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2024年以来,光伏、电池、汽车等行业低价竞争加剧,引发政策关注。“反内卷”从部门倡导逐步制度化。本轮“反内卷”政策或更加聚焦于具备全球“类稀土”特征的重点领域,或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全球市场占据产能与技术主导权,具备“不可替代性”;二是存在无序扩张与低价竞争的现实困境,威胁产业可健康发展;三是具备外部需求驱动的中长期增长空间,具备演变为国家之间的战略工具或议价筹码的潜力。
中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一、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五五”规划:“反内卷”政策脉络
2024年以来,光伏、电池、汽车等行业低价竞争加剧,引发政策关注。“反内卷”从部门倡导逐步制度化:2024年政治局会议提出治理内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纳入年度任务;《“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度将“反内卷”的高度提升至国家五年规划的战略层面。本轮治理呈现“顶层制度化、市场化出清、预期管理贯穿”的特征。
二、本轮“反内卷”背景有何不同?
宏观方面,上一轮供给侧改革启动时经济增速仍在6%以上的阶段,虽然出现了“增速换挡”,但总需求依然相对充裕。本轮“反内卷”政策启动于经济进入5%甚至更低增长的新阶段,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承压。其次,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前后中国高端制造仍在成长阶段,低端产能占比较高;如今,我国在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机电设备等领域已具备全球领先产能,但需求放缓叠加竞争加剧使得高端产业同样陷入产能过剩。在宏观环境趋紧、政策取向温和、产业基础复杂化的背景下,本轮“反内卷”政策可能呈现:力度有限、市场引导为主、注重预期管理、治理周期更长的特征。
三、“反内卷”的战略逻辑:“扭转通缩”转向“提高产业议价权
当前我国高层政策的核心或依然是应对国际博弈、提升国家竞争力。因此,“反内卷”不再是“供给侧改革”的延伸,而是服务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抓手。“反内卷”本质上是一项供给侧结构优化工程,其最终目的在于确立一批具备全球定价力、技术壁垒和资源控制力的优势产业,并作为中国在未来博弈中的底牌。本轮“反内卷”政策或遵循一条清晰的政策传导路径:即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进而增强产业的全球议价能力,最终将优势产业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筹码。
四、“稀土经验”:从低端“白菜价”到国家博弈最重要的筹码
2010年以前稀土行业内部陷入无序竞争,稀土价格持续低迷,“白菜价”出口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我国在全球稀土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2014年,工信部正式启动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政策部署。到2016年,全国稀土产业基本完成由六大国有集团主导的整合框架。2021年底中国稀土集团组建完成,与北方稀土形成“一南一北”双龙头格局,显著改善了过去低效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局面。随着产业格局优化与整合机制成熟,中国稀土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链的重要战略环节。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稀土作为中国可控的重要资源杠杆,具备了强烈的地缘政治属性。
五、“反内卷”主阵地或聚焦于“类稀土”行业
本轮“反内卷”政策或更加聚焦于具备全球“类稀土”特征的重点领域,或有三个特征:一是在全球市场占据产能与技术主导权,具备“不可替代性”;二是存在无序扩张与低价竞争的现实困境,威胁产业可健康发展;三是具备外部需求驱动的中长期增长空间,具备演变为国家之间的战略工具或议价筹码的潜力。
我国新能源全链条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已占据关键位置,并有望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工具。新能源链条天然具备全球“卡位价值”:我国在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等环节保持技术领先且占据全球主要产能。需求方面,AI带来大量电力需求,而但传统的电力系统建设周期较长,新能源或是填补AI短期“电力缺口”的唯一选择。随着政策保障与全球需求相结合,“反内卷”不仅有助于出清低效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材料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集中度和议价权,为未来战略博弈奠定坚实基础。
六、投资建议
(1)新能源中上游:建议关注具备原材料壁垒与成本优势的锂矿、硅料、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龙头企业,以及具备技术替代潜力的第二梯队公司。
(2)电力设备与储能:AI时代“电力缺口”带来的结构性成长机会。建议关注主攻海外市场的储能龙头、高景气的PCS逆变器厂商以及大储系统集成商。
(3)资源安全与小金属材料:产业议价权的战略支柱。建议关注资源集中度高、具备较高壁垒的资源类企业,重点包括稀土磁材、铜钴锂龙头等。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产业发展不及预期,地缘风险超预期等,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