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科技公司会占领整个地球吗?

21259 10月14日
share-image.png
互联网怪盗团 关于互联网与娱乐的一切有趣的事物,我们都研究。

本文转自微信公号“互联网怪盗团”,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当初我还在做互联网行业分析师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基本只关心那些最大的公司。我会把80%的精力放在腾讯(00700)、阿里(09988)、美团(03690)、拼多多(PDD.US)、网易(09999)这些数千亿乃至数万亿市值的公司上面;字节跳动、蚂蚁集团这些未上市的超级独角兽,我也会投入很多精力。当然,我也会选择性地关注一些相对较小的公司,例如B站(BILI.US)、心动(02400)、有赞(08083)、微盟(02013)、金山软件(03888),因为它们很有趣、很有卖点。至于其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我就不研究了,甚至连它们的新闻都不看。

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我的上述习惯。很多买方对于小股票有一种天然的执念,无论在A股、港股还是美股都是如此。销售总是建议你多覆盖一些公司、多抓短期热点,这样才能带来交易额和佣金收入。在路演或投资策略会上,机构客户总是会扔出一大堆小股票的名字,认真而急切地询问:“这几个公司能成为独角兽吗?能十年十倍吗?什么,你说你没研究过?拜托,这可是最纯正的人工智能/云游戏/VR/MCN/产业互联网概念股,你怎么能不研究呢?”

我肯定会稍微研究一下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会尝试坦率地告诉对方:“如果你能买港股/美股,那就买腾讯/美团/阿里/拼多多好了;这些公司不但质地优秀,而且流动性好、信息透明,你拿着可以天天睡好觉。如果你只能买A股,那么A股也有一些不错的互联网公司,例如千亿市值的那几家(注:为了防止构成荐股,名字就不点了)。你真的这么需要研究其他公司吗?”

信不信由你,很多专业投资者一直很讨厌互联网巨头,因为它们太大了,也太受市场欢迎了,似乎不太可能有超额收益。2017年初,有人对我信誓旦旦地说:“像腾讯这么大的公司,已经不可能维持高增长了,现在就是下船的时候。”那年腾讯涨了一倍多。2019年10月,又有人对我信誓旦旦地说:“阿里的港股上市将成为一个转折点,这家公司太大、太笨重了。”从那以后,阿里累计上涨了约90%。

其实美团是一个更好的例子——当它市值5000亿的时候,很多人忧心忡忡地说“太大了、太贵了”;10000亿市值的时候,这些人大惊失色地说“简直是疯了”;15000亿市值的时候,他们又惊骇欲绝地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估值泡沫”。与此同时,他们心爱的那些小股票、小独角兽(遍布于A股、港股、中概股市场)普遍表现得不怎么样。为什么5000亿市值的公司可以在一年之内涨两倍,而50亿市值的公司一年之后反而跌了一半,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说白了,无论你投资于互联网行业还是别的行业,你的回报几乎完全取决于那些规模最大的头部公司。在港股就买腾讯,在A股就买茅台,不会有错的。我对茅台不太熟悉,但是对腾讯很熟悉——过去十年,凡是敢于看空腾讯长期前景的港股投资者几乎全部被消灭了。过去一年多,敢于看空美团长期前景的港股投资者也被消灭的差不多了。阿里是上市太晚,所以消灭看空者的战绩逊于腾讯。

其实整个世界的规律都是这样的。最近十年,美股绝大部分的涨幅都是由科技巨头,也就是FAANG (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Google)或者MAGA (在FAANG里面去掉Facebook和Netflix, 加上Microsoft)贡献的。早在十四年前,我还在找实习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Google(GOOG.US)的股价已经疯狂了,而Apple(AAPL.US)将被历史除名。”但愿他没有实践自己的观点……

现在,能够让几百万人在凌晨一点起来看直播的事件,除了足球比赛,大概就只有苹果的新产品发布会了。乔布斯逝世的时候,苹果的市值为3000亿美元;此后9年增长了大约6倍。苹果市值从1万亿美元达到2万亿美元,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最有可能打破上述纪录的是亚马逊(AMZN.US),进入2020年以来它的股价已经翻了一倍以上。

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投资学课本上有一个言之凿凿、得到了大量实证数据认可的理论(即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在长期,小盘股会跑赢大盘股,而价值股会跑赢成长股。解释一下:价值股就是那些市场预期偏低、估值倍数也偏低的公司,而成长股与之相反。所以,银行股是价值股,而苹果、亚马逊、腾讯、阿里是成长股;三线白酒是价值股,而茅台是成长股;传统汽车厂商是价值股,而特斯拉(TSLA.US)是成长股……

