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华创证券研报,作者:王莺。
摘要
非洲猪瘟在中国注定是场攻坚战,疫苗研发面临巨大困难。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62 个国家、地区发生非洲猪瘟,只有 13 个国家根除,其中 3 个国家出现复发。葡萄牙用 36 年根除非洲猪瘟、西班牙用了 35 年、巴西用了 6 年。今年 1季度中国周边有 3 个国家——越南、蒙古、柬埔寨发生非洲猪瘟,此外越南非瘟疫病也在不断加重,非洲猪瘟在中国注定是场攻坚战。疫苗研发方面面临巨大困难。虽然我国技术、人力资金支持充足,但是非洲猪瘟病毒特殊。存在研制不出非洲猪瘟疫苗的可能性,需要做好生物安全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尚无研发单位拿出研发报告,证明可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故市场上所流传今年 8 月推出疫苗的消息是无稽之谈。
国内政策重点方向--分区调运、车辆管理、加强屠宰环节检测。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此外还存在两个现象:①近期发生的疫情都在边远区域,状况非常严峻;②不同规模养殖场(户)均有发生,其中 100-500 头生猪出栏的占比最高。非洲猪瘟疫病传播途径有三方面:车辆、人员、物品的带毒传播占比 41.96%;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占比15.18%;泔水等餐厨剩余物喂猪占比 42.86%。农业农村部目前围绕切断传播途径采取措施,接下来将把重点放在分区调运、车辆管理、加强屠宰环节检测。
海外未研制出有效非洲猪瘟疫苗,饲料也是非瘟病毒传播途径之一。美国与 俄罗斯情均未研制出有效非洲猪瘟疫苗。从俄罗斯防治非洲猪瘟的经验来看,病毒潜伏期平均在 4.1 天,整体区间为 4-13 天。发病后平均致死率达 94.4%。非洲猪瘟死亡率高低与猪场管理直接相关,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需采用快速有效的隔离措施,同时建议生产企业采取区域化策略、分区化策略。美国研究机构于 2018 年底进行模拟试验,将饲料从国外海运至美国,到港 48 天后仍可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也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之一,但仍需要弄清:①需要多少病毒量可以致使生猪感染;②饲料中存在的病毒活力程度为多少才可感染生猪。预计今年年底可发布相关研究结果。美国目前没有检测出通过媒介传播的非洲猪瘟,从美国生猪运输方式来看,运输路径遍布美国各个联邦,北美地区若出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病例,预计会较快通过运输致使病毒感染到整个美国生猪养殖业,但截至目前尚未出现。
南方六省试点分区调运,生猪产业呈现三大发展趋势。目前两广是新的重灾区,由于国内没有非瘟疫苗,病毒和养猪业会共存,防控将成为常态,未来一段时间保供给成为严重挑战。2019 年 3 月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省政府共同签订《南方六省(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联系会议框架合作协议》,明确 2019 年 5 月 31 日之后,仅 6 省区域内肉猪可在本区域内流通(发生非瘟疫情省份除外);10 月 31 日后,六省区域内省与省之间禁止肉猪跨省调运;3 年内力争实现南方六省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由“调猪”转为“运肉”。温氏集团养猪事业部总裁罗总判断生猪行业将有三大发展趋势:①疫情冲击下生猪养殖格局将深度调整,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②大中型企业和中等规模养殖户将成为未来从业主体;③长期看,屠宰业布局规划将向生猪生产区倾斜,产能与生猪养殖规模、消费区域相适应。
中国复产速度或明显快于海外。牧原董事长秦总认为,他国疫情对我国养猪业在猪瘟爆发后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中国复产速度将会更快,有望比东欧国家快一倍。此外,我国政府若能发挥体制作用,给予行业发展足够的支持,生猪产业有望在五年内恢复到此前水平。企业应对非瘟疫病需要做好入口管理:一级入口:从场外传入场内传播,构建生物安全屏障:杜绝发生;二级入口:场内栋与栋之间传播,疫病防控:防止蔓延;三级入口:栋内舍与舍之间传播,防火墙:阻断传播;四级入口:舍内栏与栏之间传播,快速检测:早发现,拔点灭源。
