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从支付工具到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46961 9月8日
share-image.png
天风证券 天风证券最新研报及观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锐视角看金融”,作者:天风非银团队。

摘要

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多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深耕布局,从支付工具起步,逐步构建全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战略之一:构建数字支付体系,打造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数字支付:支付宝作为引流入口,构建丰富场景生态

受市场饱和监管政策限制,第三方支付市场增速放缓;大额非消费性付款市场、中小商户支付市场仍具较大发展潜力,未来预计行业保持平稳发展。蚂蚁以支付宝为核心,发挥支付的连接职能与流量优势,拓展数字金融“点线面”布局,构建一站式综合数字金融体系。

盈利来源:收入=商业交易规模*交易服务费率+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规模*手续费率+商家服务费。To B端线上+线下多场景覆盖,加速商家数字化转型。To C端支付宝持续优化支付功能,并添加社交元素不断提高用户粘性;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

竞争格局: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和财付通占绝对优势,呈双寡头竞争格局,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支付宝植根于阿里系电商平台,活跃规模扩张增速高于行业水平。财付通受益于腾讯系社交平台,具有社交支付的高频优势,日均交易笔数远超支付宝。

微贷科技平台:促进消费信贷,服务普惠金融

“To C + To B”双向开展融资业务:收入=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利率*技术服务费率。蚂蚁是我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To C端通过花呗、借呗满足用户消费信贷需求,利用ABS降低资金成本,To B端网商银行深入服务“小微+三农”用户。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万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为约5亿用户、超过20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理财科技平台:建设开放理财平台,大力发展基金销售

以余额宝、余利宝为主体的多元理财产品匹配平台:收入=资产管理规模*技术服务费率。to c端以余额宝为重点开发各类普惠理财产品,to b端以余利宝为主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并通过子公司天弘基金、蚂蚁基金销售来加强资产管理业务,大力拓展基金销售渠道,促进“大理财”业务规模增长。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理财平台,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过公司平台所管理的资产总金额达到4.10万亿元;公司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了6000多种产品。

保险科技平台:多业务协同赋能,助力创新保险产品

借助平台流量优势,大力促进保险业务发展:收入=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收取的保费*技术服务费率+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的分摊金额*技术服务费率。公司保险科技业务主要包括相互宝和蚂蚁保险两大模块。1)相互宝:用户规模是网络互助平台主要赢利点,管理费收入=用户规模×赔付率×案均赔付金额×固定费率,目前相互宝累计互助金规模达到89亿元。2)蚂蚁保险: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购买和销售的网络中介平台,采取保险超市模式,公司平台促成的保费及分摊金额达518亿元。3)众安在线:持股众安,布局互联网保险公司运营。

数据征信:芝麻信用构建商业社会基础设施

芝麻信用覆盖征信市场长尾用户,渗透金融与生活场景,大力补充传统征信。两大发展主线:1)作为蚂蚁集团生态圈的底层平台支持支付、信贷、风控等业务;2)作为技术输出的内容之一,打造“征信+”模式为产业赋能,建设商业信用社会的基础设施。

战略之二:布局海外投资,建设全球支付网

积极拓展海外布局,构建全球数字支付体系。目前全球已有56个国家及地区商户可受理支付宝线下支付业务,开拓了10个本地电子钱包市场(“9+1”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处理的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6219亿元。

战略之三:铺设科技输出,赋能产业发展

蚂蚁集团正处于从Fintech向Techfin的转型期,具备“BASIC”的科技核心,主要业务聚焦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输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数字金融、区块链、监管科技三大领域为主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1)数字金融: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新金融转型升级。其主要依托与阿里云强强联手孵化的金融分布式架构SOFAStack、移动开发平台mPaaS、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等产品。2)区块链:正式升级为蚂蚁链,日“上链量”超1亿次。3)监管科技:建立智能监管科技系统。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风险、业务开拓不及预期、跨境业务风险、技术基础设施风险

1. 蚂蚁集团:依托阿里背景,打造核心竞争力

蚂蚁集团起步于2004年成立的支付宝,十多年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深耕布局,现已构建数字支付体系及“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三大平台。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从2011年起独立运营,2014年6月公司法律主体浙江阿里更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12月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更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7月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化公司“科技”定位,并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发行上市计划。

1.1. 发展历程:从支付工具到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起步于支付工具,打造数字支付体系(2004-2010)

1)2004年,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初期,为解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在线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

2)截至2009年4月,六大国有银行以及15家全国性银行全部与支付宝达成了网上支付产品的合作;

3)2009年6月,推出移动端支付宝APP,开启了移动支付时代;

发展数字金融服务,建设阿里系金融版图(2010-2017)

4)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拉开了网络小贷序幕;

5)2013-2015年期间陆续推出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等产品,参与创办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入股天弘基金、蚂蚁基金销售等公司,将业务扩展至微贷、理财及保险板块;

6)2014年公司更名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并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33%入股协议;

7)2017年蚂蚁聚宝宣布升级为蚂蚁财富,并推出财富号,为公司的资管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经济、高效的营销渠道;

加快全球化布局,强化金融科技平台(2017至今)

8)2017年10月,公司在第一次ATEC大会上对外公开了BASIC五大技术开放战略, 同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三大能力,金融科技的布局开始实现全方位覆盖;

9)积极布局海外投资,在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形成本地电子钱包合作伙伴;

10)2018年推出蚂蚁链BaaS平台,将科技与业务深度结合;

11)2019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其境内间接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取得了蚂蚁集团33%股份;

12)2020年公司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进行上市融资。

1.2. 融资历程:融资助力业务发展,“A+H”同步发行上市

1)2015年6-8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众付股权投资管理等12家投资者参与蚂蚁融资,对价总额约192亿元,投后估值约2600亿元。

2)2016年5月,置付投资、中国人寿等16家投资者参与蚂蚁融资,对价总额291亿元,投后估值约3900亿元。

3)2018年5-6月,蚂蚁国际引入了GIC、Khazanah Nasional Berhad等45家境外投资者,向境外投资者合计发行了18.39亿股不具有表决权的C类股份,对价总额约为103亿美元。此次融资不仅解决了蚂蚁集团亟需的业务资金问题,还有助于蚂蚁集团吸收国外知名投资者的经营投资经验,为其开展全球化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4)2018年7月,蚂蚁集团再次进行了境内融资,参与此次境内融资的投资者(不含杭州君瀚)为取得蚂蚁集团直接或间接的股份所支付的对价总额约218亿元,投后估值达9600亿元。

5)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本次A股、H股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9亿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

1.3. 股权结构:以阿里系背景作支撑,为长期稳定合作奠定基础

公司控股股东为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实际控制人为马云。截至2020年8月25日,杭州君瀚及杭州君澳分别持有公司29.86%及20.66%的股份,两者合计50.52%。杭州云铂为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的普通合伙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同受杭州云铂控制。马云先生能够实际支配杭州云铂股东会与行使蚂蚁集团股东权利相关事项的表决结果,间接控制50.52%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1.4. 公司经营状况:业绩表现持续向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规模逐年增长,营收复合增速快。蚂蚁集团资产规模庞大,截至2020H末,总资产和归母净资产已分别达到3158.98亿元、2082.63亿元。营业收入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7-2019年及2020H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和725.28亿元,2017-2019年CAGR为35.81%。

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仅6.67亿元,同比下降90.40%,主要系公司当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市场投入,以扩大用户规模和活跃度。2019年公司持续受益于2018年的战略投入,用户规模在较大的基础上保持稳健增长,归母净利润大幅回升至169.57亿元。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营收占比持续增长,取代数字支付成第一大业务。按产品及服务类别分,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随着公司拓展业务结构,持续巩固与金融机构合作,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44.33%升至2020H的63.39%,增加了19.05pct。2019年三大业务收入分别占比43.03%、56.20%、0.77%,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首超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

微贷收入是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主要收入来源,2017-2020H收入占比均超50%。数字金融平台涵盖“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三大平台,2020H三者收入分别为285.86亿元、112.83亿元、61.04亿元,占比62.2%、24.5%、13.3%。从2017-2020H趋势来看,保险平台收入占比逐步提升。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主要与用户活跃度及交易规模有关,主要收入=商业交易规模*交易服务费率+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规模*手续费率+商家服务费。2019年,公司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519.05亿元,同比增长17.00%,受益于线上及线下使用数字支付服务的用户数量和商家数量持续增长,用户活跃度及交易规模进一步提升,以及跨境支付交易业务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0H末,支付宝月度活跃用户已达7.11亿,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主要来自技术服务费,收入增长受益于平台促成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业务规模扩张:

微贷科技平台:收入=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利率*技术服务费率

2020H公司微贷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59.48%至285.86亿元,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单个用户、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提高和信贷用户数量增长。截至2020H末,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为21536亿元,同比增长54.52%。

理财科技平台:收入=资产管理规模*技术服务费率

2020H公司理财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56.25%至112.83亿元,截至2020H末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40986亿元,同比增长35.88%,驱动因素主要为“大理财”业务规模的增长,其次是余额宝规模的增长。其中,“大理财”的业务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用户数量增长以及单个用户平均余额水平提高,余额宝的业务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用户数量增长。

保险科技平台:收入=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收取的保费*技术服务费率+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的分摊金额*技术服务费率

2020H公司保险科技平台收入同比增长47.26%至61.04亿元,保费及分摊金额增长至286亿元,主要来自于寿险和健康险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保费及分摊金额增速98.61%高于保险科技平台收入,主要系第三方合作伙伴保险机构的保费贡献提高。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普惠生态系统搭建基础。公司覆盖人工智能、 风险管理、安全、区块链等多项核心技术,持续加大技术及研发投入力度,2017-2019年及2020H公司研发费用率高达7.32%、8.05%、8.79%、7.89%,处于较高水平。本次IPO募集资金也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产品和技术创新,为长期战略发展夯实技术基础。

