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作者裴培。
虽然本怪盗团团长是重度二次元文化爱好者,但是本团长最爱的其实不是二次元,也不是游戏,甚至不是电影,而是历史。前几天,我看到微博历史大V推荐一本关于中晚唐神策军的最新历史著作,查了一下,发现Kindle商店已经有了,咬咬牙就花80多块钱买下了。虽然价格有点高,但是这个领域专业且深入浅出的专著太少,读起来也确实乐趣无穷。
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些常见历史著作,《明夷待访录》也不错;在大学里最喜欢的是《廿二史札记》和《十七史商榷》,尤其前者,读过无数遍。中国的历史我爱读,外国的历史我也爱读。现代历史学家里,我最喜欢吕思勉、童书业,其次是陈梦家、黄永年,可惜他们都早已去世了。我最偏爱的虚构读物,肯定也与历史有一点关系,例如架空历史的《冰与火之歌》;所以我亲自创作的也是架空历史小说,而不是二次元轻小说。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自从研究互联网行业,本怪盗团就经常被问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互联网企业家,哪个最厉害?”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你觉得哪些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文化比较好,哪些比较差?”
投资者和专业人士关心上述问题,是有道理的。投资,归根结底是选人;企业发展,归根结底是靠人。“人”的概念包括两层:第一层是管理者,尤其是创始人、话事人;第二层是整体,就是整个企业的人的组织方式。但是,“人”的问题很难简单明了地分析,尤其是难以用金融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去分析。例如,在财务报表里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收入提升而成本不变必然导致毛利提升;在经济学里面,所有的人都是“经济人”,不是遵循这个理论就是遵循那个理论,没有必要做什么心理分析。
很可惜,能够把财务报表或GDP研究清楚的理论,未必能把人研究清楚。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他们的心思太细密了,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互联网公司的气质吗?是,也不是。企业文化决定了互联网公司的天花板吗?对,也不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可以学习的吗?可以,也不可以。研究的越多,我就越觉得:历史真是个大宝库,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太多东西,尤其是正确的逻辑。
举个例子,我最近在读关于中晚唐政治的研究。《资治通鉴》有一段著名的记载,我粗略翻译如下:
唐文宗想让李训进翰林院,以便随时召见顾问。宰相李德裕反对,唐文宗说:“就算不让他进翰林院,能不能授予一个别的官职?”李德裕还是反对。唐文宗转头看着另一位宰相王涯,王涯说:“可以”。李德裕很厌烦地挥手制止,君臣不欢而散。
第二天,唐文宗绕过宰相下诏,给李训升官。给事中(负责审核诏书的小官)驳回了诏书,李德裕大喜。然而,王涯私下召见给事中,骗他们说:“李德裕已经同意了,你们不必驳回诏书。”次日,诏书发下来了,李德裕大惊,扼腕叹息:“我怎么可能说那种话,就算说了,你们就该听吗?”给事中很懊悔,但已经没有办法了。
那么问题来了:唐文宗是唐代中后期一位有想法、有作为的皇帝,当时掌握实权(后来才沦为傀儡)。李德裕是他任命的宰相。围绕着对李训的任命问题,皇帝与宰相发生激烈冲突。为什么宰相能如此不留情面地硬顶皇帝,而皇帝不当场罢免了他?此其一。
(套用到企业,老大要推行某个政策,下面的人直接抗命甚至公开反对,为什么老大不把下面的人干掉算了,留着过年啊?)
皇帝绕过宰相下诏,为什么能被给事中这样的小官驳回?这是唐代制度设计里的精妙环节,问题在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宰相本人都拗不过皇帝的独断,给事中却能给皇帝点眼药?此其二。
然而,给事中听到“李德裕已经赞成任命”的说法之后,却取消了驳回。给事中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为什么要给宰相面子?而且,给事中为什么听信王涯的一面之词,不去找李德裕求证?此其三。
(企业三把手对职能部门说:二把手已经赞成了一把手的意见,你们不要阻挠了。职能部门甚至没有找二把手确认,就通过了。为什么?)