风险提示:疫情;畜禽价格上涨不及预期。
目录
正文
一、 行业领导发言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发言:
1、政府方面已在考虑寻求猪肉替代品,应对行业内大幅去产能以及非洲猪瘟所造成的影响;
2、从市场整体供需端来看,当猪肉供给下降的同时,猪肉消费也出现下降;
3、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去产能的速度还未到顶峰,后续存在加速的可能性。但从当前时点看未来,并没有明确性的结论,未来局面演化的情况难以预判。
湖北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易俊东发言:湖北猪肉出栏量全国排第五位,且目前规模化率达 57%,年销售种猪约 50 万头。
温氏股份养猪事业部总裁、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罗旭芳发言:当前我国养猪业发展到关键转折点,我国正面临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在过去一年里,针对非洲猪瘟发生及防控,共组织召开了三次行业会议,在今年 4 月举办的闭门会议后,生猪养殖核心企业提出 9 点建议,报送农业部。其中,鼓励规模猪场和种猪场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已被采纳,其他建议也有望逐步被采纳。
非洲猪瘟疫病已对养猪行业造成严重损失,希望以协会为平台,做到:①严防死守,保护好种猪场,尤其是国家核心育种场;②尽快扩大生产,有条件的地方尽快恢复生产。
二、《当前我国非洲猪瘟发展态势及防控措施》——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主任陈伟生
1、历史中存在三个猪年较为突出:
1995 年 6 月:猪粮比 3.88,生猪养殖亏损,猪价极低;
2007 年 8 月:猪粮比 8.6,猪价大涨的一年;
2019 年 5 月:猪粮比 7.4,新一轮猪年开始。
2、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大降,此外存在两个现象:
①、近期发生的疫情都在边远区域,面临的状况非常严峻;
②、从散养户到大型规模场,不同规模养殖场(户)均有发生。从占比看,100-500 头生猪出栏的比重最高。
3、非洲猪瘟疫病传播途径有三方面:
①、车辆、人员、物品的带毒传播,占比为 41.96%;
②、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占比为 15.18%;
③、泔水等餐厨剩余物喂猪,占比为 42.86%。目前,边远地区仍旧使用泔水,存在病毒传播隐患。
非洲猪瘟病毒特性是高接触性传播、高致死率、高病毒存活力。目前无田间使用的疫苗。目前仍处于研究进程中,研制完成时间不确定。
4、针对传染病“三要素”开展防控,综合管理措施包括:
①、拔点灭源:监测、排查、报告;应急处置;
②、阻隔传播(是政府层面最主要的政策):强化调运监管;禁止餐厨剩余物喂猪;加大屠宰加工环节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
③、保护易感动物(企业为主体):加强养殖企业生物安全。
目前采取的措施,是围绕切断传播途径来解决的。调运下一步演化成分区域调运,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且车辆管理是未来重点。
5、养殖环节风险控制:
①、入口:人员、设备、车辆消毒;
②、出口:出猪台、中转站升级改造;
③、运输环节装备升级。
④、在关键环节的屠宰环节加强检测。全国 2600 万家养殖场,只有 9476 家屠宰企业,要特别关注屠宰环节。
6、探索:
①、大型养殖集团生物安全体系
洗消中心功能设置:具备高压热水清洗、车辆烘干、人员洗澡、物品消毒功能。(发现洗消中心运用甚至可以减少
其他疫病发生)
②、生猪养殖区域防控模式(福建南平)
防控非洲猪瘟最大的难题在“人”。需要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来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决定了非洲猪瘟防控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饲料原料供求形势分析及价格走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
