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王雅媛港股圈”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子呱”。本文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前些日子美股大调整,搅得全球市场动荡不安,港股也没少受牵连。仔细复下盘,竟然发现领跌港股通的不是啥概念股,而是一直被认为防守性较强的电讯业巨头 —— 和记电讯香港(0215.HK)。这又有什么特别的?先来点背景介绍。
公司背景介绍
和记电讯是李嘉诚旗下和记电讯国际的子公司之一。
2009年5月8日,和记电讯香港从和记电讯国际以介绍形式分拆上市,并接管和记电讯国际在香港及澳门业务。
2017年7月30日,和记电讯香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Asia Cube Global Communications Limited(买方)订立买卖协议,公司以144.97亿港元现金将其在HGC(该公司持有固网电讯业务)中的全部权益出售给上述买方”。至10月3日,完成出售固网业务,最终获溢利 56.14亿 港元。
出售固网业务后获得现金后,投资者预计会派发特别息以让母公司继续做海外并购。当时和记电讯高层也说过,年底前会决定如何处理这笔庞大的现金,如果没有新的投资项目,不排除派特别股息。
2017年10月起,不少投资者为了得到特别息,前仆后继的给它送钱,加上那会儿港股牛市气氛浓厚,和记电讯香港的股价蹭蹭蹭的从2.86港元 一直炒到最高 3.5港元,涨幅达25%。
然而,首富的想法并非常人能轻易猜到的。
2月27日,公告称,“拟派末期股息4.55港仙/股,但不派发投资者所普遍期待的特别息”。
年报中投资者最为期待的特别息落空,what will happen next?
2月27日,股价直接崩塌15%,跌回2017年10月初的起点,真是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想捡首富的便宜?门都没有!
对于这些悲催的投资者,我是觉得可气又可笑,一直以来我的观点都是别想着赚首富的钱!
金钱的累积很简单,写成一条公式,就是“收入端 –支出端 = 财富”,而首富的定义就是在这过程中,累积到最多财富的人。
因此,首富一定是相对收入最多、支出最吝啬的人,所以想要赚他们的钱,吃亏的概率很大。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李超人的发家史和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资本操作,好让大家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 不要想着赚首富的钱。
抄底之王的发家之路
大家都喜欢捡便宜,但首富和我们不一样,首富更具魄力敢于在萧条的市场收刮资产。抄底技术称得上是他的致富绝招之一。
第一次抄底:1965年,香港爆发金融危机,房价暴跌,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紧接着,内地政治运动也波及香港,引起反英大暴动,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
眼看大势变迁,大家叫苦连天,而李嘉诚却颇为乐观,竟然趁势大量抄底购入地皮和旧楼。到了 20世纪 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 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 35万平方英尺,每年光靠收租就能赚400万港元。
第二次抄底:70年代是香港的地产狂潮年代,1971年李嘉诚成立了长实,随后成功上市并获得了非常重要的扩张资本。拿着这些融资,李嘉诚再度购入地皮和物业。为什么说这又是抄底呢?
看看下列的数据就知道了:长实上市时,预期年度利润仅为 1250万元,但由于其间地价、楼价大幅上升,公司最终交出了4370万元 的成绩,相当于预算利润的 3.5倍 。
第三次抄底:1973年因为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全球发生金融危机,香港的楼市又出现暴跌。这一年,李嘉诚以极低价格买入和记黄埔,成为第一个拿下香港英资大企业的本地企业家。
众所周知,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是助力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的两块基石。
而且,超人抄底的功力远远不止在房地产行业,第四次成功抄底发生在石油领域,此交易也被称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第四次抄底:1986年~1987年,国际油价暴跌至每桶 15美元以下,甚至逼近10美元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李嘉诚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巨头赫斯基能源95%的股权。
成功收购后,石油价格便开始了持续上涨的趋势,甚至最高达到了将近 150美元 每桶。
李超人敢于抄底,除了眼光独到及胆识过人外,更重要的是每次经济及金融资产出现危机时,他还有大量的资金去应对变化的环境。而且,还多得他是一个高抛之王,懂得在别人贪婪时,高位卖出资产。
也正因于此,除了很早期投资长实系的投资者能获得丰厚利润外,中后期买进李氏家族股票,妄图在李嘉诚身上捞到便宜的投资者,基本都是血本无归的。
还是高抛之王
光会买,那还远远不够,要会卖才行。李嘉诚的另一个致富绝招就是高抛。一起来看看首富的高抛记录。
Tom.com(2383.HK)—— 科技网泡沫破裂前夕上市
科技网泡沫也称“.com泡沫”,是指由1995年~2001年,与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相关的投机泡沫事件。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还有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的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让几乎所有投资者都相信未来是属于互联网的,资金也都纷纷涌入了以该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只要和“互联网”扯上关系的公司股价必定大涨,很多企业在IPO的时候就享受了2~5倍的股价攀升。在科技股的强劲带动下,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的不到1000点一路上涨,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最高点。
