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店里的香港

31207 5月14日
share-image.png
智通编选 挖掘最有价值的港股热点信息,捕捉最有魅力的资本市场动向。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偏见实验室”,作者袁雨薇。

香港大学副校长吕大乐曾和台湾友人开玩笑,“你们一年的陆客人数,大概只等于香港年初一到年初七而已。”

吕大乐著有一本书,叫《四代香港人》,在五六十年代移民到港的第一代人眼中,香港只是一个不得已的穷白避难所。而今,经过两地旅游业的共同努力,内地和香港已经成为全球数得上的双向客源市场。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披露一组数据,从1997年到2011年,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人数从236万人次增长到了2810万人次,香港同胞赴内地旅游人数从3977万人次增长到了7936万人次。

内地人对香港印象的惊叹,很大一部分停留在尖沙咀、旺角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的一家周大福、六福或者周生生,店内橱窗里的珠宝光彩夺目。

2018年年末市场环境不理想时,中国进口量急剧下降,唯独香港对内地的出口量,独树一帜,2018年12月,这个数字增加了一倍多,高达12亿美元。

在这些进出口数据里,各种宝石占了进出口总额的53%。

在香港,有人的地方就有珠宝行。

2007年,香港国际珠宝展会上,贸发局珠宝咨询委员会主席陈圣泽说了一句话:“香港作为亚太区的珠宝采购中心,珠宝业发展蓬勃,去年的贵金属、珍珠及宝石首饰出口总值约37亿美元,升幅达13.7%。”

截至当时,香港已有1000多家珠宝制造公司,从业人员数万人。

在房地产扣住经济命脉之前,香港的珠宝行风头无两。

2003年,香港回归的6年后,对内地的游客开放了自由行,也开启了香港珠光宝气的时代。

在《联合报》一篇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文章中,一位香港青年谈到20年间香港已经随着内地的游客发生了悄无声息的转变:“地价、租金都不断刷新,老店、小店不堪负荷,街道都成了连锁店。”

变化之中,内地游客们奔赴阔别了几十年的香港,消费的洪水也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比如“三趟快车”和“东深引水”两大工程让香港的民众吃饱穿暖之后、因豪门阔太们按捺不住钱包,兴起的金商银铺。

去香港,买珠宝。

吕长乐开的香港和台湾关于内地游客的玩笑,不是玩笑。

交通观光局曾统计,台湾陆客人数2015年时达到最高峰,有418万人次,但和香港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2003年香港开放自由行之后,当年旅客人次就达到了847万,之后一路暴涨,2006年达到2500万,入境旅游相关的总开支达到了1194.3亿万港元。

为此,深港之间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水货客”,他们往来于香港和深圳之间,从香港采购珠宝,送往深圳。

香港珠宝业的市场“增幅”有目共睹。

2006年对于香港逐鹿珠宝的商人来说,是一个幸运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新条款中,有一条格外惹人注目,所有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包括珠宝,均可免关税输入内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深圳渔村中有一块水洼,曾籍籍无名。皆因毗邻香港,而今成了一块风水宝地。

水贝。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经历第二次经济转型,许多珠宝商开始将其工厂和厂房迁移到深圳。同时,政府开始在深圳试行新的黄金交易政策。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期,GDP由1979年的196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6000.2亿元。

1988年,香港珠宝制造业厂商会成立,港商落户深圳水贝,并致力于将水贝打造成“香港馆”。但90年代初期,水贝仅有10家左右的珠宝企业。

香港楼市的火热,推动了地皮价格的涨动。政策优惠、地理优越使得水贝迅速形成了承接香港、东南亚产业转移的洼地效应,珠宝商们蜂拥而至。如今,香港本土的珠宝代工工厂已销声匿迹。

因区域布局形似项链,水贝又被称为“项链街区”。不到1平方公里的园区,亩产近6万件珠宝首饰,宝气袭人。

2003年时,政府吸引300多家黄金珠宝企业进驻水贝,形成聚集势头。2004年,在政府主持下,水贝珠宝产业聚集基地挂牌成立。

如今,水贝珠宝聚集基地共有黄金珠宝企业4000多家,年营业收入1000多亿元,专业珠宝交易市场28个,从业人员8万多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所购买的珠宝,有一半或都产自深圳罗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工业区——水贝。