从养殖端,需要观察饲料及临储。5 月 14 日召开了今年夏粮收购会议,会议中透露今年夏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预计产量和收购量都将保持较高水平,优粮优价导向作用更为突出,但普通品种粮食价格存在下行压力,部分地区可能会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此外,近期公布了三大数据:
1、5 月 10 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新一季全球粮食供需报告,首次对 2019/2020 年度全球油脂、粮食做第一次预测,对全球价格影响非常大。
2、5 月 10 日公布了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 2019/2020 年中国农产品、销售、贸易、价格数据,可以通过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网站免费获取。
3、5 月 10 日农业农村部照例发布 2019/2020 年预测报告。
核心结论:2015 年以来持续农业供给侧改革,产区结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016 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价格开始回升,此外,国内玉米深加工需求不断增加。今年及明年玉米需求受非洲猪瘟影响会下降,但长期需求增长趋势不变。
小麦库存作为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欧洲大量的饲料企业在使用小麦做原料,小麦价格对全球粮食价格波动非常重要。只要小麦库存量上升,国际粮价就会面临很大压力,每次全球粮价上涨必然都是小麦库存下降。
四、《俄罗斯非洲猪瘟防控经验介绍》——俄罗斯联邦动物健康中心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俄罗斯联邦动物健康中心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截至目前,没有有效非洲猪瘟疫苗用以病毒防治。
从俄罗斯防治非洲猪瘟的经验来看,病毒潜伏期平均在 4.1 天,整体区间为 4-13 天。发病后平均致死率达 94.4%。非洲猪瘟死亡率高低与猪场管理直接相关。关键在于① 早发现早预防;② 采用快速有效的隔离措施。同时建议生产企业采取区域化策略、分区化策略:
①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② 加强所有领域监测
③ 所有兽医官都要经过培训
④ 提高兽医的职能。
俄罗斯各养殖企业遵循相关准则进行防疫、消毒。关键细则如下:
① 分区:划定保护区,半径 5 公里,监测区半径 10 公里,不一定是圆形;
② 对所有猪只进行无血屠宰,进行消毒;
③ 购买所有生猪、猪肉,并进行回收。
同时设立一系列针对发生非洲猪瘟之后的操作标准,对于大型养猪场有关键指导作用。细则如下:
① 确认运输患病猪路径
② 需要人力投入,为了消除非洲猪瘟,2 万头左右猪场对应 120 人两班工作制;
五、《美国养猪业是如何防控非洲猪瘟的?》——北美肉类协会兽医
美国市场方面,北美肉类协会会员肉类生产量占美国总量的 35%。且食品安全在美国是重中之重存在严格监管。
针对非洲猪瘟,美国与俄罗斯情况类似,没有对应的防治疫苗,在整个行业链过程中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治非常关注。非洲猪瘟感染后致死率非常高,属于高度感染性病毒,但其传染性区别于经典猪瘟、口蹄疫,传染性相对较低。
美国研究前沿,相关机构于去年底在饲料中检测出非洲猪瘟疫病,其类似于伪狂、腹泻、口蹄疫等病毒,都可以从饲料中检测出来。同时机构进行了模拟试验,模拟将饲料从海外海运至美国,在到港 48 天后仍可以检测出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也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之一,但仍需要根据两点继续研究分析①需要多少病毒量可以致使生猪感染;② 饲料中存在的病毒活力程度为多少才可以感染生猪。预计年底发布相关研究结果。
