东中集申发在交易完成后的持股比例下降至约45.92%,标志着中集集团产城业务被正式剥离,而同时该业务也将完成出表,中集将不再合并相关大量的资产和负债,从而带来整体负债率的下降。

2016—2019年,中集产城的营收分别为7.22、10.06、28.93、14.36亿元,其所在的地产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特别是中集拥具大量的土地储备,土储价值过千亿元,未来可以贡献极可观的利润收入,但2020年突如其来疫情对主业的冲击,让麦伯良转变了想法。

注:中集集团产城业务收入一览表

“做加法很容易,做减法则需要勇气,背后需要下的决心更大,我们今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集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城出表是一个标志,中集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到高端物流装备制造业上,管理层也将把精力聚焦到主业上,后续中集集团可能还会有动作,将通过进一步收缩整合业务,聚焦到有优势的业务上,包括集装箱制造、车辆业务、清洁能源装备、智慧物流与物流自动化、空港装备、冷链等。

在产城出表之前,中集集团还宣布将其持有的中集智能55%股权转让给独立第三方深圳东杰智能,交易对价为4950万元。除了梳理收缩业务外,中集集团也在整合成立新的业务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3月,中集集团就整合了旗下多家主营单元物流载具业务的企业,成立中集载具控股有限公司,主要包括研发制造、租赁运营、多式联运等三大业务线。

中集董秘办主任吴三强介绍,中集后续确实可能还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业务要出表或是卖掉,“就是希望能聚焦到现有的、我们有优势的业务上”,同时抓住国内的机会,中集对应适合的产品较多。

如此多的动作,背后只藏有一个蕴义:剥离掉与制造业无关的产业,中集聚焦于高端制造业,向智造业进军,打造科技制造的中集。

事实上,中集自2019年开始梳理产品线,按照盈利能力梳理5个业务板块下再细分的产品线,做进一步梳理。按照中集的要求,如果做不到世界冠军的产品,选择的出路就是重组或卖掉。

2018年,中集首次明确提出打造冠军工程战略,将通过精益管理+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和制造技术升级,提升现有冠军产品竞争力和盈利率。同时,沿着“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的战略发展方向,积极在冷链物流、天然气储运、消防装备等产业链中具备核心优势的细分领域内再增加10多个冠军产品。

2020年,在达到24个冠军产品的基础上,中集再提出未来几年争取将冠军产品群的数量升级到40个。

打造40个冠军产品群的底气,基于中集传统制造业衍生而出的能力,中集在集装箱、特种车辆、能源化工及海洋工程等代表领域,都进入了第一梯队。

以中集车辆为例,在2013年就坐上了半挂车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并且在对产品要求更为严格的北美市场,也能杀入市场份额前5名的头部行列;中集天达则利用物联网技术,重塑了机场自动化物流系统,其思路是:制造业的智能化时代,不仅要让产品更智能,也需要通过产品反过来让流程更加智能。

除却集装箱和半挂车、能化装备外,中集还有三块业务在国内拥有优势:登机桥、消防车、物流自动化。登机桥方面,除去美国市场外,中集在欧洲、中国等重点市场都是第一名,综合实力全球居冠;中集天达重点发展消防车,目前国内23%左右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物流自动化在快递电商的带领下发展非常快。

结合全球数字化智能时代的大潮,中集过去数年竖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架,那就是:坚持制造+创新的融合,没有制造,创新大河就会干涸。

基于这个理念,在制造方面,中集集装箱、车辆、能源化工等业务正分别以“龙腾计划”、“灯塔工厂”、“梦六项目”等加大投资,守望制造业的智能化时代,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在研发上领域,从最初的创新大会,到研究中心,再到后来的研究院,中集培养了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数字显示,截止至2019年底,集团的研发支出约14.87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速度约为38.2%。

麦伯良说,整个中集在用物联网的技术,大数据去升级公司的产品,“要把我们的产品产线都要变成更智能化、更数据化,我们是用户,我们是使用者之一。这些东西出来,包括现在也用模块化建数据中心,很快。因为智慧城市将来肯定需要很多数据,所以各个地方需要很多数据中心,所以我们用模块化来建设数据中心。”

集装箱复苏,海工一次计提,资本产业动作频频

8月28日,中集集团发布2020年半年报,受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9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亏损约1.8亿元,较一季度收窄约4.6亿元。

