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精选好书|塑造绿色未来:《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导读

228 4月22日
share-image.png
Link ESG

LINK-ESG 好书推荐官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是《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作者Carlos Vargas,是墨西哥科技研究所(Tecnologico de Monterrey)EGADE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他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教育部门、哥伦比亚大学安第斯大学(Universidad de los Andes),以及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等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担任可持续金融课程的讲师 (Routledge)。他的书《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被认为是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关键作品,为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的概览,涉及金融与可持续性的交叉点。书中涵盖了从不同的可持续金融方法、投资,到超出可持续金融的问题,如可再生能源和创新等一系列主题 (Routledge)。

Vargas博士被视为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重要人物,开发了哈佛大学第一个可持续金融课程的课程大纲,之后将其专业知识带到了苏黎世大学 (Bank.Green)。他的工作对于那些希望全面了解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及相关领域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是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扛鼎之作,为读者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图景。作者Carlos Vargas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梳理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各种创新实践,书中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读来让人获益良多。

本书对可持续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景式回顾。作者将可持续金融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起步-腾飞",并以翔实的史料和案例佐证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他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责任投资的兴起,到21世纪初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的颁布,再到后金融危机时期ESG投资的崛起,可持续金融经历了从观念转变到理念落地、从局部突破到系统创新的发展历程。这一梳理有助于读者厘清可持续金融发展脉络,把握其演变规律。

其次,作者以"ESG金融生态系统"为框架,对可持续金融的参与主体、实践工具、应用场景等进行了系统介绍。从负面筛选、ESG整合到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作者对市场主流策略的原理、方法、局限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辅以大量案例,生动展现了投资机构的实践探索。同时,作者还对绿色信贷、ESG指数、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创新做法进行了介绍,激发了读者开拓创新的灵感。

此外,本书在呼吁推进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以审慎态度分析了相关实践面临的现实挑战。作者坦言,ESG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不足、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对外部性和长期价值考量不够等,都制约了可持续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他同时指出,单纯依赖市场力量难以破解这些难题,应通过搭建多方参与的对话平台,推动监管部门、投资者、学界等各方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方能为可持续金融营造良好生态。值得一提的是Vargas教授并非只做"空谈家",更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多年来,他与各类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将ESG理念付诸实践。这些宝贵经验的分享,也大大增强了本书的说服力。

金融新趋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可持续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基本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广义而言,可持续金融是指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以实现长期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的金融活动。《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书开篇即对可持续金融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全面梳理。作者指出,尽管联合国环境署、欧盟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从不同视角对可持续金融进行了定义,但均强调其"三维一体"的特质,即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包容。

可持续金融所涵盖的范畴十分宽泛。从融资工具看,可持续金融既包括绿色信贷、ESG主题基金等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创新产品,也涵盖将ESG因素整合进传统投资分析和决策的主流化趋势。从参与主体看,可持续金融生态囊括了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元利益攸关方。从资产类别看,可持续金融几乎渗透到了银行、债券、股权、另类投资等各个领域。Vargas教授在梳理产品创新的同时,也强调金融体系"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呼吁监管部门、标准制定者、投资者等携手合作,共建可持续金融生态。

纵观可持续金融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作者指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责任投资可谓可持续金融的雏形,而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发布则标志着其进入快速发展期。次贷危机后,可持续金融被视为应对系统性风险、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进入21世纪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巴黎协定》等全球性议程将可持续金融推向新的高度。Vargas教授提出从1.0到3.0的演进路径,即从负面筛选等初级策略,到将ESG动态纳入估值框架,再到实现"三重底线"平衡,以及推动系统性变革的终极愿景,鼓励金融机构因时而变,推陈出新。

可持续金融的兴起,源于社会各界对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以及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范式的美好向往。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社会不平等等多重挑战交织,单靠政府和公益部门的力量远不足以应对。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在发生变化,呼吁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切实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ESG投资的超额收益已得到诸多实证研究验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商业模式和投资理念正在成为市场主流。监管政策的引导、信息披露的规范、金融科技的赋能等内外部因素进一步催化了可持续金融的发展。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秉持开放、包容、互鉴、共享的理念,建立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可持续金融生态,才能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境界。

负面筛选到影响力投资:ESG投资全景解读

可持续金融的实践方式可谓异彩纷呈,不同投资策略的复杂程度和社会影响各不相同。《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书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给读者以清晰的脉络感。

