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TCL集团归母净利润增长30% 柔性屏19年量产
何钰程 03-21
阅读量

智通财经获悉,近日TCL集团发布了2018年度的业绩报告,在2018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主要产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呈现负面增长的情况之下,市场都在翘首等待这个资本市场的明星股将发出何种声音。

“业绩稳健增长,管理上提质降本增效,国际化业务取得新突破,研发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投入” TCL集团CFO杜娟女士在业绩会上介绍,2018年营收基本持平主要因为期内华星光电的面板价格下降以及手机业务进行了有质量地收缩,而其他几个板块的收入都有明显提升。

报告显示,2018年TCL集团总营业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了1.6%;净利润从35.4亿元上升到40.7亿元,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0%至34.7亿元;归母净资产上升了12%达到305亿元;在资产重组完成后,资产负债率由68.4%下降到64.1%。

杜娟女士坦言,经营与管理是企业的一体两面,在市场整体环境不太好、毛利率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集团的费用率比毛利降得更快,不仅带来2018年的利润,同时对2019年以及后续利润都有比较好的贡献,并希望能在未来的3-5年把整个集团的现金周期做到行业比较高的水平。

提及到研发方面,杜娟女士表示研发作为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动力,未来将持续深化投入。2018年的研发投入入56.7亿,占比已经达到5.9%,主要聚焦三大核心技术——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及材料、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这三大领域也是接下来的投资方向。

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方面,未来三年集团将持续投入15-20亿,并期望推动整个TCL集团成为数字化企业。

对于集团的前景展望,杜娟女士总结为:战略更聚焦,管理更扁平化,投入更坚决。具体来看,产业金融和投资创投业务会继续给上市公司贡献持续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来源;华星光电将做大做强电视面板的同时,持续发力手机面板,预计今年很大一部分营收增长来自于手机面板;此外,集团也会在一些高科技领域、高资本投入领域做兼并重组。

此外,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年报显示,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分红率达到38%,同时上调回购价格上限至5元人民币/股,足以传递TCL集团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以下为业绩会部分问题实录:

关于未来战略布局及数字化转型

问题1、此次重组主要目标还是聚焦在半导体及显示材料,重组后TCL通讯与华星光电在合作方面会否有调整?

杨安明:在今年的MWC上,TCL通讯和华星光电一起展出可折叠OLED屏和手机,TCL通讯在手机上也在做研发,但主要在海外,两部分都在紧密合作,华星的屏和手机部分合作很紧密,TCL通讯折叠屏手机2020年一季度会在市场上推出,可能会比国内稍微慢一点,主要是在海外做,LTPS相对比OLED高端一些。

问题2、请教李董如何看待制造企业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的问题,比如美的的方洪波倾向于多元化布局,企业在什么发展阶段或在什么外部环境更应该倾向于采取哪个战略?

李东生:为什么我们要把华星业务和终端业务拆开来?因为相关度跨越特别大,华星是长周期、大投入、技术门槛很高,对华星业务来讲,我们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到这个项目产生收入至少要三年,所以华星的所有投资至少要看五年,这是华星业务的商业逻辑。

另外一块是技术能力,张鑫从加入华星到做到CTO,做了十年,现在很多人工智能的公司,大学毕业三四年就能做出很有价值的应用,智能终端的技术迭代非常快,新技术出来就能把旧的东西完全颠覆。这两种业务的管理逻辑差异很大。

因此专业化是相对的,我们智能终端的业务,包括彩电、手机、家电以及很多新兴智能终端产品,并不是只做电视,它也是相关多元,但逻辑是一样的。

问题3:TCL把家电、手机剥离后,华星光电相对独立出来,市场销售方面原有家电和手机同行,目前对华星光电的接受度有没有感性方面的改观?对未来市场销售是否是有益的影响?

李东生:之前华星的面板业务、终端业务也在一个集团里,虽然我们一直秉承业务是独立的方针,但毕竟客户心里还是有一定的顾虑,现在分开之后,华星完全独立于智能终端业务,这样对于华星的客户将会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相对于三星、LG,目前他们还是整合在一起的,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彻底。

问题4、未来三年会投入15-20亿做数字化转型,请问怎么转?是子公司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改造,还是其他思路?

