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威亚太看今年港股IPO:“打新”的“味儿”变了?

14216 7月21日
share-image.png
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和观点。

本文来源于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原标题《从百威亚太看今年港股IPO》。

自2018年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后,市场对阿里巴巴回归的观望引发了可否以及如何参与打新的讨论。我们研究认为:不同于一般投资者认知的A股,港股首次发行充分市场化,筹码分配相对均匀,合理的机制使得“打新”的意义不在于博弈上市后短期的暴涨,而在于从长远角度去衡量投资价值。

上半年港股IPO:融资规模增长难掩市场情绪寡淡

从绝对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6月30日,今年香港首次发行募资规模达71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但一级、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热情下降,具体表现为:

1)在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结构类似的情况下,实际发行价格对应的首发市盈率中位数从17.8下降至16.3。

2)今年香港实际发行价格偏向于招股价区间的下限,接近或等于招股价格区间下限的公司占比较去年提高了35.6个百分点。

3)触发回拨机制的比例显著下滑。

4)散户投资者超额认购倍数大幅滑落。

5)首日破发率显著提高。2019年上半年首日破发率为39.2%,而2018年同期仅为26.5%,较去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

一级市场定价偏高+基石投资者,共同导致港股IPO破发率较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级市场的项目估值(尤其是PRE-IPO阶段的估值)相对二级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挂。港股还引入了相当比例的基石投资者,赋予了上市公司比较强势的话语权,导致港股破发客观上高于美股。从过去一年港股IPO现价相对于首发价格的分布来看,破发率超60%乃是常态。

IPO后大型市值股票表现更优于中小型市值股

以可进入港股通股票池的基本要求来看(主板上市的恒生综指成分股且有50亿流通市值),在6个月基石投资者锁定期内,大型股票(大于500亿港元)上市后累计收益率为负,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益率分别为-2.01%/-7.87%/-3.32%,对比下,中型股和小型股收益更显著,而12个月/18个月后,大型股可获得累计10.1%/19.2%的收益率,而中小型股票累计收益率均转为负。

当前大型IPO对二级市场流动性影响有限

一方面,QE过后银行系统总结余从07年初的12亿港元增长至15年末峰值4244亿港元,之后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加上2018年4月及今年3月金管局主动出手买入港元,现在总结余维持在500亿港元左右,但仍远高于07年的水平,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

另一方面,我们计算了2015年至今IPO规模前10的公司上市前后HIBOR利率的变化,并无明显资金紧张的迹象。

(编辑:文文)


相关阅读

WeWork有望年底上市 创始人IPO前套现逾7亿美元

7月19日 | 张金亮

陆金所回应退出P2P计划: 网贷业务正常运营 存量产品不受影响

7月18日 | 朱姝琳

新股速递 | 捷信集团,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巨头

7月18日 | 华盛证券·IPO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