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山西证券发布研报称,当前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产业仍处于生命周期早期,产品型公司更易成长。短期角度看,选品能力将对产品型公司的短期财务业绩产生关键性影响。优秀的选品应具备“下游应用成熟”及“成本领先”两大特征,以解决真实的商业需求:下游应用成熟:1)潜在市场规模广阔;2)需求具备确定性,市场成本教育低。成本领先:技术落地概率高,相比现存替代产品具备成本优势。
长期看,平台化能力决定了合成生物企业的研发延伸和产品拓展空间,具备扎实研发能力、自动化、AI化的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是持续成长的根本,因此“强劲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储备品类”也较为关键。在此背景下,建议关注华恒生物(688639.SH)(买入-B)、凯赛生物(688065.SH)(增持-B)、梅花生物(600873.SH)、圣泉集团(605589.SH)、嘉必优(688089.SH)、莱茵生物(002166.SZ)、无锡晶海(836547.BJ)、蓝晓科技(300487.SZ)。
山西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工程化合成生物,提高生物产品竞争力
合成生物制造按照特定目标对生物体理性设计、改造乃至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通过生物学的工程化来造福人类。CB Insights 预测2024 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或达到189 亿美元,2019-2024 年期间CAGR 或为28.8%,麦肯锡预测2025 年合成生物学产生的全球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 亿美元。
合成生物制造相比传统化学工程三大优势:1)原料可再生,反应条件温和,有效降低排放。2)工艺优化潜力大,降本空间显著。3)技术平台性强,研发经验和设备可迁移,拓品空间广阔。
合成生物仍处于发展早期,未来两大驱动因素:
1)欧盟碳关税造成“绿色贸易壁垒”,生物基材料渗透率有望提升。CBAM 与欧盟内外碳排放成本差额及碳排放量挂钩,未来CBAM 将提升欧盟外地区出口至欧盟的成本,生物基材料凭借低碳减排优势,渗透率有望提升。
2)非粮化路线力图解决碳源隐忧。长期看,以粮食为碳源的合成生物制造面临“与人争粮”隐忧,生物质资源利用技术将逐步转向非粮生物质技术。
他山之石:虽较国外技术与应用开发有差距,但中国企业仍大有可为
虽然我国企业在DBTL 循环和应用开发等领域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但依托发酵工程与分离纯化技术的优势、底层技术的追赶以及市场应用的持续开发,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具备赶超机会。山西证券复盘全球首家产品型上市公司Amyris 和首家平台型上市公司Ginkgo,得到以下结论:
1)Amyris 破产之鉴:a)选品决定下游市场的进入难度,成本领先为产业化必需条件。b)“To B”和“To C”商业模式差异大,企业切换面临应用开发风险。
2)Ginkgo 成长之思:平台型是合成生物产业长期必经之路,但短期业绩受规模效应约束。平台型企业须通过并购投资拓展自身平台能力,通过扩张项目数量以降低成本。后发中国企业选择与科研机构合作是降低短期经营风险的选择之一。
风险提示: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研发失败的风险:选品壁垒较低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及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