杜娟:数字化一定会带来整个公司效率的提升,未来的企业如果没有数字化的沉淀,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在经营上的数字化,包括工厂,在工厂上做智能化投入远远好过招工人。

第二,在经营管理上,数字化转型一定会带来运营效率的改善,包括存货、管理的提升。第三,在用户界面上,将来C端定制或制造方面一定需要更多数字化转型。第四,在物联网以及接下来的智能终端,这次我们发布了AI×IoT战略,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往数字化转型。

传统企业跟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的融合,互联网企业过去至少是用数字驱动的运营,而过去传统企业更多是靠产品和市场驱动,产品和市场驱动没有问题,我们还要把数字化这一块短板补上,主要是用于效率提升方面。

柔性折叠屏处在良率爬坡阶段,有信心做成功的追赶者

问题5、2019年以来折叠屏已成为智能手机行业最热门的话题,TCL对折叠显示屏产品的前景评估情况如何?

张鑫:今年应该是柔性折叠屏的元年,各大面板厂都推出柔性折叠屏,这是技术驱动,只要柔性折叠屏的技术可以把良率以及整个表现提高,如内折屏需要克服弯折半径,要把弯折半径做得更小,外折屏需要把屏幕强度做强,市场的接受度应该不成问题,至于客户和市场喜好问题,我想主要还是技术问题,包括市场对良率问题的担忧。

问题6、现在折叠屏技术的量产和技术到底处于什么阶段?难度主要在于哪些方面?目前有意向下订单的客户是否可以透露一下?

张鑫:华星今年t4柔性屏已经开了一个手机,预计可能还会开三个,目前我们主要是在良率爬坡阶段,我们跟国内各大主要手机生产商都有进行洽谈合作,具体进度目前不太方便透露。

主要问题还是那个老话题——良率,t4采购的设备是国际主流蒸镀机Tokki,在设备选型和配置上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目前的良率爬坡主要是在设备材料和工艺稳定性、设备磨合问题上,一般良率爬坡需要一定的时间。

杜娟:2019年华星会有哪些增量业务,除了大家在2018年看到的t1和t2业务之外,t3会有一部分,2019年武汉的t3会全面满产,深圳的t6也会全面量产。此外,t4今年爬坡,也会有一定的出货,这是三条现有线的情况。正在建设的t7在2021年才开始有,2019年会在印度建厂,而且2019年就会有出货。去年我们在惠州投的模组,去年12月份已经开始出货。所以整个这两块业务在2019年也会有增量。

目前,我们在华睿、聚华的研发积累也在不断攀升,所以对于2019年来讲,华星总资产的周转效率会提升,这是我们能看到的。

李东生:柔性是需要区分的,第一种柔性是三星以前用了很长时间,包括华为也用过它的屏,实际上是曲面的,用柔性OLED做起来的,今年我们推出的产品就是这种,现在华为和京东方购买的也是这种,三星的折叠屏已经发布了,但在市场上还看不到,华为和其他厂商的产品也发布了,但目前市场上也看不到。曲面柔性产品我们今年会量产并向市场提供,包括一些一线厂家。

t3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满产,今年1、2月份,非常负责任地跟大家讲我们是供不应求,这个产线的量是目前国内单个工厂量最大的,销售供不应求,我们最大的客户是全球这个行业中的顶尖客户之一,现在买我们产品最多的是三星,即LTPS屏,我们已经在很短时间内做到供不应求。

这也是TCL和华星光电经营作风的体现,我们非常扎实,不愿意过度冒险地跑在前面,在企业发展的某些阶段,或者在企业发展前期,当领跑者风险很大,大家看跑长途5000米、10000米,得冠军的人都不会做领跑。目前华星就是按照这样的经营模式去做,所以我们的LTPS产线、AMOLED产线的柔性都不是当领跑者,但我们要当最后能冲线的获胜者。

