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易出的牌,难念的经

39880 3月8日
share-image.png
姜超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2013年加入海通证券研究所,现任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

本文来自海通证券的研报《特朗普贸易保护:易出的牌,难念的经》,作者为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

2018年以来,特朗普在完成了国内的税改立法之后,将政策重心转向了对外的贸易领域。为何特朗普在此时打出了“贸易牌”?他是否能够“如愿以偿”?贸易冲突的升温又会带来哪些影响?海通证券发表研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特朗普的“贸易牌”

贸易保护的抬头,与经济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经济加速扩张时期,贸易由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给参与双方都带来了便利,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到08年危机之前,世界经济上升阶段,全球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贸易发展也日渐充分,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从30%左右提高到了50%。

但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需求大幅降低,各国生产和需求的不平衡便凸显出来,失业问题变得突出,以自身利益为由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

智通财经APP获悉,08年金融危机前的资产泡沫和危机后的货币宽松,使得美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中的民粹倾向滋生,美国由行业协会或者企业组织申请发起的双反调查也大幅增加,尤其是在近年创下了新高。

特朗普正是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滋生的时点上台,将保护主义作为其重要的理念,强调美国贸易的“失衡”问题严重伤及美国的利益。特朗普靠着“美国优先”的口号上台,无论是修建边境隔离墙计划,还是针对巨额贸易逆差问题,都体现了保护主义的一面,这也为他争取到了“锈带”地区“愤怒的白人”等群体的支持。

18年特朗普面临着国会中期选举,并谋求未来竞选连任,因而政策推进马不停蹄。在几经修改完成了税改立法后,特朗普将政策重心对准外贸,从去年频繁启动贸易调查,转向了出台实质性举措。

18年1月特朗普批准对进口洗衣机和光伏电池及组件分别征收最多50%和30%的保护性关税,3月又宣布计划对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不仅是针对历来摩擦较多的墨西哥、中国、印度,同时也包括了韩国、加拿大、欧盟等盟友国家和地区。

美国能否“如愿以偿”?

贸易“失衡”的原因

要分析美国的贸易问题,首先要理解现状产生的原因。

贸易的产生源于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当前的贸易格局是全球化下不同国家分工不同的结果。美国在商品生产方面成本并不具优势,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商品制造逐渐转移到其他国家。而美国贸易逆差的来源也反应了全球制造格局的演变。

2000年之前,日本是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国,占美国逆差的比重甚至超过当前中国。随着中国制造业能力的提升和经贸领域开放的深入,2000年以后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商品贸易逆差最大的来源,2013年以来中国占美国商品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稳定在47%左右。近年来,随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对优势凸显,其对美国的顺差占比也从09年的2%大幅增加到了17年的5%。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服务业。尽管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规模巨大,但不难发现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大体稳定在8000 亿美元左右,而服务贸易的顺差规模则仍在持续提升,自08年至今已从1200亿美元左右扩大了一倍,达2500亿美元左右。

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结构特征。从GDP的构成来看,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最终消费中的服务占比就逐渐提升超过了商品占比,美国成为服务业为主的发达经济体。

从就业的分布上也可以看到,美国就业最多的三大类职业是管理、专业及相关职业(占比40%)、销售和办公室职业(占比22%)以及服务类职业(占比17%),主要是从事的金融、商业、信息、销售等服务业,合计占比近80%。

当前全球的商品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也就形成了美国大规模的贸易逆差。

得不偿失,弊大于利

特朗普自竞选开始,就将贸易保护作为自己执政的重要理念,认为美国贸易失衡问题严重、逆差规模巨大,伤害了美国本土的就业。那么他的措施能够达到目的吗?

首先,从就业来看,贸易保护带来的贡献并不会十分明显。

一方面,美国当前整体的失业率稳定在4.1%左右,非但不高,而且还是历史低位,意味着失业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

另一方面,当前传统的商品制造类职业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不到6%,即便贸易保护促使生产类工作扩张,对于整体就业的贡献也相当有限。

本质上,特朗普主张贸易保护时提到的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人的失业,是美国经济转型带来的问题,也只有通过顺应产业升级的方式才能根本解决。

其次,当前美国实施贸易保护,对经济带来的最大后果将是推升通胀。18年美国已开启新一轮的减税,而按照特朗普执政的计划,未来也继续推动大规模基建的概率也很高,在内需受到刺激的背景下,又主张贸易保护减少进口,那么更多的需求只能通过国内生产来实现。

贸易的最大好处就是利用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反则意味着,保护主义下美国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同时就业市场的紧俏不得不提高薪资水平,导致通胀加速上行。

此外,特朗普如果征收高额关税点燃贸易争端,可能招致其他国家采取相同的措施加以反击,一旦引发广泛的贸易战,将同样拖累美国的出口。

从历史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跨国公司和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下,美国进、出口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进口缩减大概率伴随着出口下跌。美国商务部估计,美国出口相关行业支持了1150 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制造业占670 万,达制造业总就业人口的一半),一旦出口面临下滑,这一部分工作岗位将首当其冲。

而对全球经济而言,复苏进程也将受到贸易保护的干扰。美国在发达国家中率先进入复苏,并且进口规模庞大,占全球的14%,17 年美国的商品贸易进口增速大幅回升到7%,对16 年底以来的全球贸易回暖形成积极贡献,而贸易战一旦打响,则无疑将对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复苏形成拖累。

所以,总结来说,特朗普出台贸易保护措施,弊大于利。对美国,虽然政治上或许得到一部分群体的支持,但整体经济上收获到的并不会是就业的明显改善,反而更可能是通胀的升温,最终甚至加快美联储的升息步伐,对资产估值带来影响;而对其他国家,贸易冲突升级,也将不利于处在复苏进程中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在加剧。

中美贸易的关系和考验

是冲突,还是互补?

