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本文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每当我跟别人聊到腾讯(00700),最经常被问到的话题是:“如果2011年腾讯没推出微信,这家公司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谁又会取代微信的地位?”
这个问题看似没有意义——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无法追溯时光,去看看另一种可能的历史。事实上,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背后隐藏了两个既尖锐、又复杂的问题:
1.腾讯能在2011年1月的“风口时间”发布微信(而且是由当时并不出名的张小龙团队发布),是不是瞎猫撞上死老鼠?那么,对腾讯的战略和执行能力,是否不宜评价太高?
2.如果微信是个偶然,那么腾讯的持续强劲增长当然也是偶然,那么从2011年以前就持有腾讯、赚的盆满钵满的投资者,是否也是瞎猫撞上死老鼠?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在今天一点不错
我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吧:首先,所谓“微信是偶然诞生的”,这种说法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任何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腾讯几乎必然赢得移动互联网社交与通信之战(只是那个应用可能不叫微信)。其次,就算真的没有微信这样的产品,腾讯仍然会在2011-17年取得巨大的业绩增长,它仍然会让无数投资者和员工致富,只是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富。
腾讯微信是2011年1月上线的,比小米的米聊晚一个月;从张小龙给马化腾写邮件提出微信构想,到微信1.0版发布,只有3个月。也就是说,腾讯压根没有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时间窗口。阿里的来往、网易的易信都是2013年下半年发布的,当时微信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发展,一统天下之局已成,根本没有撼动的余地。由此可见,腾讯在这个领域的执行力比竞争对手强得多。
不要忘记,在2010-2011年,除了张小龙的广州研发部,腾讯内部还有好几个团队在研发类似微信的移动社交通信工具。直到今天,QQ团队的老人们还在耿耿于怀:如果张小龙的动作再慢几个月,或许就是“另一款QQ”上线并占据今天微信的生态位。腾讯的企业文化一直鼓励“内部赛马”,说的难听点是“内斗”;但是在至关重要的转型关头,“赛马”机制决定了腾讯内部可以同时在多个方向上进行尝试,从而更快地找到那条正确的路径。
2011年1月发布的微信1.0,还有人记得吗?
让我们回到微信正式发布的那一天,即2011年1月21日。当时,微信在国内仅有两个直接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小米的米聊,一个是中国移动的飞信。有人至今仍然坚决地认为微信抄袭了米聊;这显然不是事实,正确的说法是——微信和米聊同时模仿了Kik Messenger,后者是全球第一款比较流行的跨平台、使用数据流量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米聊比微信早发布,为什么还失败?因为它早期的Bug太多、服务器太不稳定,造成了极其糟糕的用户体验。腾讯在即时通信领域已经有十多年的运营经验,小米只有一年,不失败才是不正常的。
不过,即便米聊奇迹般地在2011年击败了微信,成为中国移动社交市场的统治者,这个统治地位也注定是短暂的。原因很简单:小米的主营业务是智能手机,它是其他所有智能手机厂商的敌人。所以,华为、Oppo、Vivo、联想、三星……这些竞争对手必然不会给米聊什么渠道资源;至少在安卓平台,米聊注定被某个后起之秀击败。除非小米能够做到同时统治智能硬件和软件市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0。
飞信的失败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直到2012年,它的流行度还高于微信呢!有多少人曾经为它的“免费发送短信”功能而倾倒?有多少学生、工作单位曾经以飞信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然而,飞信接二连三的骚操作,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先发优势:对电信和联通的用户关闭注册(后来终于开放了,可惜为时太晚);免费短信功能一度转为收费;产品迭代太慢、功能不够齐全。飞信没有在一夜之间垮掉,只是堕入漫长的沉沦轨道。归根结底,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从来没有学会互联网市场的玩法。
有多少人用过飞信?上次用飞信是何时的事情?
站在马后炮的角度,你会发现: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初期,其实电信运营商才是最有资格做“独角兽”的公司,原因如下:
1.用户基数大,都有几亿DAU,腾讯、阿里、百度的DAU直到2013年以后才超过任何一家运营商;
2.用户黏性强,你可以一整天不用微信、一个月不上淘宝,但是有本事手机停机一小时试试;
3.用户付费率高,全都是每月付费,还有不少先付费后使用的,ARPU值也高;
4.没有政策风险,大家一天到晚担心手游、互联网金融被国家打击,可是国家不会取缔运营商;
5.进入壁垒高,任何公司都可能在三年内颠覆腾讯、阿里,但是三年肯定不能新建一个运营商网络。
可是电信运营商仍然活生生错过了所有机会,从独角兽候选人堕落为独角兽的颠覆对象。归根结底,他们不具备互联网公司的激励机制、管理体系,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做互联网行业的老大。直到今天,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视频、咪咕动漫、咪咕音乐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没人真的认为它们能成为行业领导者。
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视频至今还有不少用户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争辩:阿里、网易两家直到2013年才进军移动社交通信,可能也是历史的偶然;如果当初它们也具备张小龙这样的人物,或者在某次内部战略讨论会上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或许来往、易信就在2011年推出了呢?在这种情况下,腾讯还能赢下来吗?