让我简单解答一下上面的问题吧。不一定正确,随手写来:
于是,在中晚唐的最高权力机构中,形成了“最高决策者”(皇帝)、“首席行政长官”(首席宰相)、“其他行政长官”(次席宰相)、“复核职能部门”(给事中)互相牵制的局面。还有一个隐含的玩家:还记得唐文宗想任命李训进翰林院吗?中唐的翰林学士是内廷官员,随时供皇帝咨询顾问,相当于智囊兼大秘书。李德裕一听这个任命就知道是冲着自己来的,坚决反对,皇帝让步之后才问“任命别的官职行不行”。然而,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李训已经是皇帝对付李德裕的棋子了,李德裕若不想主动认输,就只能顽抗到底……并且失败了。
读史使人明智。短短几百字的史料,让我们看到:哪怕是古代的皇帝,名义上拥有一切权力,也不可能大权独揽。那么,现代的企业家,哪怕是身家千亿的互联网企业家,就真能为所欲为吗?
上面这个问题还真没有确定的答案!从正面讲,现代的互联网企业家拥有先进的通信工具、信息系统,以及强大的组织管理框架,理论上可以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发布命令;而且,企业家是第一代创始人,面临着复杂的竞争环境,精力能力很强,往往也不容易腐化。从反面讲,古代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有最坚实保证的,而现代企业家不过是一个盈利性组织的老大而已;在企业内部,员工的选择也很多,不一定要唯命是从,甚至不一定要把命令当回事。这就复杂了。万事万物都复杂。
无论如何,当代大型企业(无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面临的组织管理难题,还真跟古代的国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1.最高决策者(君主/企业家)理论上对组织拥有近乎无限的权力,但是组织太复杂了,必须以一大批行政官僚/技术官僚去实施权力;组织越成功,规模就越大,就越要形成“科层制”,从扁平变得臃肿。
2.最高决策者需要激励行政官僚/技术官僚执行自己的意志,但他的激励方式很有限,其实仅有两种:任免,以及赏赐/责罚。这两种手段都是边际效应递减的:对同一个官僚,你任命的职位越高、赏赐越多,他下次再被升职或赏赐所激励的可能性就越低。
3.当最高决策者发现官僚集团(或其中一部分)不听使唤时,他可以随时撤换,但是替换者也要从官僚集团中产生;当然还有一个选择是空降,可是空降兵如何指挥一个已经成型的团队,问题多多。
4.因为组织日益庞大、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最高决策者往往倾向于绕过正规流程,打“盘外招”:第一是与重要官僚建立个人关系,在利益牌之外打情感牌;第二是培养自己的秘书团体和体制外小圈子,架空体制内官僚;第三是隔空喊话,以公开信、接受采访、发布文章、搞活动等方式,直接让下面的人知道自己的意志(效果另说)。
本怪盗团团长虽然不认识什么互联网大佬,但是有幸跟许多大佬身边的人聊过、交过朋友。大佬们的工作和生活当然远远比我们从容率性,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样一言九鼎。互联网公司的崛起速度都很快,从路人甲到大佬往往也就几年、十几年,不但组织变革很难跟上,大佬自己的心态也很难及时调整。外面的人只看到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存在管理、文化上的问题”,却没有想到“这些问题在现阶段是无解的”,并不是大佬本人没有意识到。举两个例子吧。
大佬A,草根逆袭,第一线创业出身,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他喜欢务实,每天例会都要提出许多问题或要求。然而,这些要求当中,最多只有30%是有意义的,其他只具备头脑风暴价值。久而久之,下属养成了习惯:大佬A每提一个要求,他们就会掂量一下“靠谱与否”;如果是那靠谱的30%,就去解答或执行,否则就直接“默杀”。大佬A知不知道下属的做法呢?知道,可能也管过,但是管不了,最后也懒得管了。不过,大佬A有一个底线:公司的重大决策、路线问题,一定由他本人说了算。只要这个底线得到满足,其他事情也就无所谓了。