其他传播途径方面,美国目前没有检测出通过媒介传播的非洲猪瘟。从美国生猪运输方式来看,运输路径遍布美国各个联邦,北美地区如果出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病例,预计会较快通过运输致使病毒感染到整个美国生猪养殖业,但目前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美国属无疫区,没有发现非洲猪瘟,对于病毒的监测已经连续实施 3 年。目前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疫情为主,在感染之前断绝可能性。相关 OIE 的规定提供了参照准则,保证未来国家没有非洲猪瘟。但美国面对的潜在风险很高,因为美国运输广泛分布于全国范围,若一个地区发生疫情,将会通过运输很快传播。
对此美国设立应对措施① 发生疫情后,美国国境线关闭致使美国成为一个封闭市场,以小时为计算单位停止运输,随之采取全面扑杀策略。对后续养殖提出要求,发病区不再继续养殖非洲猪瘟阴性的猪,卡车及经过区域都进行消毒;② 进行持续通过血液、PCR 检测,观察口腔液体检查病毒。保证当地继续成为无疫区。每天检查猪群,必须评估所有的死猪,发送诊断样本;通过 PCR 进行诊断针对淋巴结、扁桃体等。
美国未来促进行业和政府合作,①.应报告所有病例,提升透明度。②.厂址和动物识别是追踪动物运输的必要条件。美国每头母猪、每个养殖场都有追踪号。③.制定行业标准:美国 PQA+,通过这一行业标准,解决动物健康、动物发力、抗生素使用、食品安全等问题。对应采取措施,使得行业标准运用于生产中,包装场在包装猪肉时,要求供货商来符合这些标准。一旦有了标准,必须要不断检测。美国会尽所能让猪只健康,每个人都以此为己任。
六、《农场与饲料场的生物安全:诊断》——Richard A. French 康涅狄格大学的终生教授,勃林格殷格翰健康管理中心负责人
生物安全理念在于:清洗、消毒、干燥、审计。生物安全体系非常重要:生产者处于中心位置,必须参与各个层面,必须跟每个阶段每个人合作。
目前已知猪病超过 200 种,在控制非洲猪瘟时需要关注 5 点:
① 生物安全
② 猪场生物安全、饲料场生物安全
③ 车辆生物安全
④ EDRR 早期检测与快速反映
⑤ 早期隔离,停止运输
除了非洲猪瘟,同时关注新疾病发生、非典型病例的发生。以 2018 年一种新病毒致死 2 万多头生猪事件为例。
七、《非洲猪瘟时期猪场消毒剂选择及消毒管理》——硕腾(中国)猪业务部高级产品经理刘锋
1、生物安全三板斧:① 隔离;② 清洗;③ 消毒。
2、影响消毒的因素:① 水质;② 表面材料;③ 温度;④ 微生物类型。
八、《非洲猪瘟严峻形势下切实抓好生猪基础产能保护和肉品供给保障》——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
1、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
目前,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①、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
②、传统生产消费方式不利于防控;
③、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总体不强;
④、疫情跨境传播风险长期存在。
农业农村部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①、强化疫情排查,及时发现疫情;
②、果断处置疫情,严防二次扩散;
③、严管关键环节,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④、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疫苗研发方面面临很大困难。虽然我国技术、人力资金支持充足,但是非洲猪瘟病毒特殊。存在研制不出非洲猪瘟疫苗的可能性,需要做好生物安全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尚无研发单位拿出研发报告,证明可以研制出安全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故市场上所流传今年 8 月推出疫苗的消息是无稽之谈。
农业部会全力抓好疫情防控:
①、切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追责问责;
②、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
③、及时公开信息,消除恐慌情绪;
④、加强国际合作,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62 个国家、地区发生非洲猪瘟,只有 13 个国家根除,其中 3 个国家出现复发。葡萄牙用 36年根除非洲猪瘟、西班牙用了 35 年、巴西用了 6 年。今年 1 季度中国周边有 3 个国家--越南、蒙古、柬埔寨发生非洲猪瘟。此外越南非瘟疫病也在不断加重,非洲猪瘟在中国注定是场攻坚战。