香港的宝石多以原石的姿态从印度、比利时、以色列来到香港,深圳是最重要的一环,在这里,原石被切割加工,再运至香港售卖,几经辗转后,珠宝回到了内地游客的手中。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过水贝:“珠宝圈的人都知道,水贝的珠宝供应至全国乃至世界,别说香港了。”

坐落于深圳罗湖区水贝四路万山珠宝园的金百泰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其董事总经理赵彬有这样一句名言:“只要是你知道的国际大品牌,包括香港品牌,我们都为他们做贴牌。香港的品牌包括周生生、周大福、谢瑞麟等。”

香港的珠光宝气,并不止于香港。

2018年6月,一批作家到广东采风,途径深圳罗湖区,在参观了水贝的“珠宝展”之后,采风团顾问陈世旭即兴挥毫,为水贝写下了四个大字:“珠光宝气”。

珠宝行业是暴发户,不是常青树。

2006年幸运年之后,香港珠宝业曾遭遇过一次寒冬。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一踏入2009年,香港的珠宝行业开始急剧萎缩:订单急跌,外部需求断崖式减少。

香港珠宝制造业商会表示,“欧美市场订单在2009年头两个月的洽谈近乎停止,或者落单时只会支付小部分金额。”

2009年1月至7月,香港珠宝首饰的总体出口值为185.29亿港元,较2008年同期大幅下滑28.1%。对比同一时期的香港整体商品出口货值下跌的11.7%,珠宝业下跌尤其严重。

在金融危机的浪潮面前,珠光宝气只是禁不住折腾的一片小水花。

香港宝石出口内地变化(数据来源: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

但这片水花里,还有另一番景象。在欧美客户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内地的买家却有12%的增长量。

根据2009年8月份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批发和零售业中,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另外,世界黄金协会也表示,中国在2009年第二季度的珠宝需求较上年同期增长6%。

香港的珠光宝气,在寒冬中的异军突起。

2014年,中国内地的外贸数据十分惹眼:进出口美元值同比增长11.3%,出口同比增长15.3%,进口同比增长7%,不仅是当时外贸增速的高点,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制高点。

同年9月,内地对香港出口猛增34%,贵金属首饰出口激增6.8倍,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接近20%,这对当时处于换挡期的中国外贸发展来说是极大的亮点。

在这些进口产品中,珍珠、宝石和首饰这样的奢侈品引人侧目。

尽管这类奢侈品的进口值占进口总值比重仅为5%上下,但9月、10月其进口值同比增速高达5.9倍和3.3倍,对总体进口的贡献率接近了75%。

如果去除掉这类奢侈品的进口,中国进口总体增速在9月、10月只有区区0.2%和0.9%。

奢侈品的亮眼数据让人不解。

同样波动的是2016年,香港对内地的宝石出口额大增。那一年,宝石占香港对内地出口额的比例高达90%。

当时大众面对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外汇储备也出现异动的情况。

回到2018年,同样是在珠宝行业的寒冬之下——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商De Beers财务数据显示,在2018年第7个销售周期内,其全球钻石原胚销售额比上一周减少5.5%,较2017年同期的5.07亿美元下降0.4%。这是De Beers自2016年公布相关销售数据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周期。

在2017年,周大福就有寒冬征兆,当年全年营业额512.46亿港元,同比下降9.45%。周生生虽然本地零售额自2017年回稳,但零售市场仍大不如前,很难重振,零售店接连倒闭。

而在尖沙咀、旺角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一家周大福、六福或者周生生的闹市,外币兑换店的数目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香港故事。(编辑:刘瑞)

相关阅读

香港首个5G跨境语音电话成功拨通

5月17日 | 程翼兴

香港首季GDP增长0.6%,全年预测维持2%至3%

5月17日 | 刘瑞

2019年首季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量同比下跌4.2%

5月17日 | 朱姝琳

香港主板上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不合规事件的案例总结分析

5月16日 | 智通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