1.5. 竞争优势

1.5.1. 一体化生态系统网络效应显著,降低获客成本

支付宝依托流量优势,结合多元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提升用户粘性。在蚂蚁的生态系统中,支付宝联通支付、金融、生活服务布局多元业态,提高了用户活跃度,积淀优质客户洞察,从而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接入端口,降低了平均获客成本,产生明显的网络效应。截至2020年6月末支付宝平台月度活跃用户已达7.11亿,月度活跃商家超8000万,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线上支付服务,促成了庞大的交易规模,截至2020年6月,平台的内地总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

1.5.2. 受益于阿里协同效应,广覆盖信息优势积累沉淀

阿里电商平台引流客户资源,与支付宝系统相辅相成。淘宝和天猫作为阿里巴巴旗下最主要的电商平台,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2012-2020年合计GMV从6630亿元增长至65890亿元。支付宝“植根于淘宝”,长足发展受益于阿里电商平台的资源引流,阿里电商的发展依靠高质量的数字支付和数字金融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淘宝APP和支付宝钱包APP活跃用户数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截至2020年6月末分别达到7.83亿人、7.45亿人。

依托阿里多元化业务生态,积淀客户洞察反哺金融服务。阿里巴巴集团业务覆盖广泛,集团依托阿里业态可优化数字支付服务并连接其他服务,完善自身场景布局。同时,集团可从阿里融合线上线下的应用场景中获得大量客户洞察,连同自身技术服务为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提供产品服务的底层支持。

借鉴阿里股权激励制度,维持长远发展。与阿里巴巴集团类似,蚂蚁集团制定多项股权激励计划,公司的员工、顾问和董事授予限制性股份单位或期权以获得公司的普通股。此外,阿里巴巴集团向蚂蚁集团及其子公司的部分员工授予了对应股份的限制性股份单位及期权,有效地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利于维持集团长远发展。

阿里研发支出逐年增长,为蚂蚁集团巩固技术优势提供坚强后盾。2020年,阿里研发支出高达60.8亿美元,同比增长9.35%,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8.45%,这一比例自2012年以来均超过8%。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阿里构筑技术护城河的保障,也为蚂蚁集团提供了技术后盾。

1.5.3. 技术优势构筑护城河

领先技术基础设施能力积累,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集团依托蚂蚁阿里云的领先技术能力积累,完善技术基础设施,得以保障大规模的高性能处理能力和高质量、差异化的用户服务,2019年双十一期间公司峰值支付交易处理速度达到每秒45.9万笔。同时公司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风险管理、安全等领域的开发力度,持续迭代更新技术能力,集团的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64%。

高质量客户洞察+自有算法打造智能商业决策体系。基于阿里商业系统的多元场景,公司获得了高质量且差异化的客户洞察,并通过成熟、实时的自有算法建设智能商业决策体系,将支付资损率水平维持在业内最低之列。

“BASIC”技术提供基础支撑。蚂蚁集团以BASIC的五项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延伸三大能力,支撑多元业务场景。

1.5.4. 深厚行业积累优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共赢

深耕数字金融服务市场,创新迭代发展。蚂蚁集团在数字金融领域有深厚的经验积累,在数字支付网络安全、网络信贷分析与贷后监控、线上理财产品设计与风险管理、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核保和理赔等都具备领先专业知识,并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普惠金融发展,铸就了市场领先地位。

技术+平台助力金融机构业务,互利合作提升用户粘性。集团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支持与支付宝平台入口,帮助金融机构触达客户、控制风险,同时利用合作伙伴的产品优势与服务设计完善了自身金融体系,提高用户粘性。公司已在信贷领域、理财领域、保险领域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数字支付、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已与超过2000家金融机构达成合作。

蚂蚁集团战略之一:构建数字支付体系,打造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2. 数字支付:支付入口引流,完善场景生态

2.1. 市场情况:行业规模持续增长,监管下风险收益并存

2.1.1. 行业规模:第三方支付产业近年增速放缓,预计未来保持稳健增速

根据人民银行定义,第三方支付运营机构是指办理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其中移动支付占据主要支付份额( 2019年占 90%的总市场规模)。我国第三方支付起源于支付宝,后衍生出财付通、壹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前期大幅增长,移动支付驱动效应显著。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由9万亿元增长至250万亿元,CAGR高达73%,其中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驱动第三方支付实现大幅增长,2013-2019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由1万亿元增长至226万亿元,CAGR达146.8%,并在2014年总额实现同比+392%,带动总体支付金额实现+168%的高速增长。

受限于市场饱和与监管政策,第三方支付增速放缓。近年来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速放缓,2019年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规模增速分别降至20%、19%,预计未来总额增长率将保持平稳。增速放缓原因:1)市场渗透趋于饱和。从消费市场渗透率来看,2019年第三季度移动支付在手机用户的渗透率(3个月内使用的比例)为96.9%,市场渗透率趋于饱和,且2019年手机上网用户增速维持在+1%左右,限制第三方支付规模扩张;从商户渗透率来看,支付宝、财付通覆盖超过8000万、5000万商家,远超过私营企业数与联网POS数,市场渗透趋于饱和。2)支付上限受监管限制。监管下第三方支付无法进行大笔金额交易,如支付宝的用户余额支付额度上限为20万元,且银行设置的支付宝单日交易额度一般低于5万元。

第三方支付仍具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保持平稳发展:1)2013-2019年第三方支付在非现金支付市场中的占比从1%提升至7%,而2019年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金额达3779万亿元。第三方支付预计能继续从银行卡和非现金支付处获得市场份额,大额非消费性付款(信用转账等)或将成为潜在市场;2)目前第三方支付费率较低,未来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将助推产业规模保持增长。第三方支付费用率低于传统银行卡,如工商银行线下转账1-5万费率为0.03%-0.15%,而支付宝可对个人业务无线端提供2万元的免费额度,超出后的费率为0.1%;

3)中小商户支付市场有较大发展潜力,第三方支付积极抢占份额。个体工商户是我国主要的市场主体,发展快速,2019年全国约有8261万户,2016-2019年CAGR达11.68%,商户面临数字化转型需求,支付市场空间较大,第三方支付为其推出免收取手续费和提现费的“收钱码”服务与增值服务,广泛覆盖商户积累流量,抢占中小商户市场份额;

4) 数字金融支付市场预计有蓬勃的发展空间。数字金融支付指主要通过电子钱包在线上购买理财及保险产品、偿还贷款等,受益于线上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2017-2019 年金融支付交易规模 CAGR 为 15.52%, 2019 年规模达 37 万亿元, 预计在2019-2025 年的 CAGR 达 25.0%。

2.1.2. 行业监管:谨慎中带有包容,合规为产业发展首要之中

行业监管政策灵活、开放、协调,态势谨慎与包容兼容。监管部门自2011年持续关注第三方移动支付产业,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领域控制防范风险,同时注重监管政策的协调与灵活性,保证支付产业市场的合理活力。一方面以备付金监管为监管重点,2020年央行强化集中备付金监管,同时重启备付金付息,减小支付机构压力,一方面注重引导行业合规健康发展,2019年9月央行正式启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打通支付壁垒,2020年1月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刷脸支付自律规范,防范支付风险。

监管之下支付业务风险收益并存,公司依托产业政策支持红利。监管政策近年重点关注备付金留存、刷脸支付技术、条码交易等涉及数据安全、资金安全层面,支付宝作为支付机构巨头已在其它金融领域铺设业务,可灵活应对政策调整业务布局,总体受影响不大,持续推动合规化建设。且国家近年扶持数字支付业务发展,支付宝业务受益于产业政策正向效应。

2.2. 商业模式:优化数字支付功能,积累丰富用户洞察

2.2.1. 提供数字支付服务,支持多种交易方式

蚂蚁集团为消费者提供数字支付服务,推出全面数字钱包解决方案。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支付服务商,公司依托支付宝平台支持各类线上线下支付场景,涵盖多种数字支付功能,在消费者和商家之前搭建桥梁。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公司的平台处理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

用户可自由选取资金来源,支持多种收款方式。针对大部分支付场景,用户可从电子钱包账户余额、借记卡和信用卡账户、余额宝及花呗这五类资金来源中任选一种进行支付,使用快捷高效,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商家主要有四种收款方式,包括:1)通过支付码或者收钱码;2)支付宝APP内支付;3)网页支付;4)配备公司物联网技术的智能POS机终端。

数字支付广覆盖场景生态,加深用户行为洞察。蚂蚁集团不断扩展支付平台商家规模、延伸数字生活服务,将支付宝从最初仅植根于淘宝的支付工具,打造成现已覆盖购物娱乐、出行交通、教育医疗、本地生活等为一体的强大场景生态。公司数字支付业务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便利,反过来也提升了支付宝的用户活跃度,促进了平台交易量的增长。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公司的用户中超过60%通过支付宝APP获得生活服务。

加强全场景渗透广度和深度,构建社交属性,增强用户黏度。与微信支付相比,支付宝社交属性较弱,对此支付宝积极探索支付业务的多元应用场景,以适应用户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粘性。通过引入亲情账户、生活服务号、蚂蚁森林、红包补贴等功能,增加社交元素,将优质存量客户导流至生活服务,向全场景支付服务体系转型。

2.2.2. 助力数字商家服务,打造闭环产业链

通过支付宝APP、庞大的中心化流量及卓越的客户洞察,公司使商家能够触达并获取更多的客户,同时提升消费者活跃度。通过多样的营销工具及策略,对商家提供助力,包括小程序、会员计划及帮助组织营销活动等。从具体作用方式上来看,支付宝通过发挥连接与赋能功能,凭C端理解助推B端数字化服务升级,打造闭环产业链:

