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虎嗅APP”,作者六九的小号。
7月2日,网易(NTES.US)云音乐因为“被下架”上了热搜,为了紧急应对,他们还上线了“极速版”手机应用,据说“更专注听歌核心体验”,打开更快。
然而就在他们被下架的正式版应用上,云音乐一项关于社交的新尝试正在悄悄测试中。
有道是“做社交的总想玩内容,做内容的总想玩社交”,前者如腾讯(00700),后者则更前仆后继,年初“三英战微信”之后,不少公司开始对社交产品蠢蠢欲动,虽然多数产品最终会沦为炮灰,但依然挡不住各大公司在社交领域的尝试。最新的选手是网易云音乐——对,这个网红音乐App最近宣布拥抱了社交。
就在6月,网易云音乐悄悄内测开放改版“朋友”页面,开始测试新社区“云村”。据官方称,云村社区是个汇集音乐爱好者的社区,是一个内容社区,鼓励用户围绕音乐生产优质的内容。
这村子有……Mlog?
“云村社区”早在六月份就已经低调开启了内部测试,彼时还仅仅是偷偷私信用户参与内测,后来渐渐开放答题、邀请等通道鼓励新用户体验功能。
功能开启之后,“朋友”页面会被“云村”替代,云村用户发表的动态将以瀑布流形式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乐、话题一应俱全——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音乐的朋友圈动态,甚至还有同城交友界面。网易云还将每天歌曲评论区的热评挑选出来,做成热评墙置顶在了云村页面上方。
Mlog可以感受到浓重的评论区既视感
除视频以外,新功能强制每一条Mlog都要搭配音乐,保证所有动态在浏览的时候都可以具备听觉体验。为了体现音乐社区的差异性,网易云甚至为此创造了“Mlog”概念:
“Mlog是云村的全新内容形态,将音乐、语音、图文和视频结合起来。让每一位热爱音乐的人都能够享受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网易还贴心地在每首歌的歌词页面添加了Mlog的入口,用户可以直接查看围绕着这首歌创造的所有Mlog。将同一首歌的评论区和Mlog区放在一起,看着这一条条Mlog,仿佛是另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歌曲评论区。
网易云之所以能在音乐平台中独树一帜,那些让人看了犯尴尬癌的歌曲故事评论功不可没。当然会有人不理解,为啥会喜欢看这些矫情的文字?
听音乐是一种非常主观抽象的感受,音乐的评论更接近于“听觉感受的具象化延伸”,通过阅读别人的评论,用户可以看到不同人对音乐的感受与解读,从而体验到不同的听觉感受。
没毛病。
所以当这种想法进一步强化,当有用户通过吸引人的评论来找好歌时,这个事情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理解——毕竟,微信的“搜一搜”功能不也给朋友圈分享的音乐做排行嘛,微信做得,网易云音乐岂能做不得?
如果我们在知乎搜索“网易云音乐评论”,相关提问多数都是在寻找与结果相关的主观体验,比如“你在网易云看过最难忘的评论是什么?”所以……
确实有那么些用户乐于去通过评论寻找音乐。一些好的评论都藏得比较深,缺乏曝光。
对网易云音乐来说,Mlog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两点问题:鼓励把较为隐蔽的评论内容公开分享出来,同时搭配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事实上云村也不是云音乐社交的第一次尝试。在云村测试的一个月之前,网易曾上架另一款交友小程序:因乐交友,在当时还被称为“云村交友”。
这款产品属于一对一匹配的陌生人社交玩法:系统每天自动免费匹配150个好友,用户可以左滑卡片来筛选感兴趣的好友。卡片上直观地显示性别、年龄、星座、以及音乐品味的相似度等信息。消息页面上部提醒着用户“XX人想认识你”,一对一情感私密交友的气息浓厚——很明显,这个产品要抢探探们的生意。
但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因乐交友”这款产品的血统来得并不纯正,怎么看都不是网易云亲生的:
在启动页的下方明确注明了“小程序由网易花田提供”。进入小程序之后需要重新填写用户名和上传头像,不能直接获取网易云用户信息;在内测期间就非常不克制地设置了28元/月会员特权,30元/月的“查看想认识我的人”两个收费项目,且和云音乐会员无关,需要独立付费。
其实早在2019年初,网易云音乐发布用户年度音乐报告时就已经尝试了类似的玩法:报告H5页面的最后他们就安排了“一歌一遇”的彩蛋:根据用户年度歌单和听歌习惯匹配用户一对一聊天,如今看来是为自己日后搞社交所作的试水。
