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证券:固态电池量产突破在即 关注设备增量环节与龙头企业

48 7月14日
share-image.png
陈宇锋 智通财经编辑

智通财经APP获悉,浙商证券发布研报称,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产业化拐点,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成关键突破期。该技术采用“负极-固态电解质-正极”的三明治结构,能量密度超400Wh/kg,硫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等材料形成技术护城河。建议重点关注设备替代(干法涂布/叠片/封装检测)与龙头企业布局,预计2030年锂电设备增量市场规模将达336亿元。

浙商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固态电池:“三明治”结构的革命性电池技术

固态电池采用“负极-固态电解质-正极”的三明治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显著提升电池的热稳定性与本征安全性。

固态电池技术的核心价值:1、更高的能量密度:固态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理论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远高于当前三元锂电池(300Wh/kg左右)。

2、更优的安全性能: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杜绝电解液泄漏与热失控风险,适用于航空、军工、高端新能源汽车等高安全性场景。

3、巨大的替代空间:固态电池兼具性能与安全优势,有望逐步替代液态电池成为下一代主流动力电池,尤其在未来5-10年进入快速渗透期。

投资赛道:设备替代+材料突破

固态电池的工艺体系相较液态锂电池存在本质变化,从而带来设备端与材料端的显著升级需求。

1、设备端替代空间广阔:干法混料与涂布设备(前段)是固态电池制造工艺中关键的上游装备,可实现无溶剂环境下对活性材料、电解质、导电剂与粘结剂的高效均匀混合与成膜,避免传统湿法带来的溶剂残留、安全隐患与能耗问题;叠片代替传统卷绕工艺成为中段设备新增量:中段设备主要负责将前段制造好的极片、电解质膜等材料进行组装成电芯结构,实现极片与电解质之间的紧密界面贴合、稳定封装与结构完整性控制;封装检测设备(后段):封装固态电池需全密封结构,界面缺陷检测精度需达微米级,而传统CT设备无法满足。

2、材料端技术壁垒高: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102 S/cm)、硅碳负极(膨胀率<30%)、粘结剂(湿度容忍度上升)形成材料端护城河。

3、固态电池为锂电设备带来增量市场空间,行业增速贡献或达5.7%,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336.24亿元。

量产落地节点:2025H2–2026年为产业拐点,2027年起小规模量产将加速推进

1、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在中试平台、材料体系、能量密度方面持续突破,单体电芯密度普遍超400Wh/kg。2、设备与材料协同升级,推动成本下降与产能扩张。

3、eVTOL、电动自行车等场景率先试点验证。

4、政策层面,国家专项资金与标准体系建设加速,叠加资本支持,强化产业发展信心。

5、全球专利布局进入快车道,2024年专利数达4640项创历史新高,体现技术竞争与商业化进程齐头并进,2025年上半年专利数量已达3184,预计全年将继续保持高位。

相关阅读

浙商证券25年社服行业中季报前瞻:线下调改升级 本地生活竞争加速

7月10日 | 严文才

东吴证券:政策及产业链支持力度加大 固态电池商业化逐步加速

7月10日 | 严文才

浙商证券:白酒板块仍在筑底 新旧周期拐点延滞

7月8日 | 严文才

国泰海通:固态电池材料端高弹性 设备端高确定性

7月3日 | 陈宇锋

港股概念追踪|固态电池0-1快速发展 机构看好产业迭代开启(附概念股)

7月2日 | 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