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蔚来(NIO.US)将发布新款ES6:未减配降价,对标特斯拉Model Y

19760 11月30日
share-image.png
36氪 36氪提供创业资讯、科技新闻、投融资对接、股权投资、极速融资等创业服务。

本文来自“36氪”,作者李勤。

36氪从蔚来内部、接近蔚来高层的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蔚来汽车(NIO.US)将在12月的年度发布会NIO Day上,推出一款ES6的跨界Coupe(一般指斜背汽车)车型,价位与现在的ES6相当,而非外界盛传的单电机低价版ES6。

“跨界ES6车型采用溜背式设计,这个项目已经启动了一年多,现在比较成熟,有望在明年6月SOP(量产)。”上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新款ES6的造型与特斯拉Model Y或者宝马X4类似,瞄准更关注设计和运动感的用户,“价格方面不仅不会低于现在的ES6车型,还有可能再往上走一些。”

对此消息,蔚来汽车未正面回应,仅表示,“感谢对蔚来的关注,请继续关注后续信息。”

Coupe车型是一个细分和新兴市场,特斯拉第二款SUV车型Model Y也采用了此设计风格,其量产节奏正在加速,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小批量交付。吉利、长安等车企也都分别推出了相应产品,如吉利博越Coupe和长安CS85 Coupe。蔚来显然也未因当前面临的资金局面,改变原定策略。

今年以来,外部资本环境趋于冷静,处于高速投入和发展期的蔚来遭遇资金危机,该公司曾相继与亦庄国投、江苏吴中等地方政府传出融资合作,但目前均无实质进展,蔚来也多次通过减员计划,分拆和出售非核心业务减少开支。

资金困局让蔚来的新款车型倍受关注。外界普遍推测,蔚来需要借助高端品牌优势,推出一款低价、简配的ES6,来快速拉动销量,缓解现金压力。

蔚来现任CFO奉玮在担任中金公司卖方分析师期间,也曾发布报告称,蔚来年中财报披露在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共计 34.6 亿元,若融资没有明确进展,到年底现金流压力会加大。奉玮提出的策略与业内预期一致,即通过降低配置和价格,来促进销量。

“当下 ES6 基础版仍配有双电机实 现 5.6s 百公里加速,大面积的采用了真皮包覆,全系标配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硬件(摄像头、雷达、Mobileye 芯片)等,下一款基于 NP1 的新车型还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奉玮在研报中表示。

2017年12月16日,蔚来推出首款7座SUV车型ES8,次年同一天推出5座SUV车型ES6,两款车均定位高端市场,以动力性能、全铝车身、Nappa真皮、空气悬架等豪华配置著称。即便是基准版的ES6,也配置了前后双电机,起售价35.8万元。品牌定位也保障了蔚来在新造车阵营的市场地位,11月26日,中国保监会发布1-10月份造车新势力上险量,蔚来以14286辆位居第一。

高端品牌推出低配车型来拓展市场并不罕见,如宝马曾推出1系车型,奔驰也推出了A-class,均未因产品拉低品牌调性。

但36氪从上述接近蔚来高层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低价单电机版的ES6依然不会很快推出,“李斌十分看重性能和体验对品牌的价值,不想这么快就去简配,而且一旦降价,要兼顾的因素有很多,会不会挤压现在ES6的市场和利润空间,都要考虑。”

单电机版车型对销量的刺激十分直接,可以降低车身重量,同步增加续航,还能让售价进一步下探,但对现有车型的生存空间也势必会造成影响。今年6月,特斯拉就果断停售了最受用户欢迎的后驱长续航版Model 3,以保障四驱版Model 3的销量,维持利润空间。

蔚来汽车虽然已经有一定品牌基础,但2019年遭遇的车辆召回、资金问题等舆论风波,难免一定程度消解其品牌力。对于李斌,也有立场来巩固得之不易的品牌基础。

此外,特斯拉Model Y也在加快量产,据外媒近期报道,特斯拉Model Y有望在年底前实现小批量交付,明年第一季度产能爬坡,这比此前规划的进度提前超过半年。蔚来的轿车车型受限于二代平台开发进度,推迟至2022年推出,势必需要一款与Model Y站在同一水平线的产品,守住SUV的市场大本营。

当外界普遍认为蔚来处于存亡关头时,李斌在“理想和面包”的选择之间,仍然倾向于前者。不过,扩大规模始终是新造车公司的破局利器,上述接近蔚来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李斌也在近期松口,同意推出单电机低配版ES6,“能否赶上今年发布,尚不可知。”

(编辑:林喵)

相关阅读

中信证券:小牛电动(NIU.US)净利润超市场预期,维持“增持”评级

11月29日 | 张金亮

雅迪(01585)越南基地投产 全球化迈出新步伐

11月28日 | 曾辉

前三季度欧洲电动汽车共注册38.3万台 同比增长38.2%

11月26日 | 智通编选

美股异动 | 申请电动车“自毁系统”专利,蔚来(NIO.US)盘前涨3.5%

11月22日 | 林喵

福特(F.US)发布首款纯电动SUV Mustang Mach-E,2021年将进入中国

11月18日 | 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