1)开放loT平台,提供商户定制“支付+”方案解决产业痛点,加速商户数字化升级转型。支付宝以支付业务为基础,打造loT开放平台,为不同行业商户提供定制方案解决方案和数字化升级服务,满足商户在基础支付服务以外的获客、物流、用户管理、融资等需求。

2)提供丰富的经营工具,赋能商户提升差异化竞争力。支付宝为商户提供集成刷脸支付、智能设备、小程序一体的全套自运营工具,同时开放中心化频道流量和特色差异化能力,助力B端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加商户收益。

3)以支付为支点,打造多元场景闭环产业链。支付宝立足B端企业需求,以支付和场景为基础,与征信、信贷等机构合作,连接多个业务场景,打通商户上下游链条,赋能供应管理系统。依托丰富客户数据,不断完善风控模型和产品服务流程,打造闭环产业链、提升运营效率。

2.2.3. 发展战略:以支付宝为核心,拓展数字金融“点线面”布局

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基于广泛的用户覆盖,公司向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提供数字金融技术支持、客户触达及风险管理方案,助力其提供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信贷、理财及保险服务。数字支付是蚂蚁集团最核心、最基础的业务,构成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点线面”布局的支点:

1)“点”:支付宝是中国互联网支付和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先者;

2)“线”:作为重要流量入口,支付宝起到数据沉淀和业务引流的作用,深度挖掘长尾用户、积极拓展应用场景;

3)“面”:支付宝端口积累的海量行为数据为蚂蚁集团各业务提供底层建设支持,有助于搭建数字支付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形成多元化数字金融体系。

发挥支付的连接职能与流量优势,打造互联网金融自循环结构基础,构建一站式综合数字金融体系。支付宝积累的流量与行为数据利于互联网金融定位、分类、服务客户,开展精准营销与风险控制,同时有助于加深用户理解、以吸引新的用户群,形成金融自循环结构。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万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0.42万亿元,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90家保险机构合作开展业务。

2.3. 盈利模式:“个人+商家”双向开展业务,开拓商业服务费增量

蚂蚁集团通过支付宝平台,向广大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综合数字支付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完成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6,219亿元。2020年1-6月公司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实现收入260.11亿元,同比增长13.12%;此外2020年上半年公司开始全面推广商家服务并获取一定收入。根据阿里巴巴2020财政年度报告披露,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个月期间,阿里集团在中国零售市场约70%的GMV通过支付宝的支付处理和担保交易服务结算;阿里旗下电商平台淘宝和天猫GMV合计达到6.59万亿元,阿里集团向蚂蚁集团及其关联方共支付87.23亿元服务费,费率约为0.13%。从近几年测算的支付处理和担保交易服务费率来看,基本都维持在0.13%-0.16%之间。

从收入模式来看,数字支付服务主要来自:1)在国内商业交易场景里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2)就跨境商业交易收取交易服务费;3)就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收取费用;4)从商家服务取得一定收入,公司预期商家服务收入未来会继续增长。

2.3.1. 国内商业交易服务费

目前支付宝的支付业务布局广泛,已涵盖网上购物、零售超市、餐饮、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生活娱乐、校园服务等多个场景。针对网上购物,支付宝为商家提供线上第三方支付服务,同时积极拓展线下支付业务,加速商家线下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根据接入方式的不同,可将线上第三方支付分为电脑网站支付、手机网站支付、APP支付三种,服务费率在0.6%-1.2%之间;而线下支付主要有当面付和收钱码两种支付方式。随着科技不断改进,支付宝还推出了“刷脸付”等刷脸鉴权技术产品,但不额外单独收取费用,其费率按签约的支付产品(如当面付)进行收取。

2.3.2. 跨境商业交易服务费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显著增加,境外旅游消费规模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蚂蚁集团积极开展全球化布局,通过与收单机构、本地电子钱包、银行和ISV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全球收、全球付、全球汇”服务,并收取一定交易服务费。截至2020年3月,全球已有56个国家及地区商户可受理支付宝线下支付业务,12个月期间蚂蚁集团及其全球九个本地电子钱包合作伙伴所服务的全球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约13亿。

消费者:公司帮助支付宝用户在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在线购买商品和服务,同时提供便利的跨境服务、支持线下支付。

商家:公司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线上及线下商家提供便捷的一体化支付解决方案和数字营销工具。在线上,公司为包括全球速卖通及Lazada在内的阿里巴巴国际零售市场提供数字支付服务。在线下,海外商家可通过支付宝APP,在游客出游前后向其推荐商品或服务,提升客户参与度。

国际合作伙伴:公司已与亚洲、欧洲及非洲的本地电子钱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分享公司领先的支付技术及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同时与收单机构、银行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以拓展公司海外业务的覆盖度。

2.3.3. 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手续费

对个人用户而言,支付宝里的绝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比如手机转账到支付宝账户、红包支付、网络购物支付、扫码支付、水电燃气费等生活缴费、交通罚款缴纳等。除了电脑端转账到支付宝账户收费外,其他收费项目也仅限于将资金转到“银行卡”的3类交易:转账到银行卡、提现到银行卡、信用卡还款。在收费标准上,手续费率均为0.1%,同时给予了部分业务一定的免费额度。

2.3.4. 商家服务费

蚂蚁集团通过多样的营销工具及策略对商家提供助力,如小程序、会员计划及帮助组织营销活动等,使商家能够触达并获取更多的客户、提升消费者活跃度。公司通过提供商家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与商家达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预期商家服务收入未来会继续增长。

小程序及会员计划:将商家与数亿活跃使用支付宝小程序的用户相连接。例如,2018年,星巴克在支付宝APP内上线小程序并开启会员计划,大量支付宝用户注册成为星巴克会员并通过小程序下单,提升了消费者触达。

组织营销活动:使线下商家精准触达更多客户群体,获得增量收入。2020年7月,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一同推出“717生活狂欢节”,帮助商家发放电子消费券,举办了面向中国线下大小商家的全国性营销活动,最终共有约700万商家参与了这次活动。

信用服务产品——芝麻分: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公司的合作商家可以通过查询消费者的芝麻分来评估用户信用度。

2.3.5. 备付金利息收入

客户备付金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根据监管规定,支付机构应将其交存至专用存款账户。目前,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相关政策有所调整,从不计息改成三年内央行按0.35%年利率按季结息,其中10%用作行业保障金。截至2020年7月末,非金融机构备付金存款(即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款)达1.59万亿元,环比增长1.41%,实现了自2020年3月以来的连续四次环比增长。按目前第三方支付整体备付金规模来计算,其中90%都属于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头部机构。

2.4. 市场竞争: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和财付通占绝对优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大幅增长,2019年达到204.87万亿元,同比增速19.98%,而传统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在2018年后有所下滑。

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支付宝、财付通、京东支付、银联支付、快钱等。从2019年第四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份额为29.22%,市场排名第一,其次为银联商务,占比27.18%,而腾讯金融依托财付通平台获得13.37%的市场份额,其他多种互联网支付方式瓜分市场。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来看,支付宝和腾讯金融两大巨头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呈“双寡头”市场竞争格局,其中支付宝占比54.93%,腾讯金融占比38.98%。第三方支付中两家头部机构各具优势,支付宝通过消费场景向用户渗透,进而推广线上金融产品,提升客户使用频率和黏性,而腾讯金融借助微信社交优势,转换用户流量,提高支付交易规模。

支付宝活跃规模扩张增速高于行业水平,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支付宝在移动支付竞争领域处于绝对优势,而互联网支付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各大机构割据,但支付宝仍具有较大的相对竞争优势。同时支付宝也保持较高的活跃规模增长水平,月活跃规模增速高于行业水平,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增速逐步放缓,业内流量获取与竞争也日趋激烈。

得益于社交支付的高频优势,财付通日均交易笔数远超支付宝。2019年,支付宝日均交易笔数6.296亿笔,财付通达到15.090亿笔,约为支付宝日均交易笔数的2.4倍,主要系财付通依托微信平台的社交优势。相较于通联支付等其他支付平台,支付宝和财付通在交易笔数上具有绝对优势,数量级差距悬殊。

支付宝植根于阿里系电商平台,财付通受益于腾讯系社交平台。对比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业务情况,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大于财付通,但财付通依托微信、QQ等腾讯系社交平台,在交易笔数上遥遥领先,具有便捷性这一明显优势。在场景布局上,由于支付宝植根于阿里系电商平台,背靠淘宝和天猫两大电商巨头,在线上第三方支付业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这是财付通目前无法跨越的优势。

在费率方面,支付宝对于商家支付业务根据不同支付方式来进行划分,而财付通根据商户类目进行划分,并对教育、医疗、公共事业等行业有所优惠;对于个人业务手续费,两者费率差异不大,但支付宝的转账提现免费额度相对更高。

3.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

蚂蚁集团拥有中国领先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三大平台,致力于满足客户全方位的信贷、理财及保险需求,以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在公司平台上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数字金融服务的用户达7.29亿。以2015年加入支付宝的用户为例,这些用户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的年度数字金融服务规模较2015年上涨了10倍以上。

3.1. 微贷科技平台:促进消费信贷,服务普惠金融

3.1.1. 战略模式:“To C + To B”双向开展融资业务

蚂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科技服务商,以满足长尾市场消费者及小微经营者的信贷需求为目标,服务包括创新产品的开发、客户触达、智能商业决策与动态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经与约100家银行合作伙伴合作,旗下的花呗和借呗已成为居民广泛使用的消费信贷产品。截至 2020 年 6月末,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 17320 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 4217亿元,为约 5 亿用户、超过 2000 万小微经营者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公司平台促成的贷款主要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独立发放,截至 2020 年6 月 30 日, 公司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 98%。

