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新股前瞻|研发、营销双向发力 未盈利的燃石医学(BNR.US)抢跑45亿NGS蓝海市场

26065 5月25日
share-image.png
聂一洲 智通财经研究员

肿瘤治疗的创新药市场多火爆,肿瘤精准治疗的市场前景便有多广阔。

当前免疫治疗的大幕虽然已经开启,但实际上仍有超过30%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无法从靶向治疗中获益,超过一半服用免疫药物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

因此,从基因检测出发,通过了解患者的分子信息,对患者的靶向治疗进行干预,便成为实现精准治疗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这个角度看赴美上市的燃石医学(BNR.US),便不难理解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其潜在的升值空间。

肿瘤基因检测的蓝海

精准医学的爆发,是基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其普及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公众认知程度,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亦是如此。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肿瘤基因检测是通过组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肿瘤患者的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通过特定检测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突变情况。

简言之,通过肿瘤基因检测,医生便能针对性地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一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样的好处在于,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用药不当贻误治疗时机。

近年来,港股有多家从事免疫治疗的生物创新药公司上市。在市场普遍看来,免疫检验点抑制剂已经能够精准对应适应症进行治疗,基因检测是否已经多余?非也。

智通财经APP认为,免疫治疗虽有适应症,但靶向不同癌种,其治疗效率还是不同。

以目前市场最热门的免疫检验点PD-1为例,目前PD-1/PD-L1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整体有效率平均仅有约20-30%,对于PD-L1高表达的患者可能会达到45%。

但是,目前癌症年治疗费用较高,著名的PD-1治疗药物O药和K药,包括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也在20万元上下,对于普通病患来说,经济压力较大。

因此,综合治疗效率和治疗费用来看,基因检测的必要性较高。

当前,基于靶向药物的多样性,临床检测需求已经从单一基因推进到了多基因平行检测,患者如果想通过一次检测筛选出所有可能获益的药物,传统分子方法将难以胜任。

而肿瘤二代测序(NGS)可以从基因的层面了解肿瘤,检测出、并定量其中驱使肿瘤发生的基因成分,并根据检测结果推荐使用靶向药物、免疫药物。

随着公众对基因检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国内肿瘤基因检测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从整体市场来看,中国NGS基因检测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45亿美元,2019-2024年和2024-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33.4%和26.6%。

在市场覆盖率方面,在2019年,中国仅有6.4%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了NGS基因检测,而美国同期的比例为23.5%。但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这一比例预计增长到45.2%。

考虑到2018年NMPA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态度开放等积极因素,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将呈倍速增长,预计将从2019年的33.5%,达到2030年的79.7%,年检测次数百万级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基因检测公司繁多,数量高达3000余家。但由于检测数据的积累需要长周期的研究投入和大量患者的共同参与,所以未来在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走向更高的行业集中度。

这对于燃石医学来说,或许是个难得的机会。

提升规模 建立壁垒

肿瘤精准医疗以精准检测为前提,其发展的根本在于不断扩大的检测样本数据“堆砌”以及市场的认知程度提高。

燃石医学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公司在规模性和市场深耕方面已建立了较大的优势。燃石医学拥有中国第一间CLIA认证的ctDNA和肿瘤组织NGS实验室以及首个获NMPA批准的肿瘤NGS检测试剂盒,先发优势不言而喻。

为应对不同医院的不同需求,在商业模式上,燃石医学采用了创新的“中心实验室+院内”模式。

中心实验室处理由中国各地医院提供的癌症患者的组织和液体活检样品,并发布测试报告。燃石医学已经与来自中国602家医院的4162位医生建立了联系,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肿瘤NGS伴随诊断供应商之一。

院内模式则是燃石医学应对大型医院需求的另一解决方案。很多国内的医院更倾向于在院内进行实验室检测。于是,燃石医学帮助合作的医院建立医院实验室,安装实验室设备和系统,并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而这些医院实验室会持续采购燃石医学的试剂盒产品。

在这一商业模式持续运行下,公司成立6年来,燃石医学已经进行了18.5万次检测,且检测周期中位数已经缩短到了6天。

在持续的检测中积累数据,燃石医学已经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癌症基因组信息数据库之一——OncoDB。而随着检测量的不断提升,OncoDB也将不断发展,并持续提升燃石医学提供的治疗建议的有效性。

基于OncoDB,燃石医学在2019年启动了基于云的癌症基因组数据生态系统——LAVA,通过实时可视化分析数据,促进行业内,尤其是医生之间的数据交流。目前已经有来自120家医院的420多名医生加入了LAVA。

两大核心发展模式的持续运行,为燃石医学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报告期内,燃石医学的收入实现持续增长,从1.11亿元增至3.8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5.3%。不过,2020年Q1,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公司当期收入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下滑。

从收入构成来看,中央实验室是公司目前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其2019年通过提供服务,收入达到2.75亿元,占比达到72.4%;公司的院内业务主要通过产品销售获得收入,当期收入达到8767.8万元,占比达到23%;此外,公司还提供少量的药物研发服务,这部分收入占比仅有4.6%。

中央实验室业务收入取得持续增长,其关键在于预约病患和医院数量的增长。2017-2019年,预约病患数量从9464人增加至23075人;同期,预约医院数也从207家增至335家。

用户数的提升带动公司收入不断增长,但其背后少不了营销推动的结果。

正如前文所述,基因检测作为朝阳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市场认知程度。普及市场认知,自然少不了市场推广。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作为一家研发型的医疗器械企业,燃石医学在2019年的研发费用为1.57亿元,占公司当期总营收的41.1%。但与此同时,公司的营销费用也达到了1.53亿元,占当期总营收的40%,几乎与研发费用齐平。

研发和营销齐发力,意味着公司的管理成本也不会低,公司当期的管理费用也达到了1.32亿元。

费用率高企,但收入增长未能完全覆盖费用,这便是燃石医学现在面临的最大的经营问题。不过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3月1日,燃石医学流动资产总额达9.32亿元,总资产10.69亿元,而负债总额只有1.8亿元,说明公司当前负债率非常低。因此,公司的财务状况仍处在红线以上。

由于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市场仍在持续高速发展,公司的营收增速和增长天花板也会不断提高,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燃石医学的业绩或许还有进一步突破的可能。


相关阅读

燃石医学递交赴美招股书:专注肿瘤基因检测 创始人名下持股20%

5月25日 | 杨杰

美股异动 | 网易(NTES.US)跌超8% 又传将赴港二次上市

5月22日 | 孟哲

威海银行申请赴港上市已获一次书面反馈 2019年净利增超五成

5月19日 | 陈鹏飞

新股消息 | 传京东(JD.US)将在下周寻求通过香港上市聆讯 预期于6月18日挂牌

5月19日 | 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