农业部下一步防控重点
①、强化排查。要主动排查,尽早采取措施;
②、果断处置;
③、全面阻断。要把传播途径尽可能全部阻隔,海南有相当数量的养殖户仍在使用泔水喂猪,隐患很大。屠宰企业要进行自检,加强官方兽医配备,这次将会择机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屠宰企业。
④、严防严堵;
⑤、促进转型。
2、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①、猪周期平均每 3-4 年一次,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 8 次,1988 年、2007 年、2011 年、2016 年波动幅度较大。猪周期成因分析:
Ⅰ猪肉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
Ⅱ 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水平相对较低。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散户提供 50%左右生猪出栏;
Ⅲ 生猪市场化程度高但产业化程度低;
Ⅳ 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大;
Ⅴ 宏观调控方面力量不足。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在 CPI 权重大,猪周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在疫情冲击之下,去年 8 月以来各个月母猪存栏量同比降幅超过 5%,市场各界对猪价上涨存在确定性预期。今年以来,母猪料下降 28.4%,仔猪料下降 27.6%。
②、稳定生猪生产的工作情况:
Ⅰ 切实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Ⅱ多措并举维护正常生产秩序。要纠正生猪调运层层加码的问题,保证生猪顺利调运;
Ⅲ 积极引导鼓励补栏增加。要稳定行业预期,宣传防控要领;
目前市场出现积极情况,养殖户补栏增养积极性逐步提升,产销区供需逐步平衡。25 个省份已解除禁运,地区差价缩小。
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形势研判:
Ⅰ今年生猪和猪肉供给取决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母猪存栏量;
Ⅱ3月以来价格上涨对母猪补栏形成了一定拉动作用,对缓解明年元旦春节的猪肉供应紧张局面是有利的,但对增加年内猪肉产量帮助不大;
Ⅲ 今年全国猪肉有可能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减产,下半年消费高峰期猪肉供应可能会偏紧。
④、昨天国务院召开生猪电话会议,接下来要做好:
Ⅰ强化形势监测和宣传引导,鼓励养猪场户补栏增养;
Ⅱ 强化生猪养殖技术服务,推动养殖业提质增效;
Ⅲ 强化政策落实,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重点支持种猪场、规模猪场的发展。
九、《做好饲料安全,严防病从口入—饲料企业如何助力猪场抗非瘟》——双胞胎分销产品线总裁代广军
1、带毒饲料是我国非洲瘟传播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影响因素在于:
①、玉米在收获季节很容易受到非洲猪瘟污染
②、受污染的北方玉米于 2018Q4 未经高温加热即开始上市,导致北方猪瘟严重。
③、双胞胎饲料厂采取的应对办法: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做好非洲猪瘟防控;采用阻断、杀毒、执行三步走策略;
3、双胞胎饲料厂非瘟防控管理体系:
①、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
②、激励:一套激励机制
③、隔断:四道隔断防线:第一道防线:原料码头/车站;第二道防线:前置洗消点;第三道防线:饲料厂大门;第
四道防线:生产车间。
④、杀毒:四大杀毒手段
专家意见: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瘟研究组负责人仇华吉:选择熟化的全价料,已经试验,80 摄氏度以上3 分种病毒被灭活,没有任何问题。
