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促进农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发展

41719 9月18日
share-image.png
刘大洋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于9月18日(周二)下午15:00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介绍“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稳定有效投资”有关工作情况,文字实录如下:

孟玮:确保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能够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发展短板的领域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她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相关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环保等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

一是精准聚焦短板领域。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瞄准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投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建立补短板协调机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共同推动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重点工作。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强化上下沟通配合,切实发挥机制作用,协调解决补短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推进补短板重大项目储备。协调督促各地方、各有关单位,按照近期、中期、长期三类,储备一大批补短板重点领域项目。

四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和项目开工建设。对补短板重大项目,加快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评等方面前期工作,指导地方加大征地拆迁、市政配套、水电接入和资金落实等推进力度,推动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五是加快落实补短板重点任务。把补短板各领域主要目标任务分解到位,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着力抓好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调度补短板各重点领域落实情况,督促加快相关任务完成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好各领域建设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在坚决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确保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能够增加有效供给、补齐发展短板的领域,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世虎:着力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

投资司副巡视员刘世虎简要介绍了加大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环保等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有关情况。

刘世虎称,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增速逐月放缓,1-7月增长5.5%,比1-6月下降0.5个百分点;1-8月增长5.3%,比1-7月下降0.2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收窄。投资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回升。1-8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制造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9%,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2%。

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0.1%,其中住宅开发投资增长14.1%。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分别增长15.9%和15.6%。

三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是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四是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民间投资增长8.7%,比整体投资高3.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始终高于整体投资增速。

五是投资先行指标低位运行。投资到位资金仅增长2.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18.3%,其中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28.1%。

总的看,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回升,表明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同时也要看到,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回落,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需要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稳定有效投资。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农业、民生、环保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各地方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做好防风险、补短板、稳投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统筹推进补短板各项工作。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短板,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农业、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协调机制,协调督促进一步加快补短板建设。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协调督促各地方和有关部门,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正在办理手续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制度,形成滚动接续的储备机制。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推动储备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三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不断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抓紧安排投资计划,保障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印发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实施综合监管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

四是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重点选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的项目,向民间资本推介。大力推广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宣传推广河南省许昌市等地方的经验做法。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十项政策措施。联合全国工商联召开PPP项目推介会,向民营企业推介了一批前期工作成熟、基本具备实施条件的PPP项目。

五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指导推动地方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举措。出台《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等,进一步完善简政放权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梳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清单,促进投资审批便利化。建立投资审批难点问题征集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前期工作推进项目新开工建设,加强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保障,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稳定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李明传:将促进补齐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介绍了今年以来农经司在“三农”领域促进有效投资和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有关方面的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三农”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支持力度,切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效应的推动下,今年以来,第一产业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1-7月份,增长13.7%,增速比整体投资高8.2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第一产业新增投资2267亿元,同比增长14.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投资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2018年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投资主要支持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工程建设。与往年相比,今年农口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有三个特点:

一是投资总量保持稳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水利领域的项目公益性强、资金总量大、投资管理任务重。2018年,不断优化投资的专项设施,将原有的专项归并若干个大专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聚焦改善民生,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拟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中央补助投资,由原计划的2020年安排完,提前至2019年安排完,为2020年全面消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投资计划下达的进度明显加快,我们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加快了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进度,农林水利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在今年3月底以前就已经下达了96%以上。截至今年5月底,所有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这也是我们历年投资计划下达最早、最快的,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投资,切实发挥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效益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突出对“四个重大”的倾斜支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着力研究大战略、关注大趋势、协调大政策、推进大项目,结合农口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予以倾斜支持。其中,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集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50亿元,用于支持纳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范围内的大型水库、重大引调水、江河湖泊骨干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方面的建设。截至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30项,其中今年新开工8项,在建项目的投资总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进一步研究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资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促进补齐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马强: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稳定

基础司副司长马强介绍了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运输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国土开发、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十三五”以来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左右,对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前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完成额超过6万亿元;今年1-7月完成1.6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各地新开工项目有所减少,交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与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发展空间较大,是促进有效投资的关键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会从高位运行向常态回落,但仍需要保持在必要的合理区间,以保障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需要。为此,要按照防范风险、适度超前、有序实施的原则,保持一定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加快补齐短板,推动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内项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加快建设、早日发挥效益;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推进一批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项目,同时力争再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持续稳定,增强发展后劲。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加快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行业审查等手续。

二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规范的PPP方式运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铁路项目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转股。

三是充实重大项目储备。抓紧储备一批国家战略需要、通道作用较强、运输需求较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推进前期工作,为适时开工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压缩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为加快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阅读

新股解读|动荡行业中跑出的黑马, 信源企业能否“跑出”低迷的新股市场?

9月12日 | 杨世宏

消费真的降级了吗?—7月中国经济数据综述

8月26日 | 智通编选

中国建筑国际(03311):正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现金流,明年营业额合同额将双双提升

8月22日 | 调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