开什么国际玩笑。最近十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成长股大幅度跑赢了价值股;而大盘股正在越变越大。现在,最大的那些公司基本都是成长股,而且几乎全是科技股——无论是信息科技还是新能源科技。年轻人应该已经忘记了,巴菲特在自己投资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是不买科技股的,但是现在苹果是他最大的持仓之一。

过去十年,无论在什么市场,生存之道就是“买最大最贵的公司”;现在仍然是如此。绝妙的是,过去五年,市场上“最大最贵的公司”名单就没怎么改变过,无论是在哪个市场(可能有大约10-20%的变化吧)。更绝妙的是,你根本不需要提前认清下一个“又大又贵的公司”是谁;你只需要押注现在市场公认的赢家就行了。

2014年,你可以在1万亿市值的时候买入腾讯,未来6年获利4.5倍。2016年,你可以在1.8万亿市值的时候买入腾讯,未来4年获利2倍。就算你在2017年底,在4.5万亿市值的时候买入腾讯,此后2年多也会获利20-25%。最后这一次会让你痛苦一段时间,但是2年后你仍然会回本。

2015-16年,你有机会以20美元买入苹果(还不止一次),未来4-5年获利5倍。如果你错过了机会,2017年你还是有机会以高一倍的价格买入苹果,未来3年获利3倍。就算你是在2019年下半年的80美元高点买入,到现在仍然会获利50%以上。总而言之,在过去任何时间押注苹果都是非常明智的。

我的一个朋友依靠押注美团赚了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他的策略非常简单:从美团上市以来就不停买入,并且加杠杆买入。事实上,美团上市之初的市值已经很大了(而且很快跌了不少),但是他一口咬定它会变得更大。所以他能够提前退休享受生活,而我认识的一些酷爱小股票的港股基金经理却发不出新产品了。

就算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投资大佬也是如此。过去十几年,孙正义一直在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投资了无数个方向的无数公司,但是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带来的资本回报就超过了其他所有公司。巴菲特从苹果那里赚到了非常多的钱,构成了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你肯定还会想到那些“无论何时都要买茅台”的A股价值投资者,其中很多人这辈子做的唯一正确的投资就是茅台。

如果我们去掉A股这个奇葩(这可能是唯一一个不由科技股占据最大市值宝座的主流资本市场),那么所有市场的巨型公司长得都差不多:

肯定是一家科技公司,最有可能是信息科技(无论是To B还是To C),也有那么一点可能是新能源科技(其实就是新能源汽车啦)。

最大的那些公司一般都有2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只有次一级的公司里面还有比较多的年轻面孔,但是这样的“年轻面孔”一般也是由“多次创业者”创立的,或者干脆就是从最大的公司里拆分出来的。

现在最大的公司,五年前一般仍然是自己市场/自己行业里最大的公司,而且十年前也是(或者至少是最大的公司之一)。

这些公司的业务极端庞大而繁杂,越来越难以研究,包含大量的内部孵化业务以及对外投资。神奇的是,业务过于多元化一般不会影响它们的估值,反而会让资本市场越来越喜欢。

能够对现有“最大最贵公司”构成威胁的竞争者,一般要么会被重金收购,要么会被入股,从而成为“现有秩序”的一部分。也会有一些死硬派坚决不站队,不过它们往往支撑不了太久。

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专业投资人还是业余投资人,赚钱似乎变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认真研究几个最大的科技公司,读一读它们的财报,稍微做一些调研,大笔买入,然后躺下等着数钱。如果你精力过剩,也可以在这些公司上尝试高抛低吸——无论是腾讯还是苹果,都能提供一些良好的波段交易机会;不过我觉得,既然躺着已经很赚钱了,为什么还要交易呢?

如果上面的逻辑继续发展下去,这些大型科技公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整个地球,至少是占领整个地球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仅仅五年前,我们还觉得1万亿美元市值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再过五年,或许10万亿美元市值也不稀罕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讲什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区别,届时的三个产业将是“信息科技”“新能源科技”以及“其他”。这样剧烈、这样不可思议的头部效应,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吗?我不记得了,但是能够亲眼目睹历史,就觉得很激动。

与此同时,那些看空苹果、亚马逊、腾讯和美团的人,将继续跑输市场,并与他们的前辈一样被市场消灭殆尽。(编辑:曾盈颖)

相关港股

相关阅读

美股科技股“泡沫”迹象再现,纳指会重复9月暴跌行情吗?

10月13日 | 英为财情Investing.com

9月中国厂商出海收入榜:FunPlus、莉莉丝、腾讯(00700)位列前三

10月12日 | 孟哲

恒指临近午盘拉升近500点 建设银行(00939)贡献指数超百点

10月12日 | 庄东骐

港股开盘(10.12)︱恒指涨0.41% 松龄护老集团(01989)今日复牌高开近23%

10月12日 | 庄东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