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仙股”遍地,一天暴跌95%那种,能把你砸晕

333405 8月5日
share-image.png
郭二侠鑫金融 本职基金经理,业余研究港美股打新,资深投资顾问。

本文来自微信号“郭二侠鑫金融”。

在港股打新中学习港股交易规则,IPO制度,这一点参与的打新投资者为了赚钱,都会被动去学习,但很少有投资者主动去了解港股市场形态,这其实对我们港股打新也有帮助,高手区别在于细节。

今天要说的就是港股市场的毒瘤和顽疾——仙股,通常是指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这些股票容易暴涨暴跌,投机成分非常高,很容易成为老千股,因为港股是没有跌停板的,常常跌幅达到90%以上。

现在港股中股价低于1港元的股票有1200多只,占全部港股比例高达50%。其中,股价低于0.1港元的个股有200多只,占全部港股比例超过10%,可以说遍地都是仙股,不可不察。

这些仙股存在即合理,首先是有别于A股的审核制,香港的上市是注册制。这为企业上市提供了很大便利,同时也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企业混进来,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其次香港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有能力辨别好的或不好的股票,那些不好的股票,被丢到一边,股价只能持续走低。

但是这些不到1元的仙股有散户需求,散户像垃圾堆寻宝一样,希望能捡到暴涨几倍的,所以这些仙股对于有些投资者来说有种蜜汁吸引力。得益于此,仙股一直能够在香港市场横行。

当然,这里还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仙股不一定都是老千股,但老千股通常都隐藏在这些仙股里面。什么是老千股,怎么辨别老千股,今天郭二侠给大家科普下。

什么是老千股?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给出的定义是:“老千股”主要是指大股东不以做好上市公司业务来盈利,而主要通过玩弄财技和配股、供股与合股等融资方式损害小股东利益。

怎么辨别老千股?

1、资本运作频繁

频繁的资本运作、特别是供股(包括公开发售)和合股是识别“老千股”的一个典型特征和首要依据。

2、低股价

低股价虽然不是“老千股”的绝对特征,但由于频繁的供股和“向下炒”,股价长期低于1元,也即所谓“仙股”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老千股”的一个共性。

3、跌幅深

同样由于“老千股”“向下炒”的财技,其复权后股价往往都经历过很深的跌幅,我们选取的标准为当前股价相比历史高点跌幅至少在80%甚至90%以上。

4、小市值

小市值与低股价一样,虽然不是“老千股”绝对特征,但也往往是共性之一。一定程度上,其低股价和小市值恰恰是“老千股”的行为所致。我们的筛选标准是市值小于10亿港元。

5、基本面差

基本面差的个股才会考虑通过财技来牟利。因此,我们的筛选标准是自上市以来,净利润亏损年份超过一半时间,且分红年份少于20%。

6、更改名称和代码

为了掩人耳目,“老千股”通常也会频繁更改名称和交易代码,因此也可以作为筛选的一个参照。

“老千股”利用财技收割韭菜的大致做法为:往往股权高度集中,很容易通过利好消息或者其他方式将股价拉升,吸引二级市场投资者入场,等到了高位的时候不断出货,用手中筹码往下砸,当价格到了低位的时候,大股东再通过上市公司采取供股的方式补回之前抛售的股票。

举个例子:假设某只老千股现价0.5港元,总股本2亿股,那么总市值就是1亿港元,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60%,这时候大股东准备拿出20%的股份进行抛售,套现2000万港元,股价从0.5港元一路跌90%到0.05港元,若算上成本的话,假设抛出的这些筹码一共拿到1000万港元现金。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降低怎么办?

接下来便是发布公告要供股,2股供1股,并且配股价极低(比如设定为0.01港元,相比当前0.05港元股价折让了近80%)。摆在小股东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不参与,大股东只需花费1亿股×0.01港元(配股价)=100万港元,就可以让自己的持股比例从40%提升到60%,同时还净套现900万港元。

如果你觉得老千股都已经跌到0.05港元了,已经没有下跌空间,选择参与供股的话,大股东就会祭出另外一张牌——合股。这个时候,大股东会再发布公告进行合股,20股合成1股,股价瞬间变成了1港元,大股东再抛售手里的低成本股票砸盘,继续之前的财技。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老千股横行的现象?

从香港市场的制度和监管理念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的成因:

1、不以主营业务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上市公司能够存在,是由于香港采取注册制IPO门槛较低;但这并不是根本问题所在,因为同样采用注册制的美国并没有这一现象。

2、连年亏损且不分红依然可以保持上市资格,是因为香港的退市制度没有做相应强制性的量化要求。

3、大股东能够短时间内大幅减持,说明港股监管对减持的约束相对有限。

4、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能够频繁且大比例配售新股或供股,是由于香港再融资制度和程序相对宽松。

5、监管并没有非常严厉的惩罚“老千股”或更为广泛全面的保护投资者,是因为港股市场奉行投资者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的监管理念。

对于这种现象,港交所并不是没有做出改革的努力,早在2002年7月港交所发布细价股除牌机制咨询文件,提出将股价持续30个交易日低于0.5港元的公司从主板除名,结果引发百股狂跌,市值蒸发百亿元,除牌机制也偃旗息鼓。

不是不想改,是市场环境不应许,不过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已经摘牌了14家上市公司,相比以往一年摘牌几家的力度明显在加大,仙股之弊能否在李小加任期最后一年通过渐进改革而功成,值得期待。

对于我们港股打新投资者来说,就是要做好人,选好股,珍爱生命,远离老千股!

(编辑: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