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被低估的乐信(LX.US):Q3财报背后的两个质变点
胡湘圆 11-30
阅读量

市场关于乐信(LX.US)的估值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

美东时间11月27日美股收盘,这家中国领先的新消费服务平台低开高走,最终收涨5.1%。而在此之前的前两个交易日,乐信股价跌去14.9%。

乐信股价的下跌,主要源于其2020Q3财报中关于利润的变化、蚂蚁集团暂停上市及多项监管政策出炉带来市场对金融股科技板块的担忧。

但现在看来,市场的观点悄悄发生改变,两个交易日之后,理智客观替代了之前的悲观情绪。

这种理智客观首先源于对财报的重新审视: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变化,使得乐信的财务数据不能直接与2019年同期比较;抛开财务数据,乐信在用户数增速、授信用户数增速、交易额和季末管理在贷余额等多项数据均超过30%,多项增速为行业第一。

此外,此次财报也可以看出乐信的两个质变点:To B科技服务+新消费业务成效显著,第二增长曲线已开始走出。而这正是我们最为侧重的方面,一家公司的成功转型,即是自身商业模式的重塑,更是公司因市场变化瞬时而变的强大执行力和企业生存文化。

行情来源:同花顺

其次是在监管方面,同步出台的小贷监管新规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助贷模式并无多少影响,但此种模式却更受监管层认可。

第三点是来自大行们的肯定。在2020Q3业绩公布之后,包括花旗、星展银行、交银国际等多家投行迅速发布报告,对乐信予以力挺,乐信给出目标价16.8美元,较美东时间11月27日该公司收盘价有126%的潜在涨幅。

这就是财报公布几天之后,我们重读乐信财报、重新审视这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主因。

让渡利润,业务结构调优

就利润情况而言,乐信2020Q3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43亿元,同比下降38%。如果深究背后的主因,发现其实没有多少玄虚:从2020Q1开始,金融科技平台普遍采取了新会计准则,将乐信Q3净利润与去年同期比较,事实上是不恰当的。

我们更应该去看净利润之外的乐信其它基本面数据。

A.3季度乐信用户总数同比大幅增长69.6%至1.06亿,授信用户同比增长51%至2520万,两者增速均为行业第一;

B.3季度,乐信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0.6%至483亿元,季末管理在贷余额同比增长31%至674亿,两者增速均为行业第一。

C.资产质量也趋于稳定,风险稳步下降,超过90天的逾期率为2.6%,FDP7逾期率从上季度2.32%降至1.82%,为2019年至今最低水平。

多项行业第一的数据,即归结于行业头部效应的显现,亦彰显乐信业务的变化对其未来发展的驱动:无风险To B科技业务迅速崛起,极大降低了业务的风险,组构起公司更加健康的业务结构;乐信新消费平台战略发力,叠加国家促进消费的政策利好,乐信迎来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未来或将再造第二个乐信。

细分来看,2020Q3乐信进一步从重资本担保风险助贷模式,转向不承担风险的科技助贷模式,以一定的利润让渡换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长期看,这是更具竞争力的模式、更健康的收入结构。

该模式下,乐信通过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运营服务,充分发挥获客、系统搭建、运营管理等科技能力,使业务稳定性增强,成长预期也更加明朗。三季度,乐信无风险To B科技收入6.14亿,同比大增159%。新增交易额中,无风险、纯科技服务模式的部分,占比扩大至40%,进入10月以来,占比已超过50%,由此可见乐信的增长质量愈来愈优。

另一方面,三季度乐信持续加强新消费业务的投入,为未来增长作铺垫。目前来看,这方面布局已初显威力——三季度乐信平台订单量8440万笔,同比增长49.9%;乐卡等付费会员人数超270万,会员服务收入超2760万;今年以来,乐花卡为612万商家带去实际消费交易,全年累计促成交易额超496亿。

特别是双11,今年双11,分期乐、乐花卡、乐卡三大平台全天促成线上线下订单金额同比去年增长90%。

放长线,钓大鱼,自古以为都是一种明智的投资理念,而当前乐信“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布局亦是这个道理,随着其布局战略的威力逐渐显现,乐信所获得的回报恐怕远比现在付出的成本要多得多。

行业监管是疏非堵 To B为鼓励方向

11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已于近期通过蚂蚁集团旗下两家网络小贷公司的各100亿元额度ABS发行,以及受理三笔总计260亿元ABS发行申请。

此前,蚂蚁集团上市进程暂缓牵出的“监管更加严厉”的讨论,但如今监管层对蚂蚁ABS的放行,说明监管的用意在于规范行业发展,而非限制。

事实上,11月初,银保监会发布《内部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综合文件,对小额贷款和联合贷款业务进行了一系列限制,比如不得跨省开展业务,对资金来源、出资比例等进行了规范。研究发现,该款政策的确是对蚂蚁集团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对于乐信、360数科等助贷平台的贷款发放业务影响不大。