2000年3月1日,也就是在纳斯达克崩盘前夕,李嘉诚在香港创业板将纯属概念股的TOM挂牌上市。当时万人空巷,满城轰动。数十万人排队认购,收回表格50余万份,超额认购近625倍。
“李嘉诚”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太过火热,使其股价很快攀升至 15.35港元,公司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香港此夜再成“李家之城”。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科网股泡沫迅速破裂,Tom的股价在暴跌之后也一蹶不振,现股价距离当时高位缩水近 85% 。
我坚信这是一只永世无翻身机会的股票。
港灯(2638.HK) —— 资本管制协议出来前抛售
港灯于2014年从母公司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分拆并单独上市。
先科普一下港灯的盈利模式:公司每年的盈利为政府批准的净固定资产乘上准许回报率。根据2008年的协议,这个准许回报率为9.99%,协议有效期为十年,届时政府会和两家电力供应商商讨新的准许回报率。
当时就有分析师指出:分拆上市是因为李嘉诚可能意识到准许利润有下调的风险,于是及早分拆上市,以免影响日后的估值。
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2017年4月25日港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港灯与电力有关的业务签订新管制计划协议,准许利润率从 9.99% 下调到了 8% 。
虽然港灯上市后,股价表现也不赖,但这很大原因是过去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都维持在一个较低息的环境,导致这些公用高息股受到资金追捧。如果不考虑市场的因素,分拆港灯只有一个目的 —— 趁坏消息出来前IPO割菲菜。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前逐步退出
李嘉诚近期最引发争议的当属其在大陆和香港的撤资,从2011年开始,李嘉诚持续从亚洲市场的高点套现转而抄底欧洲。
先不论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的GDP增长率从2012年开始,结束了长期保持在 9%以上 的高速增长,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增速逐步下降到 7%以下 。
来源:腾讯
虽然国内物业价格随着李嘉诚一边撤资一边创新高,更有舆论认为李嘉诚老了,对未来国内经济情况错判,但是物业价格有长周期特质,谁又说得准过几年回头看,李嘉诚的决定可能是很正确的呢?
另外,如果是说到高位抛售资产或坑投资者的股票,那就不得不提李嘉诚的小儿子 —— 被称为“小超人”的李泽楷。
子继父业,杀人不眨眼
1991年,他回港投资4亿美元创立StarTV并于1993年,李泽楷将公司以9.5亿美元卖给媒体巨子默多克。这是他赚到的第一桶金。同年,创办盈科集团。
1998年,盈科集团凭借一个当时仍是纸上谈兵的“数码港”计划,从香港政府手中免费取得一块64英亩土地,得到了数码港的独家开发权。这件事后来成为业界以“科技包装地产,挂羊头卖狗肉”的著名实例。
1999年,盈科集团购买一家市值3亿多港元的空壳上市公司 ── “得信佳”,成功实现借壳上市。市值达到600亿港元。
到了2000年,也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前夕,李泽楷深谙公司股价已虚高,于是发起了世纪大并购,推出总额高达3000亿港元的收购计划,用虚高的股票买下市值高达100多亿美元香港上市的电信业巨无霸 —— 电讯盈科。
根据收购方案,电讯盈科每股22.15港元(接近其股价高点,公司估值2200亿),以0.7116股电讯盈科外加7.23港元换香港电讯1股,当时香港电讯总股本为119.6亿股(收购估值近3000亿港元)。
这次并购完成不久,互联网泡沫破裂,电讯盈科的股价暴跌。
2000年底,总市值仅剩450亿港元,让手持电讯盈科股票的香港电讯原股东欲哭无泪。
纵使股价下跌,电讯盈科已用虚高的股票换回了实实在在的资产,直到2016年底,香港电讯依然是电讯盈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营收占电讯盈科总营收比重仍高达88.17%。
在巨额收购后,可能是为了偿还之前借的巨额本金和利息,公司陷入无限的资本运作中。
自成立至今的10余年间,股票市值也随着李泽楷接连不断的金融运作、资产拆分处置而逐渐蒸发。现在市值不足350亿,令其投资人血本无归。看到下面的股价走势,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既然叫得了小超人,高拋的技能上自然没有老爸熟练,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1999年,电讯盈科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的股票。时隔不到两年,李泽楷就将腾讯股票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如果持有到现在,获利将会超8000亿,亚洲首富也将会易主。
结语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首富最多只是少赚了钱,但却从来不会亏钱。还记得2015年,李嘉诚合并长实、和黄的世纪大重组吗?
消息一出来,两只过千亿市值的巨无霸股价均大涨10%以上。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大说,你看我们保密工作做得多好,事前市场一点都不知道。言下之意是韭菜们,就不要想着利用内幕消息交易来赚我股票的钱。
以上几个抄底和高抛的故事,都是一如既往的剧情。不要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碰到首富的股票,还是三思而行吧。(编辑:王梦艳)
免责声明:智通财经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