3.1.1.1. To C端:花呗借呗推动消费信贷浪潮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增速,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16万亿元,2001-2019年名义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8%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同比增速也保持6%以上。

消费信贷市场预计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刺激消费,居民消费理念发生转变,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也快速发展。我国消费信贷主要包含信用卡、分期及其他无担保的信用产品(不含个人经营贷款、汽车贷款及房贷),市场规模预计从 2019 年的 13 万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24 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1.4%;受益于数据技术广泛应用,在线消费信贷行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其规模在 2019 年达6万亿元,预计在 2025 年达19万亿元,2019-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

在消费品零售业务以及电商平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应运而生。2014年12月蚂蚁花呗上线,花呗是中国第一批为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所提供的数字化无抵押循环消费信贷产品,公司基于客户洞察和信用评估模型进行信用额度的评估,符合条件的支付宝用户在购买商品时即可使用其花呗信用额度。截至 2020 年 6 月 30日止 12 个月期间,花呗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花呗用户的平均余额约为 2000 元。

相比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开通门槛更高,使用场景丰富。借呗是一个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供公司平台上积淀了一定信用记录的花呗用户进行较大额消费时使用。借呗还款期限最长为12个月,支持随借随还,按日计息。一般而言,借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前还款,并通常无罚息。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止 12 个月期间,借呗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

蚂蚁花呗应用场景广阔,现已形成“线上+线下”场景布局,在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其他线上平台、线下超市及便利店等均有所覆盖。

3.1.1.2. To B端:网商银行促进企业融资,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其信贷需求未被全部满足,市场空间较大,预计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两位数。2019年单笔金额低于50万元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6万亿元,预计在2025年达到26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7.2%;单笔金额低于50 万的在线小微经营者信贷在 2019 年余额规模达到 2 万亿元,预计在2025年达到16万亿元。

蚂蚁集团入股并主导成立了国内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浙江网商银行。网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纯互联网运营,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基于金融云计算平台,网商银行拥有处理高并发金融交易、海量大数据和弹性扩容的能力,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给更多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

网商银行始终坚守“普惠金融、服务小微、服务三农”的发展定位,向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经营性贷款的小微客户发放“金额小、期限短”的纯信用小额贷款及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支持农户生产经营。

网商银行主要贷款产品包括网商贷、旺农贷、组合贷等,网商贷致力于服务小微企业、创业者,分为阿里信用贷、网商贷(国际站专享)、淘宝/天猫信用贷、速卖通四种;旺农贷是服务于广大乡镇农村地区用户的纯信用互联网贷款产品,分为种养殖贷款和(极速)经营性贷款,在申请贷款时,需要通过村淘合伙人提出申请。截至2019年末,网商银行历史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客户2087万户,同比去年增长70%,成为全球服务小微最多的银行,户均余额3.1万元。

3.1.2. 盈利模式:消费金融收入来源多样,网商银行净息差排名领先

微贷科技平台上公司按照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相应获得利息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收入与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相关。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平台促成信贷余额为21536亿元,2020 年 1-6 月,平台收入同比增长 59.48%至 285.86 亿元。

3.1.2.1. 消费金融市场呈三足鼎立竞争格局

消费信贷产品可从场景、资金、风控三个维度来看。场景主要负责挖掘潜在客户、起到引流的作用。资金是决定消费信贷产品规模的重要因素。风控系统通过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降低风险。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基本呈三足鼎立竞争格局,银行系、电商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产品在场景、资金、风控方面各有优势,不断争夺抢占市场。

银行系

由于银行资金实力强劲、成本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以银行消费信贷产品为主,主要包括信用卡、消费贷款等。银行信用卡业务为消费金融主力军,截至2020年3月,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49亿张,环比增长0.40%,人均持卡量已达到0.53张,2019年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为17.37万亿元。国有大行的信用卡规模占据优势,截至2019年底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行六家各自的累计发卡量过亿。

银行可以通过其原有客户资源为消费金融业务引流,但门槛相对较高。关于风控,银行主要依托央行征信系统、自身客户信用记录等,同时也与一些征信机构达成合作,但其对长尾客户的信用数据仍比较缺乏。

电商系

电商系消费金融主要依托自有电商平台,为长尾用户提供分期购物及小额消费贷款服务,其广泛的消费场景是明显区别于银行系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基于电商平台的用户消费、交易、浏览数据,构建出强大的大数据征信系统,与央行征信数据相互补充,能够有效控制违约风险。在资金方面,虽然不具备银行系强劲的资金实力和低成本,但电商系可以通过发行ABS来补充资金来源。

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是目前最主要的两种电商系消费信贷产品,两者在商业模式、审核授信等多个方面都大致相同。对比来看,京东白条在分期手续费率和白条账单逾期费率上都明显低于蚂蚁花呗,用户使用京东白条所需支付的费用更低。但从新增客户引流上来看,2019年末支付宝钱包APP活跃用户数达到6.96亿人,远大于京东金融活跃用户数,先发优势明显,同时可提供更多的用户信用数据来完善蚂蚁集团的征信系统。在场景方面,京东白条的使用局限于京东商城、京东金融以及少部分外部商家,而蚂蚁花呗依托阿里集团旗下淘宝、天猫电商平台、其他第三方合作平台以及线下消费支付,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布局,核心竞争力突出。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起步较晚,2009年开始才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四地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与商业银行相比,专业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等独特优势;但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较大。在获客方面,消费金融公司不具备银行系或电商系的客户资源,场景化布局上较电商系尚有较大差距。

截至2019年末,我国共有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其中大部分都有商业银行股东背景。在地域分布上,大多数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从2019H1末总资产数据来看,仅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超过100亿元,其中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达到1070亿元,但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体量较小,行业内分化明显。

3.1.2.2. 蚂蚁花呗/借呗:资金去向高收益,资金来源控成本

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大部分来自公司的银行合作伙伴,此外公司通过旗下小贷公司蚂蚁小微和蚂蚁小贷来发放一小部分贷款。2019年,蚂蚁小贷实现营业收入30.53亿元,净利润15.79亿元;蚂蚁商诚小贷实现营业总收入24.4亿元,净利润11.97亿元。从收入结构来看,2019年蚂蚁小贷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达到73.37%,蚂蚁商诚小贷利息收入占比63.48%。

蚂蚁花呗支持多种还款方式

蚂蚁花呗还款服务主要分为分期还款服务和最低还款服务两大类,分期还款是指对于账单或交易金额进行分期;最低还款提供给用户仅还款最低账单金额的服务,用户在最后还款日仅需还清最低还款额,剩余款项从还款日的次日开始计息,日利率0.05%,并记入下月账单。根据分期使用节点的不同,可将分期还款服务进一步分为:

(1)账单分期

将当月新增的提示待还的账单金额,进行全部或者部分金额的分期偿还,根据分期期数支付相应的分期手续费。账单分期后,从下个月开始,需在后续的每个最后还款日前(含)按时归还相应本金和手续费,直到该笔账单分期完全还清为止。

(2)交易分期

对已入账但未出账的花呗账单金额,可以办理交易分期(需剔除账单中已办理花呗分期、退款和提前还款的部分),根据分期期数支付相应的分期手续费。办理交易分期后,从下一个还款日开始,每月按时归还相应本金和手续费,直到该笔交易分期完全还清为止。

(3)花呗分期

在使用花呗消费交易时,可在交易页面上选择一定的期数对交易资金进行分期还款,根据分期期数支付相应的分期手续费。每笔分期待还资金将计入相应的账单中,需在每月出账后根据提示归还相应本金和手续费。

从计价上来说,对于分期还款服务,不同分期期数对应不同手续费率,折算为年化利率后基本在13.5%-16.0%之间。对于最低还款服务,日利率0.05%,折算为年化利率后为18.25%。若未按时还款,将按0.05%的逾期费率收取一定逾期罚息,即“逾期费用=逾期金额*0.05%*逾期天数”。

资产证券化降低互联网企业资金成本

发行花呗ABS、借呗ABS是补充蚂蚁集团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还有助于公司服务更多用户、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金融体验。2016年8月,蚂蚁花呗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项目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了上交所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ABS,这一事件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截至2020年7月24日,原始权益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共发行536只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4181亿元;原始权益人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共发行377只资产支持证券,累计发行规模2641.41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中,由公司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进行实际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8%。

从2020年花呗ABS、借呗ABS发行情况来看,发行期限普遍较短,均在1-3年范围内,当期票面利率大部分维持在3.3%-3.85%之间,有效控制了资金成本。其中,以蚂蚁小贷为原始权益人的花呗ABS共发行27只,发行规模达到150亿元;以蚂蚁商诚小贷为原始权益人的借呗ABS仅发行3只,发行规模为10亿元。

风控技术控制信贷资产质量

蚂蚁集团不以提供自有资金且承担信用风险作为微贷科技平台业务的主要开展方式。然而公司拥有较强的风险分析和管理、贷后监测能力,平台促成的贷款的资产质量较高,由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资产质量良好。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在2017-2019年的历史批次 M1+逾期率皆小于 0.5%。

3.1.2.3. 网商银行:净息差行业领先,深入服务“小微+三农”用户

网商银行坚守差异化的小微发展定位,通过持续加强业务创新,各项业务快速稳健发展。截至2019年末,网商银行总资产1395.53亿元,净资产105.18亿元,年末资本充足率16.4%,生息资产1371.52亿元,占总资产的98.28%。网商银行信用风险状况总体可控,2019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31%。从收入结构来看,2019年利息净收入为51.97亿元,同比增长12.42%,占营业收入的78.41%。