大佬B,早年成名,多次创业成功,江湖段位很高。他麾下许多老臣都已经追随他二次、三次创业了,只是前一两次做的蛋糕不够大,还有点饥饿。一群经验丰富、有执行力、饥饿、憋着一肚子气的中高层老臣,是大佬B最近一次创业大获成功的基础。可是,在成功之后,老臣们普遍松懈怠惰:毕竟人家已经吃了好几次苦、受了好几次创业的磨难,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样有冲劲了。大佬B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如果因此换掉一批老臣,不但没人及时顶上,还会影响他在老臣心目中的共主地位。当然,该换还是要换的,只能慢慢来,不知道具体是哪天完成。
这就是历史对我而言最撩人、最上瘾的地方: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的言行,无论是聪明还是愚蠢、有用还是徒劳,全部变成了回声,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回荡。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均有历史原型,然而我们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去吸收领会其中的精神——简而言之,我们学习的是神髓而不是表象,是逻辑而不是事件,是全面的系统而不是孤立的点。
任何问题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例如,某互联网巨头把核心业务的事业部老大A调到了非核心业务,但是升级为事业群老大;A原来的事业部由他亲自带大的小弟B接盘。那么,A的地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呢?或许是明升暗降,但是要注意,接手原先地盘的是他的自己人。下一步的举动会更重要:上级会不会给A新调去的事业群设定一个“集团分管代表”的职位,让A向此代表汇报?那就是非常明显的架空了。上级会不会继续调整组织架构,让B现在的事业部与A现在的事业群有更深入的合作,甚至共享一套体系?那么A其实是更重要了。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几千次、几万次类似的记载,只有持续深入的观察,才能看到真相。
注意:我说的是“读真正的历史”。《大秦帝国》这类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这类历史通俗读物、网上那些休闲娱乐性质的历史二次创作,不能算“真正的历史”。至于网络小说里的“权谋”“宫斗”“争霸”……呃,娱乐属性还是很强的,谁要拿来指导实践肯定就是脑子进水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权谋一说,但是与通俗读物或小说的理解大相径庭。权谋并不烧脑,更不会是套娃,也不会卷入什么儿女情长。真实的权谋一贯以阳谋为主、阴谋为辅,大部分工作在事前完成,一旦行动起来就是简单粗暴。就像剑道里面的高手过招,大部分时间两个剑客是一动不动地对峙着,出刀的那一瞬间往往胜负已定,接下来就是一死一生了。如果你看过日本剑戟片,就会发现其中的打斗基本上是“一刀流”,半分钟足够打倒几十人;视觉效果不一定比得上我们中国功夫片,见招拆招十几分钟还不一定打得死人。
我个人最爱读的真实历史的“权谋”,是《汉书·霍光传》记载的霍光废昌邑王(海昏侯)一事。千载之下,读来仍然令人脊背发凉。
大将军霍光拥立昌邑王为帝,很快又后悔了。霍光先询问了自己最亲信的故吏——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全力支持并鼓励。霍光于是又咨询了车骑将军张安世,得到了对方的支持。最后,他去拜访丞相杨敞,提出废黜皇帝;杨敞一开始惊愕不敢回答,在夫人的劝说之下表态支持。
在串联成功后,霍光召集朝廷大臣在未央宫开会,表示:“昌邑王行为昏乱,怎么办?”大臣们猝不及防,无人表态。田延年立即按剑起立,说:“先帝把天下托付给了大将军,就是希望将军以社稷为重、保全宗庙。如今大将军已经决定了,不容再议,有谁敢不表态的,我立即斩杀!”于是大臣们一起叩头:“万姓之命在于大将军,唯大将军命。”
霍光立即与群臣朝见太后,在未央宫承明殿召见昌邑王,将昌邑王的亲信关在宫门外并立即逮捕。霍光派宫廷侍卫控制了昌邑王,然后以太后诏令,历数昌邑王各项罪过,将其当场废黜,解下天子玺绶。霍光随即与群臣共同上书太后,立汉武帝曾孙、卫太子之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看吧,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么多烧脑和套娃,但是也很好看呢。
(编辑:林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