至于柔性折叠屏,坦率讲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大规模商业应用可能比大家预期的时间会晚一些。虽然我们巴塞罗那电子展中是唯一一个敢做柔性屏动态展示的,不代表我们做得就比三星好,三星在这个行业是绝对领先的。我们在柔性折叠屏这一块的技术还是有积累的,有信心做成功的追赶者,我不敢说能赶上三星,但在国内的同业当中,后来居上是我们的目标。

大尺寸面板保守目标:全球NO.2

问题7、面板方面,2019年是往超大尺寸和超高清分辨率发展,我看到一个数据,2019年预计60吋以上面板出货量会达到3000万片,到2025年可能有5400万片,请问公司在未来几年计划实现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多少?因为刚才杜总介绍说t6今年度会量产。

杨安明:先报告一下65吋、75吋的市场份额情况,t6是G11代线,切65吋和75吋是经济切口,8.5代线切65吋和75吋有效率损失。切75可以切6片、65吋可以切8片,满产之后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产出,我们在2019年实现满产后,65吋和75吋份额都排第二位。

刘小兰: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大尺寸化的趋势确实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中国和北美,全球平均尺寸2018年是45吋,尤其是中国和北美这两个区域的平均尺寸已经突破50吋了。

TCL主要是在这两个市场,外销比例已超过一半,而且重点在北美。所以接下来的两条11代线主线都放在65吋和75吋上。

关于华星光电:PCT专利申请量仅次于三星

问题8、华星光电十年前就是自己组建团队、收购公司,已有一些技术积累,回过头来看,这十年华星光电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哪个阶段是比较困难的以及如何度过困难期?

李东生:从经营业绩来讲,我们一直在行业都做得比较好,2002年公司开始投资,2003年正式经营,到2012年公司投产,到2018年我们没有出现过亏损,这在全球行业当中可能也是唯一一家。

这个过程中经历过两个比较困难的周期,一是刚投产的时候,投产之前是行业低谷,但很好的机会是当年家电下乡把业务带起来了。另一个低谷是前两年出现的。

从技术发展来看,一开始我们是以招聘海外团队为主,当时主要是台湾、韩国,另外我们加大自身技术积累速度,我们申请了9990件PCT专利,但看专利总数意义不是太大,因为一定要有价值的专利才有意义。

在未来新技术发展方面,我们的PCT专利申请量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三星。聚华是柔性OLED印刷打印国家创新中心,这个中心是我们在2014年底成立的,t4的产品目标是大屏幕,用印刷打印技术来取代蒸镀技术,目前大屏幕生产只是OLED,从经营业绩来讲,这个技术很难说成功,因为LG赔了五年,赔的额度也挺大的,证明用真空蒸镀做大屏幕OLED尚有争议。

喷墨打印印刷OLED是不是有竞争力还要看以后的技术发展,当时我们做的时候这个方向还看不清楚,但从过去两年来看,全球行业都认为这是一个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现在三星、LG、京东方和我们都在做。

现在华星的技术能力还是国际化团队,但中国的同事占比很大,像张鑫是新任华星CTO,张鑫博士的背景是国内的,上一任CTO是台湾的,他因为个人原因回到台湾了。

关于“分红预案及承诺不定增”

问题9、关于集团承诺两年内不再做定增,市场有两种观点,一方面能保证现有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鉴于集团处于关键转型阶段,如果不定增,就意味着少了一条很重要的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的渠道,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在酝酿之中?

杜娟:我们不定增是在上市公司层面不会做定增,但不代表我们不引入战略投资者;所以下面的子公司会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个事情不会限制公司的发展;未来如果做兼并购的话,我们也一定会和产业基金或其他有相关性的方面一起来做,因为高资产高投入业务不是我们一家能够完成的,我们只是承诺在上市公司不做定增,不代表在下面的层面或在组建公司时不会引入战略投资者。

廖骞:关于摊薄的问题,重组之后资产负债表有很大下降,我们采取主动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主要取决于回报率,我们在战略上也有相应储备,如果从股东权益回报来考虑,我们更应该使是债权资金和现有股东资金来进行发展,在现有已经公告的产能中不会采用权益性融资。

香港交易所资讯服务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该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属公司均竭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证其绝对准确和可靠,且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责任(不管是否侵权法下的责任或合约责任又或其它责任)
更多精彩港美股资讯
相关阅读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