2019年网商银行净息差为4.51%,与微众银行及其他上市银行相比排名第一。网商银行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网商银行信贷产品来看,以网商贷和旺农贷为例,网商贷日利率一般在0.016%-0.0475%左右,无提前还款手续费,而旺农贷日利率一般在0.016%-0.047%左右,将收取提前还款金额1%的手续费。若逾期还款,网商贷和旺农贷都将按照“逾期账单金额(逾期本金加利息)*利率*1.5*逾期天数(不计算当天)”收取罚息。

网商银行独立执行信贷风险评估,并基于集团的客户洞察和技术能力,开发了一套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有效控制了小微经营者的信贷资产质量,2017-2019 年其历史批次 M1+逾期率皆小于 0.7%。

3.2. 理财科技平台:建设开放理财平台,大力发展基金销售

3.2.1. 财富管理行情:线上理财需求旺盛,供给端标准化提高

3.2.1.1. 居民可投资资产快速增长,各类理财需求旺盛

近年来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呈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至2025年间,中国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预计以7.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5 年将达到 67 万亿元;其中,我国居民可投资收入从2017年的13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0万亿元,并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287万亿元。此外,2019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中现金及存款投资占比达58%,远高于美国的12%,我国理财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居民理财活跃用户增速快且理财选择多样化,细分领域增长潜力大。根据questmobile统计,截至2019年9月我国综合理财业务总活跃用户数达4919万人,同比上升6%,人均打开理财APP数量为2个,市场交易活跃。在投资结构方面,共计61%的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定期投资、定期存款、股票类资产、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共同基金,占比分别为29%、16%、11%、3%及2%;据奥纬咨询研究,上述五类理财产品的合计资产规模将在未来5年中以13.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提升。

3.2.1.2. 线上理财产品发展迅速,产品标准化程度高

在需求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及用户投资风格的不断转化,线上理财产品的规模呈快速发展趋势。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巨大, 2019 年共计有 8.77 亿的互联网用户,并预计 2025 年可增长至 11 亿;2019 年中国通过在线渠道销售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 21 万亿元,预计在 2025 年可达到 6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21.6%,线上理财前景广阔。

在供给方面,基金数量逐年增加,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截至2020年6月末,公募基金净值16.9万亿,基金净值较2015年末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别复合增长13%、39%、17%、4%;2020上半年基金净值增长了14%,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别增长了6%、13%、18%、41%。

3.2.2. 战略模式:以余额宝、余利宝为主体的多元理财产品匹配平台

3.2.2.1. To C端:以余额宝为重点的各类普惠理财产品

以自有支付体系为支撑,蚂蚁集团于2013年推出普惠货币基金理财产品“余额宝”,并携手诸多机构引入各类理财产品,逐步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面向消费者的线上理财平台。

1) 平衡收益及流动性的自有理财产品,特点符合市场需求。余额宝为蚂蚁集团子公司天弘基金管理公司所推出的一款面向个人用户的低门槛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将理财体系与旗下支付体系相连接,余额宝资金不仅可以按日获得收益,随时被用于在生活中各类场景进行消费,还具备实时赎回功能。余额宝重新定义了数字理财服务的标准:简单、方便、低门槛、透明、随时随地,具备。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19年有49%的理财者偏好货币基金理财方式,在资产配置偏好中排名第一位;在投资期限方面,将近87%的理财者偏好一年内的投资周期,并有15.6%的投资者偏好“T+0”投资方式;在投资金额方面,有超过半数的投资者理财金额在10000元以下。

2) 客户来源可靠稳定,潜在客户转化率高。截止至2020年8月,支付宝APP年度活跃用户超10亿,数字金融月活跃用户7.11亿,而提供同类服务的京东金融2019年月活跃用户仅3225万,蚂蚁集团自有客户群体在市场上呈绝对优势;在中国人均可投资收入快速提升环境下,,蚂蚁理财平台可提供不同的风险及收益属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理财需求。此外,据蚂蚁集团投资者日数据,2019年支付宝活跃用户中每10位用户中便有4位用户使用蚂蚁集团所有类别的服务,该类别近三年呈快速提升趋势,预计理财业务的市场亦会随之扩大。

3)平台合作机构众多,产品标准化程度高。截止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累计与2000多金融机构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约有170家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涵盖证券、基金、股票及保险;在蚂蚁集团“财富号”功能的推广下,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向客户提供近6000多种产品,累计管理资产总额达40986亿元。公司平台可便捷地获得投资者教育、产品透明度及风险评估工具,为用户提供广泛的投资产品选择,这些产品投资门槛低、易于理解,并可通过公司的人工智能选择引擎进行有效匹配,极大地提升了线上理财需求。截至 2020 年 6 月,已有超过 5 亿用户通过蚂蚁集团的理财科技服务平台进行投资。

4)产品智能化匹配,平台科技水平高。蚂蚁平台借助自身的人工智能服务及风险评估模型自动为客户匹配合适的线上理财产品,在满足客户理财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平台的运营成本。“帮你投”是蚂蚁集团于2020年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定制化投资产品,能在6000多只公募基金中快速寻找优化投资组合推荐给理财需求者,并以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该产品成功实现了将面向高净值客户的定制化财富管理解决方案低成本地应用于广大消费者群体,上线100天已获得22亿元的投资额。

3.2.2.2. To B端:以余利宝助力小微经营者发展

蚂蚁集团通过子公司天弘基金及与其他第三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向小微经营者推出了一站式现金管理服务产品“余利宝”,为小微经营者提供现金理财服务。最初余利宝只对接天弘云商宝货币基金,2018年10月后余利宝逐步进行升级,升级后可购买多只货币基金。余利宝对应的货币基金销售服务由网商银行提供,只有开通网商银行账户才能购买。

余利宝的投资门槛低、可实现实时投资与赎回、免费转账和快速存取,具有高流动性。目前余利宝企业账户最大申购限额是5000万,余利宝个人账户最大申购限额是1000万。

3.2.3. 盈利模式:自营业务+开放理财平台双渠道盈利

蚂蚁集团理财业务收入来源主要是向理财机构按促成的资产规模收取平台渠道费用及技术服务费用。2020年,蚂蚁集团理财科技平台半年度营业收入为112.83亿元,同比增长56.25%;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其理财科技平台营业收入分别为104.9亿,138.82亿及169.52亿,年均复合增速为27.1%,规模扩张明显。

3.2.3.1. 自营业务:资产管理及服务费

根据天弘基金运作细则,用户在余额宝、余利宝上认购、申购及赎回基金均不需要缴纳任何的费用,仅需要向基金管理者缴纳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及销售服务费在内的日常费用。在收费标准上,管理费率为0.3%,托管费率为0.08%,销售服务费率为0.25%,高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

3.2.3.2. 开放平台:技术服务费及渠道费

公司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大理财”业务规模的增长,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理财科技平台12个月内促成的资产规模为40986亿元。“大理财”业务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用户数量和单个用户平均余额水平增长。公司向合作伙伴收取技术服务费用,而这类基金的技术服务费率更高。

3.2.4. 基金子公司:积极布局资产管理业务,大力拓展基金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蚂蚁集团也通过投资基金公司来加快布局资产管理业务。2015年2月,天弘基金完成增资扩股的相关工商变更登记,蚂蚁集团成功入主天弘基金,持股比例51%。2015年4月,恒生电子同意子公司数米公司(后更名为: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控股股东,蚂蚁集团出资1.99亿元获得数米公司增资后60.8%的股权。天弘基金是资产管理端,而数米公司是财富管理销售端,蚂蚁集团通过收购把最重要的两个端口打通,相比传统银行渠道会更有优势。

目前,蚂蚁集团持有天弘基金51%股份,对蚂蚁基金销售直接持股68.83%,并通过全资子公司杭州蚂蚁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7.07%。天弘基金和蚂蚁基金销售均在蚂蚁集团并表范围内,影响集团整体经营业绩。

3.2.4.1. 天弘基金:资产管理端

天弘基金成立于2004年11月8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13年,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是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得益于余额宝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天弘基金在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排名中从五十名外迅速升至中国国内第一(2012年排名第五十,2014年排名第一)。

截至2020年6月30日,天弘基金管理规模1.43万亿元,基金数量74只,是我国目前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天弘基金管理的基金类型分为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型和QDII,其中以货币市场型为主体,规模占比始终维持在90%以上。

天弘基金业绩凭借余额宝大幅增长,2014年营业收入是2013年的10倍,归母净利润甚至将近58倍。在货币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的情况下,2019年天弘基金仍实现营业收入72.40亿元,归母净利润22.14亿元,行业排名第一。

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

余额宝推出初期,蚂蚁集团通过持牌子公司天弘基金管理余额宝产品。随着余额宝规模扩大,蚂蚁集团在2018年5月开始引入第三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在余额宝品牌下提供除天弘余额宝以外的其他货币市场基金产品。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已与24家第三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余额宝品牌下的货币市场基金合作,余额宝平台上共接入29只货币市场基金。

目前,天弘余额宝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单只货币基金,用户数量超过6亿,截至2020年6月30日基金规模达到1.22万亿元。对比天弘余额宝和理财通平台上华夏财富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天弘余额宝收益率相对更低,2020年8月天弘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维持在1.40%-1.50%之间,而华夏财富宝基本在1.55%-1.70%之间。

3.2.4.2. 蚂蚁基金销售:财富管理销售端

数米公司于2007年8月6日在杭州成立,主要为基民、基金公司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理财资讯等服务。数米公司旗下数米基金网始创于2006年,是国内首批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基金垂直网站,也是首批获得证监会颁发资格的独立基金销售机构。2016年8月数米公司正式改名蚂蚁(杭州)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基于支付宝、余额宝平台,蚂蚁集团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技术服务支持,而蚂蚁基金销售在基金销售渠道和专业经验方面具有优势,两者结合后有助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协同作用明显。2019年,蚂蚁基金销售实现营业总收入18.81亿元,同比增长33.98%,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增速72.99%。

