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锚定十五五“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核心导向,证券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核心驱动来自于三大政策性机遇:一是政策引导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科创板、创业板深化改革推动投行升级价值创造力,匹配高科技实体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打开投行业务中长期增长空间;二是政策完善长钱长投生态。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持续畅通,借权益产品扩容激活券商资管与机构业务增量,推动行业向配置驱动转型;三是政策推动一流投行培育与国际化相辅相成,中资券商可依托中国香港市场及互联互通政策加速国际业务突破,并购整合将助推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提升头部券商资本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2025年证券行业表现超预期:42家上市券商总资产逼近15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劲增62%。年初担忧证伪——行业未因23-24年自营高基数增长乏力,反而快速切换增长动能,内生盈利韧性凸显。当前7%-8%的ROE虽达历史高位,但业务结构优化、竞争格局升级仍为继续改善留足空间,未来ROE或突破前期峰值。那么行业是否已站在新一轮上行周期起点?从2025年全年看,行业呈现六大核心趋势性变化,或许正为新一轮上行周期积蓄动能的关键信号,具体如下:
业绩驱动逻辑重塑:从自营单一主导到轻资产协同发力。业绩增长不再依赖自营单打独斗,而是转向经纪/资管/投行等轻资产业务多点协同发力。当前轻资产业务复苏才刚启动,从业务规模来看,远未触及周期性高点,后续空间广阔。
增长动能关键切换:权益等多元化驱动替代固收成主导力量。本轮增长并非旧动能的延续,而是源于结构优化带来的新驱动因素,如投行从传统债券承销转向多元服务,自营从固收投资转向多元配置,财富从稳健理财转向多元服务等。
增长底色更趋稳健:内生性发力替代杠杆扩张。全年增长依托内生性业务,未依赖杠杆大规模扩张,既规避了流动性隐患,也为后续扩表留下安全空间。
利润分化逻辑转变:轻资产弹性成头部券商胜负手。尽管自营仍是利润的支撑,但头部券商之间的差距已不再由自营决定,而是转向投行/资管等轻资产业务的弹性表现。轻资产业务竞争力分化正加速显现,成为重塑格局的潜在变量。
高壁垒业务格局优化:龙头护城河持续加固。资管与投行业务的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领先券商已初步筑就业务护城河。这类高壁垒业务的规模效应不断强化,推动行业资源向龙头集中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国际业务政策性机遇:从头部扩散到更多机构参与。中国香港市场、亚太市场需求溢出为更多券商提供了切入机会,成为全行业可共享的板块性机遇。
展望2026年:锚定十五五规划。理解2026年证券行业中长期发展方向,需从十五五规划对资本市场的全新表述切入——“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结合10月31日证监会吴清主席在规划辅导读本中的署名文章,可进一步拆解“包容性、适应性”的核心或许可以理解为:既涵盖对融资方与投资方的双向包容,也包括对本土业务、对外开放的全面适配。
由此,证券行业未来机遇可凝练为“服务新质生产力、中长期资金入市、券商国际化机遇”三大核心驱动,其与规划表述的内在逻辑如下:
服务新质生产力,是制度包容适配实体创新的体现。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为特征,对契合其方向的实体企业融资、并购业务给予制度包容,让资本市场规则适配其快速发展,既是“包容性”的直接落地,也能推动券商投行从“通道”向“价值创造”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
中长期资金入市,是制度适配夯实市场根基的关键。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压舱石”,提升制度对这类资金的包容性,本质是畅通保险、社保、企业年金等入市渠道,解决“愿意来、留得住”的问题,这恰是健全“投融资协调”功能的核心,将带动券商机构经纪、资管业务扩容,推动行业从“交易驱动”向“配置驱动”转型。
券商国际化机遇,是开放包容培育一流投行的路径。规划辅导读本将“培养一流投行”置于对外开放的段落,凸显“一流”需对标国际。当前中资券商国际化已从头部集中扩散到大批机构参与,中国香港市场需求溢出为更多券商提供机会,未来互联互通、QFII便利化等政策,将让更多中资券商共享政策红利,推动行业竞争力向国际一流靠拢。
结合以上从投资策略看,当前券商板块存在由预期差带来的投资机会,核心可从估值安全边际、业绩增长持续性及配置思路调整三方面切入:
一是估值具备强安全边际。截至11月17日,证券板块PB(LF)为1.39倍,处于五年55%分位、十年35%分位,低于十年中位数;从历史规律看,以42家上市券商为样本,2012年以来当上市券商年化ROE处于7%~8%区间时,证券指数PB估值通常在1.75~2.00倍(预期次年ROE上行时靠近上沿,反之靠下沿)。而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券商年化ROE已达7.1%,对应PB估值在8月峰值仅1.60倍、三季度末1.47倍、11月17日1.39倍,显著低于历史同ROE水平的估值区间,存在明显修复空间。
二是业绩增长具备持续性。当前“服务新质生产力+中长期资金入市+券商国际化机遇”三大核心逻辑尚未被市场充分定价,其驱动的投行、资管、国际业务等新动能,有望在2026年后逐步兑现至行业基本面,为中长期业绩弹性与韧性提供坚实支撑,无需担忧增长断层。
三是配置需转向个股逻辑。过往不少投资者习惯参考证券指数权重配置券商股,但在行业基本面结构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券商股行情分化持续加剧,若延续传统配置思路,可能面临“跑输指数”风险。需摒弃单一权重思维,结合个股业务优势、竞争壁垒等差异化逻辑调整配置。