但作为传统主业之一的集装箱制造,在营收同比去年下滑的大背景下,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增长535.78%。对公司利润的贡献,仅次于实现6.98亿元净利润的中集车辆,虽然后者净利润同比下降17.37%。

在吴三强看来,集装箱行业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每年随着贸易的增长,集装箱的需求也会随之提升,很多机械制造行业大部分的产品,出厂价格变化都很小,但集装箱不会,以箱价举例,其盈利弹性非常高,为多数行业所不具备。“你如果知道光集装箱业务高峰期一年净利润就曾接近四十亿元,你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潜力”。

吴所说的近40亿元净利润,指的是中集在集装箱行业2011年的利润所得。事实上,集装箱更像是一个周期性的大宗商品,是一个产能受限的重工业行业,受行政垄断、码头、高速公路、高品质钢材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目前全球96%的集装箱产能均集中在中国。

此前,在中集的投资者座谈会上,有券商高层指出,多元化的大公司研究起来工作量太大,太过复杂,所以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通常会敬而远之。可以想象,像中集这样的多元化巨头,资本通常不愿给予较高的估值。

吴三强对这一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在其看来,传统制造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力,不仅因为有稳定的赢利,而且以智能制造、大数据和物流网等结合后,赋予了新的估值内涵。

其举例,集装箱从题材上而言并不性感,资本市场估值不高,但是从净资产回报角度却让很多行业望尘莫及,属于稳稳挣钱的产业类型。箱价2017年是2100美元,2019年到1600美元,现在又回到了2100美元,明年有可能到2200-2300美元。“200美金,再乘以中集一年百万上下标箱的出货量,那又是多少亿的利润?”

从资本市场而言,作为上市公司老后的中集,不属于新经济企业,市场给予的估值并不高,但在过去大半年里,其在业务层面、业务重组层面、资本运作层面、公司治理层面、管理层激励方面均有较多大动作,中集正在从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向科技制造企业迈进。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市场的转变和主业的聚焦,助推了中集二季度净利润转亏为盈。麦伯良近期还表示,对2020年下半年充满信心,“中集下半年一定会比上半年好”。

至于一直拖累业绩的海工业务,麦伯良在各类公开场合都表示,目前这一业务中集还在持续寻找战略投资者,但是海工业务由于资产较大,重组难度大,也较复杂。好在经过此前的计提,海工业务所带来的压力在股价上已经有所反映,如果将海工业务做好了,对中集集团的利润有巨大的提升。根据半年报,中集海洋工程装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但亏损仍有约8.9亿元。

除却业绩层面,中集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动作亦是频繁。

6月,中信保诚保险举牌中集集团,持股比例超过5%;9月,中集一纸公告,将第一大股东变更事项递交到公众面前。

10月4日,中集集团发布公告,将以协议安排方式将中集天达私有化的建议,而如果不出意外,中集天达未来将在国内A股上市;另一方面,中集车辆正在申请回A股,不出意外,至2021年其将以A+H架构回归。

据市场传闻,除了中集车辆以外,中集集团在香港市场的另外一家公司中集安瑞科(03899),亦有机会效仿中集车辆的回归A股之路,不排除中集未来谋求旗下控股子公司以A+H架构实现回归的可能性。

中集董秘办相关人士还介绍,将来不排除将现有体系的一些产业,拿出来再上科创板或创业板,“我们体系内有些产品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极强竞争力”。

全球布局,做科技制造企业,坚守基业长青

吴三强是中集集团A计划第三期成员,A计划是中集集团为了培养年青高管梯队而设的培训机制,而吴多年来在中集集团多项并购里已经独挡一面。

在8月5日一次媒体座谈会上,有媒体直问“中集如何基业常青?”的问题,麦伯良说,通过各种人才梯队的培训机制,“中集有十几个麦伯良在成长”。

事实上,除却A计划,根据不同的人才梯队,中集集团内部亦有远航、B计划等培训机制。如果外加生产领域的灯塔工厂、龙腾计划、梦六项目、超级麦哲伦工程等,从各大项目、机制命名的广泛性和趣味性,这种文化机制,40岁的中集更像是一个年青的互联网企业。

有意思的是,生于1959年的麦伯良已有61岁了,在中集集团总裁之位上已做了30年。这也是深圳企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作为比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已76岁,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亦有65岁,均执掌旗下企业超过30年。