3.3. 保险科技平台:多业务协同赋能,助力创新保险产品

目前,蚂蚁集团旗下拥有支付、银行、基金、保险、小额贷款等多个金融牌照,同时依托自身在客户引流、消费场景布局、信用数据等方面的优势,正在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保险行业,2013年11月蚂蚁集团与平安、腾讯等知名企业共同创办的众安保险正式揭牌开业,2015年9月入股国泰产险并占股60%,2017年5月设立信美相互保险并持股34.5%。

保险业务在蚂蚁集团中总体占尚低,但增速强劲。蚂蚁集团的保险科技业务主要包括相互宝和蚂蚁保险两大模块。相互宝是网络互助计划,收入来源是互助金总额的固定比例管理费;蚂蚁保险主要是为各保险公司和保险经代公司代销保险产品并收取佣金;其他保险业务还包括信美相互和国泰财险,但是占比不大。

2017年保险科技平台收入为23.15亿元,仅占蚂蚁集团营业收入的3.54%;2019年保险科技平台收入达到89.47亿元,同比增长107%,较2017年增长286%,增速强劲。2020年上半年保险科技平台收入为61.04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或受卫生事件影响放缓,但依旧是高速增长,占营业收入比例也达到8.42%。

支付宝作为金融消费的主要工具平台,保险业务背靠支付宝,获得了巨大的用户流量和转化潜力,促成的保费及分摊规模也屡创新高:2017年规模仅为92亿元;2018年为145亿元,同比增长57.6%,2019年达到375亿元,同比增长159%;2020年上半年为286亿元,同比增长99%,预计2020年全年规模将突破600亿。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蚂蚁集团促成的保费规模及分摊规模达到518亿元,国内市场排名第一。蚂蚁保险和相互宝在支付宝APP中位列主要展示单元,我们判断保险业务在未来仍能凭借巨大流量优势获得客观增速,保险业务在蚂蚁集团中重要性将逐渐凸显。

3.3.1. 相互宝:网络互助业务,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各大互联网巨头相继布局网络互助业务,参与人数未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下沉市场是主要参与群体。截至2020上半年,正常运营的网络互助平台已超过15个,阿里、腾讯、新浪、滴滴、美团和苏宁等传统互联网巨头都通过直接运营或股权投资,完成对网络互助业务的布局。根据蚂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网络互助白皮书》,2019年网络互助平台实际参与人数达到1.5亿人,预计在2025年达到4.5亿人,预计CAGR达到20%。网络互助通过低廉的价格吸引下沉市场客群,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79.5%的参与者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72%的参与者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68%的参与者没有购买商业保险。

用户规模是网络互助平台的主要盈利点。传统保险模式通过事前收取保费、事后赔付的方式,从精算假设与实际的偏差(死差、费差、利差)中赚取利润。互助平台则构建了受助者和参与者之间资金流动的平台,向参与者收取分摊费用后即期给付受助者;互助平台作为中介从中收取管理费用,不依靠精算假设盈利。从管理费用的收费模式来看,网络互助平台主要分为两种:相互宝、点滴互助、360互助等平台收取互助金额的固定比例用于产品开发、日常运营、核赔调查等,比例在6%-10%不等;e互助、夸克联盟等平台按月向所有用户收取人头费用于日常运营和产品开发,互助金的申请者需要自付案件调查费。固定比例费率模式下,平台管理费收入可以表示为:管理费收入=用户规模×赔付率×案均赔付金额×固定费率。无论采用何种收费模式,用户基数是平台收入多寡的决定性因素。

得益于支付宝提供的庞大流量,相互宝一上线便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累计互助金规模达到89亿元。相互宝背靠支付宝,拥有庞大的用户流量,客户在支付宝场景内已经接受了长期各类金融消费场景的渗透,蚂蚁集团在推广金融产品时有天然优势。2018年11月,相互宝产品上线,一经推出就受到巨大欢迎:上线三个月,用户破3000万;上线一周年,用户破1亿;目前已经有1.05亿人加入相互宝。截至2020年6月30日,支付宝拥有活跃用户7.11亿人次,相互宝产品渗透率仅为14.8%,仍处于较低水平;支付宝目前将“相互宝”放在主要展示单元,我们判断相互宝用户规模在未来将会继续提升。上线至今,相互宝已经累计帮助了58504名受助者,累计互助金规模达到89亿元。互助金规模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快速攀升,从64.8万元升至6.67亿元。2020年5月以来公示金额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累计帮助45818名受助者,促成互助金规模达到69万亿元。

网络互助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相互宝占据绝对竞争优势。用户规模前4名的网络互助平台分别是相互宝、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美团互助,四家市场份额总计达到94%,行业集中度较高。相互宝在领衔的四家中一枝独秀,占据市场份额高达64%,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除了相互宝拥有破亿的用户规模外,其余三家用户规模仅在1000万-2000万之间。相互宝推出之前,水滴互助拥有最多的用户,达到3800万人次;相互宝推出之后,水滴互助用户不断流失,现在仅剩1428万人次。美团互助是后起之秀,上线初期吸引了1300万人加入,2020年7月已经超过轻松互助和水滴互助成为第二大互助平台,但仍不足相互宝用户规模的20%,我们判断相互宝能在长期继续维持绝对竞争优势。

相互宝相继推出新互助计划以扩大潜在客户面。上线初期,相互宝仅提供大病互助计划,面向30天-59岁人群,保障范围是恶性肿瘤和99种大病;2019年5月,上线了老年防癌计划,面向60-70岁人群,保障范围是恶性肿瘤,允许部分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加入;2020年5月,上线了慢性病人群防癌互助计划,面向30天-59岁人群,保障范围是恶性肿瘤,允许部分患有慢性病人群加入。相互宝通过推出不同版本的互助计划在不损害原用户利益的基础上降低进入门槛,拓宽潜在客户面,相互宝用户有望进一步增长。

相互宝和蚂蚁保险发挥协同效应,在团体互助的过程中为蚂蚁保险培育保险消费者。从相互宝的机制设计来看,风险分担机制、等待期、健康告知等设计都与传统保险产品有相似性,相互宝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对于健康险产品了解程度提升;陪审团制度和案件公示增加了案件透明度,在案件的耳濡目染下强化了相互宝用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保障意识。从用户界面来看,蚂蚁集团已经开始尝试将相互宝用户进一步转化为保险消费者:在相互宝的用户界面,点击“升级保障”按钮即进入由中国人保提供的“好医保·长期医疗”健康险销售界面,为用户提供400万10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金和200万一般疾病及意外医疗保险金,和相互宝形成“定额给付+费用报销”的双重保障网。

3.3.2. 蚂蚁保险:保险板块主要盈利点

蚂蚁保险是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购买和销售的网络中介平台,是蚂蚁集团在保险板块的主要盈利点。蚂蚁保险一端连接C端用户,另一端与各家保险公司合作,代销各类互联网保险产品,主要盈利方式是从保险产品的成交金额中抽取佣金。蚂蚁保险得益于支付宝平台带来的巨大用户流量,极大地促进了保险产品的成交金额。2017年,蚂蚁保险促成保费规模为92亿元;2018年为145亿元,同比增长57.6%;2019年达到348亿元,同比增长140.11%;2020年上半年促成保费规模为243亿元,同比增速或受卫生事件影响不及2019年的水平,但也高达69.66%。若2020下半年能保持同样增速,2020年蚂蚁保险促成保费规模将达到590亿元,有望冲击600亿元。

蚂蚁保险采用保险超市模式,产品种类多覆盖广。蚂蚁保险为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经代代销保险产品,主要合作者包括人保、国寿、平安、太保、泰康、安联等数家知名保险公司,代销产品中有19款保险公司联合定制产品,也有普通的代销产品。

蚂蚁保险提供约175种保险产品,覆盖险种多样化。医疗险方面提供各种短期和长期的医疗险,主推产品是和人保健康联合定制的“好医保”系列,包括好医保长期医疗险和好医保终身防癌险,保障范围包括一般医疗、重疾医疗、癌症医疗等,“低保费高保障”是产品主打特性。重疾险方面提供短期和长期重疾险、短期特疾险等,主推产品是和人保、国泰、国华联合定制的“健康福”系列,保障时限从1年到终身不等。意外险方面提供综合意外险、交通意外险、旅游意外险等,主推产品覆盖各年龄段,包括支持家庭投保的“无忧保”、少儿专属的“萌宝保”、老年人专属的“老年人综合意外险”。寿险方面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年金险,主推产品是和同方、太平、国华联合定制的“全民保”系列,包括定期寿险、教育年金、养老年金。财险方面提供车险、基于消费场景的创新型保险、家财险等,主推产品是和众安合作的新型保险,包括宠物医疗险、手机碎屏险以及“全家保”综合险;车险提供多家保险公司报价服务,帮助消费者选择最优惠的产品。

蚂蚁保险主打性价比产品,旨在吸引大众流量。传统保险追求高件均和高价值率,而互联网保险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拓展到更多以前没有服务到的场景、需求、人群和方式,因此互联网保险追求覆盖更多场景和更好的转化。互联网保险弱化了传统营销员的作用,获客成本降低,加上蚂蚁集团作为互联网流量巨头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保险产品的价格被压低,迎合了大众流量对于性价比产品的期待。通过低价获得保障的思路与相互宝相同,两者形成协同作用:相互宝参与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商业保险渗透率低,向他们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顺应其获得更多保障的需求,蚂蚁集团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许多相互宝用户也购买了“好医保”产品,证明相互宝向蚂蚁保险培养保险消费者的思路是成功的。