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两款产品一先一后,都是拿网易云音乐的内容做社交试水。
音乐真的不挣钱
网易云音乐如此主动地涉足社交,背后是在线音乐行业的瓶颈。
2015年,监管部门展开了针对数字音乐传播的最严厉的一次打击盗版和侵权行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此后盗版现象大大减少,全行业的正版意识从此正式确立。
正版意识的提高带来的是版权价格水涨船高,根据《网易云音乐与虾米合并背后:音乐行业焦虑症大爆发》中作者描述:“太合音乐旗下海蝶、大石等版权分发业务,每年至少带来8位数的收入。”整个产业链中,守着历史版权库,没有任何新歌手发掘能力的唱片公司,竟然成了这场版权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
即使是身处下游、在播放器行业胜出的腾讯音乐,付出代价亦是不菲。根据腾讯音乐发布的 2018年四季度财报显示,腾讯音娱向音乐唱片公司合作伙伴发行普通股的股权支付费用为15.2亿元,这笔支出直接致公司当季转亏;而根据腾讯音乐2019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在线音乐收入为16.1亿元,订阅套餐付费收入7.1亿元。虽然在线音乐服务付费用户达到了2840万,同比增长27.4%。但相比高达6.54亿的月活,音乐付费用户仅占4%,跟Spotify高达45%的付费率相比差距巨大。
腾讯音乐2019一季度收入结构
指望用户付费去填补版权的大坑俨然不现实,缓过劲儿来的腾讯和网易这才开始打起版权分发的主意。
版权这事儿怎么都赚不到,还得乞灵社交——这是鹅厂的看家法宝,腾讯已经通过发展直播、K歌游戏等进阶社交玩法,这是实现盈利并上市的重要因素。根据腾讯音乐2019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社交娱乐服务收入占比达到72%,在线音乐付费收入则占28%。
所以你看,高级的精神享受,总得通过大众化的社交娱乐服务赚钱养活。
无论是突破瓶颈还是追赶对手,拓展新的盈利方式都是网易云音乐的必经之路。为了强化社交属性,云音乐在App中先是上线了短视频内容,紧接着又推出了LOOK直播。
如果音乐社交没有版权……
网易云音乐的成功,离不开社区里用户的故事评论和极具特色的歌单。
网易云音乐数亿的用户多数是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年龄15岁 ~ 35岁,大多是学生和白领。这些人将网易云音乐当做音乐版微博,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故事,UGC成为网易云音乐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营造音乐社区→聚集评论→增加黏性,这个简单的链条造就了网易云音乐越来越热闹的社交氛围,曾带来了同行羡慕不已的月活。而网易云音乐的各色歌单,也加强了交流。
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曾有意将自家产品和同行做切割:“行业内其他产品的属性更倾向是播放器/播放工具,而我们做的是一个音乐社交产品,这是很大的差异化。”对网易云来说,想要增加用户黏性的一条捷径,就是把“音乐社交”的特性发扬光大。
就在不久之前,腾讯悄悄上架了一款官方小程序“和群”,打的同样是音乐兴趣交友的主意,用户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小组和好友,证明音乐社交似乎有着它的存在必要。
而网易云的社交逻辑也更加清晰:并不是直接将人和人连接到一起,而是通过人产生的内容(评论、Mlog、歌单)将用户联系起来。“人—内容—人”的模式没有直接社交那么刻意,如同云音乐的社区一开始建立起来的故事,用户们是出于自愿聚集在这里。
表面上看起来,“音乐和社交都是刚需,将二者结合是顺其自然的。”但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打开播放器是为了听歌,曲库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评论和动态都建立在音乐库的基础之上,曾经网易云第一评论区《晴天》现在打都打不开了,纵然有优质的用户评论内容也没辙啊。
目前看来,在版权不好抢的今天,“云村”这一在社交上的尝试是网易云试图进一步增加用户黏性的手段。等到他们的版权问题得到缓解,解决大部分已用户的听歌需求的时候,云音乐才会真正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