但作为国企的中集集团,和民企的华为、平安集团则有很大的差异,此前其两大股东为招商局集团、中远,占其股权近50%,而上述两家企业并没有如此高企的国企成分。

中集集团为何能在40年时间里成长为千亿营收的企业?“我麦伯良为什么能够在这里做了30年的总裁?”麦伯良将其归结于三点:较早的混合所有制制度优势、科学的董事会管理架构、共同事业的激励机制,由此组构成中集强大的制度竞争力。

这四十年的时间,中集有着始终如一的价值观:开拓创新、以人为本、共同事业。但“共同事业”四个字对国企来说,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中集集团最早以绩效制考核作为标准,能力表现优异者配以高薪酬,如中集车辆总裁李贵平2019年年薪超过700万元,即源于中集车辆该年净利润高达13.3亿元;8月31日,中集第一期信托计划以竞价交易方式买入占公司总股本0.2876%的股票,让企业员工共同持股,享受企业分红,而该信托源于企业员工利润分享计划结余资金。

这样的机制和管理智慧也被中集应用到了全球,诞生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目前中集与世界上120多国家做生意,在60多国家有投资,其中大部分在欧美发达国家,超过6000员工来自欧美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喜忧参半不同,中集90%的海外企业均实现赢利。按照中集自己的内部总结,主要源于以下商业逻辑:全球运营、地方智慧。

全球运营即调动全球资源,以各自优势做产业链分工。以中集天达的消防车为例,此前其并购德国一家消防车企业,该企业产品虽先进但成本高企,后引入中国原材料供应链,仅铝板材一项——让中国企业攻克技术,即让成本减低30%,最终具备全球竞争力,消防车卖到西非、俄罗斯等地。如今德国工厂生产规模较之并购时成长3倍,员工规模增长15%。

“地方智慧就是用当地人,我们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麦伯良解释,中集和日本人管理方式不一样,日本人在外企业全部领导都是日本人,只有员工是当地人。“我们不是的,我们领导层也是当地人”。

值得关注的是,中集集团及时抓住疫情后提前复苏和“新老基建”的机会,在坚持全球化战略不变的基础上,加大国内业务布局。上半年中集集团国内业务占比超过60%,较之过去两年约50%的比重有明显提升。

从业务就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中集作为多元化的制造业集团,在中国境内有着有456家公司,境外421家,从氩弧焊工到投资经理,贡献了49715个就业岗位,包括许多欠发达地区。

麦伯良说,中集2019年6月即提出来要更重视国内市场机会,故此当年在国内的布局更多。疫情发生之后,3月份马上就成立了特殊时期决策委员会

此前多年时间里,中集海外营收占集团全年营收的60%,2019年达到五五开,而2020年上半年国内营收比例达到60%。

麦伯良认为基于内循环经济,国内对中集而言有更多的机会。譬如,冷链未来15年,其个人的判断在中国是最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3亿多的消费者,一年需求5万台冷藏车,中国去年才4万台”。按照人口比例,如果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一年需要20万台。

甚至是集装箱领域的模块化建筑产品,中集亦有优势,用模块化可以做数据中心、污水处理箱、储能箱、牙医诊所等。目前中集模块化建筑主推的一个产品即是模块化建学校,深圳福田区当前在建的10所学校有多所即取用中集的模块化集装箱产品。

针对战略的调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革,中集在2020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产业大调整,开启“二次创业”的全员动员令,进一步拟定下一个三年战略发展规划,在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方面,公司内部已取得较高的共识。

举例而言,要把业务聚焦和科技研发放到战略规划的最重要级别,打造出更多的世界冠军产品,比国家比行业更快完成向智能化和高端制造战略升级的进程,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先进制造业代表性公司,以重新定义的核心多元化产业战略为导向,实现先进制造业聚焦调整、协同整合的转型成功典范。

9月22日,麦伯良说,“新时期已经来临”,这个世界已经跟以往完全不一样,“历史再一次证明危机必定使我们的组织变得更有效,使个人得到更大的提升,一定会使中集变得更强大……(当前)百年不遇之变局,我认为这也是给我们,也给中集带来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

40岁的中集,和40岁的深圳特区一样,重新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智通港股回购统计|10月16日

10月16日 | 智通数据

智通港股沽空统计|10月16日

10月16日 | 智通数据

智通港股股东权益披露|10月16日

10月16日 | 智通数据

天风证券:比亚迪电子(00285)三季报符合预期,看好全年增长

10月15日 | 天风证券

新股暗盘 | True Partner(08657)暗盘收跌7.14%,每手亏200港元

10月15日 | 赵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