十、《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如何加快构建生猪全产业链的思路》——温氏集团养猪事业部总裁罗旭芳
1、当前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形势
目前两广是新的重灾区,非洲猪瘟已经成为现在、未来养猪业最大的挑战。当前国内没有疫苗,故病毒和养猪业是共存的状态,防控将成为常态,需要改变以往突击应对的策略。未来一段时间内保供给成为严重挑战。
根据最近农业农村部多省市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广东省、吉林省、江苏省、重庆市和江西省的能繁母猪存栏分别下降 26%、26%、23%、28%、16.3%和 5.2%,其中部分地区能繁母猪减少高达 91%。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3 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去年减少 18.8%,能繁母猪同比去年减少 21%。
2、非洲猪瘟对养殖业的影响
政策上出现变化:
①、从调猪到调肉。猪肉消费量下降十分明显,禽肉消费替代显现,禽肉价格快速上升,但猪肉价格未涨。非洲猪瘟将加速我国猪肉消费形式相应的转型升级,伴随着猪肉调运逐步取代生猪调运,我国消费者的习惯将会被迫逐步改变,冷鲜肉取代传统热鲜肉的比例会加速提升且较难逆转。“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模式将进一步扩大应用。
②、胡春华副总理四次非洲猪瘟防控会议都强调分区防控,明确防控目标,建立运行协调机制,协同联防联控,统筹谋划生产供应。2 月 18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全国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将全国分为 5 大区:北部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
分区防控:2019 年 3 月 7 日,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和海南省(区)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南方六省(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联系会议框架合作协议》。明确 2019 年 5 月 31 日之后,仅 6 省区域内的肉猪可在本区域内流通(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的省份除外);10 月 31 日后,六省区域内省与省之间禁止肉猪跨省调运;3 年内力争实现南方六省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由“调猪”转为“运肉”。
养殖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① 养殖结构调整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
疫病、成本和环保推动了行业的周期波动,也推进了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披露,出栏 500 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总出栏量所占比重从 2006 年的 27%提高至 2016 年的 45%。环保整治行动可以说是影响 2015 年后规模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总量控制、禁养面积扩大等手段下,大量不符合标准的散养户及部分规模养殖场被迫加速退出市场。
非洲猪瘟作为周期波动中的“疫病”因子,由于缺乏有效疫苗会对养殖户规模和群体造成更快的结构调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②、非瘟降低了养殖环节话语权,促使养殖行业加快规模化进程,促使其向屠宰加工端延伸
非洲猪瘟发生前,毛猪市场价格以各个养殖企业为主导,屠宰企业被动接受议价能力较差。非洲猪瘟期间,在疫情地区屠宰企业掌握生猪产品流通资源,商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屠宰企业手中,养殖端、销售端都要服从屠宰企业的安排。
3、非洲猪瘟对屠宰加工业的影响
①、屠宰产能基本情况及优质屠宰产能的分布
Ⅰ生猪屠宰业基本情况