蚂蚁保险也注重保险消费者的进一步培育。蚂蚁保险开设了“社群”板块,入驻众多保险教育性KOL,通过直播、推文、问答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保险教育,KOL利用支付宝的流量树立个人品牌,蚂蚁保险和KOL寻求双赢。另外,蚂蚁保险还开放了“健康金”模块,用户使用支付宝其他业务(例如支付、购买理财等)后能够获得健康金换取免费的保障额度,从支付宝平台其他业务向保险业务引流,让用户体验商业保险的流程和服务后,进行后续转化。健康金模块中也存在着跳转至“好医保长期医疗”产品销售界面的按钮。

3.3.3. 众安在线:聚焦健康生态,承保端盈利显著改善

众安在线三大股东分别是蚂蚁集团、腾讯、平安,股东背景强大。众安在线于2013年10月成立,11月开业,注册资本12.4亿,2017年9月在H股挂牌上市。众安的股东背景雄厚,成立初期,股东包括蚂蚁集团、腾讯、平安保险、携程(众安在线上市前退出)等互联网明星企业。截止2020年中报披露数据,蚂蚁集团是众安在线最大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3.54%。众安在线是蚂蚁集团最重要的非并表保险公司。

众安业务布局包括生活消费、航旅生态、健康生态、消费金融生态和汽车五大生态。生活消费、航旅生态定位是与海量用户高频互动,增加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强化互联网保险的用户教育,进而提升用户对众安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持续实现跨生态的用户运营,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健康、消费金融、汽车生态主要是延展价值链,提升人均保费,从而使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及多元化。

生态结构不断调整,持续优化业务质量。近年来众安将健康生态放在战略重心,健康生态业务成为众安的主要业务。截止2020上半年,健康/消费金融/生活消费/航旅/汽车这五大生态的保费占比分别为45.1%/11.1%/28.4%/4.1%/6.8%。众安的业务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主要体现在健康生态缩减赔付率较高的健康险团险业务,赔付率下降至45.1%,同比降幅15.2 pct.;航旅生态缩减承保质量低、渠道费用偏高的航旅渠道,航旅业务业务占比已降至4.1%;消费金融生态受宏观经济影响收紧风控标准,缩减业务规模。

众安依托于蚂蚁集团,生活消费业务取得较快增长。近年来众安在生活消费生态业务取得较快增长,与蚂蚁集团之间的合作密不可分。生活消费方面,众安为淘宝和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提供退货运费险、物流责任险、放心淘等基于消费场景的创新型保险。同时进一步探索宠物医疗险、手机碎屏险等新型保险,这些产品的销售都可以在蚂蚁集团旗下产品中找到相关销售渠道,众安的多款产品也在蚂蚁保险页面得到优先展示。

4. 数据征信:芝麻信用构建商业社会基础设施

4.1. 征信产业行情:传统征信体系覆盖有限,个人征信发展受限

征信是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并不完善,2015年人民征信中心个人征信覆盖率仅为25.6%(总人口),企业征信覆盖率约50%,且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基数大,但用户活跃度更低,而传统征信体系的数据来源与应用局限于该金融场景,这也限制了个人征信的发展。

4.2. 业务模式:解决商业场景不信任问题,让信用创造财富

蚂蚁集团深挖大数据价值,建设大数据征信体系,打造商业基础设施。数据是蚂蚁集团的宝贵资产,征信业务是数据变现的有效方式。2015年蚂蚁集团上线芝麻信用,正式开展征信业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芝麻信用整合了3亿多实名个人,3700万多户企业的行为数据,利用蚂蚁金融云积累的大数据能力与云计算技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B端和C端用户提供征信服务,建立了大数据征信体系。

芝麻信用覆盖征信市场长尾用户,渗透金融与生活场景,补充了传统征信。相比传统征信,芝麻信用集合了支付宝端口及电商平台积累的庞大流量,面对传统征信未涉及的长尾用户群,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7.6亿,使用率达85.3%,其中支付宝占有了71%的比重。同时它囊括了生活场景和金融场景,评估维度涉及个人网购信息、信用卡还款、社交信息等方面,让征信模型因子由因果性转为相关性,增加了信用报告的可信度,补充完善了传统征信体系。

芝麻信用有2条发展主线:一是作为蚂蚁集团生态圈的底层平台支持支付、信贷、风控等业务,二是作为技术输出的内容之一,打造“征信+”模式为产业赋能,建设商业信用社会的基础设施。2019年芝麻信用未取得个人征信牌照,回归建设商业基础设施路线,发展非金融的个人征信服务与具有资质的企业征信服务。

4.2.1. 业务定位一:TechFin生态圈的中层设计,承接蚂蚁集团多点布局

受监管要求,蚂蚁集团提出由FinTech向TechFin转变,铺设从支付到财富、从低级到高级的生态圈,芝麻信用在其中作为中层平台,下承流量入口——支付宝,整合端口大数据,通过BASIC科技战略的技术能力输出信用业务服务,打造大数据信用体系;上接B端技术服务,创造信用为基的商业与生活场景,构建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共享经济新业态,连接B端客户。

芝麻信用是连接底层第三方支付到顶层创造财富的通道,建立信用基础以协同多个业务场景,为蚂蚁集团版图扩张奠基。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的使用率和移动支付覆盖率,延展信用类业务有天然优势、便利和吸引力,消费金融中,芝麻信用接通与信贷产品如蚂蚁花呗、蚂蚁信呗的端口,提供个人征信服务,在监管下,二者协同“曲线”发展消费金融,放宽了传统信贷的门槛,满足信贷市场长尾用户的需求;小微金融中,芝麻信用输出技术支持,打造“融资+征信”,“保险+征信”的新业态模式满足小微企业硬性需求。小微企业体量大,贡献大,但传统征信体系和融资产品脱离,其融资较难。

芝麻信用具有企业征信经营资质,可提供企业信用评分、信用报告、风险云图、关注名单和风险监控等服务,协同蚂蚁集团网商银行打造小微企业贷款融资“一站式服务”,开辟中小企业信贷的“蓝海市场”。2020年3月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成立,蚂蚁集团持有其全部股权,进一步深入“企业征信业务”领域;生活场景中,芝麻信用开发C端信用生活方案,以信用住、信用购等产品渗透个人生活场景,培养信用习惯,增强用户粘性,利于其他业务延伸开展。

4.2.2. 业务定位二: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输出技术赋能产业

芝麻信用深化了支付宝的功能,将解决不信任问题的外延扩展至商业场景,以“信用免押”建立B端和C端的信任纽带,并且通过后续信用记录的更新,赋予芝麻信用分与押金相似的风控能力。芝麻信用已在共享经济、租赁行业等40余行业得到深度应用,外输征信技术打造“征信+”新业态,降低行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联合多平台打造立体的商业信用体系。

4.3. 盈利模式:由金融变现到技术输出变现

去金融化后芝麻信用旨在建设商业社会基础设施,打造以技术输出为核心的盈利模式。2018年ATEC大会上蚂蚁集团提出全面开放技术、能力与业务,芝麻信用平台开放信用能力间接参与金融活动,从金融变现转向数据技术变现,挖掘数据价值。

目前去金融的芝麻信用仍在摸索阶段,短期内专注于建设信用体系,处于微亏损或盈亏平衡状态,长期以技术输出与平台开放实现盈利。而非金融领域并非没有盈利空间,对标美国征信巨头Experian,2015年其在非金融领域获得70%的收入,传统金融机构只占比30%。芝麻信用可在基础企业征信输出基础上,从信用衍生服务中获取利润,如决策分析、市场精准营销等

4.3.1. 基础企业征信:收取征信产品服务费、平台接口调用费

企业征信业盈利空间较大,美国征信巨头TransUnion的企业业务占总业务65%左右,消费者业务仅占6%。在收费方式上,一是根据订阅期限收费,二是非订阅类收费,具体价格因数据量大小而不同,用户可单次付费购买分析报告等。在需求对象上,一是面对B端为金融机构大客户输出信用报告,按照报告购买数量分层收取费用,以Experian为例,2015年其全球总收入达到48.1亿美元,日均生产380万份信用报告,按每份报告约17美元的方式收费,信用服务占据约一半的总收入。也根据提供催收、反欺诈服务,按照需求收取产品权限费用,芝麻信用平台接入B端客户,可收取接口调用费;二是面对需要查询企业信息的C端用户收取会员费。

4.3.2. 信用衍生服务:在信用评估基础上收取增值服务费

该领域盈利空间较大,2015年Experian信用衍生服务收入占比51%。决策分析可从向客户提供评分、检查、决策的软件和系统服务;评分与检查费用以交易为基础,按客户购买量分层收取,技术输出类服务可收取安装费,经常性软件授权费;精准营销可提供B2B营销信息和分析服务,以交易为基础收费,分层收取数据授权费和订购费。

4.3.3. 技术输出服务:增加技术壁垒,收取数据技术费用与数据平台搭建费用

一是为B端机构搭建对接信用平台的数据系统,收取维护升级服务费和数据工具产品费。二是依靠芝麻征信系统建立技术壁垒,在挖掘与再产生数据中不断完善信用模型,扩大市场份额。三是提供统计分析工具和数据分析服务,按功能需要收取费用。

4.3.4. 开放平台服务:收取通道服务费,创造非现价值

芝麻信用联合其他平台,打造“征信+”新业态模式,可收取通道费用和平台中介费用,但更倾向通过大数据和技术输出节约成本,优化了原有行业,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蚂蚁集团战略之二:布局海外投资,建设全球支付网

