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股解读丨微创心通:行业渗透率仅0.3%,小小TAVI引来大资本
张李兰 01-19
阅读量

2021年伊始,港交所便将迎来首家医疗器械公司。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据港交所1月15日披露,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心通)过聆讯,摩根大通、花旗以及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从递交招股书到过聆讯,微创心通仅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在其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吸引了如AUT-XVI Holdings(母公司是高瓴资本)、LBC Sunshine Healthcate Fund(由清池资本有限公司管理)等机构,可以说微创心通本身还是相当不错了。

仅一款产品商业化,尚未盈利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微创心通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心脏瓣膜疾病领域,覆盖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外科瓣膜以及手术配套产品,核心产品为VitaFlowTM,截至2020年7月31日,公司在中国已售出872套。

除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产品VitaFlowTM以及配套的2个手术配套产品外,公司还开发了5个经导管二尖瓣(TMV)在研产品、2个二尖瓣返流经导管瓣膜疗法(TTV)产品、外科瓣膜产品及多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手术配套产品,产品的持续动力较强,互相之间也能形成协同及差别覆盖。

由于公司的首款产品VitaFlowTM在2019年8月才开始商业化,因此2019年之前公司并未有产品商业化收入。在首个产品商业化后,2019年至2020年7月31日止,公司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150.2万元(单位下同)以及4844万元。

2018年至2020年7月31日止七个月,分别亏损6026.3万元、1.45亿元以及1.93亿元,剔除优先股造成的亏损因素,2018至2020年前7个月,公司分别亏损6026.3万元、1.36亿元以及1.64亿元。

行业渗透率提升难度大,基石股东阵容强大

TAVI的市场空间极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9年,全球约有2.13亿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该疾病导致260万人死亡,预计全球TAVI市场规模将以12.9%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19年的48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100亿美元。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TAVI市场相比,中国的TAVI市场渗透率极低。2019年,中国进行了约2400例TAVI手术,渗透率为0.3%,而同年,美国进行了约66800例TAVI手术,渗透率为23.4%。

对于渗透率只有0.3%的中国市场来说,需求是远远没有被满足的,从微创心通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也能反应出这情况。自2019年8月微创心通的VitaFlowTM商业化开始,短短的5个月里,微创心通共销售271件VitaFlowTM,共实现营业收入2150.2万元,平均每月销售54.2件,每月完成430.0万元销售额。而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2020年的7个月里,微创心通销售了601件VitaFlowTM,共实现销售收入4844万元,平均每个月完成85.8件,销售效率同比提高58.3%,单月销售额692万元,同比提高60.9%。

根据兴业证券的测算,2020年主动脉瓣膜国内潜在市场空间(仅针对主动脉瓣狭窄),高危患者的潜在市场空间为258亿元,中危及低危市场空间则更大。因此,一旦渗透率有所提升,TAVR市场将爆发出巨大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TAVI行业空间大,渗透率低,但短期来看,市场渗透率难快速提升。

首先,TAVI手术费用极高,并且全部自费。一般一台TAVI手术的费用在三十万至四十万,并且需要患者自己缴费,医保并不报销。

其次,与传统的开胸术式比起来,病人需要严格的筛选,指征比较严格。部分医院规定,病人要在70岁以上。因为TAVI使用的瓣膜比传统的瓣膜质量上还要再差一点,使用寿命也相对短一些,可能在十年以内,一般适用于高风险的病人。

最后,医疗团队组建难度较大。TAVI手术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医生配合,有的医院还需要超声科的配合。若手术过程中出现掉落、位置不对、位置不好等情况,需要心外科医生进行抢救。目前TAVI手术多由心内科医生进行手术,部分医院由心外科医生进行手术,心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是趋势,但是绝大多数医生还需要教育实践。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604家具有TAVI手术资质的医院,但是仅156家医院开展了TAVI手术,间接说明了组建手术团队的困难性。

所以想要提升TAVI行业渗透率,一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市场教育,组建手术团队;另一方面产品降价,或通过医保手段从而实现行业的快速扩容。

目前共有3款国产TAVR在中国获批上市,包括杰成医疗的J-Valve、启明医疗的VenusA-Valve以及微创心通的VitaFlowTM,沛嘉医疗的Taurus One处于在研阶段。爱德华生命科学的Sapien3瓣膜系统于2020年6月获批,成为国内上市的首款进口TAVR产品。

目前国内所有TAVR产品均只针对手术高危或手术禁忌患者群体,仍未拓展至中危及低危患者群体。

除了现有品种外,我国TAVR市场中头部企业也在不断基于新的临床需求和对国产TAVR产品进行更新迭代。例如,可降低瓣周渗漏风险的防漏裙边设计、回收功能、可调弯功能、预装载瓣膜特性、无戊二醛技术及为二叶型主动脉瓣患者量身定制的特殊设计等。目前已上市产品及部分在研产品均为第一代TAVR产品,主要提供基本瓣膜置换功能,且无法回收。而在研的第二代TAVR产品具有回收及防漏裙边设计以增加TAV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目前部分国产二代TAVR产品已即将登陆国内市场。

可以说在当前TAVR市场环境竞争不算太过激烈,不过随着后续乐普医疗、信立泰等公司的TAVR产品上市后,市场竞争或更加明显,届时难免会出现“价格战”。此外,冠脉支架去年都进行了集采,不难想象,长远来看,TAVR也很可能会进集采。

由于行业发展空间大,且微创心通在TAVR领域中又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吸引一众明星基石股东,包括CDG、GIC、海通基金、清池资本、高瓴资本等。其中,高瓴持股2.13%,控股股东微创医疗持股50.06%。

就估值方面而言,上市前微创心通已获得四轮融资,在最后一轮投资中,公司获得估值12亿美元,折合港币约为 93亿。在可比上市公司中,沛嘉医疗最新总市值为174亿港元,启明医疗308亿港元。由此判断,若微创心通定价低于沛嘉医疗,则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若介于沛嘉医疗和启明医疗之间,那么其市场上涨幅度有限。

另外,启明医疗和沛嘉医疗首日上市股价分别上涨30.45%以及67.97%,因此判断微创心通或也能取得较好的涨幅。

综合来看,当前TAVR市场竞争程度尚可,微创心通作为该领域的领先者,公司得以享受行业发展早期红利,值得跟踪;另外,由于TAVR自身的原因,当前行业渗透率低,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中长期来看,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布局TAVR,随着这些公司产品的上市,TAVR也可能会面临集采的风险。

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均竭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证其绝对准确和可靠,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不管是否侵权法下的责任或合约责任又或其它责任)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