农业农村部统计,早在 2016 年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已建成屠宰茶能总量达 8.4 亿头,总体产能利用率约 30%-40%,低端产能多。屠宰集中度低,前 4 位仅为规上总屠宰量 15.6%。
Ⅱ华东、华北优质产能较多
若以一定规模(日宰 2000 头,年设计产能约 70 万头以上),具有较完整的硬件设备和规范的操作工艺作为优质产能。
全国优质屠宰产能总共约 2 亿头,一共有 110 个左右屠宰项目,其中华东(山东、江浙)区域达 7000 万头,华北(如河南河北)区域达 3390 万头。
从省区分布来看,优质产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东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域,优质产能达 3470万头,除了金锣之外,还有相当数量日屠宰量 7000-8000 头的中等屠宰企业,这也使其成为一个主要调入生猪而调出猪肉的较为特殊样本。
②、非洲猪瘟对屠宰行业影响
Ⅰ、主产区--就地转化为猪肉外调。外调量能否本地屠宰,涉及区域优质富余产能匹配问题主销区——本地富余产能的闲置和转移
Ⅱ、主销区—本地富余产能的闲置和转移。若以优质产能的 30%作为富余产能统计,则浙江、北京、上海、四川等销区富余屠宰产能较大;湖北、湖南、江西、吉林、辽宁、云南、广西河北、安徽等产区屠宰产能均不足;山东的优质产能将在未来调运禁止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富余,其省内众多屠宰企业需要谋求新的出路。
③、屠宰行业发展方向—长期来看,屠宰业布局规划重新调整,将向生猪生产区倾斜,产能与生猪养殖规模、消费区域相适应
一是与生猪养殖规模相适应。对于生猪主产区而言,将逐步重视本区域屠宰业布局,根据本地养殖规模、数量等因素适当增加屠宰企业数量,提高就地就近活本省屠宰比例,将肉外调,避免出现严重压栏,影响后续补栏节奏,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生猪产业长远发展。
二是与消费区域与特点相适应。在有热鲜肉和白条肉消费习惯的区域,需要在本地屠宰白条或临近区域屠宰调运边猪;对于本地习惯冷鲜肉而言,则可在产地进行精细分割,通过物流冷链供应系统一步到位;相应的,屠宰环节在功能分区和设计也体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
三是企业一体化布局。养殖企业一体化布局,屠宰企业产区屠宰,销区加工。
4、养殖企业如何构建全产业链
疫情冲击下生猪养殖格局将深度调整,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大中型企业和中等规模养殖户成为未来从业主体;
不同养殖企业在屠宰环节有不同的取向和考虑;
屠宰产能过剩,且区域分布不平衡。
①、大型养殖企业
排名前列的生猪养殖企业基本都是全国布局或跨几大区域布局,基于当前形势,未来定位于年出栏千万头以上的养殖企业都面临着销售通路问题。
大型企业构建屠宰产业链:
Ⅰ主要方向是自建屠宰业务。完善配套,变外部市场交易为内部分工环节,并且通过养殖和屠宰环节的打通平滑经营业绩,降低猪周期的影响。
Ⅱ与屠宰企业共建。采用股权合作方式,深度捆绑,双方优势互补,减少风险,平稳开展业务。(温氏股份也在考虑股权共建)
Ⅲ在部分产能充足区域吸引屠宰企业就近布局。可以采取猪源保量或轻度股权合作形式,凭借生猪安全、质量可靠及规模供应等使屠宰企业入驻。
②中等规模养殖企业
产能布局相对分散,虽然有跨区域分布,但产能不够大,不足以支撑单体屠宰项目。屠宰所需的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门槛。
中等规模养殖企业构建屠宰产业链:
Ⅰ业务合作。与当地屠宰企业发展深度对接,可以根据屠宰场的订单,定制化养殖天龄和体重要求的生猪。
Ⅱ以反向订单。如包租固定时段屠宰设备或屠宰线,锁定屠宰场,并自己发展下游销售。
Ⅲ内行为产业链一部分。不排除中小规模养殖户成为部分屠宰企业内部化,成为其发展养殖业务,提高自给率的一部分。
十一、《非洲猪瘟常态化下养猪企业应对策略》——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1、非洲猪瘟疫情带来行业五大变化趋势:
①、生物安全全面升级,标准更严格,措施更彻底,管理更实效;
②、养猪投资更大,养猪成本增加;
③、猪群更加健康,生产成绩更好,预期收益更高;
④、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⑤、有资本的支撑,养猪业发展得更快。
2、疫情倒逼行业升级
①、猪群健康管理,从控制疫病,上升到控制环境高度:舍内—场外