遗憾的是,上述观点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就算时光倒流一百次,阿里来往、网易易信也不会在2011年推出。2010-13年,阿里最大的任务是“移动化”,把用户流量的重心从PC端转移到移动App端。阿里、京东都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电商公司要么衰落、消亡,要么被纳入阿里的体系。在移动电商崛起的黄金时期,阿里怎么可能抽调宝贵的研发、流量和运营资源,去争夺八竿子打不着的即时通信市场?至于网易,当时也面临着搭上移动游戏“第一班车”的挑战——它在PC游戏上已经落后于老对手腾讯,在移动端岂容再有闪失?你真的认为网易有魄力、有资源在2011年进军即时通信吗?
除了上面提的这些竞争对手,还有谁?百度一直想进军消费端,但是它的产品用户体验一直很差,在战略上朝令夕改,在管理上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今日头条是2013年才成立的,不可能坐着时光机回到两年前抢市场。奇虎360倒是有那么一点可能性,毕竟它刚刚经历过“3Q大战”——然而,工具类软件在移动时代被边缘化了,360在移动端的流量基础远远不及PC端,又怎能支撑一款微信量级的产品?差点忘了,还有那个一度对QQ构成严峻威胁的新浪UC,也具备占据微信生态位的潜力。很可惜,新浪管理层一贯是“媒体思维”,后来他们确实把微博从“弱社交产品”做成了“信息流媒体产品”;所以,新浪也注定无法赢得这一局。
其实新浪UC倒是有那么一点上位的可能性
虽然我在上面分析了那么多逻辑、讲了那么多道理,但是肯定还会有人抬杠:“我不管,我就是认为微信的诞生是偶然的,那么腾讯的强势也是偶然的,腾讯的股价表现好肯定也是偶然的,都是瞎猫撞上死老鼠!我不听我不听!”
好吧,那就让我们假设一下“微信没有诞生,而且腾讯没有拿出一款类似产品占领市场”的世界线吧。别忘了,2011年9月,腾讯代理的一款MOBA端游上线了——《英雄联盟》,它直到今天还是中国最卖座的端游之一。同年,腾讯还推出了自研FPS端游《逆战》,一样引爆了全国网吧。如果没有微信,腾讯丧失了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仅凭端游业务也可维持几年的高两位数增长;《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QQ飞车》《QQ炫舞》……这些端游超级IP改版手游,就算没有微信平台也能大卖(参照网易《梦幻西游》《大话西游》),月流水可能到不了几十亿那么夸张,但是保住畅销榜前列是没有问题的。
很多人都以为,腾讯游戏完全是依赖微信和QQ的流量基础而发展壮大的。事实与之相反:腾讯游戏的运营能力早已超过了老对手网易,甚至在自研能力上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没有微信的腾讯”仍然是中国最大的游戏公司,收入肯定比今天低一大截,但是仍然可以跻身于市值最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列——或许市值不是第一,而是第四或第五?那么现在的市值第一又该是谁呢——是阿里(它一直与腾讯交替占据市值第一的宝座),还是某个“取代了微信市场地位的后来者”?在这个世界线生活的我们,不可能知道答案了。
《英雄联盟》腾讯代理国服上线于2011年9月
总而言之,当年有没有微信这样的产品,对腾讯的投资者和资深员工来说,无非是“未来几年赚二十倍还是赚四五倍”的问题,反正肯定是远远跑赢大盘的。所以,在2011年以前就下注于腾讯,肯定不是“瞎猫撞上死老鼠”的行为。如果没有微信,会有上市公司获益吗?小米、阿里当时尚未上市,今日头条尚未成立,二级市场投资者无法对其下注。中国移动在理论上会受益(飞信可以多活几天),但是僵化的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互联网公司那样的增速。下注网易、新浪或许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我要诚恳地指出——即便没有微信,腾讯在2011-17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速很可能也在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而且它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游戏、数字内容、面向年轻人的兴趣社交领域。
读史使人明智,前提是我们要读正确的史料、做符合逻辑的推断。祝大家五一假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