作为可持续金融最基础的策略,负面筛选通过排除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存在重大风险或负面影响的公司或行业,在投资范围内进行初步"过滤"。尽管这种做法的积极影响有限,但对于帮助投资者厘清价值观边界、树立ESG投资意识具有基础性作用。然而,单纯的负面筛选无法覆盖ESG因素的方方面面,投资者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工具。

ESG整合是目前主流资管机构的首选策略,强调将ESG因素系统纳入投资分析和决策流程。这需要开发量化模型,评估ESG表现与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动态调整资产权重,平衡财务回报与ESG绩效。作者认为ESG整合代表了负面筛选策略的升级,能够全面提升投资组合的可持续发展品质。然而对于ESG数据的可获得性、可比性等现实挑战,整合方法仍有待完善。

主题投资是基于特定可持续发展主题构建投资组合,在创造财务回报的同时积极促进环境改善或社会进步。从聚焦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环境议题,到关注教育、健康等社会问题,主题投资的选题涵盖面广泛。作者对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农业等新兴主题进行了重点剖析,并以案例为支撑,生动呈现了投资机构的实践。但对于不同主题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效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影响力投资是可持续金融的前沿阵地,以实现积极的环境与社会影响为明确导向。这类投资通常瞄准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聚焦扶贫、普惠金融、清洁能源等领域,期望撬动商业资本改善当地社区面貌。影响力投资的难点在于影响的可衡量性和财务回报的平衡。书中对影响力评估框架进行了介绍,如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开发的IRIS+等,但也坦陈在数据获取、外部性量化等方面仍存在瓶颈。Vargas教授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在践行"三重底线"的同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除专门章节外,作者还在书中多处以案例形式呈现了不同策略的具体实践,如气候债券、SDG挂钩债券、ESG ETF等,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可感性。横向比较来看,从负筛到影响力投资,ESG因素发挥的作用从"外围"走向"核心",资金投向从"避害"转向"积善",资产管理机构也从"旁观者"蜕变为"赋能者"。

跨越资产边界:构建ESG投资组合的艺术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嵌入投资全流程、渗透到各类资产,是推动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书对股票、债券、另类投资等资产类别的可持续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股票投资领域,ESG整合策略已成为主流选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视为财务绩效的先行指标,主动评估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表现,识别潜在的投资风险和价值创造机会。Vargas教授以美国知名ESG评级机构MSCI为例,介绍了其对上市公司ESG表现的评估框架和评分体系,但同时指出第三方评级的局限性,如信息来源单一、缺乏前瞻性指标、对不同行业"一刀切"等,建议投资者审慎参考外部评级,加强对实质性议题的主动评估。

在债券市场,绿色金融快速崛起。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为气候与环境友好项目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除通过债券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可持续项目外,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体系也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标普、穆迪等传统评级机构纷纷推出ESG评级产品,评估发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然而,缺乏统一的评级标准和方法论,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等现实挑战仍有待破解。

可持续金融的疆域不断拓展,另类资产的应用前景备受期待。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国际金融公司(IFC)牵头制定的"赤道原则"为项目评估和管理提供了ESG尽职调查框架,但对气候变化韧性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关注不足。在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领域,对初创企业的ESG表现评估往往流于形式,实质性风险易被忽视。对冲基金虽已开始涉足ESG领域,但策略多以负面筛选为主,ESG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有限。房地产作为重要的实物资产,在应对气候风险、提升建筑能效等方面大有可为。然而国内外针对房地产ESG投资的研究尚不充分。

Vargas教授指出,对标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几乎所有资产类别都可纳入ESG因素,但在实施路径上应因"材"施策。对于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ESG影响途径等,还需做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构建资产组合时平衡财务目标与ESG绩效固然重要,但从系统层面加强资产配置的可持续导向,推动金融生态良性互动,才是可持续金融的应有之义。

金融绿色转型:走在时代前沿的可持续金融

可持续金融不仅涉及投融资领域,更与保险、碳金融、能源转型等前沿议题息息相关。处在变革和创新的十字路口,唯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方能准确把握可持续金融发展的时代脉搏。《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一书对这些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发读者深刻思考。

气候变化给保险业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与气候相关的保险赔付不断增加,保险公司面临着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可成为应对气候风险的"稳定器"和"助推器",通过创新产品设计等方式,为低碳转型提供风险保障,加速绿色项目落地。Vargas教授呼吁保险公司将ESG因素纳入核心业务,开发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布局。

碳金融是服务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随着各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建立,ESG投资者日益将碳排放管理视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维度。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加入气候行动100+等倡议,积极开展股东履责,推动被投企业提高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制定气候治理战略。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提出的气候信息披露建议已成为业界共识。作者认为,随着各国碳定价机制日趋成熟,碳资产有望成为新的大类资产,为机构投资者的ESG整合提供新的着力点。