Ⅰ、着重抓疫病入口管理,依靠改善环境生态,支撑养猪发展
Ⅱ、洁净的空气,成为昂贵的资源;投资空气净化,是新的技术点
Ⅲ、生物安全工艺应用,实现高健康生产,摆脱对疫苗、兽药的依赖
Ⅳ、无抗生产逐步实现,直接推进食品安全,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②、智能化养猪,应运而生;智能装备投资,竞相开展
Ⅰ、养猪产业快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三级跳
Ⅱ、智能机器的应用。人与猪的接触减少,疫病传播风险降低
Ⅲ、跨界工程师进入养猪业,养猪生产逐步摆脱对人的依赖
③、产业服务:更理性,运作更规范:包括种猪、饲料、兽药、疫苗,运料车、运猪车等,养猪场户将会更受益。
④、中国养猪业,从技术到装备面临全面升级:未来复产速度加快,猪肉供给将会很快实现自足。
他国疫情对我国养猪业在猪瘟爆发后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中国复产速度将会更快,会比东欧国家快一倍。中国在建猪场,大部分地区河北以南可以全年施工,黑龙江一年中只能施工半年(5-11 月)。此外关键在于国家更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发挥体质作用,在效果好的情况下,产业有望在 5 年内恢复到此前水平。
3、企业应对措施:疫病入口管理
一级入口:从场外传入场内传播。构建生物安全屏障:杜绝发生
二级入口:场内栋与栋之间传播。疫病防控:防止蔓延
三级入口:栋内舍与舍之间传播。防火墙:阻断传播
四级入口:舍内栏与栏之间传播。快速检测:早发现,拔点灭源。精准拔点,减少损失,是明治之举,符合国情。
4、一级入口—目标:杜绝发生
①、销售系统:没有活病毒
Ⅰ、拉猪车洗消中心,烘干房;
Ⅱ、隔离装猪台,单向流动
②、饲料系统
Ⅰ、原粮烘干灭菌,解决污染;(中国原粮污染是现实的,粮食就堆在猪舍边上)
Ⅱ、集中供料,料车严禁入场;
Ⅲ、密闭输送,员工免接触
③、猪群移动:配置空气过滤转猪车,洗消烘干;转猪间。
④、扬尘传播:空气过滤;出风灭菌
⑤、入场人员:检测人员的携带病毒状况—非瘟,蓝耳病….
⑥、死猪粪肥:病死猪运输车,猪粪肥运输车
⑦、进出物品:养猪生产物资,人员生产用品—肉品
⑧、场外动物:场外鼠、猫,飞鸟、飞虫。
⑨、场外死猪:关注邻居家的病死猪,做好场外死猪管理
公司重点做好前 7 项目,第 8、9 关注。
4、二级入口--场内栋与栋之间传播
①、人员流动:独立洗澡间,分区管理,批次管理
②、空气传播:空气过滤,出风灭菌
③、场内猪群移动:空气过滤转猪道,空气过滤车,一体猪舍
④、车辆流动:场内洗消、烘干、业务定车
⑤、物品移动:烘干+消毒+熏蒸,批次管理
5、三级入口—栋内扩散
①、栋内:减少使用公共走道,减少舍与舍之间传播,前后排空气传播
②、舍间:门窗、粪便连通,杜绝空气串通
③、舍间:隔墙密实,不得有裂缝,空洞杜绝
④、上下游:检测合格
6、四级入口—单元内部扩散
①、接触传播:高度接触的猪群—保育育肥猪
②、饮水传播:共用饮水槽的猪群—妊娠母猪
③、饲料传播:共用食槽的猪群
④、人员传播:进圈个体治疗
⑤、物品传播:共用其他物品
⑥、气溶胶传播:共同拥有空气空间,同舍猪群。气溶胶传播是不可控的,危害最大。
7、去掉恐惧,重塑信心,重振养猪
十二、参会专家问答:
1.俄罗斯养殖场复产时间?
没有特别的限制,有时 1 个月就能复产。
2.俄罗斯猪肉自给自足率?
目前俄罗斯已经能做到自给,而且考虑出口给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很谨慎,避免非洲猪瘟疫情死灰复燃。现在的关键,还是要清楚非洲猪瘟病毒。
3.中国未来复产预期?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总:俄罗斯遭受重创之后,已经恢复过来了,中国或许能以更快的速度恢复生产。
4.复产情况?有哪些挑战?
温氏罗总:目前还没有复产很成功的案例。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复产,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① 彻底清洗消毒,尤其是内部环境要彻底消毒;② 要防非洲猪瘟的措施;③ 人防控非洲猪瘟的意识要增强。只有做好以上三个方面,才有可能复产成功。
5.牧原、温氏各自的劣势?
秦总:就目前来说,我们也想探讨更好的防控非洲猪瘟的模式,但没有找到,所以公司会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
温氏:认同秦总的观点,互相的学习借鉴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