具体而言,监管部门旨在进一步降低杠杆率,防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而乐信等公司的小贷子公司发行的未到期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1%,因此新规对乐信的贷款发放业务整体影响不大。另外,杠杆率限制可能会迫使一些龙头企业缩减业务规模,这也将为中等规模的平台创造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机会。

蚂蚁这次还有一个让监管担忧的,就是风险的资产证券化,从而导致风险的外溢。

而乐信等金融科技平台采取的助贷模式,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并非联合出资,助贷平台是作为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存在,为金融机构提供获客、系统搭建、运营管理等服务。实际上,乐信、陆金所和360数科都对已经对外表示,它们基于小贷牌照的贷款量少于1%,从这个角度看,新规对助贷公司影响有限。

但这方面政策方面的区别却被市场给误读,将乐信的助贷模式和蚂蚁集团的联合贷款模式等同,同时将之与小贷监管新规关联,使得在资本市场整个板块承压,但助贷模式却是监管部门支持的方向。

今年7月,官方颁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肯定了助贷的作用,并鼓励商业银行合作吸收新技术推动信贷行业变革创新。分润模式无疑更符合监管要求;此后,《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的出炉,可见监管层对消费金融更多持鼓励态度。

纵观这两大政策(年初互联网贷款新规、最近的消金支持政策),主旨是将金融科技纳入整体监管框架,比较认可的模式是纯助贷模式,而这正是乐信的主要业务模式。交银国际在年中的一篇报告中也提到:“料年底乐信轻资本模式贷款大幅增加,维持买入评级”。

乐信的资金合作也很说明了外界对其To B科技模式的认可,目前它已经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等百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在消费场景、资产、资金合作、发卡等领域全面合作,2019年的交易规模就已经突破1200亿。

金融机构对风险异常敏感,能接受助贷平台不兜底,既意味着对合作平台的信任,也意味着这是监管鼓励的方向。这是讨论小贷新规影响时必须要厘清的一个事实。

据智通财经APP获悉,源于金融机构的需求和转型的需要,乐信于2019年4月份组建金融科技To B部门,截至目前该服务已成为其重点发力方向,并为此一直在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今年三季度,乐信研发投入1.18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拉长周期看乐信,甚至可以看高Q4

目前,乐信共获得包括瑞信、华兴资本、花旗银行在内的12个投行的买入评级,买入数量远高于同行。

从两个维度看乐信,To B科技+新消费驱动,会发现多家投行均予以肯定。

华兴资本指出,无风险、纯科技服务模式业务占比的加速提升,是乐信完成2020年全年1700-1800亿元的强劲业绩指引的重要支撑。

海通国际甚至估算,乐信服务模式部分的利润转换率(take rate)已经从2季度的10%上升到3季度的12%。利润转换率的上升反映了合作金融机构对乐信纯科技助贷模式的接受度增强,乐信的议价能力提升。海通国际预测,乐信的交易额将从2020年的1800亿增长到2022年的32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1%。

据投行中信里昂预测,2019年至2022年间,中国在线消费金融行业规模将从3.5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增长约43%;期间,乐信业务规模将从1260亿元增加到3500亿元,增长约3倍,增速远高于行业。基于这一广阔的市场空间,乐信的To B科技服务未来大有可为。

二是,业态升级的背景下,乐信的新消费业务正在打开另一增长通道。

关于中国的消费市场,中金公司曾发布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开始进入了“新消费时代”:“中国的消费升级不断深化演进,三个价格差的逐步拉平带来消费扩容,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经营模式创新,由此推动消费市场进入以新客群及其需求为核心出发点,以新产品(服务)和新技术为突破口的“新消费”时代。

这一行业新趋势,对于服务新消费、新人群的乐信而言,简直是一大发展良机。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乐信通过分期乐、乐卡、乐花卡这三大产品支柱,已经全面打通线上线下、站内站外消费场景,形成一个全新的新消费平台。

基于这一这一平台,今年三季度其新消费业务实现了高速增长——期内,乐信新消费平台实现订单总量达8440万笔,同比增长49.9%;进入11月,日均消费笔数已超过110万笔,增长能力不容小觑。

除此之外,政策的利好下,乐信的新消费业务发展的空间也将变得更为广阔。

今年9月份,国务院公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加快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深度融合,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

可以预见,在消费复苏叠加政策利好作用下,乐信新消费平台战略将加速推进。

乐信成立于2013年8月,于2017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直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分期消费品牌分期乐、数字化全场景分期消费产品乐花卡、会员制消费服务品牌乐卡为核心的新消费服务生态,成为了头部金融科技平台之一。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