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香港资深投资人“江恩小龙刘君明”供稿,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全球聚焦目光的小米(01810),6月25日开始公开认购,全球发售股份数为21.8亿股,按发行中间价19.5港元,预计募集资金275.6亿港元,公司将于7月9日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上市公司。
继小米之后,美团也以“同股不同权”身份申请赴港上市。据外媒称,该公司上周五(6/22)递交了申请文件,筹资目标为60亿美元。
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数量达到全球首位,而港交所则预计截至6月30日,将有101只新股上市,合计募资金额高达503亿港元。那到底发生什么事使香港IPO的数量如此之大?
去杠杆
目前在去杠杆减负债大背景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收缩,据央行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A股市场整体筹资额为9164亿元,较2016年14510亿元的整体筹资额下降了36.84%。Wind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有536家,合计募资金额为1.23亿元,较2016年下降27.22%,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达41.87%。而且国内的市场上市审核的时间比较长。在国内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股东或者想通过将旗下企业上市集资而减去资金上的压力。
在香港上市集资是一个比较可行而且快捷的方法。同时留意港股虽然近期下跌,但仍处于一个相对的高位上,且在成本上及审核时间上有绝对优势,有利于比较高的估值上市。
同股不同权的放行
与传统企业“一股一权”的股权架构不同,这些独角兽企业在多轮融资过程中,为了让创办人在持股较少的情况下继续控制公司,往往倾向于采用“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如:阿里巴巴 (BABA-US)、京东 (JD-US) 和百度 (BIDU-US)。“同股不同权”指双重股权结构或者AB股结构。不同于“同股同权”的一股一票,施行“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股票分高、低投票权两种,高投票权的股票每股享有的投票权要高于低投票权的股票。
美国市场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因此阿里巴巴在信奉同股同权的港交所碰壁之后,转往纽交所上市。但香港开通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下,加上国家推出CDR等政策背景下,变相鼓励了香港成为独角兽企业等“同股不同权”重要上市IPO的选择。
在香港及美国等地上市对于想打开海外市场及吸引国际投资者有帮助,所以过去的科网公司都会选择在海外上市。但美国及香港之间如何选择?相信目前大家都会选择香港。美方近日也对中国企业进行一些行政上的限制,包括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正在研究阿里巴巴从事云端服务等,但读者留意受针对的企业大多在美国有业务或在在美国上市。所以前景不明的情况下,香港可能成为IPO的最好选择。
另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选择香港,而不选择美国上市的原因是美国有集体诉讼﹙Class Action﹚机制,这对科网股尤其有限制,参考美国的经验,如果有个别美国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包括信息披露不实或欺诈等,股民都可以采用集体诉讼程序。按过往美股的案例,涉及诉讼的公司往往要支付1000万美元或以上的和解费了事,就算是Facebook和高盛这类大企业,也一样要在集体诉讼面前屈服。
市场的隐忧?
首先,资金面压力或将大幅增加。港股市场资金面2018年本身就面临内外多重压力,不仅包括美元走强和美国加息预期导致资金回流美国,并且港元汇率持续走弱,港金管局买入港元控制汇率,使银行间结余大幅下降,银行间拆息上升。
所以如果此时市场大量巨型IPO上市,资金面或“雪上加霜”。而且上一年部分“新经济”股都有破发现象,公司实际盈利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过高的估值,这也是当前港股市场掀起“破发潮”的直接原因。2018年上市的新股中破发率达70%,再加上资金面压力和上市基数的加大,“破发”的概率或也将居高不下。另外近日股市受压,一旦恒指确定是熊市,那巨型IPO要延期吗?
免责声明:智通财经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编辑: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