5. 全球化:构建全球数字支付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进程加快,普惠金融的需求亦持续增长。除了国内业务之外,蚂蚁集团持续拓展公司的跨境支付能力,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全球收、全球付、全球汇”。公司主要为国内消费者和商家的跨境电子商务、旅游、汇款等需求提供支付服务,同时公司也服务于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和商家。

蚂蚁集团积极促进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连接,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通过公司平台处理的国际总支付交易规模达6219亿元。除支付交易外,公司也提供其他数字化解决方案,使消费者可以享受实时折扣与优惠的同时,帮助商家高效地与其顾客互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H1,公司来自境外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23%、5.03%、5.46%和4.42%,主要来自跨境支付及商家服务。

多年来,蚂蚁集团深耕全球数字经济、积极拓展海外布局,目前全球已有56个国家及地区商户可受理支付宝线下支付业务,并且开拓了10个本地电子钱包市场(“9+1”布局)。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个月期间,蚂蚁集团及其全球九个本地电子钱包合作伙伴所服务的全球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约13亿。

5.1. 积极布局海外投资,形成“9+1”电子支付网络

蚂蚁集团通过分享支付宝的技术和行业专长,帮助合作伙伴培养本地人才,助力全球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蚂蚁集团的本地电子钱包合作伙伴已形成“9+1”布局,除中国大陆外,境外合作伙伴覆盖印度、泰国、菲律宾、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这9个地区。“9+1”电子支付网络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覆盖人口约36亿,将近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为其提供移动支付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支付宝以“出海造船”的方式把技术输出给当地合作伙伴,把中国的数字普惠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选择投资地时集中于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2015年1月和9月,蚂蚁集团联合阿里巴巴对Paytm开展两轮投资,合计9亿多美元,占股40%。印度版“支付宝”Paytm从最初2500万用户发展到2018年用户超过 2.5 亿,不仅跃居全球第四大电子钱包,更成为印度人的数字生活方式。

5.2. 推广跨境支付业务,支持多种消费模式

蚂蚁集团跨境支付业务的推广主要从“全球付”和“付全球”两条线路出发。在全球付方面,支付宝与全球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商家在速卖通、Lazada、Daraz和天猫海外等主流国际电商平台服务全球消费者,实现全球付、全球买、全球卖,成为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的重要支撑。

付全球即跨境线下支付业务,让中国游客可在出境时用支付宝消费,也能让国际游客在访问中国时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对于用户端,目前中国内地支付宝用户可在56个国家及地区使用线下支付,这些地区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对于商户端,以日本线下商户为例,可受理支付宝、AlipayHK、kakaopay不同的支付模式。

蚂蚁集团战略之三:铺设科技输出,赋能产业发展

6. 科技输出:未来的主力业务,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蚂蚁集团多年来引领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壁垒。过去十年,蚂蚁集团秉承着“为世界带来更多平等机会”的使命,深耕普惠金融领域,先后推出了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等业务,为广大的受众群体提供了之前未曾体验过的金融服务,颠覆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和信用体系。在持续引领金融领域创新的过程中,蚂蚁集团形成了“BASIC”的科技核心,即Blockchain (区块链)、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五大科技领域,并在这些领域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技术壁垒,这也为蚂蚁集团未来的科技输出提供了技术支持。

面对监管日益趋严的挑战,蚂蚁集团也正处于从Fintech向Techfin的转型期,主要业务聚焦科技产品及解决方案输出。Techfin的概念是利用金融技术去创新金融服务,运用自身技术驱动金融,更加强调了蚂蚁集团自身的“科技”属性,根据蚂蚁集团预测,未来五年内,其技术服务费占总收入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50%上升至80%,科技输出或将成为其未来的主力业务。目前,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沉淀,蚂蚁集团已经形成了以数字金融、区块链、监管科技三大领域为主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

6.1. 数字金融:助力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

蚂蚁集团在数字金融领域主要是为新金融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助力金融机构向新金融转型升级,从传统IT向云计算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蚂蚁集团扮演“科技公司”的角色,利用深厚的技术基础,结合数十年来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 “云·端·数”的能力。

基于不同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需求,蚂蚁集团在数字金融领域分别提供了针对银行、保险、证券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在银行方面,蚂蚁集团通过互联网银行、移动银行等解决方案,采用互联网的方法和架构,帮助零售银行业务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生态化”。例如蚂蚁集团与南京银行共同搭建了“鑫云+”平台,对中小企业金融、个人金融等方面的数据模型和数据应用进行了探索,并通过云服务向南京银行发起设立的鑫合金融家俱乐部里的119家中小银行输出技术、业务和场景;在保险方面,蚂蚁集团提供了数据中台建设和保险基础设施上云等解决方案,依托阿里云的技术基础,为保险企业提供数据中台内容建设,数据资产管理和数据智能研发等服务,目前已帮助中国太平、长安保险等公司实现全系统上云;在证券方面,出于当下证券行业服务同质化严重的现状,蚂蚁集团关注了证券公司在拓展新用户、深挖近存量用户价值等方面的难点,通过整合分析客户内外部数据、建立客户标签、勾勒客户画像,让证券公司可以实行精准的客户营销,并实现客户的精细化运营和服务。

将蚂蚁集团为客户提供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拆解到产品层面,可以得知其主要依托与阿里云强强联手孵化的金融分布式架构SOFAStack、移动开发平台mPaaS、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等产品。蚂蚁集团旗下所有产品技术都经过蚂蚁集团自身严苛金融场景的验证,使金融交易技术在保证风险安全的同时,帮助业务需求敏捷迭代,满足异地容灾、低成本快速扩容的需求,从而从技术层面支撑金融业务的创新。例如分布式架构产品SOFAStack的前身是蚂蚁集团内部发展十多年的金融级分布式中间件SOFA,通过金融场景里的不断锤炼完善,目前已包含构建金融级云原生架构所需的各个组件;而移动开发平台mPaaS为移动开发、测试、运营及运维提供云到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能有效降低技术门槛、减少研发成本,特别是基于该平台的小程序开发框架可满足当下各类APP搭建小程序的旺盛需求。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数字金融产品依托阿里云的技术基础对外输出,使蚂蚁集团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稳健上升。

6.2. 区块链:始于区块、链接产业,上链量或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的重要指标

蚂蚁集团已将旗下区块链业务正式升级成“蚂蚁链”,日“上链量”超1亿次,使其在解决商业信任问题上更加游刃有余。蚂蚁集团将区块链定义为重塑信任的基石,坚信任何缺乏信任的场景都有区块链的用武之地,秉承着始于区块、链接产业的宗旨,提出了三做三不做,专注于用区块链技术来服务实体经济。根据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的《2020年区块链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5月14日,区块链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共有3924件授权专利,其中阿里巴巴以212件区块链授权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一。

蚂蚁集团在区块链领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跨出金融科技领域,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多样化的场景。蚂蚁链不仅可以将金融企业客户的资金、凭证等资产数字化,还能服务于政务民生,依托区块链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助力各级政府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保护,提高各级政府治理工作的协作效率,例如浙江省财政局的票据业务已上蚂蚁链。对于其他行业,蚂蚁链可以提供更为普适的区块链服务,例如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溯源数字化,促成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正品的可信度;抑或是通过合同上链,实现签署各方链上签约、管理合同全生命周期,杜绝萝卜章的同时,大幅简化签约流程。

蚂蚁链为客户提供的多样化解决方案支持,主要基于其自主研发的蚂蚁区块链BaaS平台。由阿里巴巴达摩院金融科技实验室提供技术支持的BaaS平台在跨网络、跨不同云的平台上,以及跨公有云和用户IT环境的场景下,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和自动化的部署能力,帮助客户及合作伙伴快速轻松的搭建各类业务场景下的区块链应用。目前已经落地超过50个区块链应用场景,全方位覆盖金融、政府、银行、医疗、生活、零售、通用服务等众多行业,真正实现始于区块、链接产业的初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上链量将成为衡量数字经济的重要指标。2019年作为区块链快速落地的元年,众多的应用纷纷从POC的阶段开始转为规模化的商业应用,但由于技术复杂,区块链应用开发对小企业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为解决这个问题,蚂蚁集团从去年底开始开发开放联盟链,全面开放蚂蚁区块链的技术和应用能力,降低中小企业上链门槛至数千元。

2020年5月,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共同促进港口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把招商局港口打造成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港口。作为中国最大公共码头运营商,招商局港口将带动港口上下游涉及的贸易、物流、税务等多方参与者将共同迈进数字化新征程,上链量的指数式增长已不遥远。

6.3. 监管科技:以科技的力量提供全新的监管方式

蚂蚁集团总结其十余年的金融风险攻防经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整合各地金融监管实践,建立了完善的智能监管科技系统。此前,为了推动落实监管科技3.0,上交所技术公司已与蚂蚁集团、阿里云签署《监管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合作构建监管科技平台,为上交所技术及行业用户提供防控风险、稳定发展的监管科技支撑。

目前通过金融风险预警平台、行业监管平台等产品,蚂蚁集团辅助地方监管部门实现了对非法活动的实时、非现场监管。此外天弘基金等金融公司也广泛运用蚂蚁集团大数据安全平台作为数据保护伞,精确地识别敏感数据,并对于高危访问行为,进行识别和可视化展示。

风险提示:

监管政策风险:公司的服务覆盖金融服务行业的多个方面,面对新的法规和监管环境,公司不能保证始终能对业务做出及时调整以应对合规要求。

业务开拓不及预期:行业的发展变化要求公司不断开拓新市场、调整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如果公司无法通过创新来应对和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将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跨境业务风险:公司无法保证能够在全球不同市场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加上地缘政治紧张或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跨境业务的发展.

技术基础设施风险:如果无法有效维护和升级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将可能导致系统意外中断、响应时间缓慢、用户体验较差等不利影响。

(编辑:玉景)

相关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