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已成为ESG投资的"吸金石"。Vargas教授以光伏、风电为例,深入剖析了项目开发、融资、运营等环节面临的ESG风险与机遇。他指出,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在环境效益方面显著,但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诉求,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SDGs 相一致,仍是一大挑战。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绿色氢能等新兴领域亟需金融创新的助推。作者建议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为能源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政策监管是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欧盟出台分类标准、披露规则等一系列政策,引领ESG监管浪潮。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也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顶层设计文件,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然而,各国分类标准尚未统一,落地效果有待评估。Vargas教授建议加强国际协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可持续金融营造良好生态。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可持续金融插上腾飞的翅膀。人工智能可辅助投资经理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ESG信号,优化投资决策。借助大数据分析,机构投资者可刻画被投企业的立体画像,量化ESG风险。区块链技术有望提升 ESG数据溯源的透明度。然而,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尚需时日。作者建议从标准、人才、场景等方面加强部署,为科技赋能可持续金融创造条件。

ESG信息大揭秘:如何读懂企业的绿色账本?

在阐述ESG投资与影响力投资的关系时,作者将二者并列为并行的两大策略。他指出,ESG投资侧重于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以管理风险,而影响力投资则以创造积极影响为导向。这一划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忽视了二者在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上的内在联系。本质上,ESG投资与影响力投资都旨在通过责任投资推动可持续发展,只是诉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ESG投资者也开始关注被投企业的影响力绩效。这提示我们应正视ESG投资与影响力投资在理念内核上的一致性,促进二者在目标设定、策略制定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在介绍可持续债券市场的创新时,作者对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等品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转型债券(Transition Bonds)、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DG-linked Bonds)等前沿品种着墨不多。这类创新型债券有别于传统的"用途导向型"债券,更加强调发行人的转型承诺和实绩,为撬动更多资金支持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径。作为新兴品种,这些债券在定义标准、遴选指标、定价机制等方面尚不成熟,亟需产、学、研、用各界共同探讨完善。对此,作者虽有涉及,但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有待进一步补充。

作者对ESG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对比分析了GRI、SASB、TCFD等报告框架的特点,凸显了提高可比性的重要性。这一分析具有前瞻性。然而,在探讨如何推进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协调方面,作者却语焉不详。目前,各报告框架在关键性议题识别、指标构建、编制流程等核心环节仍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框架"百花齐放"的同时,避免加重企业披露负担,最大限度实现指标的可比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对此,作者本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如搭建对话平台,加强监管协调等,以引导业界形成基本共识。

从太阳能到深度科技:揭秘能源转型背后的科技力量

能源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能源转型格局时,作者对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博弈进行了剖析,对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给予厚望,但对deep tech的颠覆性影响关注不足。深度学习、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融合,有望在电力需求侧响应、源网荷协同优化、能源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催生场景创新,为新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渠道。建议作者未来进一步追踪前沿动向,分析能源+科技的协同效应,探讨金融机构嵌入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路径。

同时,在介绍能源转型投融资实践时,作者聚焦在上游的发电环节,对中下游的配储用环节分析不足。储能技术、充电桩建设、增量配电网、需求响应等新兴领域亟需金融活水的滋润。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技术路线并驾齐驱,都离不开金融的创新驱动。以储能为例,目前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亟需创新金融工具为项目全生命周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对此,作者可在未来版本中予以补充完善。

金融科技是推动可持续金融创新的强劲引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投研、风控、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作者在阐述科技赋能的潜力时语焉不详,实例论证略显单薄。以ESG数据治理为例,如何破解异构数据整合困境,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是业界亟待攻克的难题。区块链或可营造多方协作的技术底座,AI或可辅助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对此,作者若能在案例库中补充前沿实践,定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赋能ESG的前景图景。

作者较多地围绕科技手段本身展开论述,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变革关注不足。从高管团队对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到组织架构调整,再到业务流程优化和企业文化重塑,推动金融机构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推动传统的组织形态向扁平化、敏捷化、网络化升级,才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土壤。

AI & ESG:投资的未来已来

人工智能正成为ESG投资的"新引擎"。AI技术可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中自动提取有价值的ESG信息,极大提升数据处理效率。机器学习算法可建立企业ESG绩效表现与财务业绩的关联模型,辅助投资经理优化资产配置。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可对公司披露文件进行智能解析,甄别有价值的ESG信息。对冲基金正广泛使用AI工具开展另类数据分析,从卫星图像、传感器等非传统数据源中捕捉ESG投资信号。AI正成为ESG投资全流程中的"得力助手",为可持续投资决策提供"新思路"。