中美贸易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这也是特朗普最为关心的。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3700亿美元,高居首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并不仅仅是出口规模巨大,进口也十分可观。2000年以来中国进口占全球的比重从3%上升到10%。随着中国加入WTO,人力成本较低、制造能力较强等优势逐渐凸显,成为世界许多产业的制造中心,在全球分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从不同国家进口大量原料、设备、部件等,制成后再出口到各国。

美国经济体量居世界之首,相应的国内需求通过进口实现的部分也就很大,因而其对“制造工厂”的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就很高。

所以,这一现象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在于全球分工。可以说即使没有中国,在全球分工下,也会有另一个或几个国家扮演“制造工厂”的角色,并承担美国的高额逆差,否则拒绝自由贸易,美国只能以高昂的成本自己生产,并让消费者为之最终买单。

而如果特朗普要“追根究底”,知道美国逆差的钱被谁赚了,更合理的指标其实是出口产品的增加值,因为这才是衡量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商品中贡献和获得的价值。

根据OECD的测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约68%,而美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高达85%。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附加值高,代表美国的净获得高,而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原料、部件进行生产,增加值低,最终属于中国的净获得少,因此简单计算的贸易逆差是将一部分属于其他国家的增加值统计到了中国这里。如果以贸易增加值来估算,那么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将缩减四成左右。

换一个角度可以发现,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实际上更多的并不是冲突,而是互补。从总量来看,中美之间商品贸易关系极其紧密,彼此扮演的角色都十分重要。

对美国而言,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国,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8%,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也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在美国进口总金额中占比高达21.1%。

对中国而言,美国既是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8.5%,也是中国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国。

而从产品的结构来看,中美两国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1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比重最高的是手机(通讯和录音设备,占比19%)和电脑(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占比14%),此外杂项、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比也较大。美国的进口玩具、鞋类、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50%以上都来自中国。

而17年美国出口到中国最多的是飞机(其他运输设备,占比13%)、汽车(公路车辆,占比10%)和大豆(油籽和含油果实,占比10%),主要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资本品以及我国生产欠缺的农产品。我国的进口大豆中超过30%是来自美国。

升温的摩擦,潜在的考验

虽然中美贸易互补大于冲突,但特朗普推动贸易摩擦升温,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目前已经落地的措施,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尚不足惧。1月美国决定对进口洗衣机、光伏征收高额关税,主要影响的是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3月特朗普决定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高额关税,直接冲击也有限。中国钢铁和铝的过剩产能,在过去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已得到明显去化。

08年后,我国对美的钢铁出口大幅降低。17年中国的钢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仅2%,其中对美出口占总出口仅0.03%。高关税对铝的影响略高于钢铁。出口到美国的铝占我国铝出口的高达17%,且我国是美国进口铝的第二大来源国,但铝本身在我国出口中的占比只有1%。因而整体来看目前出台的措施对我国外贸的直接冲击尚在可控范围。

更需留意的是,针对中国展开“301条款”调查的未来走向。去年8月美国对中国发起了基于“301条款”的调查,重点涉及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领域。

“301”条款下,贸易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由美国单方面决定,调查裁定后,美国贸易代表将首先与对应国政府协商,以寻求贸易补偿或消除壁垒,如果协商无法解决,常用的惩罚性措施包括中止美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协定、加收报复性高关税、采取进口限制等。

目前,调查的结果尚未公布,其后续措施将直接关系到中美贸易摩擦是否再度升级。一方面,未来中美之间将有更加频繁的经贸谈判和协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于中国在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给予了重点关注,或将成为谈判的焦点;而中国对于美国农产品、飞机等产品的出口十分重要,且国内开放、外商投资方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也将有助于中国赢得主动。

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贸易摩擦和争端未来可能加剧。首先,历史上美国采取双反措施,主要集中在钢铁产品、杂项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及制品等领域,最值得重视。其次,我国对美国出口金额较大的机电音像、杂项、纺织等产品面临的环境可能出现变化。

涉及当前“301 条款”调查重点内容(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的行业,如计算机、半导体等需更加关注。

整体而言,鉴于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紧密和重要性,全面贸易战打响的概率并不会很高,但特朗普打出“贸易牌”后,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升温是大概率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使18年的外贸经历考验。(编辑:胡敏)

相关阅读

特朗普顾问科恩离职 华尔街称这是买入良机?

3月7日 | 肖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