大数据分析是ESG投资的"新利器"。庞大的数据资产是开展ESG整合的必要基础。机构投资者可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ESG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多维度刻画被投企业ESG特征,开展同业对标分析。借助数据可视化手段直观呈现ESG评估结果,可大幅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可极大提升ESG数据溯源的可信度,破解数据造假困境。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实时采集的环境和社会数据将更加丰富,为精准评估企业ESG表现、有效管理投资组合ESG风险创造条件。

然而,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ESG领域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诸多挑战亟待攻克。首先是ESG数据标准不一。全球700多家数据供应商使用不同框架体系采集、加工ESG原始数据,数据口径差异较大,难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其次,外部数据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偏差和噪音较多,可能会误导AI算法"学习",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模型的稳健性有待考验。金融市场瞬息万变,不同区域、行业的ESG关键议题也不尽相同。单一模型难以覆盖所有情形,对模型结果的盲从将掩盖ESG风险。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ESG投资大有可为。在数据层面,应加快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ESG数据库,形成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为数据互联互通夯实基础。在工具层面,应借鉴成熟的大数据分析、AI算法,结合不同资产类别、投资策略的特点进行适配创新。在应用层面,可围绕投研、风控、营销等关键场景开展精准赋能,切实提升投资决策的及时性、专业性。同时,也要正视技术局限,坚持以人为本,将技术视为投研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唯有人机结合,定性定量并重,才能真正做到ESG投资中的"慧眼识金"。

企业如何实现“双重重要性”

在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企业和金融机构不仅要评估环境和社会因素对自身财务绩效的影响,更要审视自身运营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这就是"双重重要性"理念的核心要义。然而长期以来,环境和社会成本往往被"外部化",即未纳入经济活动的核算和定价体系。这导致市场扭曲,资源错配,亟需创新理念予以扭转。

"将外部性内部化"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要求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议题,将过去视为"外部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纳入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并在信息披露中予以充分反映。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投资分析的视角,为ESG投资开辟了新境界。

将环境与社会外部性内部化,需要标准、工具、实践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在标准层面,应尽快建立统一的环境与社会信息披露标准,为外部性量化提供基础。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出的建议,可为各行业气候信息披露提供有益参考。在工具层面,应发展环境与社会核算工具,促进外部性计量货币化。联合国"包容性财富核算"项目开发的自然资本核算工具箱值得借鉴。在实践层面,负面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应率先探索外部性内部化路径,如开展内部碳定价等。投资机构也应将环境和社会外部性纳入估值模型,引导被投企业重视ESG管理。

将环境和社会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首先,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计量和货币化难度很大,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即便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等方法,要准确评估产品或企业活动的环境足迹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其次,外部性核算尚无统一的定价机制和参数。各企业各行其是,缺乏可比性。第三,环境和社会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何在全产业链中合理分摊,也是一大难题。对此,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基本原则和共识。

尽管道阻且长,将外部性内部化仍是大势所趋。随着利益相关方对 ESG表现的关注日益提升,环境与社会议题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投资者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评估视野,倒逼企业积极应对。披露标准日臻完善,ESG 数据使用将更加规范透明。Vargas教授以敏锐慧眼洞察到这一趋势,并以丰富案例为支撑,令人信服。他敦促企业和投资者树立"外部性思维",以"双重重要性"为指引,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发人深省。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将环境与社会外部性内部化已成为应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需要政府、企业、投资者、公众等多元主体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和社会议题的战略意义,将ESG融入发展理念和商业策略。投资者应积极履行"股东责任",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ESG管理变革。公众要提升可持续消费意识,用消费选择"投票"推动企业转型。

海洋守护债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创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全球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速度丧失,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风险。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工具与实践,为筹集保护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在工具层面,生物多样性偏好型债券、自然资本证券化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生物多样性偏好型债券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旨,募集资金直接投向保护项目。发行方承诺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特定的保护目标,如恢复特定面积的珊瑚礁、湿地等。一旦目标实现,投资者可获得收益。自然资本证券化则以自然资源创造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为保护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如Natura银行发行的可持续鲨鱼渔业债券,即以鲨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的收益为抵押,发行ABS产品。

在实践层面,创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模式也不断涌现。以自然资本为抵押融资(Lending On Natural Capital)被视为破解保护融资瓶颈的新路径。如Credit Suisse推出的自然资本债务掉期工具,即以保护项目预期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信用增级,为项目融资提供担保支持。再如IFC的森林债券(Forest Bond),即以减少森林砍伐产生的碳收益为抵押,为森林保护提供资金援助。此外,国内外涌现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付费"项目,通过明确生态系统服务的"用户"和"受益方",构建市场化定价和交易机制,也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益尝试。

然而,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要之困是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严重缺失。全球尚无系统完整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对各类自然资本价值评估不足,难以支撑创新产品的设计。其次,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难以量化,与金融活动的关联度不高。保护项目周期长、风险高、回报低,难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第三,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尚不健全。各国在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披露、风险管理等方面要求不一,为跨境金融活动设置了障碍。

生物多样性金融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在夯实基础方面,应加快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核算方法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创新提供数据和工具支撑。在丰富供给方面,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多边开发银行的引领示范,创设更多适应生物多样性特点的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在完善机制方面,建立健全ESG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配套政策,为生物多样性金融营造良好生态。从业者也要立足本职,主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投融资决策,在践行普惠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Vargas教授对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系统阐述颇具前瞻性。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加剧,以及"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等倡议的提出,生物多样性议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目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可持续金融版图,推动形成自然资本与金融资本良性循环,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范式的必由之路。

气候风险与投资决策的新思维

随着气候变化对经济金融体系影响日益凸显,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成为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气候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前沿工具,为评估投资组合的气候韧性,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是一种基于前瞻性情景的风险评估工具。通过设定一系列气候变化情景(如不同温升幅度),评估在极端不利条件下投资组合的潜在损失,进而判断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一过程通常包括确定关键风险驱动因子、选择压力情景、评估资产负债表影响、制定应对预案等步骤。气候压力测试有助于量化气候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如荷兰央行曾开展气候压力测试,对保险公司的股票、债券等资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极端情景下最高可造成损失11%,为调整资产配置敲响警钟。

情景分析聚焦气候变化驱动因素,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未来情景,评估每种情景下的风险和机遇,进而制定应对策略。这一方法强调从全局视角描绘气候变化的多种可能路径,并非简单的单点预测。情景分析通常基于权威机构(如IPCC)的排放路径设定,兼顾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大维度。如道琼斯公司曾选取未来天气模式、碳定价、清洁技术三个关键不确定因素,构建了2℃和4℃两个典型升温情景,对标普500公司进行分析,发现高碳行业在转型过程中恐面临巨大风险。

尽管前景广阔,但气候风险分析工具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首先,气候变化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类模型参数选择难度大。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路径千差万别,对未来准确刻画谈何容易。其次,气候风险数据基础薄弱。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尚无强制性要求,数据获取、量化难度高,严重制约了相关工具的开发应用。第三,将分析结果嵌入决策尚缺规范指引。如何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与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常规流程有效衔接,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随着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提出quantitative scenario analysis的要求,气候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有望成为主流金融机构的"标配"。在方法层面,应借鉴成熟的财务压力测试做法,开发更加贴合气候风险特点的测试模型。考虑到气候变化的长期性和非线性,测试周期应适度延长,关键参数应定期调整。在数据层面,应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气候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建立覆盖面广、粒度高的气候数据库,夯实分析的数据基础。在应用层面,监管部门应制定压力测试实施细则,明确情景设置、测试流程、结果运用等关键要素,引导金融机构将测试嵌入常规风险管理。同时,机构应将气候风险纳入投资决策主流,而非视为"锦上添花"。

《Sustainable Finance Fundamentals》对气候风险分析工具的阐述颇具前瞻性。Vargas教授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仅靠静态评估风险远远不够,必须以情景化的思维刻画未来,辅以严谨细致的压力测试,以提升投资组合的气候韧性。

(Link ESG推荐官 童易星)

相关阅读

ESG精选好书|财经专家指导:如何通过ESG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并获取异常回报(下篇)

5月22日 | Link ESG

ESG年报解读|中国重汽(03808)发布2023年ESG报告 致力创造优质产品,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5月21日 | Link ESG

ESG精选好书|财经专家指导:如何通过ESG投资应对气候变化并获取异常回报(上篇)

5月20日 | Link ESG

ESG年报解读|荣万家(02146)发布2023年ESG报告 致力打造科技化、现代化的社区新生活空间

5月20日 | Link ESG

恒指公司:比亚迪电子(00285)获纳入恒指ESG增强指数

5月17日 | 陈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